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于病儿,特别觉痛爱,
如是诸菩萨,特意愍恶者。”
《入行论》中说:
“如人不欲病,然病仍生起;
如是不欲恼,烦恼强涌现。”
“故于害我者,心应怀慈愍;
慈悲纵不起,生瞋亦非当。”
是说利益对方,却遭到嗔恨、伤害,乃是烦恼控制下愚夫的本色,见到这种情况,应更加悲悯他们。
另如阿底峡尊者说:“当遇到殊胜的忍辱境时,不要说:“不令忍辱!如是(修习忍辱)甚难!””
《修心》中也说:“如今,利益对方,却遭受恶报,是自己过去恩将仇报的恶业利器回报到自己身上。”
仲敦巴说:“心地无惭无愧、翻脸无情;利益彼却反过来加害此,向彼说法却反过来于此积集罪恶;此即恩将仇报者很多的原故,……。”
朗日塘巴说:“吾昔饶益助某人,且曾深心寄厚望,彼虽非理妄加害,愿视彼为善知识!”
还说,如行为颠倒的人,心地邪恶,造集重大罪业,被强烈的痛苦逼恼着,对于这样的人,需视为难得的悲悯对象,加以珍爱呵护,如云:
“秉性邪恶众有情,恒为猛烈罪苦迫,见时如遇大宝藏,愿恒惜此难得宝。”
伽喀巴说:
“利益彼等反回难,亦应还彼修大悲,
南瞻部洲胜大士,能以善妙待恶报。”
还说:“常修诸特境。”是说,对于恩将仇报者、怨敌、障害、对手等难以修心的境,需特别抽出来,用力修习慈悲心。
无著贤菩萨说,对于寄厚望于彼却被其欺骗、利益于彼却前来加害者,若生不起悲心、利益心,则不成修心,因此需缘彼等特别地加以修习!
②欺侮转为道用,根本颂曰:
同等或诸寒微士,虽怀傲慢屡欺凌,
吾亦敬彼如上师,恒顶戴是佛子行。
在种性、形貌、财产、功德方面,与自己相等或较低劣的一些人,虽怀着傲慢,作出种种欺凌、侮辱我的事情,我非但不会嗔恨他,还会如恩师一般,三门恭敬顶戴。此即是诸佛子把他人欺侮转为道用的行持。
另外,如《入行论》中说:
“为令如来喜,止害利世间;
任他践吾顶,宁死悦世主。”
“因敌力非单,王势即彼援。
故敌力虽弱,不应轻忽彼。”
如是等说,不管高贵、低贱或是什么样的人加害,都需视如佛陀般地恭敬;作伤害的人虽然势单力薄,我们也不应轻视;若以怨报怨,对方反而嗔心更盛,自己也会退失沙门行,双方都有过失;若能不加报复,则将成为远离过失、具有忍德的人士。
特别是安忍低贱者所作的大伤害,是安忍中最为稀有的,如《经庄严论》中说:“安忍诸低贱。”
总之,需视诸有情犹如上师、如意宝等般,如龙树说:“随顺菩提品的诸法之因,是诸有情,因此,欲求圆满菩提者,当视诸有情犹如上师。”
《集学论》中说:“这些有情就像如意宝、妙宝瓶、如意牛、上师天,因此当恭敬这些有情。”
《入行论》中说,需如恭敬佛那样,恭敬诸有情。
另外,京俄瓦说:“世间人执爱佛胜过有情,我们应反过来,需执爱有情胜过佛。”
还详细地说明了理由:由不成不恭敬佛、诸有情是父母等四因,需执爱有情。
朗日塘巴说:“我于一切有情众,视之尤胜如意宝,依彼能成究竟利,愿常心怀珍爱情。”
夏日瓦说:“慈悲不舍诸有情,恭敬一切有情等佛无别。”
“(他人)加害(自己),能净化过去伤害他人的罪业;并且是成就忍辱之因,是故当特别地了知彼有大恩,心不舍弃。”
无著贤菩萨说,若有以德报怨之心,其中则包括了修心大多数的学处、誓言。
⑶盛衰二者转为道用,分二: ①衰败转为道用;②昌盛转为道用。
初者,根本颂曰:
虽乏资财为人贱,复遭重病及魔侵,
众生罪苦仍取受,无怯弱是佛子行。
本来便没有什么资财,或者曾经富有,却被怨敌等毁坏殆尽,连仅能维持活命的衣食资产,亦无比匮乏,不仅如此,还经常成为众人轻贱、侮蔑的对象,复遭受麻疯等重病、罗睺等恶魔的侵袭,倍受痛苦。虽则如是,由自己受苦,推己及人,想到他人受苦时,又该如何忍受呢?悲心之力,还要把一切众生的罪苦,取受到自己身上。根本没有怯弱畏缩之心:“如何忍受这般衰败贫困?”而是具足大心力。此即是诸佛子把衰败转为道用的行持。
另外,《入行论》中说:
“无苦无出离,故心应坚忍。”
“苦害有诸德:厌离除骄慢,
悲愍生死众,羞恶乐行善。”
是说应思惟痛苦本身的功德。
“渔夫与屠户、农牧等凡俗,
唯念己自身,求活维生计,
犹忍寒与热、疲困诸艰辛;
我今为众乐,云何不稍忍?”
“为欲曾千返 ,堕狱受烧烤;
然于自他利,今犹未成办。
安忍苦不剧,复能成大利;
为除众生害,欣然受此苦。”
此等是说,在成办大事之时所受的苦行难行,理应安忍。
“故应轻害苦,莫为诸苦毁。”
“怯懦舍精进,岂能除福贫?”
是说不管发生什么样的痛苦、不欲之事,都不要怯弱,应发起强大的心力,转为道用。
《宝鬘论》中说:“穷困如饿鬼,亦不应怯弱。”
另如阿底峡尊者说:“怯弱心生际,赞叹令心扬。”
博多瓦说:“对于商人,若下雪,则说利于马蹄;若晚上下雨,则说不会来贼。同样,贫病辱骂,乃至梦中之苦,都应取为道用,由此,罪恶之事等有众多功德。”
卡热巴说:“如今微细的痛苦也能消尽宿业的痛苦,在以后的时间里,就会得到安乐,因此对于痛苦,要修习欢喜心啊!恶缘是善知识,障碍可以催促善行,痛苦是罪业的扫帚,因此不要视为厌恶的祸患啊!”
伽喀巴说:“常怀喜悦心。”“若苦担众苦。”此等是说把苦乐转为修道的增上缘。
如所说:“若知如是苦转道用之理,则是痛苦的大结局。”一切过失引发功德,痛苦现为安乐,任何障碍无机可乘。
因此,古德们说,苦乐皆是虚假的,关键在于,是否知道了改变自己的心态。还说,需想到此苦是开示轮回过患的善知识;是安忍、悲心的亲因;可以由此分辨出真假修行人;可以净化罪障。
另外无著贤菩萨说:“苦缘成为善行的助伴,是好修行人的行传。大德朗日塘巴说,昨晚身体极不舒服,因而善行得以增长。法王古仓巴说,由缘分辨真假法。他本人把成堆的虱子取到自己身上,虽然经过很长时间,然由转为道用,没有受任何痛苦的侵害。”
②昌盛转为道用,根本颂曰:
虽富盛名众人敬,财富量齐多闻天,
犹观荣华无实义,离骄傲是佛子行。
自己在种性、形色、权势、财富等方面,都是无比地圆满;声名远播、到处传颂;得到众多人的恭敬承事,顶戴膜拜;拥有等同财宝天王——多闻天的珍宝、受用。虽然如此,仍然观察到三有一切的荣华富贵就像闪电般动荡不定,似草尖露珠般不坚固,如水泡般没有实义,如蛇皮般终为舍弃之法,从而心无高举骄傲,即是诸佛子把昌盛转为道用的行持。
如《劝发增上意乐会》中说:“不应起心作是念,我是超胜我第一。此骄是诸放逸本。”
《亲友书》中说:“由种族、形色、多闻、年少、权势广大导致的骄慢,当视其如怨敌一般。”
《入行论》中说:
“因慢生傲者,将赴恶趣道:
人间欢宴失,为仆食人残,……。”
其中是说,若自己健康无病、财物富足、种族高贵、形貌庄严、善巧尊严等功德圆满、身心愉悦,由此骄横傲物,轻视他人,作出种种非法之举,随贪欲等自在,则于今生造集放逸等罪苦,后世则堕入恶趣,或生为种性低劣等中,一切生世都会衰败不堪!
因此,《宝鬘论》中说:
“虽具天圆满,亦不应骄傲。”
《入行论》中说:
“役自如下仆,勤谋众人利。”
此等是说,不管拥有什么样的法及世间的圆满,皆使之成为法的顺缘,而且自己也发愿他人能够得到这般的富贵,现阶段也应尽力地利益他人,调伏骄慢等,就像是众人最低下的仆人,顶戴一切胜劣之士。
阿底峡尊者说:“当高举的心发生时,就应摧毁我慢。”
“降低一切骄矜傲慢之心,寂静调伏它;对于低贱者,当发悲心,断除轻蔑侮辱之心。”
仲敦巴也说:“不管自己有着怎样的功德,都要减少对于他人的轻蔑侮辱。”
博多瓦说:“菩萨应放下我慢,谦冲自牧,怀大悲愍,恭敬一切。”
阿底峡尊者说:“虽无大功德,然不会欺凌甚至包括狗在内的生灵。”
“他以我为悲悯处,我若欢喜常安住,彼中有法否则无。”
卡热巴说:“不要摆高高的官架子,要居恶劣的低位。”
“骄慢之人,不会发生任何种的功德,因此要低下头,谦虚谨慎。”
朗日塘巴说:“随处与谁为伴时,视己较诸众人卑,从心深处思利他,恒常尊他为最上。”
同样,古德们也是这样甘居低位、衣披百纳地修习佛法。我们应随行这样的修行。
另外,无著贤菩萨说:“我们修行人,不管有着怎样的善巧、尊严、贤善功德,但若由此执己为最胜,怀着慢心,轻蔑较己低者,竞争相等者,嫉妒高尚者,则法未达到关键所在。”
还说:“是故,不管在哪里与谁相伴,对于胜、劣、一般的人士,皆顶戴尊敬。”
总之,不管遭遇到怎样的贫富苦乐等境界,都能了知犹如幻化一般,快乐的话,需能忍耐,痛苦的话,也需能忍耐;否则,稍微有些幸福,就会生起骄慢,稍微受些痛苦,就会成为怯弱畏缩之因,如是不能忍耐、左右摆动是不行的。
如博多瓦说:“即便绕了十座城市,没化到斋饭,也不要怯弱;即便利养恭敬如雨般不可阻挡,也不要得意忘形、心生贪恋!”
伽喀巴说:“二境皆安忍。”
《庄严论》中说:“在富足及衰败的时候,都没有烦恼痛苦导致的怖畏。”
⑷贪嗔二者转为道用,分二:①嗔境转为道用;②贪境转为道用。
初者,根本颂曰:
倘若未伏内嗔敌,外敌虽伏旋增盛,
故应速兴慈悲军,降伏自心佛子行。
一切怨敌之中,最难调伏的是自心续中的嗔等烦恼敌。若能调伏这些可恶的敌人,则如熄灭的火不会再冒烟一样,外在的一切怨敌、恶鬼自然而然地就会寂灭下来。若未能调伏烦恼,任如何调伏外在多少的普通怨敌,不仅不会穷尽,还会越来越多,此乃法尔如是。是故,发起愿一切怨亲得乐的慈心、离苦的…
《佛子行三十七颂释——论典与教授双运之甘露宝瓶(图丹却吉智华(圣教法称)著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