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寶瓶》
佛子行叁十七頌釋——論典與教授雙運之甘露寶瓶
圖丹卻吉智華(聖教法稱) 著釋
緣宗 節譯
在此,解釋無著賢菩薩(1295-1369)著作的《佛子行叁十七頌》,全文共分叁部分:
1、供贊及誓願造論;2、論著的正文;3、結尾總結。
初者,分二:
1-1、供贊;1-2、誓願造論。
初者,分二:
1-1-1、略示;1-1-2、詳說。
初者,頌文中曰:“南無洛格夏熱雅。”
其義爲:頂禮世間自在(觀世音菩薩)!
1-1-2、詳說,根本頌曰:
雖見諸法無來去,唯一勤行利衆生,
上師觀自在尊前,恒以叁業恭敬禮。
對于自己開示大乘道的引導者——最勝上師,以及一切諸佛悲心的本體、無怙衆生的依怙觀自在,盡管用妙智如實地觀見一切所知法的真如實相——遠離來去、常斷、生滅、一異等八種戲論邊,雖則如是,然由大悲心的緣故,仍唯一精勤地利樂衆生。在此無二無別的二者面前,恒時以叁門恭敬地頂禮!
1-2、誓願造論,根本頌曰:
正等覺佛利樂源,從修正法而出生,
修法複依明行要,故當宣說佛子行。
暫時利益與究竟安樂的源泉,是正等正覺的諸佛。諸佛從何因而生起的呢?唯從有學位時,如理地修習大乘妙法而出生。
其情況又是怎樣的呢?
修法複唯依賴于明了如下的行持:最初,發起以大悲爲根本的菩提心,然後積集六度所攝的二種資糧:布施等方便分與通達諸法無自性的智慧分。
因此,爲了利益那些爲了成佛而意欲學修大乘的人士,依據大乘菩薩藏及其釋論,解說諸佛子意樂加行上學修的行持情況。此爲誓願造論。
如《大日如來經》中說:“秘密主!一切智智,從悲心之根中發生,從菩提心之因中發生,以方便而達到究竟。”
《寶鬘論》中說:
“欲自及世間,得無上菩提,
菩提心爲本,堅固如山王。
大悲遍十方,不依二邊智。”
這位大菩薩有能力向他人宣說佛子行的原因者,正像這位菩薩的傳記中所說,他依止了衆多善知識、娴熟貫通浩如煙海的大乘經論、親見本尊等,具備了著作如是論典的一切因緣,特別是自己如理地實踐著諸佛子大行等。
2、論著的正文,分二:
2-1、趣入前行法的情況;2-2、正行開示叁士道。
初者,分七:
2-1-1、當令難得的暇滿之身具有意義,根本頌曰:
此生幸得暇滿船,自他須度生死海,
故于晝夜不空過,聞思修是佛子行。
不生于八種無閑暇之處,爲八有暇。修法的順緣,從自己方面應具備的,有五自圓滿;從他方面應具備的,有五他圓滿,共有如是十圓滿。猶如大船一般的暇滿身體,從喻、數量、因叁方面,都是無比難得的。若獲得後,想要成就解脫、一切智的任何大義,都能成辦。在這樣僥幸獲得暇身的此時,切不可毫無意義地虛度光陰,或者只是爲了蠅頭小利而浪擲人身——當爲了救度自他一切有情出離生死大海,于晝夜一切時,毫無散亂、恒時地于大乘善知識前,聽聞甚深教授;以四種正理觀察、思惟其中深義;如理作意而修持。此即是諸佛子于暇滿身受取心要之理的行持。
另外,如《華嚴經》中說:“得人身困難,得清淨圓滿的暇身更爲困難,……。”
《入行論》中說:
“暇滿極難得,既得能成利,
倘若利未辦,後世豈複得?”
“依此人身筏,能渡大苦海。
此筏難複得,愚者勿貪眠!”
《親友書》中說:“從旁生出得人身,較龜處海遇轭木,孔隙尤難故大王,應行正法令有果。”
根本頌文中,“暇滿”說明了暇滿的體性;“船”、“度生死海”說明了暇滿義大,因爲無論人天果報的增上生,抑或解脫、一切智的決定勝,都能依此人身成就。“幸得”(難得),從喻、數量、因等方面說明難得。“故于晝夜不空過(不散亂),聞思修”,說明爲受取心要,需精進于正法。
另,阿底峽尊者也說:
“圓滿暇滿身,極難得既得,
後亦極難獲,勤修令有義!”
仲敦巴說:“此暇滿身極爲難得,值遇尊貴的佛法較彼更爲稀有,汝不要浪費難得的暇滿。”
京俄瓦亦于每次觀修之前,必誦一遍《入中論》中的頌文:“若時自在住順處,設此不能自攝持,墮落險處隨他轉,後以何因從彼出?”然後再進入觀修。
普瓊瓦說:“獲得暇滿之身後,卻未積善業而死去,則如找到無價的摩尼珍寶,卻未加利用即隨手丟棄一般;若依之造孽,則如同用摩尼寶購買了一團摻毒的食物。”
博多瓦說:“難得易壞的暇滿身,不可浪費,這次須令其具足意義、創造價值!”
卡熱巴說:“暇滿人身寶,難得獲得已,不可輕舍棄,當營永久計!”
善知識夏吾崗巴說:“我等今偶得暇滿人身,又值善知識,複遇大乘法,當有作爲,竭力打造來世的休養處,盡力地奠定解脫與一切智的根基。”
另如,無著賢菩薩說:“是故莫自欺,住戒聞思修,如理習正法,獲得暇滿身,諸慧令有義!”
2-1-2、舍離叁毒之源的家鄉,根本頌曰:
貪愛親方如水動,嗔憎怨方似火燃,
癡昧取舍猶黑暗,離家鄉是佛子行。
在修法的時候,若住在自己的家鄉,則會緣自己無比慈祥的雙親、至愛的親友等方面,心生貪愛,就如大水流動般,漂沖到叁有的生死洪流中。若緣相互間憎厭的怨敵方面,則心發嗔恚,如火熾燃般,焚燒自他心續上的一切善法聚。
並且,令能如理取舍善惡的正知正念衰退、忘失的愚癡,正籠罩著內心,如黑暗般濃重。
舍離有著如是等過患的家鄉,即是諸佛子舍離貪嗔的根本——惡境——的行持。
另外,如《勸發增上意樂》中說:“何處有戲論(喧囂)鬥爭,最好遠離它百由旬之遙;何處有煩惱,則應須臾也不住在那些地方。”其義是說,若住在如家鄉一般貪嗔鬥爭戲論等過患之源,則心隨煩惱擺布,法不得成,故需舍離。
特別是作爲出家人,其義就是,舍離令生貪戀的親友等、及令起嗔恚的怨敵等一切塵緣,追隨本師釋迦佛的足迹。
如《勸發增上意樂》中說:“何故發生此戲論,汝無田産農商業,亦無妻室及子女,家園親朋亦非有,無男女仆無權勢,既出家已莫爭鬥!”
如是需舍離親友等,如《入行論》中說:
“自身本無常,猶貪無常人,
縱曆百千生,不見所愛人。”
《本生論》中說:“行法失家業,顧家法豈成,法業極寂靜,家事猛暴成,故有違法過,自愛誰住家。”其中說了衆多居家的過患以及出家的功德。
因此,出家者,即是對于家鄉、親友、住所、生活資具等,沒有任何的執著貪戀,如飛鳥走獸般,自由逍遙地遊于天地間。如《月燈經》中說:
“恒時無我所,執持悉皆無,
如麟住世間,似風遊太虛。”
如果舍離家鄉,住于人世間,卻隨貪嗔自在而轉,也是相違于正法。
阿底峽尊者說:“搗毀家鄉魔獄,斬斷俗世業系,親友怨敵惡業,貪嗔之境逃離!”還說:“遠離傷心之境,常住增善之地。”
另如博多瓦說:
“舍離家鄉遠離親友。……。”
“如日月般到處遊走,不戀一處不住一地。”
卡熱巴說:“舍離叁法:舍離出生之地,舍離家庭廚竈,舍離塵勞俗務。”
另外,無著賢菩薩說:“斷貪惡源境,居住增善所。”並且引用《入行論》,詳細地開示了,修習大乘道需舍離令起貪嗔之境的道理,而且一如所說,付諸實踐。
2-1-3、依止功德的生源——寂靜處,根本頌曰:
遠惡境故惑漸減,離散亂故善自增,
心澄于法起定見,依靜處是佛子行。
因此,須遠離如家鄉等的惡劣住處,棲居于寂靜地,因爲由依止靜地,貪嗔等諸煩惱就會漸漸地衰減下來,變得越來越淡薄,戒律才會清淨;在那樣的地方,不用爲了親朋好友等自他的瑣事,而經營商賈、農業,也就沒有這般喧囂散亂的過患,由此,方能精進于專注一境的叁摩地瑜伽,叁門的善行自然而然地就會得以增長。證得住心之後,心得堪能,並且心智澄清明利,以智慧觀察正法奧義,從而生起決定的見解。因此,依止寂靜地,增長叁學修持等衆多功德,是諸佛子依止隨順靜地的行持。
另如《經莊嚴論》中說:
“具慧修行處,易得賢善處,
善地及善友,瑜伽安樂(功德)具。”
其義是說,需住在這樣的地方:容易獲得衣食等;沒有盜賊等,爲賢善處;水土等不會導致疾病,爲善地;有如法的同參道友;沒有禅定之刺(噪音),即是具有瑜伽安樂的功德。
《親友書》中說:“住于隨順境。”
《入行論》中說:
“故當厭諸欲,欣樂阿蘭若。
離诤無煩惱,寂靜山林中。”
如是等文是說,對于喧鬧、散亂等過患,我們需心生厭倦,遠遠地躲開,在具足功德的寂靜地,修習妙法。
修習什麼法呢?
《入行論》中說:“遠離諸塵緣,思彼具功德,盡息諸分別,觀修菩提心。”是說需修習慈心悲心,以及自他相換的菩提心。
如是《寶雲經》、《勇猛長者請問經》等中,也說需住于靜地,唯精進于善法。
住于靜地之功德,如《月燈經》中說:
“住蘭若功德,有爲恒厭離,
世間無所求,諸漏不得增。……。”
另外,阿底峽尊者說:
“未得堅固之間,喧囂有害,故依寂靜林間。”
還說:“非依止眷屬、仆從之時,是依止寂靜地之時。”
“棲身靜地後,舍離今世塵勞、貪戀,唯習正法,死時需無憂悔。”
仲敦巴說:“如今濁世,並非凡夫不去靜地修心于慈悲菩提心,而直接利益有情之時。”
博多瓦說:“住于靜地,是增長叁摩地之因,亦是戒律清淨之因。”
內蘇瓦說:“妥善地進行善惡取舍,由依止靜地、少事少惱而成。”
善知識南巴瓦說:“若未修煉內心,則增上意樂(純善利他之心)不能長久,故當于靜地淨修菩提心。”
另外,無著賢菩薩說:“是故親仇及財富,斷除貪著于靜處,爲置等空有情樂,恒常修習菩提心。”
2-1-4、憶念無常,舍棄今世(貪戀),根本頌曰:
常伴親友還離別,勤聚財物終棄捐,
識客且遺身舍去,舍現世心佛子行。
如從生至死之間,長時相伴的父母等親人,以及情投意合的摯…
《佛子行叁十七頌釋——論典與教授雙運之甘露寶瓶(圖丹卻吉智華(聖教法稱)著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