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起信論新釋(日本 湯次了榮著)▪P3

  ..續本文上一頁清涼、宗密二祖,而守終教,故雖與鳳潭同一意見,但以根本否定天臺性惡說爲主眼;又鳳潭反對無修頓入,不許直入圓頓,而主張閻浮一生止于終教漸修,而論述行儀階級。因此,現在提示起信論的要義,專以義記爲根據,而不從旁參考諸家,乞讀者諒之。

  叁、本論的典據

  佛教以佛陀金口的說法爲根本義,若非金口的說法,即使是名論卓說,亦不可視爲佛教。故菩薩造論,無不結集佛陀金口的說法而依據經典。因此分爲二類:即個別注釋某一部經,或組織地通論諸經的深義。閱藏知津稱前者爲釋經論,後者爲宗經論。例如,世親菩薩的“十地經論”是釋經論;起信論則是宗經論。因此古來稱起信論爲大乘通申論。然同屬宗經論的,龍樹菩薩的“中觀論”根據“般若經”,世親菩薩的“唯識叁十論”根據“解深密經”,有人主張起信論根據“楞伽經”。故可舉通申說、別申說和折衷說如左:

  【通申說】這是說起信論乃根據諸大乘經而造成。又說元曉的“海東疏”上初丁同十五丁皆根據諸大乘經。又說法藏賢首的“義記”叁十七丁中說,此論文句雖少,但攝取一切大乘經論之旨。圭峰宗密的“圓覺經略疏”中說,起信論根據百品的經。四明知禮的“教行錄”中二十二丁亦表示同一意見。“釋摩诃衍論”七丁中則分爲總和別,總則根據百億的經,別則根據百部的經,一一列舉百部的經名,其中散見“楞嚴經”、“華嚴經”、“維摩經”、“涅槃經”等。

  【別申說】這是主張起信論乃根據楞伽經而造成。“淨影疏”上四丁中,完全作此見解。藕益大師的“裂網疏”上叁十七丁中,也說起信唯識皆宗,闡明楞伽。此說以楞伽經爲主題而尊重地敘述,並非勉強說述起信論所依典據。若論通別,應屬于別申說。

  【折衷說】這是主張起信論共通地依據諸大乘經,個別地依據楞伽經,是通申別申二說的折衷調和。換言之,是以楞伽經爲根本典據,而廣泛地涉獵參酌諸大乘經,于是形成了綜合系統。蓋披閱起信論,見其上卷中說要解釋如來根本之義;又說此論總攝如來廣大的深法和無邊的意義;又在下卷終了處說諸佛甚深廣大之義我今隨分總持。這實在是諸大乘經通申的說法,無可爭辯。但若欲舉諸大乘經中思想最類似、內容最一致者,則楞伽經可以首肯。即楞伽經中說一心識,說從一心分爲真俗二谛,說如來藏不生滅受如來藏生滅,說煩惱習氣攪亂內心,起信論中則說一心真如,說從一心分爲真如生滅二門,說如來藏不生滅由于根本無明而起動,說根本無明攪亂真心而成叁細六粗,其思想完全相一致。因此義記中引證楞伽經文句,約有二十處之多。就近而言,展閱賢首大師的“楞伽經心玄義”一卷,即可思過半矣。此所以正確依據楞伽經也。此說誠爲肯繁可說是極穩健的主張。

  四、本論的大意

  關于本論的大意,或謂是如來藏緣起宗,或謂是說明一心二門,諸家見解各異但未能稱爲允當之說。蓋起信論由因緣分、立義分、解釋分、勸修行信心分、勸修利益分五段分類組織而成,論脈整然。最初在立義分中說述本論述作的理由,然後在立義分中說述主張的根本義,更在解釋分中詳細加以說明。要之,在立義分和解釋分中,說明一心二門叁大,在修行信心分中說明四信五行,在勸修利益分中舉示利益,勸人實行。故本論一部的大要,一言以蔽之,可說是在于說明一心二門叁大四信五行。今略述其梗概如左:

  所謂一心,是怎麼樣的東西呢?所謂一,並不是和二、叁相對的一個數字,乃惟一絕對之意。又所謂心,並不是思慮知覺之意,乃本體或實體之意。故所謂一心,是指宇宙的本體實體。這本體實體實乃絕對平等,而非相對差別,故名爲一心。可知這所謂真如、所謂法性、所謂心性、所謂法界、所謂實相、所謂如來藏、所謂妙心、所謂涅槃、所謂密嚴國、所謂本來面目、所謂獨明天真,說明多少相異,只是意味略同。在本論中,又把這一心稱爲衆生心而說明。所謂一心,所謂衆生心,其實體毫無差別。若以一心爲宇宙精神,則衆生心是個體精神,即由宇宙精神形造出來的個體精神。換言之,可說是所謂一心,是理論的哲學的命名;所謂衆生心,是倫理的宗教的名稱。所謂二門即心真如門和心生滅門,是把一心開出爲體和相兩方面。即心真如門是一心的體,是從絕對無限的本體方面觀察說明一心。心生滅門是一心的相,是從相對差別的現象方面觀察說明一心。在心真如門的絕對界,宇宙無染淨之別,無真妄之別,無佛凡之別,無物心之別,是平等無差別的。在心生滅門的相對界,宇宙截然地具有染淨、真妄、佛凡、物心的差別。所謂叁大,即體大、相大、用大。既就一心二門的大乘的法體說明了其性狀,接著再來說明這一心二門的法體何故名爲大的理由。即從體上觀看這一心二門之法,但見遍滿宇宙萬有,佛陀、衆生、餓鬼、畜生、貓、犬,沒有一個不是此一心二門之法,故名爲體大。又,從相上觀看這一心二門之法,則有無量數恒河沙數的功德,故名爲相大。又,從用上觀看這一心二門之法,則一切力皆有用,普遍攝化衆生,故名爲用大。這樣,從體說來,從相說來,從用說來,叁者都是大,所以稱一心二門之故爲大。然此法在過去,在現在,在未來,都是把一切衆生從生死的此岸渡送到涅槃的彼岸的乘物,故名之爲乘,名之爲大乘。所謂四信,即信仰真如、佛寶、法寶、僧寶。信仰的對象有四種,故信心亦分爲四種。即領解一心二門叁大的真如的法和義,便可信仰根本的真如和由此顯現的叁寶。所謂五行,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止觀的五種。對大乘的真理既然有了深切的信仰,便可實踐躬行這真理。五行歸結之處,在于真如一行叁昧。真如一行叁昧的究竟之所,實爲佛果。但倘退緣甚多,不能成就真如一行叁昧,則有別的勝方便,即往生到西方極樂的阿彌陀佛之所,而修習之。

  把上述的一心、二門、叁大、四信、五行配合到論的題號上,則一心、二門、叁大是大乘,四信、五行是起信。其中一心、二門是大乘的法,叁大是說明稱爲大乘之義。四信、五行因爲深信必能實行,故在題號上略去,單稱起信。又,一心、二門、叁大,是理論的哲學的說明,四信、五行是實踐的宗教的說明。這樣把理論和實踐、哲學和宗教合起來說,可使我們迷界的衆生充分領會所以稱爲大乘之理,因此而信仰之。這是起信論一部的大意綱領。

  再從教理上觀看本論一部的大意,可說本論實在是把緣起和實相方面合起來說述。無論說明何物,有時間的說明,同時不可沒有空間的說明。即須從豎的緣起論和橫的實相論兩方面觀察。所謂緣起論,是論述萬有的開發變化,說明所謂生滅輪回的因緣相狀,又闡明還滅解說的因緣相狀。所謂實相論,是直接把握本體或現象,而討究本體爲何物、現象是真實抑虛妄。今就起信論看來,所謂一心,所謂心真如門,主要是就實相方面說明;所謂心生滅門,主要是就緣起方面說明。但在實相方面,僅僅肯定本體爲真實,而把現象盡行否定爲虛妄。在緣起方面,則主張真如緣起說,但緣起和實相的兩面觀,則秋毫亦不可離,所以不可截然區別,到處交錯關聯。欲斷本論全部的宗要,可說是鼓吹真如緣起論,實相論不外乎少量的加味。

  五、本論的地位

  【從各宗看來的地位】各宗對起信論的見解如何呢?置之最高地位的,只有地論宗;至如華嚴、天臺、真言、禅、淨土諸宗,則全然置之于自家判教的最高位,至少容認其爲關系接觸自家的真髓。至于法相宗,則抱著極度反對的見解,而欲否定之。全無何等關系的,是叁論宗。

  地論宗根據世親菩薩的“十地論”,創立賴耶緣起說,把賴耶看作與真如完全同一,此即唯淨的賴耶說。此說由惠光律師大大地發揮,經淨影寺惠遠而愈益發展。披閱惠遠的“大乘義章”蓋可思過半矣。地論宗中,把一代佛教分爲聲聞藏和菩薩藏二藏,又創設立性宗、破性宗、破相宗、顯實宗的四宗判,四者都把起信論位置在最高的菩薩藏和顯實宗上。

  在天臺宗,雖然智者大師對起信論無甚見解,但四明知禮的“教行錄”二二十叁丁中,說起信論通達通別圓的後叁教。藉益智旭的“裂網疏”中也述及同一見解。日本慧澄的“義記講義”上四丁中,則述別圓二教之意,但引導別人使達到圓人。

  在真言宗中,則因其以釋摩诃衍論爲宗的根本典據,故當然有密切的關系。至于其對本論直接的見解如何,則在弘法大師空海的“金剛頂經開題”中,說本論中創立叁重的顯密二教:第一重中,以真生二門不二的果海爲密教,建立真生二門的顯教第二重中,以真如門爲密教,生滅門爲顯教,第叁重中,以本覺爲密教,始覺爲顯教。又興教大師覺鍐在“釋摩诃衍論秘釋”中說,起信論兼有機實二教,因爲,若用十住心來判別,是使前九住心進入第十住秘密莊嚴心中。

  在禅宗中,因爲尊崇起信論的根本典據楞伽經,所以把本論視爲頓教中之書,這是顯然的。然而並不因此而直說這是自家珍重的不立文字涅槃妙心的真髓。

  在淨土宗,法然聖人的“選擇集”中,于正明往生教舉天親的“淨土論”,于傍明往生教舉龍樹的“十住論”和馬鳴的“起信論”。由此可知他們雖不視之爲正依,但亦視之爲傍依。

  在法相宗中,建立賴耶緣起說,但以賴耶爲唯妄之物,故和起信論的真妄和合說不全然相合。因此對本論發表極端的否定說。例如在“演秘”叁本九丁及“同學鈔”二之六等中,說起信論不是馬鳴的真撰,或說是僞作,或說譯的是錯本,或說譯者誤謬,或說不可確信其文句。大肆痛罵。

  在華嚴宗如何?他們對起信論關系之密切,是他人所不能企及的。然而並不說這是直接說明自家的真髓的無盡緣起的現在暫且改向在從判教上所見的地位一項下詳說之。

  【從判教上看來的地位】賢首大師的“義記”中列舉四宗判,說起信論屬于最上位的如來藏緣起宗。所謂四宗判者,即第一,隨相法執宗(小乘部經…

《大乘起信論新釋(日本 湯次了榮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