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妄念的心中厭生死之苦,求涅槃之樂。“義記”中稱此爲本熏。此妄心中若起厭求的因緣,則妄心熏習實行,此厭求之心立刻反熏于真如。“義記”中稱此爲新熏。
如此,知道自己的本性是唯心無境的,具有如來藏無量功德(十信)。知道真心爲無明所妄動,成爲業轉現約叁細,心外別無境界(十住)。知道作爲遠離之的方法而修習唯識觀等(十行)更進一步,知道如貸的心外的實境(初地)。以種種方便,起真如隨順行。此行乃真如無相之行,故無所取,無能念,無念無相(二地以上)。遂成爲地前一大阿僧祇劫、地上二大阿僧祇劫的久遠劫的熏習力。
因此根本無明即滅。由于根本無明滅,業轉現的妄心不會生起。由于此妄心不起,故妄境隨之而滅,不會認識心外的實境。如此,則無明之迷與緣的境界相俱滅,于是迷的心相皆盡。此即佛陀涅槃的妙果,故能作爲自然的業用,顯現報化二身,而攝化衆生。
真如→厭求心→知己性→修遠離法→如實修行→得涅槃→成業用
↓↗ ↓↗
無明 真如
妄心熏習義有二種。雲何爲二?一者,分別事識熏習,依諸凡夫二乘人等,厭生死苦,隨力所能,以漸趣向無上道故。二者,意熏習,謂者菩薩發心勇猛,速趣涅槃故。真如熏習義有二種。雲何爲二?一者,自種相熏習。二者,用熏習。
【要義】前略說淨法熏習今廣說之月分爲妄心裏習和真如熏習二種,更各分爲二種,詳說熏習之相。
與染法熏習的廣說一樣,現在的淨法熏習,也在廣說中倒逆地從妄心裏習說起。前文的染熏中,有妄心熏習之名,但前者是流轉門,今者是還滅門,其義相異。還滅門中之所以有妄心熏習之名者力由于即使是向上策修,在因位修行期間,盡皆爲不覺妄心中的所作。首先,妄心熏習有二種。第一,所謂分別事識熏習者,是意識熏習,十信的凡夫二乘等不知唯心之理,認爲生死之外有涅槃,涅槃之外有生死,因此成爲生死可厭,涅槃可欣,隨自己之力而漸漸趣向無上菩提之道。第二,所謂意熏習者本爲業識,通稱五意。此乃叁賢十地的菩薩之所爲,和以前的在事識的心外認識實境者不同,知道一切諸法唯識之理,了解黎耶的本識,幾乎達到能所未分的絕對的境地。因此其發心和修行都勇猛,迅速地趣向涅槃。其次,真如熏習有二種,第一,所謂自體相熏習者,乃真如內熏,自體的本性的真如的體大相大,從內熏發。第二,所謂用熏習者,乃真如外熏,從真如的用大顯現報化二身而教化之。
自體相熏習者,從無始世來具無漏法,備有不思議業作境界之性。依此二義,恒常熏習。以有力故,能令衆生厭生死苦,樂求涅槃,自信己身有真如法,發心修行。
【要義】真如熏習中,有自體相熏習和用熏習二種。今先陳述自體相熏習,即真如內熏。
所謂自體相熏習者,乃言雖吾等凡夫,亦從無始以來先天地具有煎漏清淨的本覺,備有不思議冥熏的業用和境界的性。此所謂不思議冥熏的業用,乃言此無漏本覺之法熏及于衆生的妄心,使發生厭求心,以成能觀之智。所謂境界之性,乃言無漏本覺之法不僅有冥熏的作用,卻由于能觀之智而又成爲所觀的境界。始本相對,則前者爲始覺,後者爲本覺。又,心境相對,則前者爲心,後者爲境。又,以體相而論,則前者爲相,後者爲體。實因此心境即體相的二義,故恒常地熏習妄心。由于熏習,故能使衆生發生厭離欲求之心,確信生死流轉的己身中有真如的大寶,而從事修行。此即真如內熏的作用。
問曰:若如是義者,一切衆生悉有真如,等皆熏習,雲何有信、無信、無量、前後差別?皆應一時自知有真如法,勤修方便,等入涅槃。
答曰:真如本一,而有無叁無邊無明。從本已來,自性差別,厚薄不同故,過恒沙等上煩惱,依無明起差別。我兒愛染煩惱,依無明起差別。如是,一切煩惱,依于無明所起。前後無量差別。惟如來能知故。
又,諸佛法有因有緣。因緣具足,乃得成辦。如木中火性,是火正因。若無人知,不假方便,能自燒木。無有是處,衆生亦爾,雖有正因熏習之力,若不遇諸佛菩薩善知識等,以之爲緣,能自斷煩惱入涅槃者,則無是處。若雖有外緣之力,而內淨法未有熏習力者,亦不肯厭生死苦,樂求涅槃。若因緣具足者,所謂自有熏習之力,又爲諸佛菩薩等慈悲願護故,能起厭苦之心,信有涅槃,修習善根。以修善根成熟故,則值諸佛菩薩示教利喜,乃能進趣向涅槃道。
【要義】問曰,若有真如內熏,則一切衆生悉具有真如。但因此真如平等無差別,故同樣可以熏習。然則何以就現在看來,有有信心者,有無信心者。又就發起未來信心看來,亦有前後不同。此無量差別,則何故皆應一時自知有真如法,而勤修方便,同樣地進入如來涅槃的境界。
答語中設二義:第一義說,真如內熏雖然是同一的,但系無明煩惱人人厚薄不同,所以如此。第二義說,內因的真如熏習力和外緣的佛菩薩誘導力,內外因緣必須和合,此內外因緣和合千差萬別,所以如此。第一義,真如本來同一平等,非因人而差別的,但有無量無邊的根本無明,先天地自性差別,厚薄不同。因此從根本無明生起的過恒河沙數等的上煩惱(即所知障),和我見(見惑)愛染(修惑)的煩惱(即煩惱障),都發生種種差別。因此發起信心時有前後無量的差別。此惑性差別和無量前後,非吾等凡夫所能知惟佛陀如來能知。(關于根本無明是否有厚薄,古來有異論,故在第十一章余論中說明)。
第二義,是按佛教的通則,說因緣和合之義。即認爲內因外緣具足,一切承辦。譬如木會燃燒,乃木中存在著火性之故。這火性雖然完全是火的正因,但倘沒有人點火,給與外緣的方便,則木豈能自己燃燒?今衆生亦然,內面雖有打破無明的真如正因的熏習力,但倘外面不遇到諸佛菩薩善知識的緣,便無自己斷絕煩惱而入涅槃之理。反之,雖有外緣,而無內熏淨法之力亦不能徹底地厭惡生死之苦而樂求涅槃。內因外緣和合具足,內有真如熏習之力,外有諸佛菩薩等的慈悲願力的護持,故能起厭苦之心,相信有涅槃,修習善根。因有善根成熟之力,故能得諸佛菩薩的指示教授,獲得利益歡喜,益益進取,得入涅槃大道。所以,衆生有信與不信,又信心發起有前後無量的差別,毫無疑義。
用熏習者,即是衆生外緣之力。如是外緣有無量義,略說二種。雲何爲二?一者,差別緣,二者,平等緣。
【要義】二種真如熏習中,既說自體相熏習,次述用熏習之義。所謂用熏習。乃言從真如的用大中顯現報化二身,成爲外緣,教化衆生。此外熏中雖有無量之義,但可略說二種,一是差別緣,二是平等緣。所謂差別緣,乃言應衆生的機緣而顯示種種相。所謂平等緣,乃言惟顯現佛身而行教化。
差別緣者,此人依放諸佛菩薩等,從初發煮始求道時,乃至得佛。于中若見若念,或爲眷屬父母諸親,或爲給使,或爲知友,或爲怨家,或起四攝,乃至一切所作無量行緣。以起大悲熏習之力,能令衆生增長善根,若見若聞,得利益故。此緣有二種,雲何爲二?一者,近緣,速得度故。二者,遠緣,久遠得度故。是近遠二緣,分別複有二種。雲何爲二?一者,增長行緣。二者,受道緣。
【要義】所謂差別緣者,乃菩薩佛陀適應一切衆生各自的地位境遇而使之顯現身形,或使之懷念功德。然則菩薩佛陀的衆生教化的相狀如何呢?或者變作眷屬父母而對他施行慈愛,或者變作卑賤的給使而幫助他,或者變作知友而勸導他,或者變作怨家而恐嚇他,或者發生作爲菩薩衆生教化的方法的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的四攝法,以至現示一切所作,具有無量的行緣。由于如此發生深重的大慈,成爲外緣即熏習,所以能使衆生增長善根,獲得見聞利益。此差別緣有二種,其一,所謂近緣,乃言根機成熟者可得迅速化度;其二,所謂遠緣,乃言根機未成熟者須久遠方得化度。此近遠二緣,又各分爲二,即第一,增長行緣,乃發生真如無漏智以前的方便行;第二,受道緣,乃發生真如無漏智的正觀。
平等緣者,一切諸佛菩薩,皆願度脫一切衆生,自然熏習恒常不舍。以同體智力故,隨應見聞而現作業。所謂衆生依于叁昧,乃得平等見諸佛故。
【要義】所謂平等緣者,乃言諸佛菩薩用偉大的力,平等地度脫一切衆生。即從無緣的慈悲自然地給衆生以熏習,恒常地扭取不舍。由于具有同體的智力,即凡聖染淨同一體的力用,故隨看衆生之可見聞者,而在其心中施行不思議的作業妙業。于是衆生由于真和平等的叁昧,滅卻諸佛的身相德量,成爲諸佛的身量平等,出現彼此無有分齊之相。
┌分別事識熏習
┌妄心熏習┴意熏習
淨法熏習┤ ┌自體相熏習
└真如熏習┤ ┌近緣─增長行緣
│ ┌差別緣┤ ╳
└用熏習┤ └遠緣─受道緣
└平等緣
【詳義】關于差別緣和平等緣,“義記”中將差別緣配合于事識熏習,將平等緣配合于意熏習。關于受差別緣的機和受平等緣的機,都有說明。但多少含有艱澀之點,故在末注中試行種種解說。特別是“教理鈔”中,作詳糊的問答;“要訣”亦試作注解。其文曰:“此二緣所度之機,若就大體判別時,則差別緣,二乘及十信與叁賢菩薩感得之;平等緣,登地已上的菩薩感暷之。若仔細判別時,則差別緣通于地上,平等緣亦通于地前”。要訣在仔細判別時說二緣皆可通地前地上。但在大體判別時的說明,有與義記不一致之處。因此現在前後照應義記之說而理解時,可說差別緣之機是凡夫二乘十信,平等緣之機是叁賢以上的菩薩。而關于可作爲外緣的化主,則以差別緣爲叁賢乃至諸佛,平等緣爲初地乃至諸佛。列表如左:
┌機──凡夫二乘十信
差別緣──事識熏習┤
└緣──叁賢乃至諸佛──種種相示現
┌機──叁賢以上菩薩
平等緣──意熏習─┤
└緣──初地乃至諸佛──惟佛身示現
此體用熏習,分別複有二種。雲何爲二?一者未…
《大乘起信論新釋(日本 湯次了榮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