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请大师长住世间,作为我们之依止对像及资粮田。
诸佛有三身,分别为法身、报身及应身。法身与报身是不会入灭的,但应身则会为众生而化现,又依因缘而示灭。我们祈请长住而不入灭的对像,是指诸佛之应身,尤其指宗喀巴大师之应身。宗喀巴大师虽然在五百多年前圆寂了,但他是诸佛之化相,在其它世界中必然仍有其应身化相的,所以我们祈求这些应化身不入灭而长祝在我们的世界中,我们视自己之上师和历代祖师与宗喀巴大师为同一心识及体性,上师即大师之化现,所以我们在修诵此偈时,同时也是在祈请自己的上师长住世间。我们应视自己之上师为佛,所以他们的寿命并非由他们之业力决定,而是看我们之福报与因缘的。弟子有福报及功德的话,上师就会住世;在没有因缘或因缘尽时,上师就示灭。所以作为弟子的,要不断祈请恩师长住,不断创造这些师徒间之吉祥因缘,这样才会令上师与自己常常有缘在一起及上师可以长住寿固。我们在祈请上师长住时,不要以为是为了师父求寿,像是在利益师父那样;自己之师父长住其实是弟子得益,不是师父之利益。我们要视师如佛,佛之示现无非是为众生之利益而已,长寿与否对他们来说是无分别的,但对弟子来说就很大影响了!衲这样说并非是要你们祈请我长住,这是传承的开示,我们必须视师如佛,常请长住,这都是为了弟子自己的利益而做的,并非说师父会得到甚么好处。衲的恩师曾对我们小辈说:“我当然不是佛!我只是一个最低下的凡夫,但为了你们的得益及进步,你们要视师为佛/。这些是传统的师徒关系,并非衲自己发明的,也并非西藏人发明的。能够这样去做的话,得益者是自己,不做的话,受损失的也是自己,所以弟子必须视师为佛,师父也是视他们自己之师父为佛,如此一代一代的师徒关系。
在念诵这偈及发起祈请长住之心时,可以同时观想自己把一块绣有金刚交杵﹙见图﹚图案的布供养给大师,挂在宝座之前方。金刚交杵表义坚固的宝座,供养它即表示祈请大师寿固的意思。
修仪轨时,一般是同时念,同时观想的,这需要一段时间的耐心训练,但并非难事。衲常常听到有弟子抱
怨做不到同时观想与念诵,他们却可以天天一面吃饭,一面看电视,还同时讲别人的是非!由此可见,同时观想与念诵是不难的,只要肯耐心恒修,慢慢就可以做到。有经验的修行人,在纵身上马的一刹那中,已经能详细观想整个宇宙之成、注坏的过程了!若实在不能同时观想及念诵,先念偈文,再停下来观,观完了才念下一偈,那也可以。
请长住世这种修行可对治往昔轻慢上师之罪,同时亦令自己积长寿之缘起。
礼拜支
在修诵了请长住世支之偈后,下一偈是七支中之礼拜支:
上师智慧意念遍量知 法语饰严诸贤者之耳
名称赫耀端严光明身 敬礼见闻思皆胜之尊
衲认识很多洋人佛教徒,他们大多都不喜欢作礼拜。其实礼拜是一种很好的修持,得益者是礼拜的人,不是受礼拜之对像。譬如说在作佛法开示前,听法者向开示的法师恭敬礼拜三次,这是为了尊重佛法及让听法者积聚功德及消净业障的修持。即使你不礼拜,法师也不会有甚么损失或者不高兴的;你礼拜了,该法师也不会有甚么得益,得益的是你自己。
礼拜有很多的好处,它是慢心的最有效对治法门,可以迅速去除傲慢之心。在世俗上来说,多作礼拜会令身体健康、气脉畅通。在佛法而言,礼拜可以消除业障、增长功德、息灭病患及积聚未来成就佛之色身的妙因。
我们的肉身乃由父精母血结合而生成,所以可说是父母身体的延续,也是祖宗的身体之延续。在礼拜圣众时,我们以这由父母处得来之肉身恭敬作拜,所以也是间接在利益自己的父母及祖先。这也是尽孝道的一种方法,更可以为父母及祖辈带来很大的利益!
我们有时候会碰到一种人,他们只会推崇禅定及空性等较深层次的修持,却十分不屑于作礼拜及供养等法门,但真正的圣人及大师一辈却十分重视礼拜法门等修持。宗喀巴大师在其中一次闭关中,曾精进地做三千五百万拜。在大师拜了三千五百万遍的地面上,被大师的身体磨出了一个身形的凹印,现在还可以看得到,大家将来可以去朝礼瞻仰。我们想想:宗喀巴是佛陀之智慧化现,但连这样的一位圣者也一样老实地去做礼拜。大师不但不故作高深,反而精进地礼拜而为我们后世的弟子立下一个好的榜样。学者及禅定者中没哪一位是能与大师相比的了,但大师还是每天不倦地去做礼拜,谁还敢说自己的境界高而不屑于作礼佛的修持呢?
我们在修这个仪轨时,礼拜的对像主要是宗喀巴大师之形相。我们必须知道所礼拜之对像的功德,才能生起敬礼的心。如果我们不知道对方的功德,就只会视他为凡夫,所以无从生起敬拜的心。所以大家在修此仪轨之同时,如果不知道大师生平的,应该去读一下大师传记﹙注:汉文本有法王周加巷着、郭和卿所译之〈至尊宗喀巴大师传〉及修慧法师着之〈宗喀巴大师应化因缘集〉等﹚及他的巨着,那样才会真正生起敬礼的心。
宗喀巴大师是诸佛菩萨及历代大祖师之化现,在我们礼拜他的同时,就等于是在礼拜三世诸佛。在 〈妙吉祥根本续〉中,释迦佛曾预言:“于佛灭后,法将渐衰,文殊师利将于雪山边地受生,建“欢喜寺”,而作佛之事业/,文中之“雪山”是指西藏,在公元一四零九年,宗喀巴大师建成了甘丹寺,“甘丹”的意思正是“欢喜”,可见大师为大智文殊之化现。在〈空行秘密续〉中,佛陀又说:“文殊将化身名“善慧”,能宏正法,十分希有/,宗喀巴大师七岁出家时,他的剃度师为他起的名正为“善慧名称” (藏文为 “罗笙竹巴” )。在释迦佛住世时,有一童子常跟随信解智菩萨,这童子有一天随菩萨谒见佛陀,并供上一串水晶珠串及发大愿心,佛陀便与阿难尊者说:“现在于我面前之供晶珠童子,能够兴扬正法,在未来浊世中,他将建寺,寺之名称含“甘”字,他届时将名“善慧”/,此出自〈传授教授王经〉。在〈楞伽经〉中也记述:佛陀把龙王所赠白螺交予目犍连,命他把螺藏于“廓巴日”山中,于未来世,将由“持戒与善说如莲香” 之比丘取出,后来在宗喀巴大师建甘丹寺时,寺山名“廓巴日”,在建寺期间果然找到了一个左旋白螺,这个白螺现在还保存了下来。类似这样的悬记有很多,莲华生、阿底峡及龙树大师等亦曾作悬记,说明宗喀巴大师与阿底峡、龙树及莲华生大师等为同一心识,这些预言散见于〈迦登宝籍〉、〈莲花遗教〉等典籍中。
在大师出生前,他的父亲梦见有来自汉地五台山之僧人持佛经来借宿,然后径自走入屋中之佛堂;另一次,又梦见金刚手菩萨由其净土掷下一光焰炽盛之黄金金刚杵,入于其妻腹中。大师的母亲亦多次有吉祥之梦兆,其中一次她梦见无数手持幢、鼓等之僧俗迎接观世音大士,天上有金身由天子及天女围绕下降,金身渐渐变小而入于她身中,僧俗大众绕着她的身体而礼拜供养。在大师出生前,他的生地之村落及大师之房子附近常常显现天雨瑞花、异香扑鼻、空中传来音乐声及大地震动之情况,也见日、月、星同现之希有景况,这些是当时大众都见到的;有很多乡人又梦见众多相貌非凡的出家人把拉萨的释迦牟尼佛像带来,放于大师父亲的佛堂中。有关这些情况,如果只是一两次的话,不代表什么。在宗喀巴大师出生前,这些吉祥的预兆不断出现。
在大师出生前夕,他的母亲梦见一个白色童子手持水晶钥匙,在她胸口中打开了一扇小门,取出了一个黄金佛像,佛像上面有点灰尘,另一个童女就以净瓶水及孔雀毛小心擦拭,然后以悦耳之声音作种种礼赞,还有很多出家人也来礼拜及向佛像祈祷。在大师之母梦醒时正值黎明,大师就诞生了。
在大师出生后,当地一位修持怖畏金刚﹙文殊大士之忿怒相﹚而得成就的著名大师义成宝仁波切派了一位弟子到访,送上了佛像及金刚结等礼物。这位大成就者于宗喀巴大师出生前的一年,曾梦见怖畏金刚示现而向他说:“明年此时我将来到这个地方/,所以这大成就者一早就已知道宗喀巴的非凡身份。
以上例子不胜枚举,并非一次两次而已,可见大师实乃文殊、金刚手、观世音、释迦佛及怖畏金刚等之总体化相。此外,从大师之成就与广大弘法利生事业中,也可看出大师实为佛陀之化现。大师虽为诸佛化相,却现出清净比丘之相,以立论、持戒、弘法等等事业来利益众生!从大师之生平传记中,我们可看到大师之身、语、意功德的丁点,从而自然会生起敬拜之心念。如果不知道大师之功德的话,是难以真正生起敬信之念的。
在礼拜的时候,一般之传统是先礼拜圣者之身,例如班禅大师着之释迦赞中述:“俱胜吉祥圆满身,满足众生祈愿语,遍见一切所知意,恭敬礼赞释迦主/ 。但因大师主要为诸佛及文殊大士之化生,其身、语、意三者中以意功德为最胜,故在偈文中就先礼拜大师之意功德,这与共通的传统有别。
我们凡夫的意是被无明所蒙蔽的,尤如黑暗一般。莫说前世及过去之事,即使昨天我们做了甚么,今天也不一定能记得!但大师与佛之意念并不与凡夫一样,否则我们就不需去礼敬了!大师之意与佛意是一样的,能遍见遍知一切实相于同时,万事万物犹如一颗水晶珠在大师掌中一般,透彻而清楚能见,完全没有障碍,这一点非凡夫所能思议。譬如说我们把世界各地泥土都各取一点来混于一杯中,佛陀能把它们分开,说出这一粒沙来自何处,那一粒沙又来自何处,这是“遍知慧”的一种功德。佛意之大悲心亦是其另一种之功德。偈文中的第一句是礼拜大师之意,礼赞他的意与佛意一样,念时要想大师之意功德而生敬信之心。
第二句是礼拜大师之语。大师之圣语是有无量功德的,因为大师之语与佛语是一样的。衲现在说话的时候,先要靠译者…
《《心生欢喜》兜率净土上师相应法门导修 正行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