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子行叁十七頌釋——論典與教授雙運之甘露寶瓶(圖丹卻吉智華(聖教法稱)著釋)▪P5

  ..續本文上一頁不懷著嗔恚心以怨報怨,還會懷著饒益之心,把自己珍愛的身體、財物、叁世的善根,盡所有的一切回向施舍給那位傷害自己的人,即是諸佛子把未得之衰轉爲道用的行持。

  另外,如《入行論》中說:

  “吾利終須舍,諸罪則久留。

  甯今速死殁,不願邪命活;

  苟安縱久住,終必遭死苦。”

  “吾唯求解脫,無須利敬縛;

  于解束縛者,何故反生瞋?”

  如其所言,利敬是衆多罪惡的發源地,因此,得到它也不應該高興。障礙利敬等、掠奪財寶等,實令心的束縛自然而然地得以解放。他人搶劫財物等,也是自己于往世如是傷害他人的報應。當如是思惟,不于他生嗔!下面,于令自己受苦者等,亦當如是了知。

  另外,阿底峽尊者說:“不要嗔恨作傷害者,若懷嗔恨,怎麼修忍辱?”

  “利養恭敬是應斷除的,並且還要恒常地斷除驕傲自滿。”

  “利養恭敬是魔的繩索,因此應像路邊的石頭一般掃除。”

  卡熱巴說:“利養恭敬是束縛的繩索,福氣是善行的障礙。”

  博多瓦說:“我們不把任何東西執爲己有,也就沒有怨敵,不需挾恨積怨,對于瑣碎之事物,自然也能安忍。沒有財寶,盜賊不會來;沒有背包行李,劫匪不會來。”是說,財物等招來怨敵,過在自己,不應嗔恨他人。

  善知識京俄瓦說:“比如,不立靶子,不會無的放矢。中箭是由于立靶子的原故。同樣,由于自己的過去惡業立下了靶子,這世,就會中他人傷害的箭,因此不應嗔恨他人。”

  另如無著賢菩薩說:“有人由于貪著財寶,或是嗔恨于我,奪取我一切的所有,甚至連一天的生活飲食都不能維持,這時,我應當憶念起這個誓言。”是說要憶念起以德報怨的誓言。

  ②痛苦轉爲道用,根本頌曰:

  我身雖無少過咎,他人竟來斷我頭,

  于彼還生難忍悲,代受罪是佛子行

  我沒有任何少許過咎,如作傷害對方的事等,然而卻被他人不僅無端地砍斷我身體的手足等,更要砍斷肢分中最重要的頭顱,即便如此,我也不要懷著嗔恚作打殺等報複的行爲,同時,當想到對方由于造下這般重大的罪惡,未來將會感受極大痛苦,猶會懷著希望對方遠離罪苦的悲心,把他心續上的罪因苦果取過來,讓自己代受。此即是諸佛子將痛苦轉爲道用的行持。

  另外,如《入行論》中說:

  “樂因何其微,苦因極繁多;

  無苦無出離,故心應堅忍。”

  其中在甘受苦忍時,宣說了不可愛著安樂、不可怯弱痛苦,平等觀待苦樂的道理。

  另于對待作傷害者,當有無所謂的安忍,說:

  “自惜性命者,因惑尚自盡;

  況于他人身,絲毫不傷損?

  故于害我者,心應懷慈愍;

  慈悲縱不起,生瞋亦非當。”

  其中是說,那些被煩惱自在的有情,如瘋子一般,自殺等行爲都能作得出來,更何況傷害他人?因此,對于傷害我們的人,應想到他爲煩惱魔所蠱惑,是多麼的可憐!如是理應修習悲心,不應發嗔。

  其中還說:

  “敵器與我身,二皆致苦因;

  雙出器與身,于誰該當瞋?”

  是說身體受到傷害時,需憶念是由于執著自身的過失。

  另外《修心》中說,自身受到傷害,是過去傷害他身惡業利器的報應。

  阿底峽尊者也說:“身體發生傷害時,當觀爲過去的業感。”

  仲敦巴說:“我身碎千段,終不起惱亂,現披忍辱铠。”

  京俄瓦說:“世間人執愛快樂勝過痛苦。我們應反過來,執愛痛苦勝過快樂。”其原因者,後又詳細地解說了貪戀有漏樂的過患、甘願受苦的勝利。

  還說:“由慈悲之理修習安忍者,比如一個瘋子傷害他人,其他一切正常的人都不會與他計較,反而會說“好苦命的人啊!好可憐!”不會報複。同樣,于我作傷害者,乃是由猛烈煩惱魔蠱惑的大瘋子,當思“好苦命的人啊!”修習慈悲心!不應嗔恨!”

  卡熱巴說:“如今諸苦樂,皆依宿業起,汝無選擇權,何現轉道伴!”

  夏吾瓦說:“此未解傷害痛苦爲法之順緣者。”

  另外無著賢菩薩說:

  “或由嗔傲慢,傷殘于我身,

  生命垂危際,憶念此誓言。”

  “那些砍斷我肢節者的煩惱痛苦,願由我砍斷。”

  其中是說,此以德報怨的誓言是釋迦益西的四大行傳之一,也是法王古倉瓦十二修法之一。

  無著賢菩薩也是如是修持的,有著取受虱疫者身上虱子等的希有傳記。

  ③毀謗(不現前)轉爲道用,根本頌曰:

  縱人百般中傷我,醜聞謠傳遍叁千,

  吾猶深懷悲憫心,贊他德是佛子行。

  縱然有些人背地裏說我的壞話,到處宣傳,各種毀謗、醜聞遍布叁千界,我也不會懷著嗔心,作出毀謗對方等的報複行爲,不僅如此,而且還會滿懷慈憫之心,希望作傷害的那個人心生歡喜,並向別人贊歎、宣揚他的功德,此即是諸佛子把毀謗轉爲道用的行持。

  另外,如《寶鬘論》中說:“粗語聞惡聲。”是說自己受到毀謗,是自己過去說粗惡語的果報。同樣,還說是離間等惡業的利器報應到自己身上。因此,不應生嗔!

  不僅如此,《入行論》中說:

  “謂謗令他疑,故我瞋謗者;

  如是何不瞋,誹謗他人者?”

  如是等是說,若觀察所說誹謗,亦無嗔恚的理由,故不應生嗔!

  彼中還說:

  “受贊享榮耀,非福非增壽,

  非力非免疫,非令身安樂。”

  此等是說,名聞等沒有任何值得貪戀的心要價值。

  還說:

  “若僅爲虛名,失財複喪命,

  譽詞何所爲?死時誰得樂?”

  是說由貪著名聞,反生諸多過患!故不應愛樂于彼!

  另如阿底峽尊者說:“聽諸誹謗時,觀如空谷聲。”

  有謂慧金剛瑜伽師說:“人說我等爲伏後者(輕浮、不穩重,到處遊蕩)。”答雲:“人不于人作言說事(人們談論的內容若不是他人),又于何事?”次雲:“速斷離間。”

  若對馨敦說某人說了如是這般的話。

  答曰:“暗中亦有诃罵國王,汝犯離間,應當忏悔。”

  夏日瓦說:“若于康垅巴、內邬蘇巴、照巴叁人,任說何語,與向土石全無差別,故得安樂。後時諸人耳根薄弱,故無安樂。”

  不應貪著名聞等,亦如阿底峽尊者說:“贊譽奉承之詞有欺诳性,當如唾涕一般舍棄。”

  卡熱巴說:“名聞是魔的粉飾。”

  牛融巴說:“于名聞當生空谷回音想!”

  無著賢菩薩總是宣揚他人的功德,從來不會說他人的過失,由此緣起,當時的諸位上師等一切人士亦唯贊歎、恭敬此大士。其傳記中多有說明。

  ④譏諷(現前)轉爲道用:

  縱人于衆集會中,攻吾隱私出惡言,

  于彼還生益友想,倍恭敬是佛子行。

  在很多人集會的地方,有人當面攻擊自己在法與世間方面有這樣那樣的過失,說出各種各樣極爲惡毒的語言,加以打擊侮辱。即使這樣,自己不僅不會于彼懷著嗔心作出挖苦、揭短的報複行爲,反而還會生起彼即是有著大恩德的善知識的想法,倍加恭敬。此即是諸佛子將譏諷轉爲道用的行持。

  另外,《入行論》中說:

  “若有人毀我,贊譽何足喜?

  若有人贊我,譏毀何足憂?”

  是說于贊毀,不應歡喜或嗔恚。

  其中還說:

  “無害忍不生,怨敵生忍福。

  既爲修福因,雲何謂障福?”

  “既依極瞋心,乃堪修堅忍;

  故敵是忍因,應供如正法。”

  此等是說即便對方懷著嗔恨作出揭短、诋毀等極難忍耐的事,我們也應觀爲尊貴的師長及最勝的教授,恭敬感恩,不應生嗔!

  又說:

  “贊譽令心散,損壞厭離心,

  令妒有德者,複毀圓滿事。”

  其中說了貪著贊譽等的過失。

  “以是若有人,欲損吾聲譽,

  豈非救護我,免墮諸惡趣。”

  其中則開示了障礙贊譽自己者,實是幫助自己破除了惡趣。

  另如阿底峽尊者說:“最勝的善知識是抗擊罪過;最勝的教授是直落于罪過之上;最勝的勵志勸勉是障敵、病苦。”

  夏吾瓦對來到跟前的弟子們說:“我只會揭短。那時,若你氣量不狹隘,就住下來,不然就離開。”

  博多瓦說:“他人會說我們的過失,揭發短處,這一切都是在提醒我們。因此,不需嗔恨他,還要報恩。”

  京俄瓦說:“以師徒的方式修習忍辱:因爲如果沒有加害的怨敵,則沒有忍辱,所以,當他人謾罵自己等,對于這樣的人,自己當知彼爲施予忍辱的師長,于其修習歡喜心、感恩心;觀修自己爲接受忍辱的弟子,不應生嗔!”

  朗日塘巴說:“他人出于嫉妒心,非理辱罵謗我等,粗惡穢言我取受,願將勝利奉獻他。”

  另如無著賢菩薩說:“有些人怒眉緊皺,在衆人集會之中,當面對我說出許多惡毒的語言,直刺要害缺點。我看到這種情形,當思:這位慈悲的人斬斷了我的我慢毒樹,因而利益了我。亦願由我的智慧、大悲、善巧方便的利器斬斷他痛苦的毒樹!”

  如是于嗔打報弄等皆不以怨報怨的法門,在大小乘中,都是需要修習的。特別是大乘,還需懷著把那些作傷害者安置于圓滿菩提的意樂,攝受不舍。經中也說,願那些謾罵我者、令我痛苦者等等皆成無上菩提。

  《入行論》中也說:

  “惟願毀我者、及馀害我者、

  乃至辱我者,皆長菩提緣!”

  前面的這些是從世俗方面,說明八法平等的道理。從勝義方面平等者,則如《入行論》中說:

  “故于諸空法,何有得與失?

  誰人恭敬我?誰複輕蔑我?”

  是說于空性中,利養得失等是平等一味的。

  ⑵兩種難忍轉爲道用,分二:①恩將仇報轉爲道用;②欺侮轉爲道用。

  初者,根本頌曰:

  我以如子愛護人,彼若視我如寇仇,

  猶如母對重病兒,倍悲憫是佛子行。

  我從法及財物方面,恒常地愛護對方就像兒子一樣。然而這個人卻視我如寇仇,從叁門方面無所不用其極地加以傷害。即便如此,我不僅于彼不會懷恨報複,還會猶如瘋兒之母一般——病魔纏身的瘋兒雖作出種種傷害母親的行爲,而母親更爲可憐自己的兒子、希望其盡快痊愈。我應想到:這個人由于爲煩惱所控製,才作出這般恩將仇報的顛倒行爲,若能遠離煩惱,該多好啊!于其修習更爲強烈的悲憫心。此即是諸佛子把他人恩將仇報轉爲道用的行持。

  另外,如《經莊嚴論》中說,由于煩惱的擺布,沒有自在的愚夫雖作出顛倒的行爲,有智慧的菩薩不但不會于其執爲罪過,而且還會更加地悲憫那樣的人。

  《四百論》中說:

  “如母…

《佛子行叁十七頌釋——論典與教授雙運之甘露寶瓶(圖丹卻吉智華(聖教法稱)著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