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宝瓶》
佛子行三十七颂释——论典与教授双运之甘露宝瓶
图丹却吉智华(圣教法称) 著释
缘宗 节译
在此,解释无著贤菩萨(1295-1369)著作的《佛子行三十七颂》,全文共分三部分:
1、供赞及誓愿造论;2、论著的正文;3、结尾总结。
初者,分二:
1-1、供赞;1-2、誓愿造论。
初者,分二:
1-1-1、略示;1-1-2、详说。
初者,颂文中曰:“南无洛格夏热雅。”
其义为:顶礼世间自在(观世音菩萨)!
1-1-2、详说,根本颂曰:
虽见诸法无来去,唯一勤行利众生,
上师观自在尊前,恒以三业恭敬礼。
对于自己开示大乘道的引导者——最胜上师,以及一切诸佛悲心的本体、无怙众生的依怙观自在,尽管用妙智如实地观见一切所知法的真如实相——远离来去、常断、生灭、一异等八种戏论边,虽则如是,然由大悲心的缘故,仍唯一精勤地利乐众生。在此无二无别的二者面前,恒时以三门恭敬地顶礼!
1-2、誓愿造论,根本颂曰:
正等觉佛利乐源,从修正法而出生,
修法复依明行要,故当宣说佛子行。
暂时利益与究竟安乐的源泉,是正等正觉的诸佛。诸佛从何因而生起的呢?唯从有学位时,如理地修习大乘妙法而出生。
其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修法复唯依赖于明了如下的行持:最初,发起以大悲为根本的菩提心,然后积集六度所摄的二种资粮:布施等方便分与通达诸法无自性的智慧分。
因此,为了利益那些为了成佛而意欲学修大乘的人士,依据大乘菩萨藏及其释论,解说诸佛子意乐加行上学修的行持情况。此为誓愿造论。
如《大日如来经》中说:“秘密主!一切智智,从悲心之根中发生,从菩提心之因中发生,以方便而达到究竟。”
《宝鬘论》中说:
“欲自及世间,得无上菩提,
菩提心为本,坚固如山王。
大悲遍十方,不依二边智。”
这位大菩萨有能力向他人宣说佛子行的原因者,正像这位菩萨的传记中所说,他依止了众多善知识、娴熟贯通浩如烟海的大乘经论、亲见本尊等,具备了著作如是论典的一切因缘,特别是自己如理地实践着诸佛子大行等。
2、论著的正文,分二:
2-1、趣入前行法的情况;2-2、正行开示三士道。
初者,分七:
2-1-1、当令难得的暇满之身具有意义,根本颂曰:
此生幸得暇满船,自他须度生死海,
故于昼夜不空过,闻思修是佛子行。
不生于八种无闲暇之处,为八有暇。修法的顺缘,从自己方面应具备的,有五自圆满;从他方面应具备的,有五他圆满,共有如是十圆满。犹如大船一般的暇满身体,从喻、数量、因三方面,都是无比难得的。若获得后,想要成就解脱、一切智的任何大义,都能成办。在这样侥幸获得暇身的此时,切不可毫无意义地虚度光阴,或者只是为了蝇头小利而浪掷人身——当为了救度自他一切有情出离生死大海,于昼夜一切时,毫无散乱、恒时地于大乘善知识前,听闻甚深教授;以四种正理观察、思惟其中深义;如理作意而修持。此即是诸佛子于暇满身受取心要之理的行持。
另外,如《华严经》中说:“得人身困难,得清净圆满的暇身更为困难,……。”
《入行论》中说:
“暇满极难得,既得能成利,
倘若利未办,后世岂复得?”
“依此人身筏,能渡大苦海。
此筏难复得,愚者勿贪眠!”
《亲友书》中说:“从旁生出得人身,较龟处海遇轭木,孔隙尤难故大王,应行正法令有果。”
根本颂文中,“暇满”说明了暇满的体性;“船”、“度生死海”说明了暇满义大,因为无论人天果报的增上生,抑或解脱、一切智的决定胜,都能依此人身成就。“幸得”(难得),从喻、数量、因等方面说明难得。“故于昼夜不空过(不散乱),闻思修”,说明为受取心要,需精进于正法。
另,阿底峡尊者也说:
“圆满暇满身,极难得既得,
后亦极难获,勤修令有义!”
仲敦巴说:“此暇满身极为难得,值遇尊贵的佛法较彼更为稀有,汝不要浪费难得的暇满。”
京俄瓦亦于每次观修之前,必诵一遍《入中论》中的颂文:“若时自在住顺处,设此不能自摄持,堕落险处随他转,后以何因从彼出?”然后再进入观修。
普琼瓦说:“获得暇满之身后,却未积善业而死去,则如找到无价的摩尼珍宝,却未加利用即随手丢弃一般;若依之造孽,则如同用摩尼宝购买了一团掺毒的食物。”
博多瓦说:“难得易坏的暇满身,不可浪费,这次须令其具足意义、创造价值!”
卡热巴说:“暇满人身宝,难得获得已,不可轻舍弃,当营永久计!”
善知识夏吾岗巴说:“我等今偶得暇满人身,又值善知识,复遇大乘法,当有作为,竭力打造来世的休养处,尽力地奠定解脱与一切智的根基。”
另如,无著贤菩萨说:“是故莫自欺,住戒闻思修,如理习正法,获得暇满身,诸慧令有义!”
2-1-2、舍离三毒之源的家乡,根本颂曰:
贪爱亲方如水动,嗔憎怨方似火燃,
痴昧取舍犹黑暗,离家乡是佛子行。
在修法的时候,若住在自己的家乡,则会缘自己无比慈祥的双亲、至爱的亲友等方面,心生贪爱,就如大水流动般,漂冲到三有的生死洪流中。若缘相互间憎厌的怨敌方面,则心发嗔恚,如火炽燃般,焚烧自他心续上的一切善法聚。
并且,令能如理取舍善恶的正知正念衰退、忘失的愚痴,正笼罩着内心,如黑暗般浓重。
舍离有着如是等过患的家乡,即是诸佛子舍离贪嗔的根本——恶境——的行持。
另外,如《劝发增上意乐》中说:“何处有戏论(喧嚣)斗争,最好远离它百由旬之遥;何处有烦恼,则应须臾也不住在那些地方。”其义是说,若住在如家乡一般贪嗔斗争戏论等过患之源,则心随烦恼摆布,法不得成,故需舍离。
特别是作为出家人,其义就是,舍离令生贪恋的亲友等、及令起嗔恚的怨敌等一切尘缘,追随本师释迦佛的足迹。
如《劝发增上意乐》中说:“何故发生此戏论,汝无田产农商业,亦无妻室及子女,家园亲朋亦非有,无男女仆无权势,既出家已莫争斗!”
如是需舍离亲友等,如《入行论》中说:
“自身本无常,犹贪无常人,
纵历百千生,不见所爱人。”
《本生论》中说:“行法失家业,顾家法岂成,法业极寂静,家事猛暴成,故有违法过,自爱谁住家。”其中说了众多居家的过患以及出家的功德。
因此,出家者,即是对于家乡、亲友、住所、生活资具等,没有任何的执著贪恋,如飞鸟走兽般,自由逍遥地游于天地间。如《月灯经》中说:
“恒时无我所,执持悉皆无,
如麟住世间,似风游太虚。”
如果舍离家乡,住于人世间,却随贪嗔自在而转,也是相违于正法。
阿底峡尊者说:“捣毁家乡魔狱,斩断俗世业系,亲友怨敌恶业,贪嗔之境逃离!”还说:“远离伤心之境,常住增善之地。”
另如博多瓦说:
“舍离家乡远离亲友。……。”
“如日月般到处游走,不恋一处不住一地。”
卡热巴说:“舍离三法:舍离出生之地,舍离家庭厨灶,舍离尘劳俗务。”
另外,无著贤菩萨说:“断贪恶源境,居住增善所。”并且引用《入行论》,详细地开示了,修习大乘道需舍离令起贪嗔之境的道理,而且一如所说,付诸实践。
2-1-3、依止功德的生源——寂静处,根本颂曰:
远恶境故惑渐减,离散乱故善自增,
心澄于法起定见,依静处是佛子行。
因此,须远离如家乡等的恶劣住处,栖居于寂静地,因为由依止静地,贪嗔等诸烦恼就会渐渐地衰减下来,变得越来越淡薄,戒律才会清净;在那样的地方,不用为了亲朋好友等自他的琐事,而经营商贾、农业,也就没有这般喧嚣散乱的过患,由此,方能精进于专注一境的三摩地瑜伽,三门的善行自然而然地就会得以增长。证得住心之后,心得堪能,并且心智澄清明利,以智慧观察正法奥义,从而生起决定的见解。因此,依止寂静地,增长三学修持等众多功德,是诸佛子依止随顺静地的行持。
另如《经庄严论》中说:
“具慧修行处,易得贤善处,
善地及善友,瑜伽安乐(功德)具。”
其义是说,需住在这样的地方:容易获得衣食等;没有盗贼等,为贤善处;水土等不会导致疾病,为善地;有如法的同参道友;没有禅定之刺(噪音),即是具有瑜伽安乐的功德。
《亲友书》中说:“住于随顺境。”
《入行论》中说:
“故当厌诸欲,欣乐阿兰若。
离诤无烦恼,寂静山林中。”
如是等文是说,对于喧闹、散乱等过患,我们需心生厌倦,远远地躲开,在具足功德的寂静地,修习妙法。
修习什么法呢?
《入行论》中说:“远离诸尘缘,思彼具功德,尽息诸分别,观修菩提心。”是说需修习慈心悲心,以及自他相换的菩提心。
如是《宝云经》、《勇猛长者请问经》等中,也说需住于静地,唯精进于善法。
住于静地之功德,如《月灯经》中说:
“住兰若功德,有为恒厌离,
世间无所求,诸漏不得增。……。”
另外,阿底峡尊者说:
“未得坚固之间,喧嚣有害,故依寂静林间。”
还说:“非依止眷属、仆从之时,是依止寂静地之时。”
“栖身静地后,舍离今世尘劳、贪恋,唯习正法,死时需无忧悔。”
仲敦巴说:“如今浊世,并非凡夫不去静地修心于慈悲菩提心,而直接利益有情之时。”
博多瓦说:“住于静地,是增长三摩地之因,亦是戒律清净之因。”
内苏瓦说:“妥善地进行善恶取舍,由依止静地、少事少恼而成。”
善知识南巴瓦说:“若未修炼内心,则增上意乐(纯善利他之心)不能长久,故当于静地净修菩提心。”
另外,无著贤菩萨说:“是故亲仇及财富,断除贪著于静处,为置等空有情乐,恒常修习菩提心。”
2-1-4、忆念无常,舍弃今世(贪恋),根本颂曰:
常伴亲友还离别,勤聚财物终弃捐,
识客且遗身舍去,舍现世心佛子行。
如从生至死之间,长时相伴的父母等亲人,以及情投意合的挚…
《佛子行三十七颂释——论典与教授双运之甘露宝瓶(图丹却吉智华(圣教法称)著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