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相應,謂凡夫二乘初發意菩薩等,以意、意識熏習。依信力故而能修行。未得無分別心,與體相應故,未得自在業修行,與用相應故。二者,已相應,謂法身菩薩,得無分別心,與諸佛智用相應。惟依法力,自然修行,熏習真如滅無明故。
【要義】把上述的自體相熏習和用熏習,更就所化的人而合說。分別之爲未相應和已相應。所謂未相應,乃地前;所謂已相應,乃地上是也。
所謂未相應者,乃言凡夫(不斷煩惱障)二乘(不斷所知障)初發意的菩薩(與二乘同)等,尚未斷無明,故不能悟得真如一法界之理。但受五意和六識的熏習,故又能以信賴真如之力而修行。何以名之爲未相應呢?只因此位是有分別智,尚未和無分別心及真如法身之體相應,因而和後得智的自在業及報化二身之用也不相應故也。所謂已相應者,初地以上的法身的菩薩,已一分一分地斷絕無明,因此獲得無分別心,和真如法身之體相應,因而又和受得智的自在業及報化二身的智用相應,所以名之爲已相應。實因此位的菩薩,依真如法之力而修行,特別是八地以上,自然地熏習于真如而滅無明,宛如順流而下的船,不勞鼓棹也。
複次,染法從無始以來,熏習不斷,乃至得佛,後則有斷。淨法熏習,則無有斷,盡于未來。止義雲何?以真如法常熏習故。妄心則滅,法身顯現,起用熏習,故無有斷。
【要義】上文已說明染法熏習和淨法熏習。今陳述此淨染二熏的有盡有否,即染淨二熏的終局論。
染法熏習從無始以來熏習不斷,漸次策勵修養,終于成佛,故爲滅盡。即可說是無始有終。淨法熏習則盡未來際無有盡。因爲真如之法本來隱然地存在,經常熏習,無有斷絕,故妄心即滅,則真如法身顯現,益益生起衆生外緣的用熏習,毫不斷絕,可說是無始無終的。
一九、體相用的叁大
釋生滅門時,既已將法說畢。今更說體相用叁大之義。在立義分中,曾分別爲法和義。則以前的說明相當于法,現在的說明相當于義。又,在生滅門中,以上的說明,相當于立義分中所說法中開出生滅,而將此生滅解釋爲“是心生滅因緣相”七字。現在的說明呢,則相當于“能示摩诃衍自體相用故”的十字。體相用叁大不在真如門中說明,而此處獨在生滅門中說明,是因爲真如門乃絕對的說明,故單言體;生滅門是相對的說明,故詳細地說明體相用叁大。
複次,真如自體相者,一切凡夫、聲聞、緣覺、菩薩、諸佛,無有增減,非前際生,非後際滅,畢竟常恒。
【要義】說明體相用叁大時,初說體相二大,次說用大。今先說體相二大中的體大。所謂體大者,是在一切凡夫、聲聞、緣覺、菩薩、諸佛,都共通地平等無差別的。故從空間上說來,悟的佛也不增,迷的衆生也不減。又,從時間上說來,非生于前際的過去,亦非滅于後際的未來,畢竟常恒不變。
從本以來,性自滿足一切功德。所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故,遍照法界義故,真實識知義故,自性清淨心義故,常樂我淨義故,清涼不變自在義故。具足如是過于恒沙、不離不斷、不異、不思議佛法。乃至滿足無有所少義故,名爲如來藏,亦名如來法身。
【要義】說明相大時,九陳述真如的德相。所謂相大者,真如自性中本來圓滿具足無限的功德。因爲真如的自體中,(一)有破滅無明的迷暗的大智慧光明之義。(二)有光明遍照法界之義。(叁)有真實地識知諸法之義。(四)有脫離感染的自性清淨心之義。(五)有(叁世不改的)樂(無苦的)我(自在的)淨(無煩惱的)四德具備之義,有清涼(無熱惱的)不變(無報生滅的)自在(無業的系縛的)之義。如此,便有超過恒河沙數的無量功德,不離真如之體,從無始以來相續不斷。此功德與真如同體一味,毫無差異。此實爲不可思議的佛陀所證的功德法。具足如此無量無邊的一切功德,無所缺少,故在因位名之爲如來藏,在果位名之爲如來法身。
問曰:上說真如,其體平等,離一切相。雲何複說體有如是種種功德?答曰:雖實有此諸功德義,而無差別之相,等同一味,惟一真如。此義雲何?以無分別,離分別相,是故無二。
【要義】說真如有無量功德,則違反真如離相的主張。因此設問答以解釋之。問的是:前文說離言真如時,言真如之體絕對平等,離一切差別相。爲阿現在又說真如之體有大智慧光明等無量差別?答的是:真如中雖實有大智慧光明等無量差別的功德,但無差別之相,與差別同時是無差別。只有完全等同一味,惟一絕對的真如。差別而又無差別,其理雲何?因爲真如元來無分別,脫離吾等凡夫妄想分別之相故也。是故差別即無差紮有相即無相,現象即實在,無二致也。
複以何義得說差別?以依業識生滅相示。此雲何示?以一切法本來唯心,實無于念,而有妄心,不覺起念,見諸境界,故說無明。心性不起,即是大智無光明義故。若心起見,則有不見之相。心性離見,即是遍照法界義故。若心有動,非真識知,無有自性,非常非樂,非我非淨,熱惱衰變,則不自在。乃至具有過恒河沙等妄染之義。對此義故,心性無動,則有過恒沙等諸淨功德相義示現。若心有起,更見前法可念者,則有所少。如是淨法無量功德,即是一心,更無所念。是故滿足,名爲法身如來之藏。
【要義】前述差別而又不二,故今說不二而又差別之義。何以說無差別而又有差別?答曰:真如起動,成爲業識的生滅心。于是惹起種種相,反映而爲顯現在妄心上的差別相,真如上也表示具有恒河沙數的功德差別相。然則如何對妄染反映真如功德相呢?一切萬法的本體本來是唯心的,則絕對平等,毫無差別的妄心的。然而沒有知道絕對之爲絕對之明,沒有知道真如之爲真如之明,則對絕對真如起差別的妄念,在心外看見諸境界,因此說無明,反映爲此無明的迷暗。故心性中不起無明之時,即知是大智慧光明之義(是一)。倘妄心中起見,則同時便有能所主客,一方面有不見之相,反映于其上,故離心性的妄見,即知有遍照法界之義(是二)。若心性因妄念而起動,則非真識知,反映于其上,因此有真實識知之義(是叁)。也無自性,地無常樂我淨的四德,熱惱衰頹而不自在,乃至對過恒河沙等的妄染起動心性,則即是自性清淨,即是常樂我淨,而顯示過互少等勺諸清淨功德之相(是四)。若妄心起動,欲在心外認識一物,即有所缺。此清淨真如法中的無量功德,本來具有于一心中,非可更在心外求之。如此功德圓滿具足,故名之爲法身如來藏。
複次,真如用者,所謂諸佛如來,本在因地,發大慈悲,修諸波羅蜜,攝化衆生,立大誓願,盡欲度脫等衆生界。亦不限劫數,盡于未來,以取一切衆生如己身故。而亦不取衆生相。此以何義?謂如實知一切衆生,及與己身真如平等無別異故。以有如是大力便智,除滅無明,見本法身,自然而有不思議業種種之用。即與真如等遍一切處。又亦無有用相可得。何以故?謂諸佛如來,惟是法身智相之身。第一義谛,無有世谛境界。離于施作,但隨衆生見聞得益,故說爲用。
【要義】所謂用大,是從真如顯現,乃産生報化二身世間出世間的善因果的力用。這已在立義分中陳述過了。今說明用大,提出報化二身的化他的妙用。並不勉強詳說産生世間出世間的善因果的力用,先總說用大,就佛陀的自利和利他而陳述用大之相。
所謂真如的用大,乃言諸佛如來在因地時,發大慈悲心,修諸波羅蜜行,立攝化衆生的大誓願,在橫的方面欲盡行同等地度脫一切衆生,又在豎的方面不限劫數,盡未來際,而對于一切衆生,就像思念自己一身一樣,但亦不取那人此人的衆生差別相。何以像自身一樣思念一切衆生而又不取衆生之相呢?因爲一切衆生和自己乃真如平等,無有別異故也。此實爲同體的大悲。由于有此因位修行,故肯除滅無明煩惱而證見本有的法身。如此成就因位的自利而達到果位,故同時自然地發生種種不可思議的業用,此實爲利他的大用。而此業用是等于真如之體的用,故與真如一樣地遍滿于一切處。雖遍滿于一切處,但並蔔具有可認爲佛陀的化用的用相。然則何以佛具足叁身呢?答曰:佛的報化二身,是應衆生的機感而顯現的,故若無機感,則佛只是法身(理)智相(智)之身,即理智不二的真如法身。在第一義谛的真如之上,沒有第二義世谛上的差別境界,完全脫離設施造作。故真如法身雖湛然寂靜,但寂中常有照的作用,故能應衆生之機感而使之見聞,給與利益。因此說這是用大,此即報化二身的化用。
此用有二種。雲何爲二?一者,依分別事識。凡夫、二乘心所見者,名爲應身。以不知轉識現故,見從外來。取色分齊,不能盡知故。二者,依于業識。謂諸菩薩從發意乃至菩薩究竟地,心所見者,名爲報身。身有無量色。色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所住依果,亦有無量種 種 莊嚴。隨所示現,即無有邊,不可窮盡。離分齊相,隨其所應,常能住持,不毀不失。如是功德,皆因諸波羅蜜等無漏行熏、及不思議熏之所成就,具足無量樂相,故說爲報身。
【要義】在說明用大之時,先說隨機的感見而分爲應身和報身之理。如前所述,諸佛在因位發無限慈悲誓願,成就永劫的修行。爲欲顯現法身,同時出現不思議的業用。此業用有二種。一者,依分別事識,以凡夫二乘之所見爲應身。蓋凡夫二乘,執著內有六識、外有六境,不知唯心之理。詳言之,即從業識變成轉識。顯現于此轉識上的現識,正是一切的境,應身也畢竟是顯示在現識上的影像,但他們不知此理,卻以爲是從外來的,就立丈六身、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色的分齊,分齊即無分齊,應身即遍滿于十方法界的報身,但此理他們不能盡知。二者,依于業識,以菩薩所見者爲報身。蓋叁賢十地的菩薩,知道由于業識,諸法乃唯心的所現,故不于佛身認分齊相。即佛身有無量之色,一一色有無量之相,一一相有無量之好。佛陀所住的依報的國土,亦有無量種種莊嚴。阿…
《大乘起信論新釋(日本 湯次了榮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