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真谛三藏所宗的是相宗,那末他是盼望摄大乘论及俱舍论的流行,征之史传,即可明知。然真谛译成后不久,就有注释书出世,即隋智恺的“疏”一卷(失)、“大意”一卷、隋昙延的“疏”二卷(内一卷写传)是也。其次有隋净影寺惠远的著述:
起信论义疏 四卷 隋惠远著
关于惠远师这义疏,长泉院普寂师在其所著“起信论要诀”中说不是真撰。驹□的潮音师在其所著“义记筌蹄录”中破斥之。要之,此与惠远师的大著“大乘义章”的说法完全符合,故可说是真撰。
起信论疏 二卷 海东元晓著
同 别记 一卷 同上
“东大寺圆超目录”中,说元晓另有“私记”一卷(失)“凝然目录”中,说至相大师有“义记”一卷(失)“疏”一卷。
起信论义记 三卷 唐贤首著
同 别记 一卷 同上
右惠远、元晓、贤首三位大师,不但是当代教界的泰斗,又是后代崇敬的伟人。世人称三师的著作为起信三疏。其中法藏贤首大师的“义记”,最为精致,为后世研习起信论的指南车。但及至宗密的“注疏”出世,注疏单独流行时,“义记”就湮灭了。及至我国凤潭师出世,遂将论文和义记会合刊行,而成现今流行的“起信论义记”。
起信论注疏 四卷 唐宗密著
圭峰宗密禅师是贤首大师的孙弟子,去贤首大师百有余年。这“注疏”是把贤首大师的义记稍加增删而成的。即依据其师清凉大师之义,将义记的序文加以增删。又依据海东的疏,改定义记的释文,题曰法藏述。这所谓法藏述,往往使后世之人认为是贤首大师之制,终于引起凤潭、普寂、潮音、慧澄诸师的诽议。然而“注疏”出世,比贤首大师的义记更为流行。尤其是宋代和元代,竟全是注疏的时代。我国则在古代专行注疏,又出关于注疏的末疏,其势盖可想见。
此外,慧澄师的讲义中,言尚有青丘的大衍的“疏”一卷、近法师的“疏”二卷、慈恩寺慧明的“疏”三卷、作者不详的“起信论科”一卷、大衍的“记”一卷、作者未详的“纲要”二卷,但均已失传。又有明卢山正远的“捷要”四卷、明真界的“纂注”四卷、明南岳德清的“略疏”二卷、智荣的“疏”(失,赖庆立义钞中引用)、萧士玮的“解”一卷(失,明史艺文志)。
以上所举,都是旧译论的注疏。新译论本的注疏,只有青丘太贤的“古迹记”一卷(失)和智旭的“疏”。由此可知新译的不流行。
起信论裂网疏 三卷 明智旭著
智旭藕益大师的疏,大体是用天台宗的意义来解释的,和别的注疏意见完全不同,因此,可资参考的地方很多。然大师以主张瑜伽唯识中的赖耶缘起的相宗、和主张楞伽起信中的真如缘起的性宗来作为后世迷执的决判。在唯识起信的本论中,没有这样的区别;都是阐明八识之旨如水乳之和合。盖在旭师的时代,佛教典籍大都散逸,贤首大师的义记、慈恩大师的唯识述记,也都不能看到,因此吐露了如此之谬见罢?
上述的注疏,都是直接注释起信论的。其次,解释贤首大师的义记及宗密禅师的注疏的,可举唐元朗的“义记集释记”六卷(日本不传),唐延俊的“演奥钞”十卷(失,释注疏)、宗密所资的石壁传奥的“随疏记”六卷(失,释注疏)等。特别有名的如左:
起信论疏笔削记 六卷 长水子璇著
此书以传奥的疏为本,而解释宗密的注疏。但也是研究所不可缺的书。其所以名为笔削记者,因为他对于传奥的疏,取其妥当者保存之,将其繁冗者削去之。
要之,起信论在中国的流传,可说是以贤首、宗密二大师为中心,是华严宗的研究讲布。到了唐末及宋代,禅宗勃兴,也研究应用华严宗。尤其是禅宗,尊重提唱起信论所根据的楞伽经,岂如风马牛之不相及哉?又,在天台宗不但有智旭的裂网疏,又有智觉的“宗义录”智礼的“教行录”等其如何研究,盖可想见。
【日本】起信论何时传入日本,虽不明确,但在奈良朝时代已有传播,是不须争论的。据记载,传教大师最澄,十九岁登睿山,读“起信论疏”及“华严章”。观此即可明知。然在各宗之间,起信论流行最盛的,当然是华严宗。但在真言宗中,也以“释摩诃衍论”为主要的典籍。因这关系,当然是要研究起信论的。尤其是读了弘法大师空海的“金刚顶经开题”,即可思过矣。在天台宗中,也研究起信论。圆珍的“己心中记”、惠心院的“本觉赞”及“注本觉赞”、檀那院的“一实菩提义”,可说都是起信论的思想。由是以降,比睿的慧澄、三井的大宝等,尤其勉力于起信论的讲布。此外,凤潭、普寂两师是最有名的。日本关于起信论的著述,专门直接注解起信论的,几乎没有。只有解释贤首大师的义记、宗密的注疏的而已。但发挥义记的,实亦不少。有东大寺凝然的“添云章”一卷(失、见于慧澄的讲义中)、滧尾明慧上人的“听集起”卷数不明(失、教理钞中引用)、以及元享年间武州的本如房湛睿的著作。
起信论义记教理钞 十九卷 湛睿本如著
这是解释贤首大师的义记,而用问答体记述的。这是当时的研究录,今合为十卷,主要是继承笔削记的意旨,与笔削记同为不可缺的参考书。其次有湛睿所根据的灵波性通的“私钞”十二卷、天台教山的“笔削记私钞”、尾州竹乘的“肋寥钞”八卷、五智山昙寂的“义记私记”十五卷、作者未详的“义记筌蹄”九卷、作者未详的“义记广统录”三卷。其次,贤首大师灭后约一千年的元禄年间,有名的学者凤潭师出世,刊行义记版本之外,又作“义记幻虎录”,驳击笔削记及教理钞。于是净土宗的尾州正觉寺主显慧作“辨伪”,把凤潭师的难破一百七十余条一一加以会释。凤潭师复作“解谤”以应战。显慧更作“破邪决”以驳斥之。
然而互有发扬之处。尤其是关于清凉、宗密二大师对贤首大师的差异之点、和对华严、天台两宗的不同之点,颇有可观。
起信论义记幻虎录 五卷 凤潭僧睿著
幻虎录辨伪 三卷 显慧著
幻虎录解读 一卷 凤潭著
幻虎录破邪决 一卷 显慧著
凤潭师所著,此外又有“非详略”一卷、“讲义斥谬”一卷。又有五智山道空如幻的“讲录”二卷(写本)、常州主真的“详略”二卷(释宗密的注疏)、肥前普宁的“注疏教龟篇”九卷、教遵桂严的“幻虎录补遗”二卷、浪波月筌的“起信论启曜钞”等。此后就出现长泉院普寂律师德门的“要决J。
起信论义记要决 三卷 普寂著
又有驹□潮音的“义记筌蹄录J十卷(写本)、天台慧澄的“义记讲义”三卷、三井大宝的“讲述”一卷(写本)、一莲院秀存的“义记题正录”五卷、密乘良恭的“义记讲义”三卷、藤井玄珠的“义记讲述J六卷、原坦山的“起信论两译胜义”一卷等。
关于裂网疏,有安永年中天台观国的“讲录”五卷,发挥之处甚多。此外尚有作者未详的“笺难”三卷(写本)等。
关于释摩诃衍论,有通法的“疏”、无际的“记”、慈行的“钞”真言亮典的“专释钞”、真言尊裕的“专释蒙引”等。就中亮典的著作,专用释论来解释起信论,颇有可观。
禅宗的铃木大拙居士,著有“英文起信论”一卷。这是西历一千九百年在美国鲍尔凯拉斯博士的指导之下,把新释的论本重译为英文的。
如上所述,起信论的注释书甚多。仅如以上所举,已达七十余部。尤其是近代日本佛教研究大盛,因而刊物纷纷出版,在义记上施傍注及冠导而出版者有之,达意讲述者有之,训诘注释者有之,不胜枚举。今不厌烦冗,再举上述以外流行于世的数种:真界的“起信论纂注”四卷(万历年间刊)、赖庆的“起信论立义分钞”一卷(正保二年刊)山本俨识的“起信论立义分义记科解”一卷(明治二十二年刊)及“冠导起信论义记”五卷、“义记大意”一卷、藤井玄珠的“起信论校注”一卷(明治二十一年刊)及“傍注起信论义记”五卷、净真的“起信论分节”一卷(嘉永年间刊)及“起信论听记”二卷、芸房的“笔削记钞”四卷(天和四年刊)、慈航的“玄谈筌蹄”二卷(宝永八年刊)、崇郭的“起信论随闻记”二卷、及“义记筌蹄”五卷、全顺的“立义分私记”一卷、惠海的“注疏资录”十卷、通玄的“裂网疏引据”一卷(享保十年写)、真彻的“义记玄谈”一卷(享保十四年刊)、觉洲的“义记讲苑”三卷(文久五年刊)、法住的“义记私记”五卷(安永年间刊)、旭雅的“义记讲述”六卷、无涯的“义记听记”二卷(庆应年间刊)、天慧的“义记笔记”二卷(安政五年述)、宣界的“义记笔记”一卷(明治十年述)、惠隆的“义记讲录”一卷、村上专精的“达意”及“讲义”各一卷是也。
【系统】起信论亘三国而流传,有如上述。因此其间注家的意见自然不同,可以分为数类:第一是依据释摩诃衍论的真言家,第二是净影疏一派,第三是海东疏一派,第四是贤首义记一派,第五是天台诸家一派,第六是所谓裂网疏的一派。当然都有研究的价值,但净影疏不能无肤浅之嫌。海东疏有可珍重之处,但因是义记的先驱,既经参考取舍者甚多,尤其是其科文,是义记所采用的。天台诸家的疏,主要是出于我国台家之手,只重起信论中缘起及实相两方面,关于实相方面只采用性具的笔格而已,因此没有可以特笔的发挥。裂网疏是关于新译的惟一的疏,虽应参考阅读,但如前文所说,其于性相的判别是谬解的。
其间只有贤首大师的义记,其说明非常稳健精致,可说是起信论注疏的一大据典,有了义记,起信论的真义始能发挥。因此注义记的又甚多,起信论的义记,义记的起信论,竟有主客颠倒之观。因此义记的注家发生异义,亦不得已之事。即其一是宗密的“注疏”、长水的“笔削记”、湛睿的“教理钞”等,被视为华严家的正系。其二是凤潭的“幻虎录”,根本破斥清凉、宗密二祖及其下的诸说,完全脱离贤首的正系,因起信论中没有非情成佛说及性恶说,故不是圆教,乃终教之说。其三是普寂的“要决”,不取…
《大乘起信论新释(日本 汤次了荣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