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善法依于善知識而得以增長!”
“如依頭顱般,依止開示證悟無生最勝方便的正士!”
這位菩薩亦如是付諸實踐,依止無比的總持經師大堪布——索南紮巴(福稱)、喜布巴(般若十萬頌者)仁波卿等四十余位善知識。
2-1-7、佛教入門——皈依,根本頌曰:
自身猶陷生死獄,世間天等能誰救?
故于救度不虛者,皈依叁寶佛子行。
他們自己猶陷入極難解脫的生死輪回牢獄中,被惑業之集的鐵索,緊緊地捆綁,沒有自由,這樣的世間大力天神等,任其有怎樣大的威力,又有誰能把那些希求上界善趣及解脫的人們,從惡趣、輪回之苦中救護出來呢?誰也救護不了誰!
因此,堪能提供救護的殊勝境,唯有叁寶。叁寶才具有能力,能決定救護自他一切有情脫離有寂之怖,任何時候沒有虛诳!爲此,全心仰賴托付叁寶的皈依,即是諸佛子學修皈依的行持。
另外,如《入行論》中說:
“佛爲衆怙主,慈悲勤護生,
力能除衆懼,故我今歸依。”
其中“衆怙主”是說,大悲普運、無親疏之別;“勤護生”是說,于己曾經利益抑或沒利益過,皆作饒益;“力”是說,自己解脫了罪障等一切怖畏;“除衆懼”是說,善巧方便救度他人出離恐怖。具有如是四種特法,方宜皈依。佛陀則具備,而其他如大自在天等就不具備,由此證成:唯佛是最勝皈依處。從而也成立佛所說之法、隨行之僧,亦宜皈依。
是故,《皈依七十頌》中說:“佛法及僧伽,是求脫者依。”(佛、法和聖僧伽,是希求解脫者的依怙。)
皈依的勝利有衆多,如入內道佛弟子數等,總如《攝波羅蜜多論》中說:
“皈依福有色,叁界器猶狹,
如大海水藏,非握能測量。”
(如若皈依的福德有其色相,則以叁界爲稱量的器皿,也猶嫌狹窄,如大海中的水量,非以一握而能測量。)
若未至心信賴叁寶,則難出生如是的勝利。未皈依的過患,勝利的反面即是。皈依叁寶——佛法僧,其各別、共通的好處,亦極重要,需從余處了知。
另外,阿底峽尊者說:
“勝護上師及叁寶,救護之境善依止,依止善法大地基,清淨、現欲、深忍信。”
阿底峽尊者看到皈依乃正法之根本,故于聶唐等地,安置一切僧俗于皈依之中,由此被稱爲“皈依上師”。
仲敦巴說:“生死海難渡,諸苦複難忍,需救父母衆,乞尋它要地,無過叁寶者。”
“無似佛導師,無同法救護,無如僧福田,是故我皈依!”
博多瓦說:“我們恐懼輪回惡趣之苦,需皈依救護處的至尊——佛世尊,其他如世間占蔔家、大自在天等,及諸大力天龍,都不可作我們的救護處,因爲彼等自己還未超越輪回。”
“若數數思,漸能深信,漸淨相續,能得加持。由于此上獲得定解,故能由其誠心歸依,若于所學能正習學,則一切事悉成佛法。吾等對于諸佛妙智,尚不計爲准洽占蔔。”
還說:“在雍瓦(地名),善知識康隆巴心依叁寶,因此在那個地方,沒有比他更快樂幸福的。京俄瓦也是這樣,在垅肖(地名,意爲河谷下流一帶),數他最快樂幸福,名聲最大。其他一切修行人皆是這樣。若我們也心依叁寶,則一定會快樂、幸福、聲名遠播。”
卡熱巴說:“若心生仰賴,無欺唯叁寶,恒常皈依矣!”
另外,無著賢菩薩說:“世間人天類,自怖猶未度,無能救他人,知非永勝怙;現前及究竟,一切樂定賜,心善依叁寶,敬意勵皈依!”
還說:“皈依是一切道之正行、前行、除障法中最勝者!”
2-2、正行開示叁士道,分叁:
2-2-1、下士道,由畏懼惡趣之苦而斷除罪業:
諸極難忍惡趣苦,能仁說爲惡業果,
故雖遭遇命難緣,終不造罪佛子行。
僅僅是聽到它的聲音,也會生起怖畏;若是親自感受其煎熬,更是絕難忍受!這樣的叁惡趣諸苦,並非是從無因或不順因中生起的,具有遍知種種業果智力的能仁一切智說,它是十不善等惡業之果。
是故,縱然遭遇到生命的厄難,亦永不造作不善罪業,乃是諸佛子取舍黑白業的行持。
另外,如《寶鬘論》中說:
“日日恒應念,極寒、熱地獄,
亦應念饑渴,憔悴諸餓鬼,
應觀念(觀看、隨念)極多,
愚苦諸旁生。”
地獄有十八類,餓鬼有叁大類,畜生有兩大類,它們的寒熱、饑渴、互相吞啖等苦,這一切決定皆是不善之果,如前論所說:
“諸苦從不善,如是諸惡趣。”
《入行論》中說:
“痛苦不悅意、種種諸畏懼、
所求不順遂,皆從昔罪生。”
“不善生諸苦,雲何得脫除?
故我當一心,日夜思除苦。”
如其所言,思惟業果至關重要!
從總的方面看,業的特質分四:業決定、業增長、不造不遇、造而不失。從細的方面思惟,業的體性大致攝爲十不善業道,其反面則是十善。每一種的果報中,又分爲叁種:異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對于其中互不混雜、各各領受的道理一再思維,此後生起業果的深忍信心,這是極爲重要的。
若思叁有之苦,則會生起出離心、悲心等;若思業果,則由深信之心趣入取舍——以上結果即是思惟彼等的勝利。
另外,阿底峽尊者說:
“智者畢竟不行惡,惡果出生惡趣苦。”
“唯業果最爲深奧,若獲得對于業因果的堅固深信,則比起親見本尊,更爲殊勝!”
並且以喻顯示業果說:“譬如草木,若根是毒,則其枝葉也是毒;若根是藥,則其枝葉也是藥。同樣,由根本貪嗔癡叁毒發起所作的任何業,唯是惡不善業。”
在阿裏時,阿底峽尊者唯講說業果,被稱爲“業果上師”。
仲敦巴說:“若墮惡趣,則唯苦無樂!”
“生平所造的任何善惡,其果報在後世都將發生。”
“現在若不努力于善業,後世將感受痛苦。”
“覺沃瓦(大德)!心莫粗大,此緣起微細。”
博多瓦說:“如果我們現在斷除十不善,行持十善,即便我們尋找叁惡趣也是找不到的;若斷除十善,肆無忌憚地造十不善,即便我們尋找上界善趣及解脫,也是找不到的。”
“最爲深奧者乃是業果,空性猶可以通過正理得以明了。”
普瓊瓦說:“我至老時,依附賢愚。”(此處“賢愚”指開示業果之《賢愚經》。)
康隆巴謂普瓊瓦說:“善知識說惟有業果,是極緊要。現今講說、聽聞、修習,皆非貴重,我念惟此極難修持。”普瓊瓦亦雲:“實爾。”
朗塘巴向京俄瓦祈請教授,京俄瓦說:“大德!我想思惟業果本身即是竅訣!”
卡熱巴說:“應當斷除發生惡趣痛苦之因——惡業罪障啊!”
夏日瓦說:“未娴熟業果而歡喜高高之法,則如于冰層上建造城堡。”
另外,無著賢菩薩說:“寒熱饑渴互吞啖,衆苦侵害惡趣者。”
“善惡趣之諸苦樂,善不善業引圓滿,故爲命緣不造罪,常時勵力于善法。”
2-2-2、中士道,不戀慕叁有之樂,希求解脫:
叁有樂如草頭露,是須臾頃壞滅法,
故于無轉解脫位 ,起希求是佛子行。
欲界、色界、無色界,如是叁界或叁有之處,盡所有的有漏之樂,一切均猶如草頭的露水滴一般,是于刹那、須臾頃之間,就要壞滅衰敗之法。因此,不宜爲貪戀之處;任于何時亦不轉變,恒常堅固、亘古不變,住于如是體性的最勝解脫位,度脫一切二障的束縛,即是無上正等正覺。在希求彼勝位殊勝出離心的攝持下,趣入大乘道,即是諸佛子生起希求解脫之心的行持。
另外,如《四百論》中說:“若不厭叁有,彼豈敬寂滅?”
《入行論》中說:“無苦無出離。”
其義是說,若未了知一切叁有即是苦性,未生起厭倦之心,則不會對寂滅痛苦的解脫,生起希求的恭敬之心。
因此,還需不貪戀上界善趣之樂,若生貪著,則不能超越叁有,經雲:“意貪生死者,常處流轉。”
是故,生起希求解脫的出離心,需了知苦谛的輪回過患、集谛的流轉次第。
前者複有總的叁有過患、別別之苦兩種。總的過患又有六苦、八苦、叁苦之別。六苦者,分別爲:親仇不定、不知餍足、數數舍身、再再受生、高低變化、獨自無伴。
別別之苦中,不僅前面所說的叁惡趣是苦,上界叁善趣亦是苦的自性,如彌勒菩薩說:“猶如不淨無香味,五趣之中無安樂。”
《四百論》中說:
“智者畏善趣,亦等同地獄,
彼等于叁有,難得不生畏。”
在此處,如下士階段,僅思惟惡趣過患是不行的,還需了知一切叁界,猶如熾燃火宅般,純爲痛苦的發生地。若如是了知,則生希求解脫之心,從而證得涅槃。如《親友集》中說:“如是達過患,速疾得涅槃。”
思惟集谛流轉次第者,一切有苦,皆由業集而生;彼複由惑(煩惱)集生起;而一切煩惱的根本則是我執。若能遮止彼,則能現證寂滅痛苦的滅谛或解脫。
所言“解脫”,是解脫惑業的束縛。能解脫之道即是叁學的行持。其中直接能遮止有根——我執者,是通達無我之慧。無我之慧依于叁摩地。而要證得叁摩地乃至斷除我執,此中一切功德的根本則是戒律。故于最初,戒律至爲關要。
因此,如《親友書》中說:“故當策勵斷受生”、“故當策勵斷後有”。其義是說,現在未投生于八無暇之處,在獲得殊勝所依身的時候,需勵力學修能證得不複受生、無諸後有的解脫之道。
另外,阿底峽尊者說:“諸位朋友!在此輪回泥淖中,沒有快樂可言,需勵力學修能證得解脫之道。”
“若住叁戒、並且清淨,但若未能厭離叁界輪回,則依然作輪回之因。”
仲敦巴也說:“晝夜修習輪回之苦,若了知已心生怖畏,則希望向上逃脫出去。”
博多瓦說:“只要我們還把輪回觀爲無量宮,在此期間,就會漂泊其中,無法證得解脫。”
“即便從惡趣中逃脫,獲得人天之果,亦無安樂;若未把持住永固要地,需知一切輪回皆是痛苦。”
姜查多才祈請教授,博多瓦說:“汝修習輪回過患!則輪回不難斷除!解脫不難成辦!”
卡執巴說:“(我)明白了,需由修習任生何處,皆無快樂,心厭一切輪回。”
牛融巴說:“欲證決定勝的菩提,于輪回當生牢獄想。”
衆生怙主說:“若生起一種真實厭離輪回之心,則如鋒利的火刀與幹燥的艾絨相遇,不需費力即能解脫,…
《佛子行叁十七頌釋——論典與教授雙運之甘露寶瓶(圖丹卻吉智華(聖教法稱)著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