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城邑等火灾之真实加持。于醒觉位,若有男子女人为药叉等非人所持,说诚实言即能灭除彼等,成就谛实语。依止无有我慢现行,自以神通了知魔业而能胜彼魔业之善知识。于一切种根本后得之位,为利他枚学习般若波罗蜜多。由修所成证空性力,于一切法无实执著。已住菩萨无过等故,近佛菩提。是为得顶之相。
【释】
如是相所显示之增长相有几?增长。颂曰:
尽赡部有情 供佛善根等 众多善为喻 说十六增长
谓较尽赡部洲等三千世界有情供养如来犹更增胜、特为作意般若波罗蜜多、得无生法忍、于所觉悟及能觉悟之法无有所得、较十善等及得无色等至更为超胜、一切诸天俱来、胜一切魔、于诸士夫视同导师而住,是八福德;又于方便于一切种皆善巧故学处清净、为佛种性、能得佛果之因、不生波罗蜜多相违品心、不生色等相应而证之心、知摄一切波罗蜜多、获得一切圆满、近于正等菩提,是余八种福德。以花等供佛之善根等众多譬喻,由其上上超胜性故,十六分位之体性者,为增长也。
子二 顶顶加行 分三 丑一 承接 丑二 颂 丑三 释
今初,如是等云云。
丑二 颂
安住顶顶加行之菩萨,获得十六福德增长自性,尽赡部洲之士夫等三千有情供佛之善根等,众多善为譬喻,显示获得较彼更为增胜者故。
经云:“若尽南赡部洲有情,彼等一切无有先后而得人身,于中有佛安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尽佛形寿而作承事恭敬等者;若善男子善女人以此般若波罗蜜多为他演说开示,作意修行者,其所得福德较前福德极多增长。”乃至“若作是念,此是般若波罗蜜多,应当以此般若波罗蜜多成办相智。若彼如是行者,非行般若波罗蜜多。如是教诫。”
丑三 释
由其上上超胜性故,已得顶顶加行十六分位之体性者,是为福德增长,以花等供佛之善根等众多譬喻,由其已得后后较彼前前上上超胜性故。
云何十六?已得顶顶加行之菩萨,具足福德增长,由彼具足较尽赡部洲等三千世界有情供养如来犹更增胜之福德故。即于前宗,因谓具足较彼福德又更超胜之二种加行,作意般若波罗蜜多故。更胜于彼具足证得无生法空性之忍故。更胜于彼而由顶加行力,具足通达于所觉悟及能觉悟之因果法胜义无有所得故。获得较赡部洲有情行十善等,及得禅定无色等至更为超胜故。于勤顶之般若波罗蜜多者前,恭敬不作损恼,一切诸天俱来亲近。由顶般若波罗蜜多之力,胜过一切诸魔。于诸与自同入一乘之士夫其余菩萨,视同导师而行恭敬,共住学处。此是观待他余补特伽罗所生,外缘为主之八种福德。
又彼具足获得顶之增长福德,以于二种资粮方便于一切种皆善巧故,具足由修所成而证法性之慧,学处清净故。即于前宗,由顶般若波罗蜜多之力,已得诸佛种性故。由已获得与能得佛果之因加行相应之发心等故。以由顶般若波罗蜜多之力,获得不生波罗蜜多相违品心悭等之功德 故。色等分别实执现行相应而证之心,已得由顶之力令不生故。已获了知总摄一切波罗蜜多于般若波罗蜜多而修故。已由修所成获得一切能证三乘之种姓圆满故。由顶般若波罗蜜多之力,已得近于正等菩提故。此是内因为主,于前之余八种福德。
【释】
如是增长故,已于增长自在而到究竟之相者,即极坚稳故,坚稳。颂曰:
由三智诸法 圆满最无上 不舍利有情 说名为坚稳
如是于正方便善巧力故,于证无分别位,由大悲现行体性而遍不舍有情义利之相,于前所说一切相智性等三种一切智性之法,即上所说发心等者,皆已获得无上圆满故,是坚稳也。
子三 忍顶加行 分三 丑一 承接 丑二 颂 丑三 释
今初,于顶顶加行之后讲说坚稳忍顶加行者,前说如是福德增长故,已得坚固方便智慧之证德故。决定尔者,谓已于增长自在而到究竟之相者,即是方便智慧证德极坚稳故。
丑二 颂
经说大乘加行道忍名为坚稳者,以是获得如经所说之自利证德所摄,三种一切智性诸法圆满无上证德种类,及利他由悲不舍有情义利之顺抉择分故。唯由获得三智证德种类而配清净地者,则为太过;而作圆满证德体性为从九地得者,更不应理。
经云:“菩萨补特伽罗之乘,缘于无上圆满菩提,彼等以此善根,惟愿圆满诸佛之法,惟愿圆满自然诸法,惟愿圆满无漏诸法!”
丑三 释
彼是坚稳之顶,以是获得殊胜方便智慧之第三顺抉择分故。
获得殊胜坚固方便者,如是善巧成办利他之正方便力故,于根本定证无分别位中,亦由缘有情之大悲现行体性摄持之门,而遍不舍有情义利,已得如是之相故。
获得殊胜坚固慧者,于前所说一切相智性等三种一切智性之法,即上所说发心等三十种证德种类,皆已获得无上圆满故。
【释】
如是令坚稳故,其得坚稳之相即是心遍住故,心遍安住。颂曰:
四洲及小千 中大千为喻 以无量福德 宣说三摩地
由所谓“可量度者,即是能以斗量”,各各譬喻圆满一切现观体性之三摩地福智,以较彼等尤更超胜,超越数量福德甚多之性,宣说三摩地之性相者,即是心遍住也。
子四 世第一法顶加行 分三 丑一 承接 丑二 颂 丑三 释
今初,已说坚固顶后,当说心遍安住之顶,如是由忍之顶而令方便智慧证德得坚稳故,其次能得坚稳之方便智慧证德之相者,即是心遍安住故。
丑二 颂
经中普遍宣说世第一法顶加行之三摩地,以四大洲及小千、中千、大千之水可以斗量为喻,而若随喜四菩萨善,其福为多,如是显示而说故。经云:“入胜菩提不退转,系念随喜彼发心,三千须弥犹可量,随喜善根则不尔。”
丑三 释
四大洲与三千大地之量,若彼量水,发尖所取滴数可量度者,谓能以斗量故。此时经中所说,圆满布施波罗蜜等一切现观体性种类之三摩地福智所摄,彼三摩地之性相者,即是心遍安住之世第一法顶加行也。
经中如何宣说耶?谓四大洲等三千大千世界地轮之量,及水以发端所滴之数可以为量,各各为喻;随喜四大菩萨善根之福,较彼等喻尤更超胜,超越数量福德甚多,如是显示而说故。由说随喜发起初心、趣入正行、得不退转及一生所系四者善根之福,较前所说譬喻更为超胜,如是显示而说。
【释】
彼诸相等,如其次第当知即是暖等顺抉择分体性。
癸二 摄义
由相等四所说四种顶加行者,如其次第当知即是暖等四种顺抉择分体性。
【释】
于顺抉择分之后,应为见道。其中有四所治品与对治品故,暂说所治二种所取分别。颂曰:转趣及退还 其所取分别 当知各有九 非如其境性
转趣、退还不可得与可得之性,如其次第菩萨、声闻等法,而由取舍之门执云“是所取也”之所取分别,犹如烦恼是所治品,由境而分各有九种。以与事物不相系属而转,颠倒显现故,当知是非如其境界之自体性。
壬二 见道顶加行 分二 癸一 承接 癸二 说断治各别之义
今初,已说顺抉择分顶之后,当说见道之顶。
癸二 说断治各别之义 分二 子一 所断分别 子二 彼之对治
初中分三 丑一 略标 丑二 广说 丑三 摄义
初中分二 寅一 略标所取分别 寅二 略标能取分别
初中分三 卯一 承接 卯二 颂 卯三 释
今初,于其见道顶中等云云。
卯二 颂
菩萨于转趣、退还之见断所取分别,当知各有九种自性,由境而分各有九种故。当知非是如其所执境界自性,以是于所取境错乱颠倒之心故。
卯三 释
菩萨所转趣者通达无实可得之慧所摄之道与果,菩萨由受持门之所取;及所退还,有实可得之性声闻等法,菩萨于彼由弃舍门,如其次第执云“是所取也”,而于所取分别实有之见所断者,犹如见断烦恼是为见道顶加行之所治品类,以是彼生起之能障碍故。
于其各各乃有九种,由境而分如是有故。当知非是如其境界而执之自体性,以于自境颠倒显现故。应尔,以是与实事物不相系属执实而转性故。
【释】
如是标示二分所取分别已,二种能取分别者,颂曰:
由异生圣别 分有情实假 是能取分别 彼各有九性
若无所取义 彼执为谁性 如是彼执著 自性空为相
于诸异生及圣者补特伽罗,如其次第而有实及假有士夫为所依之能取故,能取分别。以是能障碍故为所治品,由境而分各有九种。何时彼等境事所取之义,非如实有所取体性,尔时即非谁之能取,是故彼等是离能取体性之性,颠倒显现故,当知是非如其境界之自体性。
寅二 略标能取分别 分三 卯一 承接 卯二 颂
卯三 释
今初,如是等云云。
卯二 颂
大乘见断能取实执分别有二,谓于异生执为实有有情,及于圣者执为假有士夫之差别故,缘于彼等分别执著而为实有能受用者故。实假差别及缘彼之能取分别诸建立者,当如初品所说了知。
当知彼等各有九种体性,由境而分各有九故。彼等许为如实境界之能取者应不应理,以是无彼如实所取义之错乱识故。若许,如是则彼等分别执著,以不错乱自性空而为其相,已承许故。
卯三 释
于其所依诸异生及圣者补特伽罗相续之中,如其次第而有实及假有士夫为所依之能取故,大乘见断之能取实执分别,是为见道顶加行之所治品类,以是彼生起之能障碍故。
当知是非如其境界之执著体性,自境颠倒显现故。应尔,彼等是识,及是远离如其实境而取之能取体性性故。应尔,以非任何如实境界谁之能取故。应尔,以于何时彼等分别境事所取之义,非如实有所取体性,尔时即尔故。
各有九种,由境而分如是有故。
【释】
第一所取分别转趣为所依者,云何有九种耶?颂曰:
自性及种姓 正修行诸道 智所缘无乱 所治品能治
自内证作用 彼业所造果 是为转趣品 所有九分别
未证远离远离自性;入于不动等地故,于佛种姓决定;通达如幻故,能正成就见等诸道;唯是影像而已故,心识所缘无有错乱;由先己见功德过失故,应取、…
《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观庄严论 显明义释心要庄严疏(贾曹达玛仁钦 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