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心生欢喜》兜率净土上师相应法门导修 正行开示▪P8

  ..续本文上一页生妒忌,反而生出欢喜心,就可以积集很多的功德。曾经有人要求宗喀巴大师教授一个最易行却又最有益的法门,大师就教示了随喜的修持。

  随喜是不论行、注坐、卧都可以修的法门,十分易行,利益却很大。我们可以随喜自己曾作之善、或他人之善行,也可以随喜圣者之悲心与事业、凡俗众生之善心与善举,这些都可以去随喜。如果我们见到某人为寺院办事,我们不要去想:“这个人可能只是为了争取表现,讨好高僧/,我们要想:“这人做的事对寺院有建树,对弘扬佛法也有利,对他本人也是一件好事!我愿我也可以做一样的善行/,这样就可以积集功德,同时也对治了妒忌心。有人说如果随喜的对像境界比自己高,你可以在随喜时得他这善行之一半功德;如果二者境界一样,随喜者可得同等功德;如果随喜者境界比作善者更高,则甚至可得他所作的这项善行之一倍功德!我们世间上有不少人的善行值得随喜,历史上有更多佛陀、菩萨、圣者、高僧及祖师等之悲心与事业可以供我们去修随喜,所以这随喜是最易修的法门。即使你没去做甚么大善行,但透过至心随喜他人的善行,也可以得到很多功德。诸佛、菩萨与祖师等的功德是不可思量的,即使其中任何一位之功德也已是不可思量的了,我们通过随喜赞叹他们的功德事业,如果能藉此而得到他们其中一位的一丁点功德,那已是十分不得了的事情!

  除了想及圣者与凡众之善行外,我们也可以多看历代大师之传记,从而生起敬信及随喜。阅读高僧及大师传记时,要以随喜心恭敬地去看,这样才可以有利益。如果翘着腿、抽着烟,当作是看流行小说那样地去看的话,是不可能生出随喜之功德的。

  在这仪轨中,我们随喜的对像主要是宗喀巴大师。偈文是赞大师在末法及当年西藏佛法衰落颠倒的世代,仍然能清净地去勤作闻学及实修,令暇满人生过得有意义,所以我们对大师之事业生随喜之念。偈文中之“怙主”二字是尊称宗喀巴大师;“断除八法”指大师之闻学及修持并不受一般凡夫对利、失、毁、誉、称、讥、苦、乐八者之爱与憎的凡俗心态所熏染,而是不为世间利益、名望及快乐等而清净地去做的;“事业涌”是形容大师之事业如海洋之波涛。

  我们必须知道大师之事业,方能真正生起随喜心,所以大家应该要多读大师之史传﹙注:读者可参考法王周加卷着、郭和卿居士译之〈至尊宗喀巴传〉及修慧法师编述之〈宗喀巴大师应化因缘集〉﹚。

  在随喜偈文中,文义提及大师之闻法、实修、他不受世间八法熏染的净行和广大之事业,我们现在也略说一下大师在这些方面的成就,以令未及读大师传记的人也能生起随喜、赞叹及效法的心愿。

  大师之广学与善学是无可比拟的。在大师之童稚三岁时,即随义成宝法王﹙顿珠仁钦﹚学习,一切法典只心略思考便能无碍地念诵;大师随法王学习了很多显密教法;在年居十六岁时,大师辞别了法王,为着广学多闻而前往前后藏地求法,虽长途跋涉而不以此为苦。在十七岁时,大师随止贡派法王京俄仁波切学习了大乘发心法与大手印五法等止贡派法要及金刚鬘与那诺六法等甚深法门,又随名医学习医术,为时不久即成为了精通医学者。在极乐寺中,大师随诸宗师学〈现观庄严论本释〉等慈氏论著,在这段时间中,大师前后只用了十八天就把〈现观庄严论〉之正文、印度及西藏大师之注疏等学得通达并能背诵,令当时之教授与同学赞叹惊讶他的警人慧力,后又在宝尊胜译师﹙仁钦南杰﹚处得受红大威德等密法传承、在堪钦巴处习〈噶当道次第〉。后大师依仁达华听受俱舍句义指授等教法及随译师学〈阿毗达摩集论〉、随智明大师﹙洛色﹚学〈律经根本〉及〈律本释〉与所有支分,同时每日不断背诵〈律经根本广释〉。仁达华大师是一位精通俱舍教法的宗师,在教授宗喀巴大师的时候,宗喀巴大师只需听受一次即完全领悟,并针对疑点而发问,仁达华大师曾欣慰地嘉许:“对你教授必须很留神呀/,这是指稍不留意,便会被宗喀巴大师之警人智慧问出破绽!在大师二十二岁时,大师又随金刚宝上师﹙多杰仁钦﹚受萨迦派〈喜金刚续〉之讲解等等。总之大师一生中,遍学了各派的显密教法,且能通达无余;对中观、瑜伽、因明、律学、俱舍等经典、论著及印藏大师之注疏等无不透彻了解,且于各寺中立宗答辩,令当时各派学者皆敬佩万分。在密法方面,大师不但具足所有密法之传承,对本续之通达亦是全面的。在成为有众多弟子的上师后,大师仍孜孜不倦地求学。

  大师在佛学上固然博学深达,对其他如医学、声明、诗词学及历算学等,大师虽不十分重视,却能在听受后完全领会,成为大小五明之精通者,令当时的人无不惊讶赞叹。在后期,大师在患病时,其弟子延请了十多位名医会诊,但众医对大师之医术都自愧不及,所施药方等判断抉择反而向大师请示。另外也有很多负盛名之医师都到大师之座前学习药方与药性分类,皆从而获得更高之医学造诣。

  大师之记忆力亦是过人的。曾经有一次,有三位著名善于记忆的人与大师比试记忆力。从太阳刚升出至阳光照射到寺殿金顶间的短时间内,其中二人能背诵熟记一页经文﹙注:藏式贝叶本经文每页约一箭杆之长度,每面为九行密密排列之小字﹚,另一位背诵了两页半,宗喀巴大师却能熟背四页之多,记忆力尤胜于当时以善于记忆出名的岭聪麦巴等人。

  当时藏地的学习方法是:学者在听受与研学了一部经论后,便游学各地著名道场立宗答辩,以求完全通达法义,其中能被公认为某一部论之通达者已能被尊为大善知识。宗喀巴大师却以高超智慧、通达法义及无碍的辩才,在所有的主要道场中依诸论立宗辩经,以正理抉择经论中之深义,令当时的三藏大德等赞叹折服,后学者则战战兢兢乃致不敢与大师辩经。由于大师于立宗时是善巧地以悲心及显明正见的发心去作的,不少当时的大学者后来都成为了他的弟子。

  有关大师之修持,大家还是应阅大师之各种传记方能知道他的苦行实修,衲现在只能选其中二、三事略说一下:

  大师于幼年随义成宝法王学习时,在修文殊心咒的时候,一心不乱地持诵了很多遍,竟令他居住的室中石墙自然现出了了分明宛如书写的文殊咒字,此即大师恳切修习之灵应一例。这件事发生在大师三岁至七岁之间。你我这一类的凡夫,在那个年纪莫说修行,恐怕就连吃饭也不会专心!这可见大师之修持殊胜非凡。

  在大师三十八岁时,曾作精进之闭关忏净修持,由于不断地供曼达,以致指头裂伤,肘部磨穿隐约见骨;在作三十五佛拜忏时,大师在石板上不断礼拜,石地也被他的身体磨出了手脚与头额的凹纹。

  从大师的传记中,也可以知道大师每一天都不断地修诵、阅读经论及修持多种密法,同时还要作开示及著作造论等,每一刹那皆在作利益自他的清净修行。

  宗喀巴大师头佩黄帽,这个黄帽是有其密意的。在大师在世之年代以前,有一位戒德圆满的大师是带黄帽的,所以宗喀巴大师在受过比丘戒后改带黄帽,以示振兴戒风的心意。大师的一生中,对三律仪的大小制戒于各方面及各时中都不犯染,对所有戒律如保护眼珠般防护。在当时的藏地,戒风极为衰落,一般僧众不但于细微之戒律不顾,甚至于根本戒律亦不太在意,大师却以身作则,即使至微戒律亦不破犯,并重兴戒风,使毗奈耶制戒之大小界限不使废失,妥善建立清净戒规,使令僧众常带三衣、锡杖、钵盂等佛制资具,乃至取水及洒净等事皆无不完全依律制而成办。此外,在大师圆寂之时,身体毫无垢秽之相,还发出了芬芳的香气,这种香气乃由其戒德所示现。

  大师在年稚时已常怀离俗世而出家之大愿,使其甫满三岁时即自愿依DB法王游戏金刚受居士戒,并离家依止义成宝法王学习。年甫七岁,大师即请求法王等师授沙弥戒,取名“善慧名称”﹙罗笙竹巴﹚。于大师求学时,大师之母亲去信要求大师回乡,大师却生起无比之决心,断除世间情爱,继续修学佛法以利生。

  大师于五十二岁时,中国皇帝﹙注:即明成祖永乐皇帝﹚闻大师之盛名,屡次遣使迎请,并愿奉为国师。大师却一心只向着佛法,既不贪皇帝之厚礼、赐名及地位等,也不惧畏地辞拒了皇帝的要求,由这些史事中都能得见大师之净行作风。

  由以上这几个例子,可见大师完全不对名望、利益及享乐等生起丝毫的兴趣,所以我们赞叹大师并不受世间八法所染。“八法”是世俗凡夫的心态的意思。

  大师在求学的时期,由于他的善巧及功德引发人们对他的敬信,所以自很年青的时候,大师已经有很多弟子。衲所主持之大藏寺的创寺祖师 —— 三藏法师雅弘竹巴—— 便是大师早期摄受之弟子之一。还有,大师在二十四岁前后便已依四论立宗而被尊称为“噶希巴”,即“已学成显法经义的大师”之意思。在大师受比丘戒后不久,被中国皇帝(注:即明太祖)封为“灌顶国师”之京俄法王在与年青的大师相见之后,便曾泪涕感动地赞叹:“宗喀巴这么年青便已拥有这样的功德。

  大师在年届三十二岁时第一次造论,写成了〈现观庄严论广疏·善说金鬘〉。当时,有一位对大师常作毁谤的达仓译师。他在看过大师著作后,傲慢心顿时消毁,被折服得造偈赞叹。从这些事中,可见大师之胜德。在着此论后,大师与雅弘竹巴同往拉萨大昭寺作许多遍大悲斋戒禁食闭关。有一天师徒二人于大昭寺著名之“天成五位一体大悲观音”像前祈请观音大士给予梦示,以令知道未来弘法事业之情况。雅弘竹巴梦见两个白螺由天而降,合而为一而跌入他的衣中,他随手取出向东方一吹,螺音震动东方。这个梦兆预示了雅弘竹巴后来在藏东地区(注:即现今之川北)大弘佛法,事业广大。后来发展果然如此,衲所隶属的川北大藏寺就是他所创立的一百零八间寺院中的一间。宗喀巴大师梦见来到一个险山,上有一朵盛开青…

《《心生欢喜》兜率净土上师相应法门导修 正行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