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起信論新釋(日本 湯次了榮著)

  大乘起信論新釋

  日本湯次了榮著

  中國豐子恺譯

  華藏法施會重刊

  補志

  譯者小序

  凡例

  第一章序論

  第二章題號

  第叁章歸敬頌(序分)

  第四章五分(正宗分)

  第五章因緣分(正宗分)

  第六章立義分(正宗分)

  第七章解釋分(正宗分)(一、真如和生滅)

  第七章解釋分(正宗分)(二、離言真如)

  第七章解釋分(正宗分)(叁、依言真如)

  第七章解釋分(正宗分)(四、阿黎耶識)

  第七章解釋分(正宗分)(五、 覺不覺)

  第七章解釋分(正宗分)(六、本覺始覺)

  第七章解釋分(正宗分)(七、始覺的四位)

  第七章解釋分(正宗分)(八、隨染本覺)

  第七章解釋分(正宗分)(九、性淨本覺)

  第七章解釋分(正宗分)(一0、根本不覺)

  第七章解釋分(正宗分)(一一、枝末不覺)

  第七章解釋分(正宗分)(一二、覺不覺的同異)

  第七章解釋分(正宗分)(一叁、生滅因緣的意義)

  第七章解釋分(正宗分)(一四、生滅因緣的體相)

  第七章解釋分(正宗分)(一五、生滅的相狀)

  第七章解釋分(正宗分)(一六、熏習的四法)

  第七章解釋分(正宗分)(一七、染法熏習)

  第七章解釋分(正宗分)(一八、淨法熏習)

  第七章解釋分(正宗分)(一九、體相用的叁大)

  第七章解釋分(正宗分)(二0、真生不二)

  第七章解釋分(正宗分)(二一、對治邪執)

  第七章解釋分(正宗分)(二二、分別發趣道相)

  第八章修行信心分(正宗分)

  第九章勸修利益分(正宗分)

  第十章流通頌(流通分)

  第十一章余論

  “影印本”跋語

  “排印本”後記

  補志

  本書付印之際,承星洲廣洽老法師函告:本書譯者豐子恺居士,一九七五年九月十五日,舍報于上海市華山醫院。居士曾任上海市中國畫院院長,故該院爲之舉行追悼儀式等雲。法匠凋謝,同深惋惜。謹以本書弘通功德,回向居士往生淨土,蓮增上品。

  校者謹識

  譯者小序

  大乘起信論,乃學習大乘佛教之入門書。古來佛教徒藉此啓蒙而皈依叁寶者甚多。但文理深奧,一般人不易盡解。日本佛學家湯次了榮氏有鑒于此,將此書逐段譯爲近代文,又詳加解說,對讀者助益甚多。今將日文書譯爲中文本,以廣流傳,亦宏法之一助也。

  譯者擱筆後附記,時一九六六年初夏。

  一切佛經,及闡揚佛法諸書,無不令人趨吉避凶,改過遷善。明叁世之因果,識本具之佛性。出生死之苦海,生極樂之蓮邦。讀者必須生感恩心,作難遭想,淨手潔案,主敬存誠,如面佛天,如臨師保,則無邊利益,自可親得。若肆無忌憚,任意亵渎,及固執管見妄生毀謗,則罪過彌天,苦報無盡。奉勸世人,當遠罪求益,離苦得樂也。

  大乘起信論新釋

  湯次了榮著 無名氏譯

  凡例

  一、 本論古來稱爲大乘通申論,乃學習大乘佛教者必先研讀之典籍。組織井然,論旨簡明,乃別無比擬之寶典。

  一、關于學習本論,雖有論文、義記、會本等不少刊行本,但欲直接講述本論,則適當之良書甚爲缺乏。

  一、本書即爲適應此需要而産生。一者可作教科書用,一者可作參考書用,一者兼作通俗講話用。

  一、因此,本書的章段,主要依據論文的組織,並不強用自家任意的組織法。

  一、 本書專以賢首大師的義記爲准則,並從旁參考諸家的疏注,揭示其要旨;但注意于緣起及實用的兩面觀。

  一、 本書在論文之下分爲和譯、字義、要義、詳義四段。和譯及要義,每處必備;字義及詳義則于必要時插入。

  一、 作爲通俗講話時,可用和譯及要義;作爲參考用時,則並用字義及詳義二段;作爲教科書用時,則僅用論文一段已足。

  一、 本書乃爲欲適應上述各種要求而試作,故特名之曰新釋。

  大正叁年(即公曆一九一四年)十月二十一日

  于京都佛教大學

  湯次了榮志

  第一章序論

  一、本論的著者

  【略傳】教界氣運變革,漸次發達起來的社會,對于小乘教理不能滿足了。在這時候,大乘教義複興的先覺者大士馬鳴出世,使落葉蕭條的天地,得再薰沐櫻桃梅李的春光。馬鳴的梵語是阿濕縛窭沙Asvaghosha,本西印度産,後移居中印度。初爲婆羅門教徒,博學雄辯,壓倒一世。他常常駁诘佛教徒,使他們顔色沮喪。其時北印度有一位有名的比丘,名曰筚尊者Pa“svika(付法藏傳中稱之爲富那奢),來和馬鳴辯論,終于使排佛的馬鳴變成了歸佛的馬鳴,而出家得道。後來筚尊者歸北印度,馬鳴則居中印度,更深入地鑽研佛法,盡力于佛教的弘通,終于受得不論朝野貴賤普遍社會的尊敬。其時月氏Getac族中有一個佛教史上不可遺忘的名高的國王,叫做迦膩色迦Kanishka的,從北印度崛起,征服四方,終于進兵至中印度。中印度戰敗,竟至求和,須出賠款叁億金,但無力支付。月氏國王說:你國中有一佛缽,有一馬鳴,有一慈心雞,可獻上來,各抵一億金。中印度王頗有吝惜之色。馬鳴慰谕他,說道:夫施化生靈,天下有何所擇。佛光普照萬類,國王之德亦濟度衆生,此爲上乘。然世教多難,王化局于一國。今弘宣佛道,自可成爲四海的法王,何必專重目前?國王從其言,于是馬鳴赴北印度宣揚大乘佛教,蒙月氏王寵遇,受四民崇敬,終至被尊稱爲功德日,與筚尊者共同計劃佛典第四結集。月氏王又征服安息國,教線愈益擴張。中國佛教多從北印度傳來,不可謂非受其賜。關于馬鳴這名字,據諸書記載:第一,此人初生時,諸馬感動,悲鳴不絕,故名。第二,此人善于彈琴,宣布法音,諸馬聞琴聲,鹹悲鳴不絕,故名。第叁,此人善于說法,使諸馬悲鳴垂淚,甚至七日不食,故名。第四,月氏王欲試此人的辯才,先使馬斷食一星期,然後給食,同時使大士說法,那馬竟不求食而聽說法,悲鳴不絕,故名。有此四說,故此大士名曰馬鳴。各說大同小異。另有一說,證明其說法的巧妙。此人曾作樂曲,名曰谮吒呓羅,自己演奏,教人以無常之理,城中五百人,一時全體出家得道雲(見釋摩诃衍論、付法藏傳、羅什譯馬鳴傳)。

  【年代】關于馬鳴出世的年代,雖然異說紛紛,但最正確的,是“義記”中所引用的“摩诃摩耶經”的釋迦滅後六百年代說。“釋摩诃衍論”中則舉出六個馬鳴,最早的是佛在世時代的馬鳴,最近的是佛滅後八百年代的馬鳴。又查現存的漢譯佛典,大略有六種異說:(一)費長房著『曆代叁寶記”中,有佛滅後叁百年說。(二)慧影著『智度論疏”中有佛滅後叁百七十年說。(叁)真谛譯“世親傳”中,有佛滅後五百年說。(四)實叉難陀譯“大乘起信論序”中,有佛滅後五百後說。(五)僧睿著『大智度論序”中,有佛滅後五百年後說。(六)昙景譯“摩诃摩耶經”中有佛滅後六百年代說。以上諸說中,雖有大同小異,然總之是,最早佛滅後叁百年,最近佛滅後六百年代。雖其間差異甚多,不能決定何者爲真,然幸而使大士歸依的迦膩色迦王的年代,是大致明確的,即泰西史家研究的結果,大王的年代是西曆紀元一世紀頃。而釋迦入滅的年代,雖異說甚多,然以西曆紀元前五世紀說(衆聖點記、善見律毗婆娑說)爲最可信用。因此馬鳴的出世,應是佛滅後約六百年。所以現在采用“摩诃摩耶經”的六百年代說。約當于日本垂仁帝時代,中國後漢初世,即距今約二千年弱的古代。

  【著書】關于大士馬鳴的著述“釋摩诃衍論”中曾舉十種,即(一)一心遍滿論、(二)融俗歸真論、(叁)法界中藏論、(四)秘密微妙論、(五)衆名合一論、(六)真如叁昧論、(七)心性清淨論、(八)不動本原論、(九)甚深玄理論、(十)大乘起信論。

  但其中多數失傳,甚爲遺憾。現存的大士著作列舉如左:

  (一)大乘起信論 一卷 真谛、實叉難陀兩譯

  (二)大宗地玄文本論 二十卷 真谛譯

  (叁)大莊嚴論經 十五卷 羅什譯

  (四)佛所行贊 五卷 晏無谶譯

  (五)十不善業道經 一卷 日稱譯

  (六)尼幹子問無我義經 一卷 同上

  (七)六趣輪回經 一卷 同上

  (八)事師法五十頌 一卷 不空譯

  (九)大神力無比驗法念誦儀軌 一卷 金剛智譯

  右列“大宗地玄文本論”,主要是說菩薩的階級,其中第二十卷,富于宿世談,殆屬神話。“佛所行贊”是釋迦佛的傳記。“大神力無比驗法”是關于密部的。“尼幹子問無我義經”是用世俗勝義的二谛來說明實相空之理。馬鳴所資的迦毗摩羅,在于南天竺。雖說造無我論一百偈,要之,與此說相同。由此觀之,馬鳴可說是龍樹皆空的實相論的先趨。總之,馬鳴的著書中關于教義的,應是“尼幹子問無我義經”及“起信論”二部。

  二、本論的流傳

  【印度】本論一度在印度出世,無疑地當時廣爲講布,但此中消息今已杳然不可知悉,只有一種注釋還存在,即

  釋摩诃衍論 十卷 龍樹菩薩造

  此書中把起信論的本文一一加以注釋。真言宗認爲這是龍樹菩薩的真作,但天臺宗主張這是僞書,因此真僞未決。其他如堅慧菩薩的“大乘法界無差別論”“及作者不明的“究竟一乘實信論”四卷,中有鼓吹與起信論相似的思想之處,但當然不是注釋書。

  【中國】起信論傳譯入中國,前後有二次。一次是梁元帝承聖叁年九月,印度僧拘那羅陀Gunarata 即真谛叁藏的譯述,由智恺筆錄,稱之爲舊譯。另一次是唐則天武後聖曆叁年十月印度僧實叉難陀Cikshananda譯述,由複禮筆錄,稱之爲新譯。

  大乘起信論 叁卷 真谛叁藏譯

  大乘起信論 二卷 實叉難陀譯

  舊譯實當我國欽明天皇十五年,新譯則在此後一百五十六年,即文武天皇五年。真谛叁藏翻譯起信論,同時又著『起信論玄文”二十卷(失)及“起信論疏”二卷(失)以資鼓吹。但在實際上…

《大乘起信論新釋(日本 湯次了榮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