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子行三十七颂释——论典与教授双运之甘露宝瓶(图丹却吉智华(圣教法称)著释)▪P2

  ..续本文上一页友等,不管怎样多,在临终之际,他们也会舍弃自己,而自己也会舍弃他们,相互间决定冥阳远隔,各各分道扬镳;平生不顾罪苦等,辛辛苦苦努力积聚的一切财物,在临终之际,丝毫也携带不去,它们也不会跟随前往,虽然万般割舍不下,还是会无奈地遗弃下来,如抽毛出酥油般,孑然而行;不仅如此,即便对于与生俱来、骨肉聚合联系而成的身体这座旅舍,心识的旅客也会遗弃不顾,孤独无伴地前往茫然无所知的境地。思及此情此景,我们现在就要舍弃利微患多的今世尘劳——护亲灭仇、务农稼穑等一切俗事,生起希求来世之心,趣入正法,即是诸佛子舍弃今世的行持。

  另外,如《大游戏经》说:

  “三有无常如秋云,众生生死等观戏,

  众生寿行如空电,犹崖瀑布速疾行。”

  其中用众多比喻来说明内外一切情器世间的无常变幻。

  《本生论》中说:

  “初自入胎夜,即未迷它道,

  世人一路行,渐近死主前。”

  (从最初入胎的夜晚起,从那之后,这些世间人就上路了,不会误入其它道路,只会越来越走近死主(阎王)的面前。)

  《入行论》中说:

  “云何犹不知:身陷惑网者,

  必入生死狱,终至死神口?”

  如其所言,最初一切的生,终不出死亡,是故当修习随念无常。

  修习之理,虽多有不同,然此处则从三根本、九种理因、三种决断方面修习。三根本者:1、决定死;2、何时死不知;3、死时任何非法亦不能利益。

  其中初者,又有三种理由:①、没有过去未死而长久幸存下来的人物; ②、身乃有为法; ③、寿量由刹那刹那损减殆尽。

  次者亦有三种理由:①、寿无决定;②、身无精华;③、死缘众多。

  末者亦有三种理由:①、亲友无益;②、食财无益;③、自己的身体亦无益。

  由这些理由证成三种根本。在根本颂文中没有详细说明,只是直接开示了后三种理由。

  因此,由于决定要死,故决断须修习能于临终时定有利益的法;由于死时不定,故决断须从现在起修习正法。

  如《入行论》中说:

   “因吾不了知,死时舍一切,

  故为亲与仇,造作诸罪业。”

  其中宣说了未修无常的过患。

  《大般涅槃经》中说:“一切耕种之中,秋实第一;一切迹中,象迹第一;一切想中,无常死想是为第一,由是诸想能除三界一切贪欲无明我慢。”如是宣说了修习的多种胜利。

  若杂有今世的贪著,则任作何善,皆唯影像而已,并不能成为清净的出世佛法,故不可掺杂;而斩断今生贪著的不共亲因,便是修习死无常。

  另外,阿底峡尊者说:“由于舍弃一切而行,任何皆无用处,故于何物,亦莫贪著!”

  仲敦巴也说:“寿命无常如天边的闪电,它从一生下来,即是坏灭之法。”

  还说:“若放不下此世,则任作何事,皆不入法,不出世间八法。若舍此世,则不杂八法,而入解脱道。”

  善知识扎嘉巴:“任为此世如何勤劳,死唯赤身空手而去。故欲迎死,当不杂此世分别修习正法。”

  叶伟香尊说:“断除此世的贪恋,对治法即是恒时修无常为要。若上午未生无常,则中午变成今世,若中午未生,则晚上变成今世,若成今世,则任作何事,不成为法。”

  京俄瓦说:“今晨未修一座无常,则其昼成为今世。”

  卡热巴说:“不死住地无,定死复何速,死时皆无益,当生无闲矣!”

  扎嘉巴说:“由此世发起,任如何辛苦勤劳,于死之晨,亦需赤身空拳而行。故需枕向死亡,不杂今世妄虑,修一正法。”

  迦摩巴说:“现须畏死,临终则须无所恐惧。我等反此,现在无畏,至临终时,用爪抓胸。”

  内苏瓦说:“一者心生随念死之心,二者舍弃今生,三者修习正法,此三者齐头并进;一者念不死之心,二者死抓今世不放,三者造恶,此三者并驾齐驱。”此中讲了修不修死亡的胜利过患。

  诸多大德还说,由忆念无常,初作入法之因,中作精进助伴,后作证得光明法身之友,故极为重要。

  另外,无著贤菩萨说:“若生真实无常,则任何非法,亦不作意。生起此清净觉受的行者,寥寥无几也!”

  还说:“死来决定期无定,死时能益唯正法。……。”

  如是此菩萨宣说众多,并且把它作为观修的重点。

  2-1-5、远离违缘恶友,根本颂曰:

  伴彼若使三毒长,并坏闻思修作业,

  能转慈悲令丧失,远恶友是佛子行。

  若与某知识、友朋相伴,便会增长三毒烦恼等,截断解脱的命根;并且将使成办解脱的主因——闻思修等一切正法业自然而然地衰退;还令大乘道的根本——慈悲菩提心等白法,昔曾生起者荡然无存,如是一切不善知识及诸恶友,我们当视其如凶残猛兽般远离,此即诸佛子远离恶友的行持。

  另如《亲友集》中说:

  “勿共恶人住!若自不作恶,

  近诸作恶者,亦疑为作恶,

  恶名亦增长。”

  “近劣人衰颓”。其中是说,若近不善知识,则增长一切过恶,衰替一切功德,故需远离。

  《念住经》中说:“为贪瞋痴一切根本者,谓罪恶友,此如毒树。”

  《涅槃经》中说:“如诸菩萨怖畏恶友,非醉象等,此惟坏身,前者俱坏善及净心。”

  《入行论》中说:

  “伴愚必然生,自赞毁他过,

  好谈世间乐,无义不善事。”

  总之,若伴恶知识恶友,则自己会沾染上他的缺点,善法未生者不生,已生者衰退等,有如是众多过患。

  另外,阿底峡尊者说:“远离令起惑之友,亲近令增善之友,如是持心。”

  在《父法问答录》中,尊者问:“怨敌之中谁最恶?”

  仲敦巴说:“祸种恶友!”

  尊者问:“戒之违缘中谁最大?”

  仲敦巴说:“妇女等,故当远离!”

  善知识仲敦巴还说:“令起贪嗔的恶友,应设法远离!”

  “下者虽与上伴共住,仅成中等;上者若与下者共住,不待劬劳,而成下趣。”

  博多瓦说:“我们自己不仅没有能耐,还要听恶友之言,顺其行,则今生来世长远的大计决策就要失误了。”

  还说:“若接近犬,就离受伤不远了,同样,我们作为修行者,特别是作为出家人,若接近女子,则今生离恶名就不远了,来世离恶趣就不远了。”

  夏日瓦说:“女为烦恼之本,故处处莫近。”

  夏吾瓦(自我遣责)说:“你这个人,未能理解貌似慈祥的恶友实际上会引生祸端;未能理解貌似嗔恨的善友实际上在作饶益。”

  牛融巴说:“于罪友,当生宿敌想;于恶友,当生瘟疫想。”

  另外,无著贤菩萨说:“若依恶友,则增罪孽,障碍善法。”还说:“若欲一切生快乐,汝当远离恶友。”

  2-1-6、依止顺缘善知识,根本颂曰:

  依彼若令恶渐尽,功德犹如初月增,

  则较自身尤爱重,依善知识佛子行。

  若亲近、依止某位知识或朋友,自心续中的过恶——贪嗔等将会消尽;闻思修、慈悲菩提心等一切功德,则如上弦的初月般,辗转增上。对于如是的大德善知识、善友,我们应比自己的身命还要爱重,意乐加行两方面如理地亲近依止,即是诸佛子依止善知识的行持。

  另外,如《华严经》中说:“瞻仰善知识当无厌足!何以故?诸善知识,难见难出。”

  其中亦说有多种胜利:若由善知识摄受,不堕恶趣;不为恶友摆布;惑业难胜等。

  《本生论》中说:

  “悉不应远诸善士,以调伏理修善行,

  由近彼故其德尘,虽不故染自然薰。”

  而且我们需依止较自胜者,如《亲友集》中说:“依尊胜者获尊胜,故应亲近胜自者。”

  律典中说,全圆的梵行赖于善知识。

  《亲友书》中说:“佛言近善友,全梵行是亲。”

  如何依止之理有二:1、意乐依止之理;2、加行依止之理。

  初者分二:①、修根本之信;②、随念深恩。

  佛说信心为一切白法的前行及根本,如《宝炬陀罗尼经》中说:“信为前行如母生,守护增长一切德,除疑度脱诸暴流,信能表喻妙乐城。信无浊秽令心净,能令离慢是敬本,信是最胜财藏足,摄善之本犹如手。”

  随念深恩者,如《华严经》中说:“诸善知识,是于一切恶趣之中,救护于我。……。”依如是所说而思惟。

  2、加行依止之理:

  如《经庄严论》中说:“由诸供事及承事,修行亲近善知识。”如其所说,需从成办三种欢喜之事而依止。

  《入行论》中也说:

  “舍命亦不离,善巧大乘义,

  安住净律仪,珍贵善知识。

  应如吉祥生,修学侍师规。

  此及馀学处,阅经即能知。”

  若如是如理依止,则自心续中的一切罪过都将消除,一切功德都会增上,……,胜利众多;反之,则是未善加依止的过患。

  此外,阿底峡尊者亦说:“诸友!未证菩提之间,需要上师,故当依大德善知识!”

  “大乘功德,生多生少,皆依尊重,乃能生起。”

  有于尊者发大声说:“阿底峡!请教授。”

  如其答云:“哈哈!我具有好好耳根,言教授者,谓是信心!信心!”

  据说,仲敦巴问尊者说:“梵行需依赖其他道友吗?”

  答:“依赖梵行道友。”

  仲敦巴也说:“昼夜依止外缘善知识,与良友善法之杖相伴。”

  博多瓦说:“若与善友相伴,我们自己虽无能耐,但他是不会让我们自己随便漂泊的,而会加以守护,一切善行,他会带领着赶上来。”

  “初业行人,不明白任何法的含义,而欲辗转增上圆满其功德,尽其一切皆赖于大乘上师,是故,心未获坚固之前,没法与上师须臾分离,故需殷重依止上师。”

  “若不恭敬上师,虽依止佛陀亦无利益。”

  卡热巴说:“当依止如是的大德善知识:具有学识渊博、持戒精严的功德,并且舍弃世间!”

  还说:“无信之人,不会发生任何功德之相,故当亲近善知识、阅读经典!”

  牛融巴说:“于善知识,当生如意宝想!于善友,当生坚固城堡想!”

  夏域瓦说:“由于是解脱、一切智的引路人,故当常时依止善知识!”

  这位大德有着如理依止善知识的稀有行传。

  对于较自己功德超胜的大德,我们需仰望效法,亦如普琼瓦说:“闻诸善士史传之时,我是向上仰望于彼。”(听到诸位大德的传记,令我无比景仰。)

  塔乙说:“我于热振诸耆宿所,而作目标。”(热振寺的古德们,是我效法的榜样。)

  另如无著贤菩萨说…

《佛子行三十七颂释——论典与教授双运之甘露宝瓶(图丹却吉智华(圣教法称)著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