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起信论新释(日本 汤次了荣著)

  大乘起信论新释

  日本汤次了荣著

  中国丰子恺译

  华藏法施会重刊

  补志

  译者小序

  凡例

  第一章序论

  第二章题号

  第三章归敬颂(序分)

  第四章五分(正宗分)

  第五章因缘分(正宗分)

  第六章立义分(正宗分)

  第七章解释分(正宗分)(一、真如和生灭)

  第七章解释分(正宗分)(二、离言真如)

  第七章解释分(正宗分)(三、依言真如)

  第七章解释分(正宗分)(四、阿黎耶识)

  第七章解释分(正宗分)(五、 觉不觉)

  第七章解释分(正宗分)(六、本觉始觉)

  第七章解释分(正宗分)(七、始觉的四位)

  第七章解释分(正宗分)(八、随染本觉)

  第七章解释分(正宗分)(九、性净本觉)

  第七章解释分(正宗分)(一0、根本不觉)

  第七章解释分(正宗分)(一一、枝末不觉)

  第七章解释分(正宗分)(一二、觉不觉的同异)

  第七章解释分(正宗分)(一三、生灭因缘的意义)

  第七章解释分(正宗分)(一四、生灭因缘的体相)

  第七章解释分(正宗分)(一五、生灭的相状)

  第七章解释分(正宗分)(一六、熏习的四法)

  第七章解释分(正宗分)(一七、染法熏习)

  第七章解释分(正宗分)(一八、净法熏习)

  第七章解释分(正宗分)(一九、体相用的三大)

  第七章解释分(正宗分)(二0、真生不二)

  第七章解释分(正宗分)(二一、对治邪执)

  第七章解释分(正宗分)(二二、分别发趣道相)

  第八章修行信心分(正宗分)

  第九章劝修利益分(正宗分)

  第十章流通颂(流通分)

  第十一章余论

  “影印本”跋语

  “排印本”后记

  补志

  本书付印之际,承星洲广洽老法师函告:本书译者丰子恺居士,一九七五年九月十五日,舍报于上海市华山医院。居士曾任上海市中国画院院长,故该院为之举行追悼仪式等云。法匠凋谢,同深惋惜。谨以本书弘通功德,回向居士往生净土,莲增上品。

  校者谨识

  译者小序

  大乘起信论,乃学习大乘佛教之入门书。古来佛教徒藉此启蒙而皈依三宝者甚多。但文理深奥,一般人不易尽解。日本佛学家汤次了荣氏有鉴于此,将此书逐段译为近代文,又详加解说,对读者助益甚多。今将日文书译为中文本,以广流传,亦宏法之一助也。

  译者搁笔后附记,时一九六六年初夏。

  一切佛经,及阐扬佛法诸书,无不令人趋吉避凶,改过迁善。明三世之因果,识本具之佛性。出生死之苦海,生极乐之莲邦。读者必须生感恩心,作难遭想,净手洁案,主敬存诚,如面佛天,如临师保,则无边利益,自可亲得。若肆无忌惮,任意亵渎,及固执管见妄生毁谤,则罪过弥天,苦报无尽。奉劝世人,当远罪求益,离苦得乐也。

  大乘起信论新释

  汤次了荣著 无名氏译

  凡例

  一、 本论古来称为大乘通申论,乃学习大乘佛教者必先研读之典籍。组织井然,论旨简明,乃别无比拟之宝典。

  一、关于学习本论,虽有论文、义记、会本等不少刊行本,但欲直接讲述本论,则适当之良书甚为缺乏。

  一、本书即为适应此需要而产生。一者可作教科书用,一者可作参考书用,一者兼作通俗讲话用。

  一、因此,本书的章段,主要依据论文的组织,并不强用自家任意的组织法。

  一、 本书专以贤首大师的义记为准则,并从旁参考诸家的疏注,揭示其要旨;但注意于缘起及实用的两面观。

  一、 本书在论文之下分为和译、字义、要义、详义四段。和译及要义,每处必备;字义及详义则于必要时插入。

  一、 作为通俗讲话时,可用和译及要义;作为参考用时,则并用字义及详义二段;作为教科书用时,则仅用论文一段已足。

  一、 本书乃为欲适应上述各种要求而试作,故特名之曰新释。

  大正三年(即公历一九一四年)十月二十一日

  于京都佛教大学

  汤次了荣志

  第一章序论

  一、本论的著者

  【略传】教界气运变革,渐次发达起来的社会,对于小乘教理不能满足了。在这时候,大乘教义复兴的先觉者大士马鸣出世,使落叶萧条的天地,得再薰沐樱桃梅李的春光。马鸣的梵语是阿湿缚窭沙Asvaghosha,本西印度产,后移居中印度。初为婆罗门教徒,博学雄辩,压倒一世。他常常驳诘佛教徒,使他们颜色沮丧。其时北印度有一位有名的比丘,名曰筚尊者Pa“svika(付法藏传中称之为富那奢),来和马鸣辩论,终于使排佛的马鸣变成了归佛的马鸣,而出家得道。后来筚尊者归北印度,马鸣则居中印度,更深入地钻研佛法,尽力于佛教的弘通,终于受得不论朝野贵贱普遍社会的尊敬。其时月氏Getac族中有一个佛教史上不可遗忘的名高的国王,叫做迦腻色迦Kanishka的,从北印度崛起,征服四方,终于进兵至中印度。中印度战败,竟至求和,须出赔款三亿金,但无力支付。月氏国王说:你国中有一佛钵,有一马鸣,有一慈心鸡,可献上来,各抵一亿金。中印度王颇有吝惜之色。马鸣慰谕他,说道:夫施化生灵,天下有何所择。佛光普照万类,国王之德亦济度众生,此为上乘。然世教多难,王化局于一国。今弘宣佛道,自可成为四海的法王,何必专重目前?国王从其言,于是马鸣赴北印度宣扬大乘佛教,蒙月氏王宠遇,受四民崇敬,终至被尊称为功德日,与筚尊者共同计划佛典第四结集。月氏王又征服安息国,教线愈益扩张。中国佛教多从北印度传来,不可谓非受其赐。关于马鸣这名字,据诸书记载:第一,此人初生时,诸马感动,悲鸣不绝,故名。第二,此人善于弹琴,宣布法音,诸马闻琴声,咸悲鸣不绝,故名。第三,此人善于说法,使诸马悲鸣垂泪,甚至七日不食,故名。第四,月氏王欲试此人的辩才,先使马断食一星期,然后给食,同时使大士说法,那马竟不求食而听说法,悲鸣不绝,故名。有此四说,故此大士名曰马鸣。各说大同小异。另有一说,证明其说法的巧妙。此人曾作乐曲,名曰谮吒呓罗,自己演奏,教人以无常之理,城中五百人,一时全体出家得道云(见释摩诃衍论、付法藏传、罗什译马鸣传)。

  【年代】关于马鸣出世的年代,虽然异说纷纷,但最正确的,是“义记”中所引用的“摩诃摩耶经”的释迦灭后六百年代说。“释摩诃衍论”中则举出六个马鸣,最早的是佛在世时代的马鸣,最近的是佛灭后八百年代的马鸣。又查现存的汉译佛典,大略有六种异说:(一)费长房著『历代三宝记”中,有佛灭后三百年说。(二)慧影著『智度论疏”中有佛灭后三百七十年说。(三)真谛译“世亲传”中,有佛灭后五百年说。(四)实叉难陀译“大乘起信论序”中,有佛灭后五百后说。(五)僧睿著『大智度论序”中,有佛灭后五百年后说。(六)昙景译“摩诃摩耶经”中有佛灭后六百年代说。以上诸说中,虽有大同小异,然总之是,最早佛灭后三百年,最近佛灭后六百年代。虽其间差异甚多,不能决定何者为真,然幸而使大士归依的迦腻色迦王的年代,是大致明确的,即泰西史家研究的结果,大王的年代是西历纪元一世纪顷。而释迦入灭的年代,虽异说甚多,然以西历纪元前五世纪说(众圣点记、善见律毗婆娑说)为最可信用。因此马鸣的出世,应是佛灭后约六百年。所以现在采用“摩诃摩耶经”的六百年代说。约当于日本垂仁帝时代,中国后汉初世,即距今约二千年弱的古代。

  【著书】关于大士马鸣的著述“释摩诃衍论”中曾举十种,即(一)一心遍满论、(二)融俗归真论、(三)法界中藏论、(四)秘密微妙论、(五)众名合一论、(六)真如三昧论、(七)心性清净论、(八)不动本原论、(九)甚深玄理论、(十)大乘起信论。

  但其中多数失传,甚为遗憾。现存的大士著作列举如左:

  (一)大乘起信论 一卷 真谛、实叉难陀两译

  (二)大宗地玄文本论 二十卷 真谛译

  (三)大庄严论经 十五卷 罗什译

  (四)佛所行赞 五卷 晏无谶译

  (五)十不善业道经 一卷 日称译

  (六)尼干子问无我义经 一卷 同上

  (七)六趣轮回经 一卷 同上

  (八)事师法五十颂 一卷 不空译

  (九)大神力无比验法念诵仪轨 一卷 金刚智译

  右列“大宗地玄文本论”,主要是说菩萨的阶级,其中第二十卷,富于宿世谈,殆属神话。“佛所行赞”是释迦佛的传记。“大神力无比验法”是关于密部的。“尼干子问无我义经”是用世俗胜义的二谛来说明实相空之理。马鸣所资的迦毗摩罗,在于南天竺。虽说造无我论一百偈,要之,与此说相同。由此观之,马鸣可说是龙树皆空的实相论的先趋。总之,马鸣的著书中关于教义的,应是“尼干子问无我义经”及“起信论”二部。

  二、本论的流传

  【印度】本论一度在印度出世,无疑地当时广为讲布,但此中消息今已杳然不可知悉,只有一种注释还存在,即

  释摩诃衍论 十卷 龙树菩萨造

  此书中把起信论的本文一一加以注释。真言宗认为这是龙树菩萨的真作,但天台宗主张这是伪书,因此真伪未决。其他如坚慧菩萨的“大乘法界无差别论”“及作者不明的“究竟一乘实信论”四卷,中有鼓吹与起信论相似的思想之处,但当然不是注释书。

  【中国】起信论传译入中国,前后有二次。一次是梁元帝承圣三年九月,印度僧拘那罗陀Gunarata 即真谛三藏的译述,由智恺笔录,称之为旧译。另一次是唐则天武后圣历三年十月印度僧实叉难陀Cikshananda译述,由复礼笔录,称之为新译。

  大乘起信论 三卷 真谛三藏译

  大乘起信论 二卷 实叉难陀译

  旧译实当我国钦明天皇十五年,新译则在此后一百五十六年,即文武天皇五年。真谛三藏翻译起信论,同时又著『起信论玄文”二十卷(失)及“起信论疏”二卷(失)以资鼓吹。但在实际上…

《大乘起信论新释(日本 汤次了荣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