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起信論新釋(日本 湯次了榮著)▪P20

  ..續本文上一頁是通滅之義,更詳言之,叁細是依無明之因而起的,故欲滅無明之因,叁細不相應之心亦應滅。又,叁組的染心是依境界之緣而起的,故欲滅境界之緣,叁粗相應之心亦應滅。通常,還滅是從粗到細的順序,現在則是從細到粗的順序,此點必須注意。

  問曰:若心滅者,雲何相續?若相續者,雲何說究竟滅?答曰:所言滅者,唯心相滅,非心體滅。如風依水而有動相。若水滅者,則風相斷絕,無所依止。以水不滅,風相相續。唯風滅故,動相隨滅。非是水滅。無明亦爾,依心體而動。若心體滅,則衆生斷絕,無所依止。以體不滅,心得相續。惟癡滅故,心相隨滅,非心智滅。

  【要義】對于前文滅之義有所疑問,今解釋之。問的是關于心體心相同一門有疑。即言無明滅則不相應心與相應心皆滅,則何得衆生相續?倘說無明不滅衆生相續,則何得言究竟滅。答語之意,是由于認爲心體心相同一,故生此疑。若知道心體心相非一門,此疑即可消釋。即所言滅者,只是心相滅,非心體滅。好比風動水而生波,若水滅,則波無所依止,即當斷絕。只因水體不滅,故波相續。只因風滅,波即隨之而滅。但此非水體之滅。無明亦與此相同,心體動而生衆生,若心體滅,則衆生無所依止,亦應斷絕。但因心體不滅,故得心相相續。只因癡無明滅,故心相亦隨之而滅。但此非本覺真心的智禮滅。

  一六、熏習的四法

  上文已說明生滅之心、生滅之因緣、生滅之相,指出真如、無明、黎耶叁法互相關聯而開發宇宙之義。“義記”中總稱之爲染淨生滅,對于這染淨生滅,,染淨互熏。所謂染淨互熏,是闡明淨的真如如何利用染的無明而發生淨法,染的無明如何利用淨的真如而發生妄法。分爲叁段:第一,熏習的四法;第二,染淨熏習;第叁,淨法熏習。今先說熏習的四法。

  複次,有四種法熏習義故,染法淨法起不斷絕。雲何爲四?一者,淨法,名爲真如。二者,一切染因,名爲無明。叁者,妄心,名爲業識。四者,妄境界,所謂六塵。

  【要義】熏習的要素雖爲染淨二法,但今將染法分爲叁種,故共有四要素。

  複次,迷界中的染法的流轉、和悟界中的淨法的還滅,如何能開發生起而不斷絕?此乃由于染法淨法互相熏習。所謂四種法,第一爲真如,此名爲淨法熏習或真如熏習。就是說,真如淨法之力強,能打消無明染法,開展悟界諸現。第二爲無明,此名爲無明熏習,乃一切染法之因。第叁爲業識,此名爲業識熏習,廣義地說,這是妄心,通于業識並事識。今就其妄心的根本而舉示業識。第四爲六塵,此名爲妄境界熏習,乃迷心的對象的六塵之境。此四者,總稱爲染法。染法之力強,則熏習真如淨法,于是成爲真如的起動,能惹起迷界諸現象。然此四要素,概括地說,開頭的一者是覺,以後的叁者是不覺。不覺如何分開而爲叁?因爲,真如淨法雖然本來一味平等,非可分開,但染法不覺本來自性差別;爲一切染法之因的無明亦然,故今暫且大別爲叁種。又,染淨二法共述不斷之義,乃僅就此一期而言,實則淨法是無終的故不斷;染法是有終的,故有斷。

  熏習義者,如世間衣服,實無于香。若人以香而熏習故,則有香氣。此亦如是:真如淨法,實無于染,但以無明而熏習故,則有染相。無明染法,實無淨業,但以真如而熏習故,則有淨用。

  【字義】所謂熏習,熏字有劇發和與力二義,習字有數習和近習二義。要之是說,某物起一種作用,屢屢刺激他物,或惹起結果。更平易地說,乃“熏透”之意,與同化、感化之意大略相同。此時勢力強大約二方稱爲能熏,勢力弱而受熏的一方稱爲所熏。古人說: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同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俱化矣。此言正可說明善惡熏習之義。然泛論熏習,有習熏和資熏二種。所謂習熏,乃從內生起,熏及心體而惹起染淨。所謂資熏,乃從外生起,與妄心、六塵及見思的煩惱相資。

  【要義】上文說熏習的四要素,今續陳熏習之義。所謂熏習,好比世間的衣服,本來並無香氣或臭氣,只因用香或臭來熏習,于是發生香或臭。猶如僧衣有抹香,醫師之衣有藥香,廚師之衣有魚臭是也。今亦如是:真如本來是清淨的,但因由熏習,故有染相。無明本來只是流轉的業用,但因由真如熏習,故生清淨的業用。

  【詳義】上文已說明染淨二熏的起點的要素中有四法,今將此四法圖示如左:

  一真如…………………淨法……覺

  二無明 …染因……┐

  叁業識 …妄心……┼染法……不覺

  四六塵 …妄境界…┘

  又,在染淨二熏中,染法熏習以無明爲起點。無明之力強,給真如以染熏,取向下的流轉形式,遂至顯現迷界的現象。又,淨法熏習以真如爲起點,真如力強,給無明以淨熏,取向上的形式,遂至顯現悟界的現象。其關系如左:

  染法熏習……(無明→真如)……向下的流轉……迷界的顯現

  淨法熏習……(真如→無明)……向上的還滅……悟界的顯現

  又,就熏習之義而論性相二宗的異點,則在性宗起信論中,主張真如緣起論,說真如熏習之義。但在相宗唯識論中,主張賴耶緣起論,建立真如凝然不作諸法,不容許真如熏習之義。即在唯識論中,建立能熏的四義(有生滅、有勝用、有增減、和合性)。真如自不必說,第八識亦無能熏之義。只有七轉識及相應的心所有能熏之義。又建立所熏的四義(堅住性、無記性、可熏性、和合性),僅以第八識爲所熏之法。故今再就此所熏和能熏而詳述其異點如左:

  首先,關于能熏,第一,唯識論建立有生滅之義,認爲在不生滅無爲法的真如中,無能熏之義。然起信論貫通有爲無爲,容許能熏之義,認爲不生滅無爲的真如中有能熏。第二,唯識論建立有勝用之義,像第八識的無覆無記性而無善二性的勝用者,無能熏之力,認爲有能熏之力的是前面的七轉識。然起信論容許八識皆有能熏之義。第叁,唯識論建立有增減之義,認爲能熏局限于因位,不通果位,果位是佛佛平等,圓滿具足無增無減,故無熏習之義。然起信論貫通因位果位,建立能熏之義。其次,關于所熏,第一,唯識論建立堅住性之義,認爲像前七轉識那樣有間斷者,無所熏之義。然起信論容許之。第二,唯識論建立無記性之義,認爲善染法無所熏之義。然起信論容許之。第叁,唯識論建立可熏性之義,認爲自性堅實的真如無所熏之義。然起信論建立真如隨緣之義,容許所熏之義。第四,唯識論把所熏之義局限于有爲,局限于有體。起信論則主張貫通于無爲,貫通于無體的無明。

  一七、染法熏習

  雲何熏習起染法不斷?所謂以依真如法故,有于無明。以有無明染法因故,即熏習真如。以熏習故,則有妄心。以有妄心,即熏習無明。不了真如法故,不覺念起現妄境界。以有妄境界染法緣故,即熏習妄心,令其念著,造種種業,受于一切身心等苦。

  【要義】先略說染法熏習。所謂染法熏習,以染法爲能熏,淨法爲所熏。因此惹起染法流轉的諸現象,相續不絕。即先行無明熏習。無明的存在如何?因依真如之法,故一切染法的第一原因的無明存在。既有無明,則此無明直接熏習于真如。清淨的真如受無明的熏習而起動,即成爲業識的妄心。妄心一起,則妄心熏習實行。一有妄心,即還歸而直接熏習無明。于是無明益益增長,以至于不了解真如之法。轉識現識等更加黑暗,不覺無明之念起,終于顯現妄境界。妄境界一顯現,于是妄心熏習實行。此妄境界成爲染法之緣,更從外熏習于業識的妄心,于是妄心益益增長,生起智相、相續相的法執的忘念和執取相記名相的我執的取著。由于此惑,造出起業相的種種業,由業發生業系苦相的心身的苦報。

  無明→妄心→妄境→法執→我執→造業→受苦

  ↓↗ ↓↗ ↓↗

  真如→無明→妄心

  此妄境界熏習義,則有二種。雲何爲二?一者,增長念熏習,二者,舌增長取熏習。妄心熏習義有二種。雲何爲二?一者,業識根本熏習,能受阿羅漢辟支佛一切菩薩生滅苦故。二者,增長分別事識熏習,能受凡夫業系苦故。無明熏習義有二種。雲何爲二?一者,根本熏習,以能成就業識義故。二者,所起見愛熏習,以能成就分別事識義故。

  【要義】前略說染法熏習,今廣說之。即在妄境界、妄心、無明的叁熏習中,各分爲二種,詳說熏習之相。

  略說染熏習時,限于無明妄心妄境界而說明。今則限于逆轉而陳述。即最後的妄境界熏習有二種,第一,所謂增長念熏習,乃依靠境界之力,使法執之念增長。第二,所謂增長取熏習,乃依靠境界之力,使我執的取著增長。其次的妄心熏習有二種,第一,所謂業識根本熏習,乃業識的妄心受根本無明的熏習,使叁來的聖者受變易的細苦,就是使阿羅漢(聲聞)、辟支佛(緣覺)一切菩薩雖已脫離分段生死而還受變易生死。第二,所謂增長分別事識熏習,乃粗的妄心受枝末無明的熏習,能使凡夫受分段生死之苦。初頭的無明熏習有二種,第一,所謂根本熏習,乃根本無明受真如熏習,成爲業轉現約叁細阿黎耶識。今單舉初頭之一,稱爲業識。第二的所謂所起見愛熏習,乃枝末無明的見愛受黎耶的心體的熏習,成爲分別事識,即第六意識。

  一八、淨法熏習

  雲何熏習起淨法不斷?所謂以有真如法故,能熏習無明。以熏習因緣力故,則令妄心厭生死苦,樂求涅槃。以此妄心有厭求因緣故,即熏習真如。自信己性,知心妄動,無前境界,修遠離法,以如實知無前境界故。種種方便,起隨順行,不取不念,乃至久遠熏習力故。無明則滅。以無明滅故,心無有起。以無起故,境界隨滅。以因緣俱滅故,心相皆盡,名得涅槃,成自然業。

  【要義】淨法熏習,以淨法爲能熏,染法爲所熏。所以陳述惹起淨法還滅的諸現象,相繼不絕之理。即先行真如熏習,真如法作爲本覺而存在于煩惱妄念中,故能熏習無明。真如因有熏習于無明的因緣力,故在煩惱…

《大乘起信論新釋(日本 湯次了榮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