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弥陀如来存在于西方极乐世界,而同时广大无有边际。如是所云,皆是示现佛身,同时又遍满于法界,是无边的,是无尽的,完全脱离分齐相,惟应众生的感见,经常佛力住持,显现依正二报,非三灾等所毁失者。如是功德,都是由于因位上的十波罗蜜的行熏即后天的始觉的修力、及不思议的熏习即先天的本觉的性德而成就者,具足无量的乐相,因此说是报身。要之,与佛陀本身并无何等区别,乃随感见而示现报应二身。
又,为凡夫所见者,是其粗色。随于六道,各见不同。种种异类,非受乐相。故说为应身。复次,初发意菩萨等所见者,以深信真如法故,少分而见。知彼色相庄严等事,无来无去,离于分齐,惟依心现,不离真如。然此菩萨犹自分别,以未入法身位故。若得净心,所见微妙,其用转胜。乃至菩萨地尽,见之究竟。若离业识,则无见相。以诸佛法身,无有彼此色相迭相见故。
【要义】更就应身与报身,陈述随机的感见而有胜劣之理。首先,在应身之中,凡夫和二乘所见不同。凡夫所见的,乃粗色劣相,随六道而各各所见不同。然此等异类所见,非出世相,故非受乐相。论文中提出二乘之所见,因为二乘所见若是出世之相,是乐相,故说六道众生并二乘的感见为应身。其次,就报身而言,所发意等地前的所见,深信真如之法故得少分见。即关于那依正二报的色相、庄严等事,二乘如见释尊,生于王宫,灭于双林,有去来之相。相反之,知道全离分齐,只是显现于现识上者,其实不离真如。然地前的菩萨,尚未悟解真如之法,故非无分别。但若得初地净心,则几分悟解真如,故其所见之相是微妙的,其用胜于地前。此到达第十地,其所见就得到究竟了。既达妙觉位,离业识,则因无转现二识的主客,故无有见相的可见之相。何则?因法身无彼此分别之相故也。初发意的菩萨,好比在蒙陇月夜看花;初地的菩萨,好比在初三的月夜看花;地尽的菩萨,好比在十三四之夜看花。佛则是在三五之夜看花。
问曰:若诸佛法身离于色相者,云何能现色相?答曰:即此法身是色体故,能现于色。所谓从本已来,色心不二。以色性即智故,色体无形,说名智身。以智性即色故,说名法身,遍一切处。所现之色无有分齐,随心能示十方世界,无量菩萨、无量报身、无量庄严。各各差别,皆无分齐,而不相妨。此非心识分别能知,以真如自在用义故。
【要义】法身离色相,但现色相,设问答以释之。问曰:若诸佛的法身离色相,则何以现示报应等色相?答曰:法身乃报应二身色相的本体,因此能显现报应二身的色相。何则?本来色心不二也。色的本性,即本觉的智,故报应的色相的本性是无形的,名之为智身。又,智性本身就是色相,故有色相处即为法身。故言法身遍满一切处。如此,色心不二,色性即智,智性即色,故所现色相也没有若干丈若干由旬等一定的分齐,乃应众生的机感,一想到便能示现十方世界的无量的菩萨报身庄严,各有差别,但皆无分齐。虽一一遍满十方世界,但无冲突,不相妨碍。此实非用凡夫妄想分别所能测知者,乃真如圆融无碍的大用之所致。
二0、真生不二
以上已在解释分中说毕真如门和生灭门。其说明乃从真如起生灭。但有二义,现在依照在摄生灭之相而归入真如之体的次第,指示真生不二之义。
复次,显示从生灭门即入真如门,所谓推求五阴,色之与心。六尘境界,毕竟无念。以心无形相,十力求之,终不可得。如人迷故,谓东为西,方实不转。众生亦尔。无明迷故,谓心为念,心实不动。若能观察知心无念,即得随顺入真如门故。
【字义】所谓五阴,新译名为五蕴。阴乃阴覆之义,即烦恼覆隐真如之意。此即色受想行识五者。色为物,余四者为心。即物质与精神是也。所谓即得随顺,乃言方便观;入真如门乃言正观。
【要义】二门相对,会相入实,以显不二之义,便从叱灭门入真如门。换言之,即从生灭之动入真如之寂,从差别入无差别。
从生灭门的迷界证入真如的悟界,其方法如何?答曰:允推求色受想行识的五阴,即一切有为的万有,则色不出物与心二者。而其中就叫做物的六尘的对象想来,毕竟是无念的,非存在于心以外之物。然则叫做心的东西如何?答曰:心是无形的,无可捕捉。故不但心以外无六尘,即在心内亦不可求得。要之,所谓所缘客观之物,是不可得的,是无相的。其次,就心而论,譬如人误认东方(心性)为西方(能念),但东方常是东方,心性到无论何处都不转不动。众生的迷,也是如此。由于无明妄想之力而起动心性,分别能念和所念。然而心性始终一贯,绝不动摇。故若能观察,知道心性是无念的,去动入静,则随顺接近于真如,终得证人真如,可知色心生灭差别的万象,本身就是心性无差别平等绝对的真如。妄即真也。现象即实在也。生灭即真如也。故真生不二,此之谓入真如门。
二一、对治邪执
解释分三段之中,已将显示正义的一段说毕,现在要陈述对治邪执的一段。这是关于上文所说大乘的正义,深恐学者陷于邪解妄执,故作辩驳。
对治邪执者,一切邪执,皆依我见。若离于我,则无邪执。是我见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人我见。二者,法我见。
【要义】先标明一切邪执皆由我见而起。此我见有人我见、法我见二种。此二种并非通常所言外道凡夫的人我或法我,乃言执真如之法者。其中所谓人我见者,乃言我执不断的初学大乘之徒所起的妄执。所谓法我见者,乃言不断法执的二乘之徒的妄执一切法中有体性。
人我见者,依诸凡夫说有五种。云何为五?一者,门修多罗说,如来法身,毕竟寂寞,犹如虚空。以不知如为破著故,即谓虚空是如来性。云何对治?明虚空相是其妄法,体无不实。以对色,故有。是可见相,令心生灭。以一切色法,本来是心,实无外色。若无外色者,则无虚空相。所谓一切境界,惟心妄起,故有。若心离于妄动,则一切境界灭。唯一真心,无所不遍。此谓如来广大性智究竟之义,非如虚空相故。
【要义】人我见有五种。此所谓凡夫,乃指前述的初学大乘的法徒。第一人我见,破斥邪执法身为人我见。经文中说如来的法譬如虚空。这是为了要破斥众生以色身为实有的执著。但因众生不知此义,以致认为虚空本身就是如来法身的体性。今破斥之,虚空者,乃是妄法,非是实体。只是对有形的色法物质假定为有而已。此时乃凡夫可见之相,和色法同样地能在妄心上生灭显现。但是一切色法,原来尽是真心的显现,故心外无色法存在之理。色法既无,则对它亦无考虑虚空的存在之理。盖一切虚界,乃惟一绝对的真心。由于真心妄动,因而出现境界。若离妄动,则无一切境界,只有一个真心。法界实乃惟一真心,故无所不周遍。此即如来本觉的性觉究竟之义,决非世间所谓太虚的虚妄法。
二者,闻修多罗说,世间诸法毕竟体空;乃至涅槃真如之法,亦毕竟空。从本已来自空,离一切相。以不知为破著故,即谓真如涅槃之性,惟是其空。云何对治?明真如法身自体不空,具足无量性功德故。
【要义】第二,破人我见。即执著真如为空的,应当破斥。般若经等中,谈一切皆空。谓世间诸法自不必说,涅槃真如也毕竟是空之说。听信了此说,而不知这是为了破除从妄情执著的实有,于是发生把真如涅槃的体性亦认为空无的邪执。今破除此邪执,以真如不空之理,指示大智慧光明等无量的功德具足。
三者,闻修多罗说,如来之藏无有增减,体备一切功德之法。以不解故,即谓如来之藏有色心法自相差别。云何对治?以惟依真如义说故,因生灭染义示现说差别故。
【要义】第三,破人我见,即破斥执著真如中有色心等差别之法。听见经文中有如来藏即真如中有大智慧光明等无量功德之说,便发生谬解,以为如来藏中有如吾人所思的差别。今破斥之。依据真如门无差别绝对之义,差别本身表示无差别之义;依据生灭门差别相对之义,反显于生灭的染法中,说无量差别的功德。因此显示无差别中的差别。应扫除妄情差别的见解。
四者,闻修多罗说,一切世间生死染法,皆依如来藏而有;一切诸法不离真如。以不解故,谓如来藏自往具有一切世间生死等法。云何对治?以如来藏从本已来,惟有过恒河沙等诸净功德,不离不断,不异真如义故。以过恒沙等烦恼染法,惟是妄有,性自本无。从无始世来,未曾与如来藏相应故。若如来藏体有妄法,而使证会永息妄者,则无是处故。
【要义】第四,破人我见,即破斥执著真如之体中有恶法。听见经文中说世间生死的妄染诸法皆因如来藏而有,一切诸法不离真如。便误解真如随缘之义,执著为如来藏自体中直接具有一切世间妄染恶法。今破斥之。如来藏真如的本体,虽是本来染净不二的绝对界,但在其相大中,有过恒沙等的净功德,乃不离(用即)不断(用常)不异(体一)之物。烦恼恶法,只在妄情之前显现,本来无有其体性。因为从无始已来,未曾随顺相应于如来藏真如故也。若如来藏真如中有妄法,则积修养之功,妄法即当愈益显现。而修显证会真如的结果,可永远断灭妄法。由此观之,妄法无可有之理。如此斥破此人我见。(关于此义,华严缘起论和天台实相论有异见。参肴立义分中说义之下的详义之条。又参照教理钞十七(二十丁)、四明教行四(十六丁)等)。
五者,闻修多罗说,依如来藏,故有生死;依如来藏,故得涅槃。以不解故,谓众生有始。以见始故,复谓如来所得涅槃,有其终尽,还作众生。云何对治?以如来藏无前际故,无明之相亦无有始。若说三界外更有众生始起者,即是外道经说。又如来藏无有后际。诸佛所得涅槃,与之相应,则无后际故。
【要义】破斥第五种人我见,即破斥众生有始及还作众生的执著。经文(胜鬘经等)中有布如来藏而有生死之迷;依如来藏而有涅槃之悟之说。听到了此说,由于不了解无明无始…
《大乘起信论新释(日本 汤次了荣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