..续本文上一页性。
午二 道智加行体性
道智性加行之体性,为五种也。彼等为何?谓即胜义中无而名言中无边之有情令得涅槃之难行,而作成办之加行;成办不堕余乘为相,一向决定成佛之加行;成办长时之所成办最殊胜性之所为三大加行;于所修习与能修者之法,通达胜义无有所得之加行;破除一切谛实之法执著,如是等之五种是也。
依次经云:“菩萨摩诃萨虽擐铠甲,谓当令其一切有情皆般涅槃,而复于彼无有有情及假有情可得,彼等是为甚难。”及云:“为令有情皆般涅槃而擐铠甲之菩萨摩诃萨,不以声缘而二其心。”及云:“菩萨摩诃萨非为少分有情之故而擐铠甲,是为一切有情遍令涅槃,及为一切相智智故而擐铠甲。”及云:“世尊,般若波罗蜜多者甚深,于彼谁亦不修,任何亦无所修,亦非如何而修。”及云:“一类菩萨摩诃萨,于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不起耽著;于不退转摩诃菩提萨埵当如是观。”
【释】
以一切智性与道智性所摄诸法差别而为所缘、与世间修之能取等相违而说故不顺、了知色等无有障碍、所知能知不可得故无迹、真如无去、色等无自性故无生、实无实法三种之体真如性不可得,如是等者是一切相智性之七种体性。
午三 一切相智性加行体性
一切相智性之加行体性有七。彼七者谓:以一切智性与道智性所摄之境,诸法差别之体与相而为所缘;与世间修之能取耽著实法谛实、耽著不实法谛实等相违而说故,与诸愚夫不相随顺;了知色等无有障碍;所知能知胜义不可得故,无实错乱之迹;以谛实空真如性故,于胜义中无所去处;色等胜义无自性故,无生。论师此时于《大疏》中,随行静命论师而广抉择二谛建立,欲于余处述之,不赘。通达实、无实及二者等法,三种之体真如性胜义不可得之加行,有如是等。
依次经云:“彼菩萨摩诃萨当以勤求相智意乐,而观于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及云:“诸天子,虚空甚深故,此法甚深。”及云:“此等法者,任何亦无所碍,于色无碍。”及云:“此等法者,无有所依之迹相应,为于色无所依迹故。”及云:“此长者须菩提者随世尊生,随说何等之法,彼等一切皆以空、无相、无愿而宣说故。”及云:“诸天子,须菩提者不随色生,不随色真如生,不随色真如外所余而生。”及云:“世尊,从真如性乃至实际此等甚深,于中无色与色真如可得;若时无色可得,尔时岂见而有色之真如可得!”
【释】
如是则此十六自性,由彼如实而与性相相应,能表三种一切智性之加行故,如是许为第四体性之相。如是总而为一者,则为九十一种相也。
巳二 摄义
如是许为第四性相体性之相。此复若如前说,是则此十六加行自性,如以热触而表于火之例,如实而与智、殊胜、作用三种性相相应,能表三种一切智性之加行故。
丑三 结总数量
如是则于智相有四十八、殊胜相有十六、作用相有十一、体性相有十六种故,总而为一者,等云云。
【释】
唯于具足顺解脱分之善根者,始生遍知所说之加行故,顺解脱分。颂曰:
无相善施等 正行而善巧 一切相品中 谓顺解脱分
以缘无相之智相,而将施等波罗蜜多乃至一切相智性等,于自相续善令生起者,许为是此圆满一切相现观中之顺解脱分。
壬二 说从顺解脱分起于相续中生起次第 分三
癸一 由说三无数劫成佛之道开端辨识《现观》之正所化机
癸二 能熟相续之道生起次第 癸三 由此而说于相续中生起殊胜现观之次第
初中分二 子一 道总性相 子二 摄为道之五种系缚辨识善巧于彼之所化
初中分三 丑一 承接 丑二 颂 丑三 释
今初,唯于具足如下当说之顺解脱分之善根者,始生遍知所说之加行,由性相门表现为量之境故,顺解脱分。
丑二 颂
于此宣说圆满一切相现观加行品中,许由三无数劫成佛之道,开端是此顺解脱分,是于通达胜义无相之慧摄持之善施等乃至相智,善巧于自相续而正修行之补特伽罗相续之法现观故。
丑三 释
许是于此宣说圆满一切相现观加行品中,由三无数劫成佛之道,种姓圆满之顺解脱分。何耶?谓即以缘胜义无戏论相之慧摄持之智相,而将施等波罗蜜多乃至一切相智性等,由量通达而修正行,于自相续善令生起之补特伽罗,彼相续之法现观也。
此复于下当说之所有二十一聚无漏智之现观种类,以闻思力断除增益而作修习,生起一切现观正受者,即是由三无数劫成佛之道始端,亦名入大乘道,及于相续生起顺解脱分。
生起正受之量云何?谓缘一切有情欲永除苦为行相之悲心炽然而转,如母悲念独子而生起者,说名生起悲心正受。由此比度亦当了知其余诸道生起正受界限。
思慧串习空性之义令熟,亦由彼力而于观诸事物之时,犹如镜中面像而现意境,若以口气呵之即逝,今此显现如是现于意境得坚固者,即名生起思慧修习空性正受。缘空性之真实毗钵舍那者,则自加行道煗始有。是为了知自相续之一切现观皆须以证空性之慧摄持,故而说言“以缘无相之智相”。
【释】
彼等善巧为何?为显彼故,此中颂曰:
缘佛等净信 精进行施等 意乐圆满念 无分别等持
知一切诸法 智慧共为五 利易证菩提 许钝根难证
子二 摄为道之五种系缚辨识善巧于彼之所化
分三 丑一 承接 丑二 颂 丑三 释
今初,彼等善巧于自相续正修施等者为何?等云云。
丑二 颂 分二 寅一 总于道之系缚善巧之量 寅二 辨识于彼善巧之所化
初中分二 卯一 开示大乘入门为发心 卯二 学习修行之理
初中分二 辰一 大乘不共归依 辰二 正说
今初,缘于佛等大乘之道并其因、果之信解信与清净信初生起已,于彼而作善巧者,说为净信善巧。此复如云“信为前导生如母”,当知信为一切功德根本。以其所有大乘道果作为自相续之信境,数数串修令熟者,当知即是达于大乘道之根本扼要。虽是主要开示归依之义,亦是为识大乘道之根本,故初开示净信善巧。
经云:“不离般若波罗蜜多与方便善巧,而心作意三世诸佛,及彼等之戒蕴等,然不作相。若于三解脱门不作相者,则彼菩萨摩诃萨当知不堕二心,不瞋不坏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辰二 正说
大乘意乐圆满之大乘发心者,说为“以相智增上缘之念所差别之念”。此是为知于入大乘之入门善巧之量,而说数数忆念相智之殊胜念善巧支分。
经云:“世尊,若菩萨摩诃萨不离般若波罗蜜多与方便善巧者,则彼无疑当成无上正等菩提。”
卯二 学习正行之理 分二 辰一 总学正行 辰二 学后二度
今初,发起以施等六度而为行境之精进,及于一切大乘之道发起精进所差别者,说为精进善巧。经云:“彼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以来,行于布施然不作相。”
以精进而为差别宣说学习正行之义者,谓虽发心,若于殷重修行不发精进,唯有贤善意乐而已,说不能得无上菩提故,当知虽学一一正行差别,亦必须以精进为差别也。
辰二 学后二度 分二 巳一 学习定度 巳二 学习慧度
今初,共奢摩他者,谓缘佛身像等任何无分别影像皆可,依止九种住心方便而修;乃至未能不须依赖沉掉对治无功用转,及生身心轻安之乐,当励力修。
不共静虑者,谓依前者为先,而于所缘不作分别念“是此也”之虚空藏等三摩地,与获第五地之禅定波罗蜜等。
经云:“世尊,彼则如是,彼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即于何所现等正觉、由谁现等正觉、于何现等正觉,从色乃至相智之法,任何皆无所得。”
巳二 学习慧度
谓依所得真实之止,了知一切如所有与尽所有之所知诸法之智慧,共为五种境善巧也。
此中说有缘如所有与尽所有二种胜观。其中缘尽所有之胜观者,于资粮道已有;其缘如所有之胜观,则于加行道煗始得;此复当知是由别别观察空性义慧而观,能引轻安之乐而得。
经云:“诸天子,我于一切法一切相,已一切种现等正觉。我于何所现等正觉、由谁现等正觉、于何现等正觉之法,任何皆无所得。”
于此等之广建立者,当依杰仁波切所造显乘道次而为了知。
寅二 辨识于彼善巧之所化
《现观》正所化机,由其根性次第有二,以许利根菩萨易于证得圆满菩提,而于钝根菩萨则难证故。经云:“世尊说言无上正等菩提难以出生。如我作意思惟世尊所说义者,世尊,现等正觉无上正等菩提者则为不难。”及云:“具寿须菩提,若由彼异门者,现等正觉无上正等菩提则为难也。”
此是显示《现观》正所化机有随信行与随法行之二种决定。此外另说中根,及于钝根作劣乘等,当知是于论义作颠倒说。根之利钝亦如前说,是缘所有大乘道次之信其力强弱,以及精进力之大小,乃至慧之性相具不具足之差别也。
【释】
具殊胜信、精进、念、定、慧者,非根体性,如数即是于佛、布施、圆满意乐、无分别、遍知一切诸法一切种相等五种境善巧也。
丑三 释 分三 寅一 五境善巧差别 寅二 利钝根进道差别 寅三 引申之义
今初,《现观》正所化机菩萨,善巧五境,如数善巧缘佛等所有大乘道果之信、勇于一切施等之精进、圆满意乐之发心所摄之念、于一切法不作分别之定、如实遍知一切如所有与尽所有之诸法一切种相等五种境故。
【释】
虽则如是,非于一切皆能获得无上菩提。所谓如是信等极利者,则易证得无上正等菩提;若彼等性钝劣,则难证得者,是法尔性。
寅二 利钝根进道差别
二种《现观》所化同于信等五境善巧,虽则如是,非于一切《现观》所化皆能同易获得无上菩提。所谓如是信等安住大乘根性极利者,则易证得无上正等菩提;若彼等安住大乘之性钝劣,则难证得者,此是法尔性故。
上品信等,是为大乘;下中信等,为下中乘。唯据经中于诸声闻假立菩萨之名,而作安住大乘资粮道之三种种姓差别等者,当知是于论义作颠倒说。
【释】
其势亦能引申:诸…
《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观庄严论 显明义释心要庄严疏(贾曹达玛仁钦 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