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門中所以更提出體者,是因爲現象相對界中的萬有,沒有一個離體而存在的。
【要義】前文關于衆生心,曾述稱爲大乘之法的理由,乃因此一心中具有叁大之義。
前文所述,吾等衆生本來具有的一心,是大乘之法即物體或實體,其理由是此一心之中,顯示著體相用叁大之義,作爲本來的性德,故可名之爲法,作爲大乘的物體。然則如何才能在此一心中顯示叁大之義呢?答曰,從真如絕對之體的方面和生滅相對的用的方面,可得而顯示之。所雲從真如絕對的體的方面者,乃言宇宙萬有恰如海水之同一堿味,到處不變,一味平等,無迷悟染淨之差別,遍滿宇宙,因之衆生的一心也普遍充滿于宇宙中,是無限絕對。故可知從真如絕對的方面說來,其體實大。所雲從生滅相對的用的方面者,乃言此一心之因,由于無明妄法之緣,而因緣和合,于是顯現爲宇宙萬有,即衆生,猶如不變的海水由于風的緣而動蕩,于是卷起男波女波狂瀾怒濤。此時起伏的千波萬浪,說到其體,是一味的海水,是體大;說到其相,是具有千變萬化的德相而成爲大;說到其用,是具有千差萬別的作用而成爲大。吾等衆生亦然,說到其體,是絕對的一心,是體大;說到其相,具有無量的性功德,相亦是大;說到其用,具有一切善的因果,用亦是大。故可知從生滅相對方面說來,可說是體相用都大。即衆生的一心,從真如的義相說來,是體大;從生滅因緣的相狀說來,顯示體相用的叁大。顯示摩诃衍之義,其道如此,所以稱衆生的一心爲大乘之法。
二 義
所言義者,則有叁種。雲何爲叁?一者體大,謂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減故。二者相大謂如來藏具足無量性功德故。叁者用大,謂能生一切世間出世間善因果故。
【字義】所謂如來藏,是存在于真如的衆生煩惱妄法中時的名稱。藏字有包含和出生兩義。真如存在于衆生妄法中,藏有大智慧光明等的如來的功德,故是包含。策勵修養,則放光明,顯現佛陀,故是出生。真如稱爲如來藏,存在于因位迷界中的位,叫做在纏的真如;存在于果位悟界中的位,叫做出纏的真如。所謂在纏出纏,被纏縛于煩惱妄法,叫做在纏;脫出煩惱妄法的纏縛,叫做出纏。所謂性功德,功德是佛陀的大智慧光明等,所以稱爲功德者,因爲它是由于因位中的策修的功力而得來的德。而此功德,到了佛果,開始出生,不是後天的。在真如中,是本來的自性,先天地具足一切功德。因此加上本有不改的性字,稱之爲性功德。所以稱爲無量者,因爲現在煩惱妄法中有無量,是明顯的事實,故與之相對,說性功德中也有無量。
【要義】說大乘時分法和義。法已說畢,其次說義。今就大乘之義,先釋大字。
衆生的一心稱爲大乘。所以稱爲,有叁種意義,即體大、相大、用大是也。第一,所謂體大者因遍滿于宇宙萬有的一切法中的真如,是絕對不變的本體,故無迷悟染淨佛凡的差別,一味平等。悟而成佛,即使顯現大智慧光明等,亦不增大真如之體;迷而成衆生時,亦不減少真如之體,是本來不增不減的。即豎貫叁世,橫遍十方,無限平等絕對不變,故名爲大。第二,所謂相大者,因衆生所有的一心即如來藏中,其本來的自性包含著無數的大智慧光明等,具足圓滿,毫末不缺,故名爲大。第叁,所謂用大者,因如來藏中具足無量的性功德,能策修之,其作用是在下能生有漏迷界的人天世間的善的因,在上能生無漏悟界的佛陀出世間的善的因果。特別是,欲達佛陀妙覺之位,能隨衆生的機緣,出現報化二身,恰如露滴之處月影映照。因此可使衆生始成世間之善,終成出世間之善,有此作用,故名爲大。
就體相用叁大而論,體大顯然本來是絕對的;而相用叁大是相對的。即說相大,可說對于無量的妄法具足無量的性功德;說用大,可說出生一切的善的因果。說無量,說因果,顯然是有相對差別的。加之以前關于顯示摩诃衍之義,曾把相用叁大限于生滅門的相對界,亦可以證實此理。然把相用叁大比較起來,相大是體大中具有的,可說是所謂體大的性質、屬性、性能。用大是體中具有的性德發表于外者。故可知相大是內容的,用大是外面的。前者是先天的,後者是後天的。一是自然的,一是人爲的。又,體相用叁大雖皆稱爲大,但大的意味多少有異。大的梵語摩诃衍中,有大、多、勝叁義。大者,有廣大之意,例如大國;多者,有數量多之意,例如大軍;勝者,有優勝的作用之意,例如大將。由此察看體相用,體有遍滿宇宙萬有的廣大之義,相有無量性功德的數量衆多之義,用有發生一切善的因果的優勝之義。故體、相、用叁大,可說恰當于大、多、勝叁義。
【詳義】體相用叁大之中,體大是就真如絕對的本體界而論的,故本來染淨不二、佛凡同體,不分別善惡。但相用二大,是就生滅相對的現象界而論的,故悟迷染淨有差異,區別善惡,然同是可論究的。在本論中,說相大時言具足無量的性功德,說用大時言發生善的因果,這顯然是只述善的一面,而不見惡的一面。可知相和用雖同稱爲大,其實因爲是善的半面觀,故不能稱爲大。關于這點,用大之下,“義記”有這樣的解釋:即善隨順真如,故爲真如之用;惡違背真如,故非真如之用。好比工匠斧削木材,若順木材之性而斧削,則可削得平滑;若逆木材之性而斧削,則粗糙不平。順木之性而得滑面,是木之用。逆木之性而得粗面,不能說是木之用。于真如亦複如是;惡豈可說是真如之用,但不能說真如與惡沒交涉。何則?違背真如的是惡,但不是脫離真如的別的存在。好比迷失方角,說迷失,並非與方角全然沒交涉也。
以上說明,非無所本。今當先說明實相論和緣起論。須知實相和緣起二論,在佛教中是說明宇宙人生的二大系統。實相論者,是所謂萬有本體論,直接抓住現存的色心萬有的現象界,毫不探究其本末的關系,認爲這便是闡明本體的真相。換言之,是采取從現象界到達本體界的形式。依照此方式,萬有的現象中已有善惡二用,故具足本體的真如和善惡的二性。天臺教義便是屬于此的。具有這真如之性的,叫做性善性惡;屬于真如之用的,叫做修善修惡。故可說性善性惡相當于相大,修善修惡相當于用大。緣起論者,是所謂宇宙開發論,主要是說明宇宙人生所緣起的原因和事情。因此必須討究本末的關系,以心爲本,以色爲末。換言之,是采取從本體界到達現象界的形式。依照此方式,是以唯心爲根底,因此極端地立論于自重、自治、策修的主觀方面。確定第一原理:一心真如的自性是清淨的,妄法是無體的。因此真如的用中沒有惡的妄法,何況真如的性中,更無具有惡之理。華嚴教義便是屬于此的。本論既以唯心緣起論的形式爲准則,故相大用大都不認爲惡法。因此說無量的性功德,說善的因果,僅舉善的一面,可說是竭盡了真如本體中所具有的相和用的全面。
更進一步,從華嚴教義的骨髓法界緣起即性起論來,則完全是佛果上出現的法相。宇宙萬有之間,秋毫的妄法也不認識。倘認識其妄法而以爲有惡法,乃是吾人認識上的錯誤。何況在真如,豈有惡性存在。因此法藏賢首大師的“探玄記”中,舉性淨性惡的問答,決定真如唯清淨。又,澄觀清涼大師的“大疏演義鈔”中,作橫豎的兩面觀,橫論,即站在實相的立場上,認識性惡說。這是因爲適值天臺流行的時代,故融會之,認爲是自家藥籠中之物,決不是超越華嚴教義的本領的。豎論,即站在緣起的立場上,明明是鼓吹真如唯清淨說,故關于本論的相大中的性功德,也一概肯定,因爲賢首大師本來否定性惡,清涼大師是天臺融會的。然鳳潭師從華天合糅的見地上,論述性惡說是圓教必要不可缺的條件,倘沒有這個,就不是圓教。今起信論是終教位,不談圓教,因此主張性功德中決沒有性惡。清涼大師說性功德中具有性惡,乃誤謬之極,應加指斥。然本論如師所說,不僅是緣教位之談,賢首清涼皆認爲正是終教位。但頓教圓教相通,又清涼的性惡說,要之,是融會的方便說,加之師之所謂性惡說,是華天皆不容認的一家的私見,焉能爲關于性功德說明的正鹄。
最後,關于用大尚須加以說明。即論文中說,用大是世出世的善的因果。“義記”中說,這是報化二身。但倘把用大僅僅看作世出世的善的因果,則成爲從真如直接發生世間有漏的善法,真如自性清淨說末免不相一致。倘僅說報化二身,則應受把論文置之度外的非難。所以現在從真如相大中顯現報化二身,可說是報化二身之用能使諸衆生始成世善,終成出世善。故可決定兩者都是用大。
一切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薩皆乘此法到如來地故。
【字義】所謂本所乘,本是因本之義,是說因位的時乘物。所謂此法,是衆生所具有的一心。
【要義】關于大乘之義,前文曾舉叁大來釋大字,現在再來釋乘字。爲什麼把吾等衆生所具有的一心稱爲乘?因爲此一心具有叁大,體、相、用都是無限的。策勵修養此一心,能脫離迷的境界,而入于悟的境界。故古來一切佛,在因位時皆乘此一心,既已成佛在未來,一切菩薩皆乘此一心,以到達佛果如來的地位。除此一心之外,無到達佛果之道。因此名之爲大。此一心更有運載之功,故用比喻之義,名之爲乘。
第七章 解釋分
已說立義分,次說解釋分。解釋有叁種。雲何爲叁?一者顯示正義,二者對治邪執,叁者分別發趣道相。
【字義】所謂顯示正義,即顯示大乘法義的正確的義理。所謂對治邪執,即斥破並治療邪解異說。所謂分別發趣道相,道,梵語爲菩提,新譯爲覺,即智慧,即佛果。發是發心,趣是趣向,即正確的方向。相是相狀,言菩薩中有利鈍,故趣向佛果時有種種相狀。分別即說明,即向佛果之道而發心,說明進趨的相狀之意。故所謂分別發趣道相,可解作分別發趣于道之相。
【要義】前已說畢立義分,今續說解釋分,說時須分叁段。
在立義分中,已揭示本論的大綱,用以說明一心二門叁大的要…
《大乘起信論新釋(日本 湯次了榮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