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善法依于善知识而得以增长!”
“如依头颅般,依止开示证悟无生最胜方便的正士!”
这位菩萨亦如是付诸实践,依止无比的总持经师大堪布——索南扎巴(福称)、喜布巴(般若十万颂者)仁波卿等四十余位善知识。
2-1-7、佛教入门——皈依,根本颂曰:
自身犹陷生死狱,世间天等能谁救?
故于救度不虚者,皈依三宝佛子行。
他们自己犹陷入极难解脱的生死轮回牢狱中,被惑业之集的铁索,紧紧地捆绑,没有自由,这样的世间大力天神等,任其有怎样大的威力,又有谁能把那些希求上界善趣及解脱的人们,从恶趣、轮回之苦中救护出来呢?谁也救护不了谁!
因此,堪能提供救护的殊胜境,唯有三宝。三宝才具有能力,能决定救护自他一切有情脱离有寂之怖,任何时候没有虚诳!为此,全心仰赖托付三宝的皈依,即是诸佛子学修皈依的行持。
另外,如《入行论》中说:
“佛为众怙主,慈悲勤护生,
力能除众惧,故我今归依。”
其中“众怙主”是说,大悲普运、无亲疏之别;“勤护生”是说,于己曾经利益抑或没利益过,皆作饶益;“力”是说,自己解脱了罪障等一切怖畏;“除众惧”是说,善巧方便救度他人出离恐怖。具有如是四种特法,方宜皈依。佛陀则具备,而其他如大自在天等就不具备,由此证成:唯佛是最胜皈依处。从而也成立佛所说之法、随行之僧,亦宜皈依。
是故,《皈依七十颂》中说:“佛法及僧伽,是求脱者依。”(佛、法和圣僧伽,是希求解脱者的依怙。)
皈依的胜利有众多,如入内道佛弟子数等,总如《摄波罗蜜多论》中说:
“皈依福有色,三界器犹狭,
如大海水藏,非握能测量。”
(如若皈依的福德有其色相,则以三界为称量的器皿,也犹嫌狭窄,如大海中的水量,非以一握而能测量。)
若未至心信赖三宝,则难出生如是的胜利。未皈依的过患,胜利的反面即是。皈依三宝——佛法僧,其各别、共通的好处,亦极重要,需从余处了知。
另外,阿底峡尊者说:
“胜护上师及三宝,救护之境善依止,依止善法大地基,清净、现欲、深忍信。”
阿底峡尊者看到皈依乃正法之根本,故于聂唐等地,安置一切僧俗于皈依之中,由此被称为“皈依上师”。
仲敦巴说:“生死海难渡,诸苦复难忍,需救父母众,乞寻它要地,无过三宝者。”
“无似佛导师,无同法救护,无如僧福田,是故我皈依!”
博多瓦说:“我们恐惧轮回恶趣之苦,需皈依救护处的至尊——佛世尊,其他如世间占卜家、大自在天等,及诸大力天龙,都不可作我们的救护处,因为彼等自己还未超越轮回。”
“若数数思,渐能深信,渐净相续,能得加持。由于此上获得定解,故能由其诚心归依,若于所学能正习学,则一切事悉成佛法。吾等对于诸佛妙智,尚不计为准洽占卜。”
还说:“在雍瓦(地名),善知识康隆巴心依三宝,因此在那个地方,没有比他更快乐幸福的。京俄瓦也是这样,在垅肖(地名,意为河谷下流一带),数他最快乐幸福,名声最大。其他一切修行人皆是这样。若我们也心依三宝,则一定会快乐、幸福、声名远播。”
卡热巴说:“若心生仰赖,无欺唯三宝,恒常皈依矣!”
另外,无著贤菩萨说:“世间人天类,自怖犹未度,无能救他人,知非永胜怙;现前及究竟,一切乐定赐,心善依三宝,敬意励皈依!”
还说:“皈依是一切道之正行、前行、除障法中最胜者!”
2-2、正行开示三士道,分三:
2-2-1、下士道,由畏惧恶趣之苦而断除罪业:
诸极难忍恶趣苦,能仁说为恶业果,
故虽遭遇命难缘,终不造罪佛子行。
仅仅是听到它的声音,也会生起怖畏;若是亲自感受其煎熬,更是绝难忍受!这样的三恶趣诸苦,并非是从无因或不顺因中生起的,具有遍知种种业果智力的能仁一切智说,它是十不善等恶业之果。
是故,纵然遭遇到生命的厄难,亦永不造作不善罪业,乃是诸佛子取舍黑白业的行持。
另外,如《宝鬘论》中说:
“日日恒应念,极寒、热地狱,
亦应念饥渴,憔悴诸饿鬼,
应观念(观看、随念)极多,
愚苦诸旁生。”
地狱有十八类,饿鬼有三大类,畜生有两大类,它们的寒热、饥渴、互相吞啖等苦,这一切决定皆是不善之果,如前论所说:
“诸苦从不善,如是诸恶趣。”
《入行论》中说:
“痛苦不悦意、种种诸畏惧、
所求不顺遂,皆从昔罪生。”
“不善生诸苦,云何得脱除?
故我当一心,日夜思除苦。”
如其所言,思惟业果至关重要!
从总的方面看,业的特质分四:业决定、业增长、不造不遇、造而不失。从细的方面思惟,业的体性大致摄为十不善业道,其反面则是十善。每一种的果报中,又分为三种: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对于其中互不混杂、各各领受的道理一再思维,此后生起业果的深忍信心,这是极为重要的。
若思三有之苦,则会生起出离心、悲心等;若思业果,则由深信之心趣入取舍——以上结果即是思惟彼等的胜利。
另外,阿底峡尊者说:
“智者毕竟不行恶,恶果出生恶趣苦。”
“唯业果最为深奥,若获得对于业因果的坚固深信,则比起亲见本尊,更为殊胜!”
并且以喻显示业果说:“譬如草木,若根是毒,则其枝叶也是毒;若根是药,则其枝叶也是药。同样,由根本贪嗔痴三毒发起所作的任何业,唯是恶不善业。”
在阿里时,阿底峡尊者唯讲说业果,被称为“业果上师”。
仲敦巴说:“若堕恶趣,则唯苦无乐!”
“生平所造的任何善恶,其果报在后世都将发生。”
“现在若不努力于善业,后世将感受痛苦。”
“觉沃瓦(大德)!心莫粗大,此缘起微细。”
博多瓦说:“如果我们现在断除十不善,行持十善,即便我们寻找三恶趣也是找不到的;若断除十善,肆无忌惮地造十不善,即便我们寻找上界善趣及解脱,也是找不到的。”
“最为深奥者乃是业果,空性犹可以通过正理得以明了。”
普琼瓦说:“我至老时,依附贤愚。”(此处“贤愚”指开示业果之《贤愚经》。)
康隆巴谓普琼瓦说:“善知识说惟有业果,是极紧要。现今讲说、听闻、修习,皆非贵重,我念惟此极难修持。”普琼瓦亦云:“实尔。”
朗塘巴向京俄瓦祈请教授,京俄瓦说:“大德!我想思惟业果本身即是窍诀!”
卡热巴说:“应当断除发生恶趣痛苦之因——恶业罪障啊!”
夏日瓦说:“未娴熟业果而欢喜高高之法,则如于冰层上建造城堡。”
另外,无著贤菩萨说:“寒热饥渴互吞啖,众苦侵害恶趣者。”
“善恶趣之诸苦乐,善不善业引圆满,故为命缘不造罪,常时励力于善法。”
2-2-2、中士道,不恋慕三有之乐,希求解脱:
三有乐如草头露,是须臾顷坏灭法,
故于无转解脱位 ,起希求是佛子行。
欲界、色界、无色界,如是三界或三有之处,尽所有的有漏之乐,一切均犹如草头的露水滴一般,是于刹那、须臾顷之间,就要坏灭衰败之法。因此,不宜为贪恋之处;任于何时亦不转变,恒常坚固、亘古不变,住于如是体性的最胜解脱位,度脱一切二障的束缚,即是无上正等正觉。在希求彼胜位殊胜出离心的摄持下,趣入大乘道,即是诸佛子生起希求解脱之心的行持。
另外,如《四百论》中说:“若不厌三有,彼岂敬寂灭?”
《入行论》中说:“无苦无出离。”
其义是说,若未了知一切三有即是苦性,未生起厌倦之心,则不会对寂灭痛苦的解脱,生起希求的恭敬之心。
因此,还需不贪恋上界善趣之乐,若生贪著,则不能超越三有,经云:“意贪生死者,常处流转。”
是故,生起希求解脱的出离心,需了知苦谛的轮回过患、集谛的流转次第。
前者复有总的三有过患、别别之苦两种。总的过患又有六苦、八苦、三苦之别。六苦者,分别为:亲仇不定、不知餍足、数数舍身、再再受生、高低变化、独自无伴。
别别之苦中,不仅前面所说的三恶趣是苦,上界三善趣亦是苦的自性,如弥勒菩萨说:“犹如不净无香味,五趣之中无安乐。”
《四百论》中说:
“智者畏善趣,亦等同地狱,
彼等于三有,难得不生畏。”
在此处,如下士阶段,仅思惟恶趣过患是不行的,还需了知一切三界,犹如炽燃火宅般,纯为痛苦的发生地。若如是了知,则生希求解脱之心,从而证得涅槃。如《亲友集》中说:“如是达过患,速疾得涅槃。”
思惟集谛流转次第者,一切有苦,皆由业集而生;彼复由惑(烦恼)集生起;而一切烦恼的根本则是我执。若能遮止彼,则能现证寂灭痛苦的灭谛或解脱。
所言“解脱”,是解脱惑业的束缚。能解脱之道即是三学的行持。其中直接能遮止有根——我执者,是通达无我之慧。无我之慧依于三摩地。而要证得三摩地乃至断除我执,此中一切功德的根本则是戒律。故于最初,戒律至为关要。
因此,如《亲友书》中说:“故当策励断受生”、“故当策励断后有”。其义是说,现在未投生于八无暇之处,在获得殊胜所依身的时候,需励力学修能证得不复受生、无诸后有的解脱之道。
另外,阿底峡尊者说:“诸位朋友!在此轮回泥淖中,没有快乐可言,需励力学修能证得解脱之道。”
“若住三戒、并且清净,但若未能厌离三界轮回,则依然作轮回之因。”
仲敦巴也说:“昼夜修习轮回之苦,若了知已心生怖畏,则希望向上逃脱出去。”
博多瓦说:“只要我们还把轮回观为无量宫,在此期间,就会漂泊其中,无法证得解脱。”
“即便从恶趣中逃脱,获得人天之果,亦无安乐;若未把持住永固要地,需知一切轮回皆是痛苦。”
姜查多才祈请教授,博多瓦说:“汝修习轮回过患!则轮回不难断除!解脱不难成办!”
卡执巴说:“(我)明白了,需由修习任生何处,皆无快乐,心厌一切轮回。”
牛融巴说:“欲证决定胜的菩提,于轮回当生牢狱想。”
众生怙主说:“若生起一种真实厌离轮回之心,则如锋利的火刀与干燥的艾绒相遇,不需费力即能解脱,…
《佛子行三十七颂释——论典与教授双运之甘露宝瓶(图丹却吉智华(圣教法称)著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