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速得解脫叁有。”
爲了遮止輪回,現需勵力,如博朵瓦《喻法》中說:“昔流爾久未能自還,今亦不能自然還滅,故須斷除。斷除時者,即是現得暇滿之時。”
《藍色手冊》中亦作是說。
大瑜伽師也說:“現是從畜分出之時。”
另如無著賢菩薩說:
“了知輪回爲苦性,斷除其因煩惱業,爲當證得涅槃故,發大精勤解脫道!”並且如是付諸實踐!
如是中士道即是解脫道的根本,故極爲重要!
2-2-3、上士道,修習空悲雙運,解脫有寂二邊,分叁:
2-2-3-1、意樂發心最勝菩提;2-2-3-2、加行修習兩種菩提心;2-2-3-3、學習彼等學處。
初者,根本頌曰:
無始時來憫我者,母等若苦我何樂?
爲度無邊有情故,發菩提心佛子行。
從無始生死以來,于我懷著無量無邊的悲憫,比愛惜自己的生命更加珍愛呵護,以大恩德數數養育……像這樣的深恩母親、六道有情,現正爲漫長無際的輪回、特別是惡趣之苦深深煎熬逼惱!倘若對此無動于衷,唯求一己善趣的安樂,甚至于獲得了聲緣阿羅漢果位的解脫,它又有什麼用呢?不精進于諸慈母安樂的方便,只是追求個人的寂靜安樂,是極爲可恥的,也是諸位大士呵斥之處、是大乘道的最下劣歧途。因此,爲了救度無邊一切有情,而當成佛,一如往昔諸佛菩薩發心般,我亦當發心最勝菩提。如是以慈悲心爲前行的發心,即是諸佛子發心大菩提的行持。
另外,如《經莊嚴論》中說:“發心爲利他,求正等菩提。”是說爲了所爲之事——利益他,希求所得——圓滿菩提,此乃大乘發心的體性。
其中分類,如《入行論》中說:
“略攝菩提心,當知有二種:
願求菩提心、趣行菩提心。”
是說有願、行菩提心兩種。二者的差別,亦如其中說:
“如人盡了知,欲行正行別;
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別。”
大乘顯密道的入門皆是菩提心。進未進入大乘之數,皆隨有無此心而進退。
如《入行論》中說:
“生死獄中囚,若生菩提心,
即刻名佛子,人天應禮敬。”
“今生吾獲福,幸得此人身。
複生佛家族,喜成如來子。”
若有菩提心的攝持,即便施與畜生一抟食物,亦列入菩薩行之數。若未被其攝持,那麼,即便布施珍寶充盈的叁千界,亦不算菩薩行。戒律等也可由此例知。
這些說明了有無菩提心及由彼攝持的勝利、未由彼攝持的過患。同樣,《華嚴經》、《入行論》等中詳細地宣說了菩提心的勝利。《勇施請問經》中說:“菩提心福德,若彼有形色,遍滿虛空界,較其猶多余。”
能令證得二種果身的大乘道體,主要的方便是大悲、菩提心;主要的智慧是證空慧等——方便智慧圓滿具足。如《中觀心要論》中說:“慈心及悲心,大慧所莊嚴,佛種菩提心,故智莫舍棄。”
菩提心的修習有二:1、修習利他之希求心;2、修習菩提之希求心。
1、前面的修法,若依阿底峽尊者的教授,則需依次修習知母、念恩等七種竅訣。若依寂天菩薩的竅訣,則說是通過自他相換而修心。
在這兩種傳承之中,都很重要地強調通過慈心、悲心修習的道理。在此,便予以解說。
一般的慈心,是緣任何一位不具有安樂的有情,希望其具有安樂。希望一切有情具有安樂及其因——善法,則是大慈。同樣,緣一位爲某類痛苦逼迫的有情,希望其遠離痛苦,是悲心。希望一切有情遠離痛苦及其因——不善法,則是大悲。此乃思惟諸有情爲痛苦逼迫的情形。如若于自身思惟,則生起厭離心;似此思惟他人受苦情形,則生起悲心。
大悲心是大乘道的根本,欲成佛道,彼于初中後叁階段都很重要。
若念:“我當令諸有情具足安樂、遠離痛苦!”發起承擔利他的責任心,即是增上意樂。依此生起真正的菩提心。
2、修習菩提之希求心:
由觀見欲成辦他利,需大菩提,從而生起至心希求欲證彼之心。
另外,阿底峽尊者說:“當修習慈心悲心!當堅固菩提心!”
“極力贊歎與大悲相系屬的菩提心。”
阿底峽尊者在繞金剛座經行時,度母化身的老少兩位婦女作問答狀,說:“想要快速成佛,當修習慈悲、菩提心。”由此尊者心生決定解等。如是的情況在傳記中多有出現。
瑜伽士夏赤卻叁十歲時,朝見尊者並請求教授,尊者說:“從今之後,不要作意名!不要作意姓!不要作意家鄉!唯修習慈悲、菩提心!”他也依教奉行,叁十五歲時證得殊勝悉地。
仲敦巴說:“多修慈悲心!堅固菩提心!”
“慈悲菩提心是成就自他大利之因!”
曾對大瑜伽士說:“汝之修持縱能耳邊擊鼓不可破壞,若無慈悲及菩提心,猶當生于晝夜應悔之地。”
善知識貢巴瓦說:“一切智的根本在于二資;二資的根本在于菩提心;菩提心的根本在于慈悲心。”
博多瓦《喻法》中說:“叁門的一切所作所行,皆由慈悲、菩提心來造作及淨化。”
有位老婆婆問博多瓦:“尊者的慈心修法是怎樣的呢?”
博多瓦說:“就像疼愛、看重你的兒子妥雷紮那樣,對一切都能那樣!”
她說:“哎呀!修一百天也不會那樣!”
博多瓦說:“她明白了!”
老婆婆說:“這主要是憐惜的心。”
博多瓦說:“她明白了!”
想來這主要是開示了悅意慈。
在悲心階段,仲敦巴對跛腳的康巴jia華說:“現在你的老母親,在白那東,正被一群凶猛的狗咬著,又沒有別的人幫助,你一定會連自己的腿腳有毛病也想不起,說“可憐的老母親在那裏幹什麼?”就急匆匆地前往。同樣,若生起有情爲慈母的真實心來,則乍見到有情之苦,自會現起非常不忍的悲憫心來。”
在發心階段,香毛切哲問:“尊者的發心是怎樣的呢?”
博多瓦說:“就是把一切有情從輪回苦中解救出來,安置于佛地。”
他說:“哎呀呀!那需要多麼大的氣魄。”
博多瓦說:“他明白了!我們發心最勝菩提,利益有情,就需要有氣魄。”
朗日塘巴說:“說實話,做什麼都依賴于氣魄。”
夏吾瓦說:“奠定一切智的基礎,需要于內心修習菩提心。”
夏域瓦說:“由于是解脫、一切智道的命柱,故修習菩提心。”
仁青崗巴說:“若離利他之心,則不會生起願行菩提心戒,不會自在于大乘法,是故慈悲心非常重要。”
2-2-3-2、加行修習兩種菩提心,分二:
2-2-3-2-1、修習世俗菩提心;2-2-3-2-2、修習勝義菩提心。
初者,分二:
2-2-3-2-1-1、于根本位修自他相換;2-2-3-2-1-2、于後得位,惡緣轉道用。
初者,根本頌曰:
諸苦由貪自樂起,佛從利他心所生。
故于自樂他諸苦,修正換是佛子行。
在此輪回之處,盡所有的大小痛苦,一切都是從希望自己安樂的我愛執中生起。圓覺佛地的究竟樂等,盡所有世間出世間的利樂,一切都是從執愛他人的利他心之中生起。是故,執愛他人勝過自己,把自己擁有的所有善樂施舍給有情;舍棄自己,把其他有情心續上的所有罪苦,取過來給自己,如是苦樂二者互換,或者我愛執與舍棄他之心二者正相交換,即是諸佛子修習自他相換的行持。
另外,如《入行論》中說:
“若人欲速疾 救護自與他,
當修自他換——勝妙秘密訣。”
開示了若欲從有寂怖畏中救護自他,需自他相換。
其中還開示了執愛自己的過失及執愛他人的功德,如雲:
“所有世間樂,悉從利他生。
一切世間苦,鹹由自利成。
何需更繁敘?凡愚求自利,
牟尼唯利他;且觀此二別!”
自他未相換的過失者,如雲:
“若不以自樂,真實換他苦,
非僅不成佛,生死亦無樂。”
此中間接也開示了自他換的勝利。
《入行論》中還宣說了掃除自他相換的障礙等衆多正理之門。
自他換的意思,主要是把執愛自我與舍棄他人之心,將此二者換作執愛他人與舍棄自己之心:從而如像以前對待自己一般,去執愛他人,如像以前對待他人一般,來舍棄自己。
如《寶鬘論》中說:“衆罪鹹歸我,我善施衆生。”
《入行論》中說:“舍自盡施他,愛他如愛己。”
另如《修心》中說:“我爲惡業根,乃是遠棄法;他爲菩提源,乃是緊握法。”
阿底峽尊者說:“發生的一切幸福安樂都施與他人,發生的一切痛苦都取爲己受。勝利施與他人,禍損自己取受。”
京俄瓦說:“世間人執愛自己勝過他人,我們應執愛他人勝過自己。”他還詳細地解說了執愛自己的過患、執愛他人的功德。
朗日塘巴說:“無論直接或間接,願獻利樂于慈母,如母有情諸苦患,我願暗中自取受。”
“我翻閱多少甚深的法,皆言一切過失是自己的、一切功德是至尊有情的,由此要點,除了明白“勝利施與他人、禍損自己取受”之外,沒有明白其它東西。”
還說:“夏吾瓦(霞婆瓦)與我,有十八種人方便,一種馬方便。人方便者,謂發大菩提心,隨作何事悉學利益有情。馬方便者,謂菩提心未生者令不生,已生者令不住、不使增長者,爲我愛執。故特仇視于彼(我愛執)盡力違害,而正對有情盡力利益。”
夏吾瓦說:“只要未視自己爲怨敵,在此期間,上師等也不能利益。若視己爲怨敵,那麼,一切皆有利益。”
“在這段壽命短促的時光裏,請竭盡全力地調伏此魔。”
“視我執爲怨敵而斷除的甚深法,稱之爲“遣魔法”。”
善知識那摩瓦,在打茶時,說:“于我執之頭,喀嚓!”
伽喀巴說:
“衆過歸于一,修衆皆有恩。
取舍間雜修,取次從己起,
彼二禦風修。”
詳細的修法請從《大耳傳》等中了知。
2-2-3-2-1-2、于後得位,惡緣轉道用,分四:⑴四種不欲(厭惡)之法轉爲道用;⑵兩種難忍轉爲道用;⑶盛衰二者轉爲道用;⑷貪嗔二者轉爲道用。
初者,分四:①未得之衰轉爲道用;②痛苦轉爲道用;③毀謗(不現前)轉爲道用;④譏諷轉爲道用。
初者,根本頌曰:
彼縱因貪親盜取,或令他奪一切財,
猶將身財叁時善,回向于彼佛子行。
不管哪一位有情,由于極度的貪著,親自掠奪一切的財寶受用,或者唆使他人巧取豪奪,不但于彼…
《佛子行叁十七頌釋——論典與教授雙運之甘露寶瓶(圖丹卻吉智華(聖教法稱)著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