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速得解脱三有。”
为了遮止轮回,现需励力,如博朵瓦《喻法》中说:“昔流尔久未能自还,今亦不能自然还灭,故须断除。断除时者,即是现得暇满之时。”
《蓝色手册》中亦作是说。
大瑜伽师也说:“现是从畜分出之时。”
另如无著贤菩萨说:
“了知轮回为苦性,断除其因烦恼业,为当证得涅槃故,发大精勤解脱道!”并且如是付诸实践!
如是中士道即是解脱道的根本,故极为重要!
2-2-3、上士道,修习空悲双运,解脱有寂二边,分三:
2-2-3-1、意乐发心最胜菩提;2-2-3-2、加行修习两种菩提心;2-2-3-3、学习彼等学处。
初者,根本颂曰:
无始时来悯我者,母等若苦我何乐?
为度无边有情故,发菩提心佛子行。
从无始生死以来,于我怀着无量无边的悲悯,比爱惜自己的生命更加珍爱呵护,以大恩德数数养育……像这样的深恩母亲、六道有情,现正为漫长无际的轮回、特别是恶趣之苦深深煎熬逼恼!倘若对此无动于衷,唯求一己善趣的安乐,甚至于获得了声缘阿罗汉果位的解脱,它又有什么用呢?不精进于诸慈母安乐的方便,只是追求个人的寂静安乐,是极为可耻的,也是诸位大士呵斥之处、是大乘道的最下劣歧途。因此,为了救度无边一切有情,而当成佛,一如往昔诸佛菩萨发心般,我亦当发心最胜菩提。如是以慈悲心为前行的发心,即是诸佛子发心大菩提的行持。
另外,如《经庄严论》中说:“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是说为了所为之事——利益他,希求所得——圆满菩提,此乃大乘发心的体性。
其中分类,如《入行论》中说:
“略摄菩提心,当知有二种:
愿求菩提心、趣行菩提心。”
是说有愿、行菩提心两种。二者的差别,亦如其中说:
“如人尽了知,欲行正行别;
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别。”
大乘显密道的入门皆是菩提心。进未进入大乘之数,皆随有无此心而进退。
如《入行论》中说:
“生死狱中囚,若生菩提心,
即刻名佛子,人天应礼敬。”
“今生吾获福,幸得此人身。
复生佛家族,喜成如来子。”
若有菩提心的摄持,即便施与畜生一抟食物,亦列入菩萨行之数。若未被其摄持,那么,即便布施珍宝充盈的三千界,亦不算菩萨行。戒律等也可由此例知。
这些说明了有无菩提心及由彼摄持的胜利、未由彼摄持的过患。同样,《华严经》、《入行论》等中详细地宣说了菩提心的胜利。《勇施请问经》中说:“菩提心福德,若彼有形色,遍满虚空界,较其犹多余。”
能令证得二种果身的大乘道体,主要的方便是大悲、菩提心;主要的智慧是证空慧等——方便智慧圆满具足。如《中观心要论》中说:“慈心及悲心,大慧所庄严,佛种菩提心,故智莫舍弃。”
菩提心的修习有二:1、修习利他之希求心;2、修习菩提之希求心。
1、前面的修法,若依阿底峡尊者的教授,则需依次修习知母、念恩等七种窍诀。若依寂天菩萨的窍诀,则说是通过自他相换而修心。
在这两种传承之中,都很重要地强调通过慈心、悲心修习的道理。在此,便予以解说。
一般的慈心,是缘任何一位不具有安乐的有情,希望其具有安乐。希望一切有情具有安乐及其因——善法,则是大慈。同样,缘一位为某类痛苦逼迫的有情,希望其远离痛苦,是悲心。希望一切有情远离痛苦及其因——不善法,则是大悲。此乃思惟诸有情为痛苦逼迫的情形。如若于自身思惟,则生起厌离心;似此思惟他人受苦情形,则生起悲心。
大悲心是大乘道的根本,欲成佛道,彼于初中后三阶段都很重要。
若念:“我当令诸有情具足安乐、远离痛苦!”发起承担利他的责任心,即是增上意乐。依此生起真正的菩提心。
2、修习菩提之希求心:
由观见欲成办他利,需大菩提,从而生起至心希求欲证彼之心。
另外,阿底峡尊者说:“当修习慈心悲心!当坚固菩提心!”
“极力赞叹与大悲相系属的菩提心。”
阿底峡尊者在绕金刚座经行时,度母化身的老少两位妇女作问答状,说:“想要快速成佛,当修习慈悲、菩提心。”由此尊者心生决定解等。如是的情况在传记中多有出现。
瑜伽士夏赤却三十岁时,朝见尊者并请求教授,尊者说:“从今之后,不要作意名!不要作意姓!不要作意家乡!唯修习慈悲、菩提心!”他也依教奉行,三十五岁时证得殊胜悉地。
仲敦巴说:“多修慈悲心!坚固菩提心!”
“慈悲菩提心是成就自他大利之因!”
曾对大瑜伽士说:“汝之修持纵能耳边击鼓不可破坏,若无慈悲及菩提心,犹当生于昼夜应悔之地。”
善知识贡巴瓦说:“一切智的根本在于二资;二资的根本在于菩提心;菩提心的根本在于慈悲心。”
博多瓦《喻法》中说:“三门的一切所作所行,皆由慈悲、菩提心来造作及净化。”
有位老婆婆问博多瓦:“尊者的慈心修法是怎样的呢?”
博多瓦说:“就像疼爱、看重你的儿子妥雷扎那样,对一切都能那样!”
她说:“哎呀!修一百天也不会那样!”
博多瓦说:“她明白了!”
老婆婆说:“这主要是怜惜的心。”
博多瓦说:“她明白了!”
想来这主要是开示了悦意慈。
在悲心阶段,仲敦巴对跛脚的康巴jia华说:“现在你的老母亲,在白那东,正被一群凶猛的狗咬着,又没有别的人帮助,你一定会连自己的腿脚有毛病也想不起,说“可怜的老母亲在那里干什么?”就急匆匆地前往。同样,若生起有情为慈母的真实心来,则乍见到有情之苦,自会现起非常不忍的悲悯心来。”
在发心阶段,香毛切哲问:“尊者的发心是怎样的呢?”
博多瓦说:“就是把一切有情从轮回苦中解救出来,安置于佛地。”
他说:“哎呀呀!那需要多么大的气魄。”
博多瓦说:“他明白了!我们发心最胜菩提,利益有情,就需要有气魄。”
朗日塘巴说:“说实话,做什么都依赖于气魄。”
夏吾瓦说:“奠定一切智的基础,需要于内心修习菩提心。”
夏域瓦说:“由于是解脱、一切智道的命柱,故修习菩提心。”
仁青岗巴说:“若离利他之心,则不会生起愿行菩提心戒,不会自在于大乘法,是故慈悲心非常重要。”
2-2-3-2、加行修习两种菩提心,分二:
2-2-3-2-1、修习世俗菩提心;2-2-3-2-2、修习胜义菩提心。
初者,分二:
2-2-3-2-1-1、于根本位修自他相换;2-2-3-2-1-2、于后得位,恶缘转道用。
初者,根本颂曰:
诸苦由贪自乐起,佛从利他心所生。
故于自乐他诸苦,修正换是佛子行。
在此轮回之处,尽所有的大小痛苦,一切都是从希望自己安乐的我爱执中生起。圆觉佛地的究竟乐等,尽所有世间出世间的利乐,一切都是从执爱他人的利他心之中生起。是故,执爱他人胜过自己,把自己拥有的所有善乐施舍给有情;舍弃自己,把其他有情心续上的所有罪苦,取过来给自己,如是苦乐二者互换,或者我爱执与舍弃他之心二者正相交换,即是诸佛子修习自他相换的行持。
另外,如《入行论》中说:
“若人欲速疾 救护自与他,
当修自他换——胜妙秘密诀。”
开示了若欲从有寂怖畏中救护自他,需自他相换。
其中还开示了执爱自己的过失及执爱他人的功德,如云:
“所有世间乐,悉从利他生。
一切世间苦,咸由自利成。
何需更繁叙?凡愚求自利,
牟尼唯利他;且观此二别!”
自他未相换的过失者,如云:
“若不以自乐,真实换他苦,
非仅不成佛,生死亦无乐。”
此中间接也开示了自他换的胜利。
《入行论》中还宣说了扫除自他相换的障碍等众多正理之门。
自他换的意思,主要是把执爱自我与舍弃他人之心,将此二者换作执爱他人与舍弃自己之心:从而如像以前对待自己一般,去执爱他人,如像以前对待他人一般,来舍弃自己。
如《宝鬘论》中说:“众罪咸归我,我善施众生。”
《入行论》中说:“舍自尽施他,爱他如爱己。”
另如《修心》中说:“我为恶业根,乃是远弃法;他为菩提源,乃是紧握法。”
阿底峡尊者说:“发生的一切幸福安乐都施与他人,发生的一切痛苦都取为己受。胜利施与他人,祸损自己取受。”
京俄瓦说:“世间人执爱自己胜过他人,我们应执爱他人胜过自己。”他还详细地解说了执爱自己的过患、执爱他人的功德。
朗日塘巴说:“无论直接或间接,愿献利乐于慈母,如母有情诸苦患,我愿暗中自取受。”
“我翻阅多少甚深的法,皆言一切过失是自己的、一切功德是至尊有情的,由此要点,除了明白“胜利施与他人、祸损自己取受”之外,没有明白其它东西。”
还说:“夏吾瓦(霞婆瓦)与我,有十八种人方便,一种马方便。人方便者,谓发大菩提心,随作何事悉学利益有情。马方便者,谓菩提心未生者令不生,已生者令不住、不使增长者,为我爱执。故特仇视于彼(我爱执)尽力违害,而正对有情尽力利益。”
夏吾瓦说:“只要未视自己为怨敌,在此期间,上师等也不能利益。若视己为怨敌,那么,一切皆有利益。”
“在这段寿命短促的时光里,请竭尽全力地调伏此魔。”
“视我执为怨敌而断除的甚深法,称之为“遣魔法”。”
善知识那摩瓦,在打茶时,说:“于我执之头,喀嚓!”
伽喀巴说:
“众过归于一,修众皆有恩。
取舍间杂修,取次从己起,
彼二御风修。”
详细的修法请从《大耳传》等中了知。
2-2-3-2-1-2、于后得位,恶缘转道用,分四:⑴四种不欲(厌恶)之法转为道用;⑵两种难忍转为道用;⑶盛衰二者转为道用;⑷贪嗔二者转为道用。
初者,分四:①未得之衰转为道用;②痛苦转为道用;③毁谤(不现前)转为道用;④讥讽转为道用。
初者,根本颂曰:
彼纵因贪亲盗取,或令他夺一切财,
犹将身财三时善,回向于彼佛子行。
不管哪一位有情,由于极度的贪著,亲自掠夺一切的财宝受用,或者唆使他人巧取豪夺,不但于彼…
《佛子行三十七颂释——论典与教授双运之甘露宝瓶(图丹却吉智华(圣教法称)著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