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友等,不管怎樣多,在臨終之際,他們也會舍棄自己,而自己也會舍棄他們,相互間決定冥陽遠隔,各各分道揚镳;平生不顧罪苦等,辛辛苦苦努力積聚的一切財物,在臨終之際,絲毫也攜帶不去,它們也不會跟隨前往,雖然萬般割舍不下,還是會無奈地遺棄下來,如抽毛出酥油般,孑然而行;不僅如此,即便對于與生俱來、骨肉聚合聯系而成的身體這座旅舍,心識的旅客也會遺棄不顧,孤獨無伴地前往茫然無所知的境地。思及此情此景,我們現在就要舍棄利微患多的今世塵勞——護親滅仇、務農稼穑等一切俗事,生起希求來世之心,趣入正法,即是諸佛子舍棄今世的行持。
另外,如《大遊戲經》說:
“叁有無常如秋雲,衆生生死等觀戲,
衆生壽行如空電,猶崖瀑布速疾行。”
其中用衆多比喻來說明內外一切情器世間的無常變幻。
《本生論》中說:
“初自入胎夜,即未迷它道,
世人一路行,漸近死主前。”
(從最初入胎的夜晚起,從那之後,這些世間人就上路了,不會誤入其它道路,只會越來越走近死主(閻王)的面前。)
《入行論》中說:
“雲何猶不知:身陷惑網者,
必入生死獄,終至死神口?”
如其所言,最初一切的生,終不出死亡,是故當修習隨念無常。
修習之理,雖多有不同,然此處則從叁根本、九種理因、叁種決斷方面修習。叁根本者:1、決定死;2、何時死不知;3、死時任何非法亦不能利益。
其中初者,又有叁種理由:①、沒有過去未死而長久幸存下來的人物; ②、身乃有爲法; ③、壽量由刹那刹那損減殆盡。
次者亦有叁種理由:①、壽無決定;②、身無精華;③、死緣衆多。
末者亦有叁種理由:①、親友無益;②、食財無益;③、自己的身體亦無益。
由這些理由證成叁種根本。在根本頌文中沒有詳細說明,只是直接開示了後叁種理由。
因此,由于決定要死,故決斷須修習能于臨終時定有利益的法;由于死時不定,故決斷須從現在起修習正法。
如《入行論》中說:
“因吾不了知,死時舍一切,
故爲親與仇,造作諸罪業。”
其中宣說了未修無常的過患。
《大般涅槃經》中說:“一切耕種之中,秋實第一;一切迹中,象迹第一;一切想中,無常死想是爲第一,由是諸想能除叁界一切貪欲無明我慢。”如是宣說了修習的多種勝利。
若雜有今世的貪著,則任作何善,皆唯影像而已,並不能成爲清淨的出世佛法,故不可摻雜;而斬斷今生貪著的不共親因,便是修習死無常。
另外,阿底峽尊者說:“由于舍棄一切而行,任何皆無用處,故于何物,亦莫貪著!”
仲敦巴也說:“壽命無常如天邊的閃電,它從一生下來,即是壞滅之法。”
還說:“若放不下此世,則任作何事,皆不入法,不出世間八法。若舍此世,則不雜八法,而入解脫道。”
善知識紮嘉巴:“任爲此世如何勤勞,死唯赤身空手而去。故欲迎死,當不雜此世分別修習正法。”
葉偉香尊說:“斷除此世的貪戀,對治法即是恒時修無常爲要。若上午未生無常,則中午變成今世,若中午未生,則晚上變成今世,若成今世,則任作何事,不成爲法。”
京俄瓦說:“今晨未修一座無常,則其晝成爲今世。”
卡熱巴說:“不死住地無,定死複何速,死時皆無益,當生無閑矣!”
紮嘉巴說:“由此世發起,任如何辛苦勤勞,于死之晨,亦需赤身空拳而行。故需枕向死亡,不雜今世妄慮,修一正法。”
迦摩巴說:“現須畏死,臨終則須無所恐懼。我等反此,現在無畏,至臨終時,用爪抓胸。”
內蘇瓦說:“一者心生隨念死之心,二者舍棄今生,叁者修習正法,此叁者齊頭並進;一者念不死之心,二者死抓今世不放,叁者造惡,此叁者並駕齊驅。”此中講了修不修死亡的勝利過患。
諸多大德還說,由憶念無常,初作入法之因,中作精進助伴,後作證得光明法身之友,故極爲重要。
另外,無著賢菩薩說:“若生真實無常,則任何非法,亦不作意。生起此清淨覺受的行者,寥寥無幾也!”
還說:“死來決定期無定,死時能益唯正法。……。”
如是此菩薩宣說衆多,並且把它作爲觀修的重點。
2-1-5、遠離違緣惡友,根本頌曰:
伴彼若使叁毒長,並壞聞思修作業,
能轉慈悲令喪失,遠惡友是佛子行。
若與某知識、友朋相伴,便會增長叁毒煩惱等,截斷解脫的命根;並且將使成辦解脫的主因——聞思修等一切正法業自然而然地衰退;還令大乘道的根本——慈悲菩提心等白法,昔曾生起者蕩然無存,如是一切不善知識及諸惡友,我們當視其如凶殘猛獸般遠離,此即諸佛子遠離惡友的行持。
另如《親友集》中說:
“勿共惡人住!若自不作惡,
近諸作惡者,亦疑爲作惡,
惡名亦增長。”
“近劣人衰頹”。其中是說,若近不善知識,則增長一切過惡,衰替一切功德,故需遠離。
《念住經》中說:“爲貪瞋癡一切根本者,謂罪惡友,此如毒樹。”
《涅槃經》中說:“如諸菩薩怖畏惡友,非醉象等,此惟壞身,前者俱壞善及淨心。”
《入行論》中說:
“伴愚必然生,自贊毀他過,
好談世間樂,無義不善事。”
總之,若伴惡知識惡友,則自己會沾染上他的缺點,善法未生者不生,已生者衰退等,有如是衆多過患。
另外,阿底峽尊者說:“遠離令起惑之友,親近令增善之友,如是持心。”
在《父法問答錄》中,尊者問:“怨敵之中誰最惡?”
仲敦巴說:“禍種惡友!”
尊者問:“戒之違緣中誰最大?”
仲敦巴說:“婦女等,故當遠離!”
善知識仲敦巴還說:“令起貪嗔的惡友,應設法遠離!”
“下者雖與上伴共住,僅成中等;上者若與下者共住,不待劬勞,而成下趣。”
博多瓦說:“我們自己不僅沒有能耐,還要聽惡友之言,順其行,則今生來世長遠的大計決策就要失誤了。”
還說:“若接近犬,就離受傷不遠了,同樣,我們作爲修行者,特別是作爲出家人,若接近女子,則今生離惡名就不遠了,來世離惡趣就不遠了。”
夏日瓦說:“女爲煩惱之本,故處處莫近。”
夏吾瓦(自我遣責)說:“你這個人,未能理解貌似慈祥的惡友實際上會引生禍端;未能理解貌似嗔恨的善友實際上在作饒益。”
牛融巴說:“于罪友,當生宿敵想;于惡友,當生瘟疫想。”
另外,無著賢菩薩說:“若依惡友,則增罪孽,障礙善法。”還說:“若欲一切生快樂,汝當遠離惡友。”
2-1-6、依止順緣善知識,根本頌曰:
依彼若令惡漸盡,功德猶如初月增,
則較自身尤愛重,依善知識佛子行。
若親近、依止某位知識或朋友,自心續中的過惡——貪嗔等將會消盡;聞思修、慈悲菩提心等一切功德,則如上弦的初月般,輾轉增上。對于如是的大德善知識、善友,我們應比自己的身命還要愛重,意樂加行兩方面如理地親近依止,即是諸佛子依止善知識的行持。
另外,如《華嚴經》中說:“瞻仰善知識當無厭足!何以故?諸善知識,難見難出。”
其中亦說有多種勝利:若由善知識攝受,不墮惡趣;不爲惡友擺布;惑業難勝等。
《本生論》中說:
“悉不應遠諸善士,以調伏理修善行,
由近彼故其德塵,雖不故染自然薰。”
而且我們需依止較自勝者,如《親友集》中說:“依尊勝者獲尊勝,故應親近勝自者。”
律典中說,全圓的梵行賴于善知識。
《親友書》中說:“佛言近善友,全梵行是親。”
如何依止之理有二:1、意樂依止之理;2、加行依止之理。
初者分二:①、修根本之信;②、隨念深恩。
佛說信心爲一切白法的前行及根本,如《寶炬陀羅尼經》中說:“信爲前行如母生,守護增長一切德,除疑度脫諸暴流,信能表喻妙樂城。信無濁穢令心淨,能令離慢是敬本,信是最勝財藏足,攝善之本猶如手。”
隨念深恩者,如《華嚴經》中說:“諸善知識,是于一切惡趣之中,救護于我。……。”依如是所說而思惟。
2、加行依止之理:
如《經莊嚴論》中說:“由諸供事及承事,修行親近善知識。”如其所說,需從成辦叁種歡喜之事而依止。
《入行論》中也說:
“舍命亦不離,善巧大乘義,
安住淨律儀,珍貴善知識。
應如吉祥生,修學侍師規。
此及馀學處,閱經即能知。”
若如是如理依止,則自心續中的一切罪過都將消除,一切功德都會增上,……,勝利衆多;反之,則是未善加依止的過患。
此外,阿底峽尊者亦說:“諸友!未證菩提之間,需要上師,故當依大德善知識!”
“大乘功德,生多生少,皆依尊重,乃能生起。”
有于尊者發大聲說:“阿底峽!請教授。”
如其答雲:“哈哈!我具有好好耳根,言教授者,謂是信心!信心!”
據說,仲敦巴問尊者說:“梵行需依賴其他道友嗎?”
答:“依賴梵行道友。”
仲敦巴也說:“晝夜依止外緣善知識,與良友善法之杖相伴。”
博多瓦說:“若與善友相伴,我們自己雖無能耐,但他是不會讓我們自己隨便漂泊的,而會加以守護,一切善行,他會帶領著趕上來。”
“初業行人,不明白任何法的含義,而欲輾轉增上圓滿其功德,盡其一切皆賴于大乘上師,是故,心未獲堅固之前,沒法與上師須臾分離,故需殷重依止上師。”
“若不恭敬上師,雖依止佛陀亦無利益。”
卡熱巴說:“當依止如是的大德善知識:具有學識淵博、持戒精嚴的功德,並且舍棄世間!”
還說:“無信之人,不會發生任何功德之相,故當親近善知識、閱讀經典!”
牛融巴說:“于善知識,當生如意寶想!于善友,當生堅固城堡想!”
夏域瓦說:“由于是解脫、一切智的引路人,故當常時依止善知識!”
這位大德有著如理依止善知識的稀有行傳。
對于較自己功德超勝的大德,我們需仰望效法,亦如普瓊瓦說:“聞諸善士史傳之時,我是向上仰望于彼。”(聽到諸位大德的傳記,令我無比景仰。)
塔乙說:“我于熱振諸耆宿所,而作目標。”(熱振寺的古德們,是我效法的榜樣。)
另如無著賢菩薩說…
《佛子行叁十七頌釋——論典與教授雙運之甘露寶瓶(圖丹卻吉智華(聖教法稱)著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