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清凉、宗密二祖,而守终教,故虽与凤潭同一意见,但以根本否定天台性恶说为主眼;又凤潭反对无修顿入,不许直入圆顿,而主张阎浮一生止于终教渐修,而论述行仪阶级。因此,现在提示起信论的要义,专以义记为根据,而不从旁参考诸家,乞读者谅之。
三、本论的典据
佛教以佛陀金口的说法为根本义,若非金口的说法,即使是名论卓说,亦不可视为佛教。故菩萨造论,无不结集佛陀金口的说法而依据经典。因此分为二类:即个别注释某一部经,或组织地通论诸经的深义。阅藏知津称前者为释经论,后者为宗经论。例如,世亲菩萨的“十地经论”是释经论;起信论则是宗经论。因此古来称起信论为大乘通申论。然同属宗经论的,龙树菩萨的“中观论”根据“般若经”,世亲菩萨的“唯识三十论”根据“解深密经”,有人主张起信论根据“楞伽经”。故可举通申说、别申说和折衷说如左:
【通申说】这是说起信论乃根据诸大乘经而造成。又说元晓的“海东疏”上初丁同十五丁皆根据诸大乘经。又说法藏贤首的“义记”三十七丁中说,此论文句虽少,但摄取一切大乘经论之旨。圭峰宗密的“圆觉经略疏”中说,起信论根据百品的经。四明知礼的“教行录”中二十二丁亦表示同一意见。“释摩诃衍论”七丁中则分为总和别,总则根据百亿的经,别则根据百部的经,一一列举百部的经名,其中散见“楞严经”、“华严经”、“维摩经”、“涅槃经”等。
【别申说】这是主张起信论乃根据楞伽经而造成。“净影疏”上四丁中,完全作此见解。藕益大师的“裂网疏”上三十七丁中,也说起信唯识皆宗,阐明楞伽。此说以楞伽经为主题而尊重地叙述,并非勉强说述起信论所依典据。若论通别,应属于别申说。
【折衷说】这是主张起信论共通地依据诸大乘经,个别地依据楞伽经,是通申别申二说的折衷调和。换言之,是以楞伽经为根本典据,而广泛地涉猎参酌诸大乘经,于是形成了综合系统。盖披阅起信论,见其上卷中说要解释如来根本之义;又说此论总摄如来广大的深法和无边的意义;又在下卷终了处说诸佛甚深广大之义我今随分总持。这实在是诸大乘经通申的说法,无可争辩。但若欲举诸大乘经中思想最类似、内容最一致者,则楞伽经可以首肯。即楞伽经中说一心识,说从一心分为真俗二谛,说如来藏不生灭受如来藏生灭,说烦恼习气搅乱内心,起信论中则说一心真如,说从一心分为真如生灭二门,说如来藏不生灭由于根本无明而起动,说根本无明搅乱真心而成三细六粗,其思想完全相一致。因此义记中引证楞伽经文句,约有二十处之多。就近而言,展阅贤首大师的“楞伽经心玄义”一卷,即可思过半矣。此所以正确依据楞伽经也。此说诚为肯繁可说是极稳健的主张。
四、本论的大意
关于本论的大意,或谓是如来藏缘起宗,或谓是说明一心二门,诸家见解各异但未能称为允当之说。盖起信论由因缘分、立义分、解释分、劝修行信心分、劝修利益分五段分类组织而成,论脉整然。最初在立义分中说述本论述作的理由,然后在立义分中说述主张的根本义,更在解释分中详细加以说明。要之,在立义分和解释分中,说明一心二门三大,在修行信心分中说明四信五行,在劝修利益分中举示利益,劝人实行。故本论一部的大要,一言以蔽之,可说是在于说明一心二门三大四信五行。今略述其梗概如左:
所谓一心,是怎么样的东西呢?所谓一,并不是和二、三相对的一个数字,乃惟一绝对之意。又所谓心,并不是思虑知觉之意,乃本体或实体之意。故所谓一心,是指宇宙的本体实体。这本体实体实乃绝对平等,而非相对差别,故名为一心。可知这所谓真如、所谓法性、所谓心性、所谓法界、所谓实相、所谓如来藏、所谓妙心、所谓涅槃、所谓密严国、所谓本来面目、所谓独明天真,说明多少相异,只是意味略同。在本论中,又把这一心称为众生心而说明。所谓一心,所谓众生心,其实体毫无差别。若以一心为宇宙精神,则众生心是个体精神,即由宇宙精神形造出来的个体精神。换言之,可说是所谓一心,是理论的哲学的命名;所谓众生心,是伦理的宗教的名称。所谓二门即心真如门和心生灭门,是把一心开出为体和相两方面。即心真如门是一心的体,是从绝对无限的本体方面观察说明一心。心生灭门是一心的相,是从相对差别的现象方面观察说明一心。在心真如门的绝对界,宇宙无染净之别,无真妄之别,无佛凡之别,无物心之别,是平等无差别的。在心生灭门的相对界,宇宙截然地具有染净、真妄、佛凡、物心的差别。所谓三大,即体大、相大、用大。既就一心二门的大乘的法体说明了其性状,接著再来说明这一心二门的法体何故名为大的理由。即从体上观看这一心二门之法,但见遍满宇宙万有,佛陀、众生、饿鬼、畜生、猫、犬,没有一个不是此一心二门之法,故名为体大。又,从相上观看这一心二门之法,则有无量数恒河沙数的功德,故名为相大。又,从用上观看这一心二门之法,则一切力皆有用,普遍摄化众生,故名为用大。这样,从体说来,从相说来,从用说来,三者都是大,所以称一心二门之故为大。然此法在过去,在现在,在未来,都是把一切众生从生死的此岸渡送到涅槃的彼岸的乘物,故名之为乘,名之为大乘。所谓四信,即信仰真如、佛宝、法宝、僧宝。信仰的对象有四种,故信心亦分为四种。即领解一心二门三大的真如的法和义,便可信仰根本的真如和由此显现的三宝。所谓五行,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止观的五种。对大乘的真理既然有了深切的信仰,便可实践躬行这真理。五行归结之处,在于真如一行三昧。真如一行三昧的究竟之所,实为佛果。但倘退缘甚多,不能成就真如一行三昧,则有别的胜方便,即往生到西方极乐的阿弥陀佛之所,而修习之。
把上述的一心、二门、三大、四信、五行配合到论的题号上,则一心、二门、三大是大乘,四信、五行是起信。其中一心、二门是大乘的法,三大是说明称为大乘之义。四信、五行因为深信必能实行,故在题号上略去,单称起信。又,一心、二门、三大,是理论的哲学的说明,四信、五行是实践的宗教的说明。这样把理论和实践、哲学和宗教合起来说,可使我们迷界的众生充分领会所以称为大乘之理,因此而信仰之。这是起信论一部的大意纲领。
再从教理上观看本论一部的大意,可说本论实在是把缘起和实相方面合起来说述。无论说明何物,有时间的说明,同时不可没有空间的说明。即须从竖的缘起论和横的实相论两方面观察。所谓缘起论,是论述万有的开发变化,说明所谓生灭轮回的因缘相状,又阐明还灭解说的因缘相状。所谓实相论,是直接把握本体或现象,而讨究本体为何物、现象是真实抑虚妄。今就起信论看来,所谓一心,所谓心真如门,主要是就实相方面说明;所谓心生灭门,主要是就缘起方面说明。但在实相方面,仅仅肯定本体为真实,而把现象尽行否定为虚妄。在缘起方面,则主张真如缘起说,但缘起和实相的两面观,则秋毫亦不可离,所以不可截然区别,到处交错关联。欲断本论全部的宗要,可说是鼓吹真如缘起论,实相论不外乎少量的加味。
五、本论的地位
【从各宗看来的地位】各宗对起信论的见解如何呢?置之最高地位的,只有地论宗;至如华严、天台、真言、禅、净土诸宗,则全然置之于自家判教的最高位,至少容认其为关系接触自家的真髓。至于法相宗,则抱著极度反对的见解,而欲否定之。全无何等关系的,是三论宗。
地论宗根据世亲菩萨的“十地论”,创立赖耶缘起说,把赖耶看作与真如完全同一,此即唯净的赖耶说。此说由惠光律师大大地发挥,经净影寺惠远而愈益发展。披阅惠远的“大乘义章”盖可思过半矣。地论宗中,把一代佛教分为声闻藏和菩萨藏二藏,又创设立性宗、破性宗、破相宗、显实宗的四宗判,四者都把起信论位置在最高的菩萨藏和显实宗上。
在天台宗,虽然智者大师对起信论无甚见解,但四明知礼的“教行录”二二十三丁中,说起信论通达通别圆的后三教。藉益智旭的“裂网疏”中也述及同一见解。日本慧澄的“义记讲义”上四丁中,则述别圆二教之意,但引导别人使达到圆人。
在真言宗中,则因其以释摩诃衍论为宗的根本典据,故当然有密切的关系。至于其对本论直接的见解如何,则在弘法大师空海的“金刚顶经开题”中,说本论中创立三重的显密二教:第一重中,以真生二门不二的果海为密教,建立真生二门的显教第二重中,以真如门为密教,生灭门为显教,第三重中,以本觉为密教,始觉为显教。又兴教大师觉鍐在“释摩诃衍论秘释”中说,起信论兼有机实二教,因为,若用十住心来判别,是使前九住心进入第十住秘密庄严心中。
在禅宗中,因为尊崇起信论的根本典据楞伽经,所以把本论视为顿教中之书,这是显然的。然而并不因此而直说这是自家珍重的不立文字涅槃妙心的真髓。
在净土宗,法然圣人的“选择集”中,于正明往生教举天亲的“净土论”,于傍明往生教举龙树的“十住论”和马鸣的“起信论”。由此可知他们虽不视之为正依,但亦视之为傍依。
在法相宗中,建立赖耶缘起说,但以赖耶为唯妄之物,故和起信论的真妄和合说不全然相合。因此对本论发表极端的否定说。例如在“演秘”三本九丁及“同学钞”二之六等中,说起信论不是马鸣的真撰,或说是伪作,或说译的是错本,或说译者误谬,或说不可确信其文句。大肆痛骂。
在华严宗如何?他们对起信论关系之密切,是他人所不能企及的。然而并不说这是直接说明自家的真髓的无尽缘起的现在暂且改向在从判教上所见的地位一项下详说之。
【从判教上看来的地位】贤首大师的“义记”中列举四宗判,说起信论属于最上位的如来藏缘起宗。所谓四宗判者,即第一,随相法执宗(小乘部经…
《大乘起信论新释(日本 汤次了荣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