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妄念的心中厌生死之苦,求涅槃之乐。“义记”中称此为本熏。此妄心中若起厌求的因缘,则妄心熏习实行,此厌求之心立刻反熏于真如。“义记”中称此为新熏。
如此,知道自己的本性是唯心无境的,具有如来藏无量功德(十信)。知道真心为无明所妄动,成为业转现约三细,心外别无境界(十住)。知道作为远离之的方法而修习唯识观等(十行)更进一步,知道如贷的心外的实境(初地)。以种种方便,起真如随顺行。此行乃真如无相之行,故无所取,无能念,无念无相(二地以上)。遂成为地前一大阿僧祇劫、地上二大阿僧祇劫的久远劫的熏习力。
因此根本无明即灭。由于根本无明灭,业转现的妄心不会生起。由于此妄心不起,故妄境随之而灭,不会认识心外的实境。如此,则无明之迷与缘的境界相俱灭,于是迷的心相皆尽。此即佛陀涅槃的妙果,故能作为自然的业用,显现报化二身,而摄化众生。
真如→厌求心→知己性→修远离法→如实修行→得涅槃→成业用
↓↗ ↓↗
无明 真如
妄心熏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分别事识熏习,依诸凡夫二乘人等,厌生死苦,随力所能,以渐趣向无上道故。二者,意熏习,谓者菩萨发心勇猛,速趣涅槃故。真如熏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自种相熏习。二者,用熏习。
【要义】前略说净法熏习今广说之月分为妄心里习和真如熏习二种,更各分为二种,详说熏习之相。
与染法熏习的广说一样,现在的净法熏习,也在广说中倒逆地从妄心里习说起。前文的染熏中,有妄心熏习之名,但前者是流转门,今者是还灭门,其义相异。还灭门中之所以有妄心熏习之名者力由于即使是向上策修,在因位修行期间,尽皆为不觉妄心中的所作。首先,妄心熏习有二种。第一,所谓分别事识熏习者,是意识熏习,十信的凡夫二乘等不知唯心之理,认为生死之外有涅槃,涅槃之外有生死,因此成为生死可厌,涅槃可欣,随自己之力而渐渐趣向无上菩提之道。第二,所谓意熏习者本为业识,通称五意。此乃三贤十地的菩萨之所为,和以前的在事识的心外认识实境者不同,知道一切诸法唯识之理,了解黎耶的本识,几乎达到能所未分的绝对的境地。因此其发心和修行都勇猛,迅速地趣向涅槃。其次,真如熏习有二种,第一,所谓自体相熏习者,乃真如内熏,自体的本性的真如的体大相大,从内熏发。第二,所谓用熏习者,乃真如外熏,从真如的用大显现报化二身而教化之。
自体相熏习者,从无始世来具无漏法,备有不思议业作境界之性。依此二义,恒常熏习。以有力故,能令众生厌生死苦,乐求涅槃,自信己身有真如法,发心修行。
【要义】真如熏习中,有自体相熏习和用熏习二种。今先陈述自体相熏习,即真如内熏。
所谓自体相熏习者,乃言虽吾等凡夫,亦从无始以来先天地具有煎漏清净的本觉,备有不思议冥熏的业用和境界的性。此所谓不思议冥熏的业用,乃言此无漏本觉之法熏及于众生的妄心,使发生厌求心,以成能观之智。所谓境界之性,乃言无漏本觉之法不仅有冥熏的作用,却由于能观之智而又成为所观的境界。始本相对,则前者为始觉,后者为本觉。又,心境相对,则前者为心,后者为境。又,以体相而论,则前者为相,后者为体。实因此心境即体相的二义,故恒常地熏习妄心。由于熏习,故能使众生发生厌离欲求之心,确信生死流转的己身中有真如的大宝,而从事修行。此即真如内熏的作用。
问曰:若如是义者,一切众生悉有真如,等皆熏习,云何有信、无信、无量、前后差别?皆应一时自知有真如法,勤修方便,等入涅槃。
答曰:真如本一,而有无三无边无明。从本已来,自性差别,厚薄不同故,过恒沙等上烦恼,依无明起差别。我儿爱染烦恼,依无明起差别。如是,一切烦恼,依于无明所起。前后无量差别。惟如来能知故。
又,诸佛法有因有缘。因缘具足,乃得成办。如木中火性,是火正因。若无人知,不假方便,能自烧木。无有是处,众生亦尔,虽有正因熏习之力,若不遇诸佛菩萨善知识等,以之为缘,能自断烦恼入涅槃者,则无是处。若虽有外缘之力,而内净法未有熏习力者,亦不肯厌生死苦,乐求涅槃。若因缘具足者,所谓自有熏习之力,又为诸佛菩萨等慈悲愿护故,能起厌苦之心,信有涅槃,修习善根。以修善根成熟故,则值诸佛菩萨示教利喜,乃能进趣向涅槃道。
【要义】问曰,若有真如内熏,则一切众生悉具有真如。但因此真如平等无差别,故同样可以熏习。然则何以就现在看来,有有信心者,有无信心者。又就发起未来信心看来,亦有前后不同。此无量差别,则何故皆应一时自知有真如法,而勤修方便,同样地进入如来涅槃的境界。
答语中设二义:第一义说,真如内熏虽然是同一的,但系无明烦恼人人厚薄不同,所以如此。第二义说,内因的真如熏习力和外缘的佛菩萨诱导力,内外因缘必须和合,此内外因缘和合千差万别,所以如此。第一义,真如本来同一平等,非因人而差别的,但有无量无边的根本无明,先天地自性差别,厚薄不同。因此从根本无明生起的过恒河沙数等的上烦恼(即所知障),和我见(见惑)爱染(修惑)的烦恼(即烦恼障),都发生种种差别。因此发起信心时有前后无量的差别。此惑性差别和无量前后,非吾等凡夫所能知惟佛陀如来能知。(关于根本无明是否有厚薄,古来有异论,故在第十一章余论中说明)。
第二义,是按佛教的通则,说因缘和合之义。即认为内因外缘具足,一切承办。譬如木会燃烧,乃木中存在著火性之故。这火性虽然完全是火的正因,但倘没有人点火,给与外缘的方便,则木岂能自己燃烧?今众生亦然,内面虽有打破无明的真如正因的熏习力,但倘外面不遇到诸佛菩萨善知识的缘,便无自己断绝烦恼而入涅槃之理。反之,虽有外缘,而无内熏净法之力亦不能彻底地厌恶生死之苦而乐求涅槃。内因外缘和合具足,内有真如熏习之力,外有诸佛菩萨等的慈悲愿力的护持,故能起厌苦之心,相信有涅槃,修习善根。因有善根成熟之力,故能得诸佛菩萨的指示教授,获得利益欢喜,益益进取,得入涅槃大道。所以,众生有信与不信,又信心发起有前后无量的差别,毫无疑义。
用熏习者,即是众生外缘之力。如是外缘有无量义,略说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差别缘,二者,平等缘。
【要义】二种真如熏习中,既说自体相熏习,次述用熏习之义。所谓用熏习。乃言从真如的用大中显现报化二身,成为外缘,教化众生。此外熏中虽有无量之义,但可略说二种,一是差别缘,二是平等缘。所谓差别缘,乃言应众生的机缘而显示种种相。所谓平等缘,乃言惟显现佛身而行教化。
差别缘者,此人依放诸佛菩萨等,从初发煮始求道时,乃至得佛。于中若见若念,或为眷属父母诸亲,或为给使,或为知友,或为怨家,或起四摄,乃至一切所作无量行缘。以起大悲熏习之力,能令众生增长善根,若见若闻,得利益故。此缘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近缘,速得度故。二者,远缘,久远得度故。是近远二缘,分别复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增长行缘。二者,受道缘。
【要义】所谓差别缘者,乃菩萨佛陀适应一切众生各自的地位境遇而使之显现身形,或使之怀念功德。然则菩萨佛陀的众生教化的相状如何呢?或者变作眷属父母而对他施行慈爱,或者变作卑贱的给使而帮助他,或者变作知友而劝导他,或者变作怨家而恐吓他,或者发生作为菩萨众生教化的方法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的四摄法,以至现示一切所作,具有无量的行缘。由于如此发生深重的大慈,成为外缘即熏习,所以能使众生增长善根,获得见闻利益。此差别缘有二种,其一,所谓近缘,乃言根机成熟者可得迅速化度;其二,所谓远缘,乃言根机未成熟者须久远方得化度。此近远二缘,又各分为二,即第一,增长行缘,乃发生真如无漏智以前的方便行;第二,受道缘,乃发生真如无漏智的正观。
平等缘者,一切诸佛菩萨,皆愿度脱一切众生,自然熏习恒常不舍。以同体智力故,随应见闻而现作业。所谓众生依于三昧,乃得平等见诸佛故。
【要义】所谓平等缘者,乃言诸佛菩萨用伟大的力,平等地度脱一切众生。即从无缘的慈悲自然地给众生以熏习,恒常地扭取不舍。由于具有同体的智力,即凡圣染净同一体的力用,故随看众生之可见闻者,而在其心中施行不思议的作业妙业。于是众生由于真和平等的三昧,灭却诸佛的身相德量,成为诸佛的身量平等,出现彼此无有分齐之相。
┌分别事识熏习
┌妄心熏习┴意熏习
净法熏习┤ ┌自体相熏习
└真如熏习┤ ┌近缘─增长行缘
│ ┌差别缘┤ ╳
└用熏习┤ └远缘─受道缘
└平等缘
【详义】关于差别缘和平等缘,“义记”中将差别缘配合于事识熏习,将平等缘配合于意熏习。关于受差别缘的机和受平等缘的机,都有说明。但多少含有艰涩之点,故在末注中试行种种解说。特别是“教理钞”中,作详糊的问答;“要诀”亦试作注解。其文曰:“此二缘所度之机,若就大体判别时,则差别缘,二乘及十信与三贤菩萨感得之;平等缘,登地已上的菩萨感暷之。若仔细判别时,则差别缘通于地上,平等缘亦通于地前”。要诀在仔细判别时说二缘皆可通地前地上。但在大体判别时的说明,有与义记不一致之处。因此现在前后照应义记之说而理解时,可说差别缘之机是凡夫二乘十信,平等缘之机是三贤以上的菩萨。而关于可作为外缘的化主,则以差别缘为三贤乃至诸佛,平等缘为初地乃至诸佛。列表如左:
┌机──凡夫二乘十信
差别缘──事识熏习┤
└缘──三贤乃至诸佛──种种相示现
┌机──三贤以上菩萨
平等缘──意熏习─┤
└缘──初地乃至诸佛──惟佛身示现
此体用熏习,分别复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未…
《大乘起信论新释(日本 汤次了荣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