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当中圆满成佛,唯独念佛法门,确确实实是一生圆满成佛,所以它真的是第一希有。
也许诸位同修说:此地讲的是《金刚经》,不是《弥陀经》。你不会看的,《金刚经》不是《弥陀经》,《弥陀经》不是《金刚经》。你如果会看,没两样,一桩事情。江味农居士就是教宗般若 ,行在弥陀,他写《金刚经讲义》,他研究《金刚经》四十年,真的是《金刚经》的权威,他是一门深入。他怎么修持?他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念佛求生净土与般若 有什么关系?关系可大了,因为念佛法门是最高的智慧,若不是最高的智慧、最大的福德,他不相信。他能够相信这个法门,能够发愿求生,能够深信不疑,高度的智慧,真智慧。能够发愿求生是大福德,福慧双修。信是智慧,愿是福德,没有圆满的智慧福德,这个法门叫难信之法。有人信《金刚经》,不信阿弥陀佛,什么道理?智慧还不到家,还差一截。如果他智慧再提升,他就相信,这个意思很深很深。
【当知是人,福慧双修,自他两度,便得直趋宝所,大有成就。】
这是说明一定要自行化他,自行总纲领、总原则就是无住,化他的总纲领、总原则就是生心。无住是智慧,生心是福德,福慧双修。所以在净宗里面,净宗的三资粮:信、愿、行,信是福、是智慧,愿行是福,信愿念佛就是福慧双修,自他两度,自度度他。便得直趋宝所,这个宝所,在净宗以外,其他的宗派里面,就是明心见性,心性是宝所。在净土宗,除了明心见性之外,还有一个真实的宝所,就是西方极乐世界。已经见性,去西方极乐世界当然不成问题,往生西方是实报庄严土往生的。没有明心见性,甚至於一品烦恼都没断,能不能直趋宝所?能。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一品烦恼都没断。诸位要记住,这在其他法门里是决定不能成就,唯独念佛法门能成就。所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没有一个不赞叹西方净土,没有一个不赞叹阿弥陀佛。《无量寿经》上所说的,诸佛称赞阿弥陀佛「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这也把阿弥陀佛捧到顶点。所以,你要做阿弥陀佛的弟子,给诸位说,一切诸佛看到你,都对你很尊敬。为什么?你是最尊敬阿弥陀佛的学生,敬阿弥陀佛,当然也敬他的学生。沾光可大了!这个道理事实,我们都要搞清楚、搞明白。
【便知其福德,远胜於以充满无量无边大千世界之七宝布施者。】
那个布施修的福算不了什么,福报再大依旧不能超越轮回,只是在三界六道里面享痴福而已。从哪里看比不上?最显著的地方是活动的空间,修再大的福报,不出三界,他活动的空间就在六道这个范围,他不能超越;在佛法里面讲就是一个大千世界,一个大千世界就是一个六道,这经上讲得很清楚。一个单位世界的天顶是初禅天,一个小千世界的天顶是二禅天,中千世界的天顶是三禅天,大千世界的天顶是四禅天。一个大千世界只有一个四禅天,一千个三禅天,十亿个(一千再乘一千)初禅天,一个大千世界只有一个四禅天。所以讲六道轮回,就是这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福报再大,你的活动空间不能超越这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但是往生净土的人,他的活动空间就不可思议,尽虚空遍法界,无量无边诸佛刹土,想去就去,想来就来,丝毫障碍都没有。就好比我们人世间,不出六道,六道就好像一个城市,你这一生都不能超越过这个城市,另外一个人,那个往生的人,他的活动空间,全世界可以到处跑。从这一点你就晓得,那两个人福报相差悬殊太大太大了。何况往生的人,《弥陀经》、《无量寿经》上都说得很清楚,十方诸佛天天见面,每天去参访、去供养、去闻法,十方诸佛刹土、无量无边众生,天天跟那些人结法缘,为那些众生说法。这两种生活方式,怎么能相比?大家要是把这个事情搞清楚,我相信你一定下定决心,极乐世界非去不可。这个地方我们决定可以去得成,不是没有把握,不是去不成,决定去得成,你的决心就坚定。这个福德远胜於大千世界七宝布施的。再看底下这段经文:
经【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这是指佛的经典所在之处。前面说的是一个说法的人,为人说四句偈那个处所,处所就如佛塔庙,塔庙是三宝所在之处。这个地方是讲「经」,经本所在之处也是三宝所在之处。你家里面有几本佛经,那就是三宝所在之处,就有龙天善神保佑,所以你对於经典要尊重供养,你才得善神的保佑。
【经,本有路径之义。】
这一条路就是凡夫成佛之路、破迷开悟之路、离苦得乐之路、转凡成圣之路,经典有道路的意思。
【典,轨则之义。】
典像轨道一样,火车走的是有铁轨、有轨道,不会走错。
【本经所说,皆是发菩提心者不易之正轨,共遵之觉路。】
为什么《金刚经》在佛法当中如此的被人尊重,它的道理就是一切修学大乘者,必须要遵守的原理原则,原理原则就是轨道的意思,就是觉路的意思,一定要遵守,无论修学哪个法门。你修净土的不遵守,你心里有牵挂、有住,你不能往生,一定要遵守。你学密的、持咒的,如果你心有住,你决定得不到相应,三密相应你决定得不到。你是个参禅的,你心要有住的话,你决定不会开悟,决定不会见性。可见得,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八万四千法门,都不能违背这个原理原则,你修行就会有成就。参禅的会开悟,持咒的会得三密相应,念佛的会得一心不乱,学教的也能够大开圆解,都是这个原理原则,离开这个原理原则,都不能成功,所以这个经就被大众所尊敬。
【故此经所在之处,便是宝所。】
真实的法宝。
【佛及一切贤圣,莫不在此。】
这个诸位要晓得,不是一切佛、一切菩萨都在你这个地方,不是的。一切贤圣修行证果的原理原则、方法在此地,是说这个,他们怎么成佛的,怎么成菩萨的,怎么成罗汉的,那些理论跟方法都在此地。所以这个经尊贵,我们对这个经典要尊重。我们尊经,这些护法善神就尊敬你;你要不尊重经典,护法善神远离你,也瞧不起你。你家里有这个经典,就得这么两个好处,一个是护法善神尊敬你,一个是护法善神不理你,完全看你自己的态度,你自己怎么个做法,你得到两种不同的结果。
【若尊重弟子,这句话是统谓一切贤圣、菩萨、罗汉,尽摄在内,不必分别专指。】
不必专指这个大概是讲文殊、普贤、舍利弗、目犍连,不必,那个与《金刚经》的宗旨不相应,《金刚经》是离相,这样专指哪个人,就变成著相。所以这个尊重弟子,是统指所有的佛弟子,包括没有断惑证真的,那就是连我们都包括在其中。我说的这个话是实在话,只要能够听到《金刚经》生欢喜心,不要讲受持,听到心里很欢喜,你就得一切诸佛护念,一切善神拥护。如果你真的能够依照这个修行,那就是前面所说的,那当然是更殊胜。听到这个经典生一念欢喜心,就得一切善神的拥护,因为你这一念善心,一片光明;要以现代科学家的说法,这是强烈的磁场,很大的能量,这一念欢喜心,与一切贤圣感应道交。
【总明此经殊胜,在处处贵,在人人尊而已。】
这两句是把世尊说这段经文的意思讲出来。佛确实是这个意思,赞经!经所在的处所,这个处所尊贵;读诵受持经的人,这个人尊贵。世间人凡夫肉眼不识货,不知道这个人尊贵,这是我们常讲,现在人认假不认真,听骗不听劝。现在发大财的人,做大官、地位很高的人,走到哪里人家很尊敬他,肉眼凡夫。真正的高人,凡夫不认识,反而对他轻慢。但是诸天鬼神的眼睛很明亮,他看得到,他们尊敬。
【又为劝人供养此经、读诵此经、受持此经、广为人人说此经也。】
这段经文有这个意思,这个意思非常的强烈,这是世尊对我们真实的愿望,劝我们供养。怎么供养?依教修行供养,这叫真供养。如果我们有能力,在现前环境当中,我们印送这部经典供养一切大众,这是供养的方法。现在除了印经之外,还可以制作录音带来供养。我们知道现在有很多工作很繁忙的人,确确实实没有时间,你叫他坐下来去读一部经,他没有时间,但是叫他听他有时间。他上下班的时候要坐车,自己开车可以放录音带,他可以听。我们搭公车、公共巴士上班,可以带随身听。因此制作读诵经典的录音带,也是最佳的供养。我们佛弟子,现在无论是在家出家都有应酬,都有礼尚往来,人家送一点礼物给我们,我们也要回送一点,我们回送的礼物,里面一定有经书,一定有录音带,法供养。经书、录音带做的是愈精美愈好,做的愈精美,不学佛的,他看到这个本子,他生欢喜心,所以一定要印得好,才能够达到利益众生的效果。这是讲供养此经。
读诵此经,读是对著经本,诵是背诵。读诵不出声是自利,出声读诵是自利利他。念得要清楚,要清晰,让别人听,听得很清楚,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你就度了他。所以读诵,出声读诵,功德利益很大。从这个地方让我们想起,当年六祖惠能大师,还没有闻到佛法,他的生活很苦,每天到山上砍柴,到城市里面来卖柴,卖几文钱,买一点米菜回家去度日。他的因缘就是在卖柴的时候,听到人家念《金刚经》,有人在那里读经,他在旁边站到听了一会儿,念的人没开悟,他听的人开悟了,这就把惠能大师度了,那个人功德不小,把惠能大师给度了。这就说明出声读,利益众生。我这出声读没有人听,还有我们肉眼看不见的人,他听了也得利益,有天人鬼神,我们肉眼看不见。但是有一些同修有一个经验,我常常听说,我自己也常有这个经验,我们在读经的时候,甚至在看经、没有读的时候,也没有出声音的时候,闻到有异香,这个香不是檀香,也不是一般烧的香,有的时候时间很久,有十几分钟这个香都不散。这是什么原因?古德告诉我们,我们在看经读诵的时候,这是有天神从这里经过,看到我们在读诵或者在念佛,他在那里合掌恭敬,散花、香花供养,花我们看不见,香我们闻到了。…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二十九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