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起信論新釋(日本 湯次了榮著)▪P23

  ..續本文上一頁彌陀如來存在于西方極樂世界,而同時廣大無有邊際。如是所雲,皆是示現佛身,同時又遍滿于法界,是無邊的,是無盡的,完全脫離分齊相,惟應衆生的感見,經常佛力住持,顯現依正二報,非叁災等所毀失者。如是功德,都是由于因位上的十波羅蜜的行熏即後天的始覺的修力、及不思議的熏習即先天的本覺的性德而成就者,具足無量的樂相,因此說是報身。要之,與佛陀本身並無何等區別,乃隨感見而示現報應二身。

  又,爲凡夫所見者,是其粗色。隨于六道,各見不同。種種異類,非受樂相。故說爲應身。複次,初發意菩薩等所見者,以深信真如法故,少分而見。知彼色相莊嚴等事,無來無去,離于分齊,惟依心現,不離真如。然此菩薩猶自分別,以未入法身位故。若得淨心,所見微妙,其用轉勝。乃至菩薩地盡,見之究竟。若離業識,則無見相。以諸佛法身,無有彼此色相疊相見故。

  【要義】更就應身與報身,陳述隨機的感見而有勝劣之理。首先,在應身之中,凡夫和二乘所見不同。凡夫所見的,乃粗色劣相,隨六道而各各所見不同。然此等異類所見,非出世相,故非受樂相。論文中提出二乘之所見,因爲二乘所見若是出世之相,是樂相,故說六道衆生並二乘的感見爲應身。其次,就報身而言,所發意等地前的所見,深信真如之法故得少分見。即關于那依正二報的色相、莊嚴等事,二乘如見釋尊,生于王宮,滅于雙林,有去來之相。相反之,知道全離分齊,只是顯現于現識上者,其實不離真如。然地前的菩薩,尚未悟解真如之法,故非無分別。但若得初地淨心,則幾分悟解真如,故其所見之相是微妙的,其用勝于地前。此到達第十地,其所見就得到究竟了。既達妙覺位,離業識,則因無轉現二識的主客,故無有見相的可見之相。何則?因法身無彼此分別之相故也。初發意的菩薩,好比在蒙隴月夜看花;初地的菩薩,好比在初叁的月夜看花;地盡的菩薩,好比在十叁四之夜看花。佛則是在叁五之夜看花。

  問曰:若諸佛法身離于色相者,雲何能現色相?答曰:即此法身是色體故,能現于色。所謂從本已來,色心不二。以色性即智故,色體無形,說名智身。以智性即色故,說名法身,遍一切處。所現之色無有分齊,隨心能示十方世界,無量菩薩、無量報身、無量莊嚴。各各差別,皆無分齊,而不相妨。此非心識分別能知,以真如自在用義故。

  【要義】法身離色相,但現色相,設問答以釋之。問曰:若諸佛的法身離色相,則何以現示報應等色相?答曰:法身乃報應二身色相的本體,因此能顯現報應二身的色相。何則?本來色心不二也。色的本性,即本覺的智,故報應的色相的本性是無形的,名之爲智身。又,智性本身就是色相,故有色相處即爲法身。故言法身遍滿一切處。如此,色心不二,色性即智,智性即色,故所現色相也沒有若幹丈若幹由旬等一定的分齊,乃應衆生的機感,一想到便能示現十方世界的無量的菩薩報身莊嚴,各有差別,但皆無分齊。雖一一遍滿十方世界,但無沖突,不相妨礙。此實非用凡夫妄想分別所能測知者,乃真如圓融無礙的大用之所致。

  二0、真生不二

  以上已在解釋分中說畢真如門和生滅門。其說明乃從真如起生滅。但有二義,現在依照在攝生滅之相而歸入真如之體的次第,指示真生不二之義。

  複次,顯示從生滅門即入真如門,所謂推求五陰,色之與心。六塵境界,畢竟無念。以心無形相,十力求之,終不可得。如人迷故,謂東爲西,方實不轉。衆生亦爾。無明迷故,謂心爲念,心實不動。若能觀察知心無念,即得隨順入真如門故。

  【字義】所謂五陰,新譯名爲五蘊。陰乃陰覆之義,即煩惱覆隱真如之意。此即色受想行識五者。色爲物,余四者爲心。即物質與精神是也。所謂即得隨順,乃言方便觀;入真如門乃言正觀。

  【要義】二門相對,會相入實,以顯不二之義,便從叱滅門入真如門。換言之,即從生滅之動入真如之寂,從差別入無差別。

  從生滅門的迷界證入真如的悟界,其方法如何?答曰:允推求色受想行識的五陰,即一切有爲的萬有,則色不出物與心二者。而其中就叫做物的六塵的對象想來,畢竟是無念的,非存在于心以外之物。然則叫做心的東西如何?答曰:心是無形的,無可捕捉。故不但心以外無六塵,即在心內亦不可求得。要之,所謂所緣客觀之物,是不可得的,是無相的。其次,就心而論,譬如人誤認東方(心性)爲西方(能念),但東方常是東方,心性到無論何處都不轉不動。衆生的迷,也是如此。由于無明妄想之力而起動心性,分別能念和所念。然而心性始終一貫,絕不動搖。故若能觀察,知道心性是無念的,去動入靜,則隨順接近于真如,終得證人真如,可知色心生滅差別的萬象,本身就是心性無差別平等絕對的真如。妄即真也。現象即實在也。生滅即真如也。故真生不二,此之謂入真如門。

  二一、對治邪執

  解釋分叁段之中,已將顯示正義的一段說畢,現在要陳述對治邪執的一段。這是關于上文所說大乘的正義,深恐學者陷于邪解妄執,故作辯駁。

  對治邪執者,一切邪執,皆依我見。若離于我,則無邪執。是我見有二種。雲何爲二?一者,人我見。二者,法我見。

  【要義】先標明一切邪執皆由我見而起。此我見有人我見、法我見二種。此二種並非通常所言外道凡夫的人我或法我,乃言執真如之法者。其中所謂人我見者,乃言我執不斷的初學大乘之徒所起的妄執。所謂法我見者,乃言不斷法執的二乘之徒的妄執一切法中有體性。

  人我見者,依諸凡夫說有五種。雲何爲五?一者,門修多羅說,如來法身,畢竟寂寞,猶如虛空。以不知如爲破著故,即謂虛空是如來性。雲何對治?明虛空相是其妄法,體無不實。以對色,故有。是可見相,令心生滅。以一切色法,本來是心,實無外色。若無外色者,則無虛空相。所謂一切境界,惟心妄起,故有。若心離于妄動,則一切境界滅。唯一真心,無所不遍。此謂如來廣大性智究竟之義,非如虛空相故。

  【要義】人我見有五種。此所謂凡夫,乃指前述的初學大乘的法徒。第一人我見,破斥邪執法身爲人我見。經文中說如來的法譬如虛空。這是爲了要破斥衆生以色身爲實有的執著。但因衆生不知此義,以致認爲虛空本身就是如來法身的體性。今破斥之,虛空者,乃是妄法,非是實體。只是對有形的色法物質假定爲有而已。此時乃凡夫可見之相,和色法同樣地能在妄心上生滅顯現。但是一切色法,原來盡是真心的顯現,故心外無色法存在之理。色法既無,則對它亦無考慮虛空的存在之理。蓋一切虛界,乃惟一絕對的真心。由于真心妄動,因而出現境界。若離妄動,則無一切境界,只有一個真心。法界實乃惟一真心,故無所不周遍。此即如來本覺的性覺究竟之義,決非世間所謂太虛的虛妄法。

  二者,聞修多羅說,世間諸法畢竟體空;乃至涅槃真如之法,亦畢竟空。從本已來自空,離一切相。以不知爲破著故,即謂真如涅槃之性,惟是其空。雲何對治?明真如法身自體不空,具足無量性功德故。

  【要義】第二,破人我見。即執著真如爲空的,應當破斥。般若經等中,談一切皆空。謂世間諸法自不必說,涅槃真如也畢竟是空之說。聽信了此說,而不知這是爲了破除從妄情執著的實有,于是發生把真如涅槃的體性亦認爲空無的邪執。今破除此邪執,以真如不空之理,指示大智慧光明等無量的功德具足。

  叁者,聞修多羅說,如來之藏無有增減,體備一切功德之法。以不解故,即謂如來之藏有色心法自相差別。雲何對治?以惟依真如義說故,因生滅染義示現說差別故。

  【要義】第叁,破人我見,即破斥執著真如中有色心等差別之法。聽見經文中有如來藏即真如中有大智慧光明等無量功德之說,便發生謬解,以爲如來藏中有如吾人所思的差別。今破斥之。依據真如門無差別絕對之義,差別本身表示無差別之義;依據生滅門差別相對之義,反顯于生滅的染法中,說無量差別的功德。因此顯示無差別中的差別。應掃除妄情差別的見解。

  四者,聞修多羅說,一切世間生死染法,皆依如來藏而有;一切諸法不離真如。以不解故,謂如來藏自往具有一切世間生死等法。雲何對治?以如來藏從本已來,惟有過恒河沙等諸淨功德,不離不斷,不異真如義故。以過恒沙等煩惱染法,惟是妄有,性自本無。從無始世來,未曾與如來藏相應故。若如來藏體有妄法,而使證會永息妄者,則無是處故。

  【要義】第四,破人我見,即破斥執著真如之體中有惡法。聽見經文中說世間生死的妄染諸法皆因如來藏而有,一切諸法不離真如。便誤解真如隨緣之義,執著爲如來藏自體中直接具有一切世間妄染惡法。今破斥之。如來藏真如的本體,雖是本來染淨不二的絕對界,但在其相大中,有過恒沙等的淨功德,乃不離(用即)不斷(用常)不異(體一)之物。煩惱惡法,只在妄情之前顯現,本來無有其體性。因爲從無始已來,未曾隨順相應于如來藏真如故也。若如來藏真如中有妄法,則積修養之功,妄法即當愈益顯現。而修顯證會真如的結果,可永遠斷滅妄法。由此觀之,妄法無可有之理。如此斥破此人我見。(關于此義,華嚴緣起論和天臺實相論有異見。參肴立義分中說義之下的詳義之條。又參照教理鈔十七(二十丁)、四明教行四(十六丁)等)。

  五者,聞修多羅說,依如來藏,故有生死;依如來藏,故得涅槃。以不解故,謂衆生有始。以見始故,複謂如來所得涅槃,有其終盡,還作衆生。雲何對治?以如來藏無前際故,無明之相亦無有始。若說叁界外更有衆生始起者,即是外道經說。又如來藏無有後際。諸佛所得涅槃,與之相應,則無後際故。

  【要義】破斥第五種人我見,即破斥衆生有始及還作衆生的執著。經文(勝鬘經等)中有布如來藏而有生死之迷;依如來藏而有涅槃之悟之說。聽到了此說,由于不了解無明無始…

《大乘起信論新釋(日本 湯次了榮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