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谛。”如果苦集灭道成了这么一个观点,岂不无形中抹掉了释迦佛当初在鹿野苑讲的四谛法?
如果一个说法的人,不按照佛教历史去说,不按照佛讲的法去说,这个人比听的人罪过还要大。要做到真正地恭敬三宝,必须恭敬释迦佛、恭敬四谛法、恭敬贤圣僧。
《佛说贤者五福德经》讲解(33)
傅老师讲于2004年6月4日清凉山佛学苑
令闻法者晓了妙慧,是故得聪明大智
提要:
■ 令闻法者晓了妙慧,是故得聪明大智
■ 不理解佛法的真正含义,就会用邪知邪见去胡说
■ 世间上人再聪明,仍是凡夫众生
■ 一直在佛法里转,就得聪明大智的果报
■ 今世的因缘差,受了邪说的污染,一缸清水就不纯粹了
令闻法者晓了妙慧,是故得聪明大智
“何因说法之人得聪明大智,用前世说法时,上中下语,其义备悉,归寂无为,令闻法者晓了妙慧,用是故得聪明大智。”是什么因缘,使一个说法的人能够得到聪明大智慧?是由于这个人前世说法的时候,上中下语都具备如来的法义,引导众生归于寂静无为,使听到法的人能够明白妙慧,是这种缘故,所以说法的人今世就能够得到聪明大智。
不理解佛法的真正含义,就会用邪知邪见去胡说
我们从今世来看,聪明的人很多,这跟前世都有关系,所谓三世因果看问题,从今世就可以看到前世。而今世聪明的人,也有各种情况,有一种情况,他在世间学问上很好,可是对学佛法就没有兴趣,所以在佛法上他就表现很不聪明,乃至邪知邪见,不能理解佛法的真正含义,用邪知邪见去胡说,有的说佛法迷信,有的根据自己的知见来歪曲佛法。对他而言,这么做是很自然很容易的事情,这是前世习气的等流。
世间上人再聪明,仍是凡夫众生
比如说,有这么一个孩子,书法非常好,书法家都比不上他,记者就到他家去采访,以为是他父亲培养得好。采访结果父亲是一个文盲,根本不会写字。父亲说,这个孩子很奇怪,没人教,他自己拿起笔来就会写。所以说这个孩子在书法上的根机很利,这也属于前世的关系。有些人写文章特别好,有些人讲课特别好,有些人研究科学特别好,这是他们的特长,那么这种特长哪里来的?为什么其他人对这种特长的培养就很吃力,这也都跟前世有关系。刚才讲的这种聪明是世间上的聪明,世间上的人再聪明,也是凡夫众生,当然还会有前世今世后世,仍脱不了六道轮转。
一直在佛法里转,就得聪明大智的果报
还有一种人,他在今世对世间上的一切表现得很迟钝,好像对世间上一切不大关心,世间上的种种学问仅仅他感兴趣的好一点,其它的都不行。可是在学佛法,乃至讲经说法上,就特别有智慧,特别善巧,这是什么缘故?这就是这个人前世打下的根机,前世他对世间法也是漠不关心,所以世间法的灵活度慢慢就沉没下去了,而他对佛法特别感兴趣,一直在佛法里转,所以在佛法上他就成了一个聪明有智慧的人。由于过去世的根机像地基那样已经打好了,今世碰到因缘,马上就能够上去。他前世的因等流到了今世,就得了个聪明大智的果报。
今世的因缘差,受了邪说的污染,一缸清水就不纯粹了
可是今世还有今世的因缘,如果今世的因缘好,就能够帮助他好的果报很快地完成;如果今世的因缘差,或者复杂,或者打斜岔,给他一种引诱,给他一种扰乱,那情况就复杂了,这个人就会表现得波动、反复、思想复杂、定不下去,这些种种也会影响他今世的果报。这是缘生法,我们常讲条件具足事物就出生,条件不具足事物不出生,条件变化,事物也变化。如果这个人一面在接受佛法,因为前世的根机,他很聪明;可是一面又受环境影响,他也受了污染,或者受邪师邪说的影响,把邪的东西加进去了,那么这一缸清水就不纯粹了。
《佛说贤者五福德经》讲解(34)
傅老师讲于2004年6月4日清凉山佛学苑
强调前世,忽视今世,修行就变质了
提要:
■ 三世本假相,现在才实在,所以叫“现实”
■ 强调前世,忽视今世,修行就变质了
■ 抓住现在,重视当下,成就就在一刹那
■ 把当下放在妄想上,道道地地做老众生
■ 受戒要考试,为什么不考佛法,不考出离心菩提心呢
■ 这儿学法的学生能说会写,那是今世的因缘
三世本假相,现在才实在,所以叫“现实”
其实前世在前世的时候也是“今世”,今世在今世的时候也是“今世”,你在前世来说也是“今世”的作用,在今世来说也是“今世”的作用。比如我们在昨天,我们也说是“今天”,过了一天,“明天”就变成今天了,我们昨天才说的“今天”已是昨天。这个道理明白了,所以我们特别要重视今世的作用。前后三世本是假相,过去已经过去了,未来还没有来,只有现在是存在的,所以叫做现实。
强调前世,忽视今世,修行就变质了
即使过去已经过去了,可是过去留下的种子还是起作用,但是它现在还没有培养好,如果你受了坏影响,后果就要改变,法无定法嘛。所以我们修行人,不要太强调过去。而现在末法时期的修行人,为什么他们不肯今世好好修行?因为他忽视了今世,强调了过去世,总是说前世业障,往世的根机等等,这样一个路线就使修行人变质了。
抓住现在,重视当下,成就就在一刹那
拿今世来说,今世里还有过去、现在、未来,昨天也是在今世,昨天已经过去了,明天,如果咱们还活着,也是在今世,明天还没有来。其实我们每天过日子,实际上并没有过昨天的日子,也没有过明天的日子,而是过今天的日子,所以我们最要紧的就要抓住今世,今世抓住现在。
最关键的就是现在。以刹那刹那来看问题,一说现在,现在就过去了,但是当现在过去的时候,后面的现在又来到了。好比一个油灯虽然火星一爆就完了,但是油灯始终是亮的,这是相续的关系,同样我们的现在也是相续的。
禅宗有个特点,直截了当。不明白的人,即使喜欢禅宗的这种活泼,可是他不理解其中深奥的含义,仅仅觉得禅宗像个年轻人那样很活跃,因此产生了爱好,这样修禅宗就没几个开悟的。假如你能够从一句话,从一个动作,从一个因缘里,而能够参透,悟到如来的法义,那你就容易成就。禅宗重视当下,这个当下就是现在。所有的开悟,所有的成就全在一刹那。
把当下放在妄想上,道道地地做老众生
你为了达到这个成就,你必须要通过一个很长时间的修行磨练,其实那都是在做准备工作,都是在打基础,而真正成就的来到是很快的。因为它的速度很快,乃至像一刹那这样,你就成就了,所以会导致已经开悟证果的人还不知道自己开悟证果了,因为成就的速度太快了。所以当下是最要紧的,要成就也在当下,真正地讲用功也在当下。可是我们就抓不住这个当下,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心在浮动,妄想一来,当下就在妄想上。那你怎么能够成就?如果是妄想成就,那你就是道道地地的老众生了,所以当下特别重要。
受戒要考试,为什么不考佛法,不考出离心菩提心呢
我这两天听到出家同学的一些情况,据说现在去受戒,要背早晚功课和楞严咒,楞严咒背不上来就不能受戒,后来她师父通关系,才给她授戒,这样一来,佛法自然就不需要学了。我也不知道佛当年给比丘授戒,是不是要考楞严咒。再说给她考试的那个师父,当年受戒时是不是也考楞严咒?就算你是净土宗吧,净土宗初祖慧远法师当年受比丘戒时是不是也考楞严咒?
讲个笑话,有个女的,她去参加选美,买通了所有的人,以选自己为最美,所以必须根据她的模样为选美标准,这样岂不远离了选美的原则。受戒既然要考试,为什么不考佛法?不考出离心、菩提心呢?
这儿学法的学生能说会写,那是今世的因缘
后来受戒完了,要挑选一些人去学戒,学戒的考试是考一篇作文,据说二、三百个戒子里边,只有两个人考上了,就是我们这儿这两个同学。(众笑)因为在这儿学法,她们能说会写所以考上。这就是今世的因缘。
《佛说贤者五福德经》讲解(35)
傅老师讲于2004年6月4日清凉山佛学苑
对生活起贪心,对同学起瞋心,
遇正法心不安是愚痴心
提要:
■ 邪因缘邪成就,享受五欲,怎能出三界
■ 通过恶业来完成享受,就得下三恶道
■ 对生活起贪心,对同学起瞋心,遇正法心不安是愚痴心
■ 该取的不取,修行走马看花;不该取的去取,就会中毒
■ 今世是黄金时代,迷迷茫茫是觉悟不了的
■ 遇正法,培养好,才能走上圆满的道路
■ 灌了激素的歪头瓜,大而无味充胖子
■ 别让歪风邪气把学正法的缘冲掉了
邪因缘邪成就,享受五欲,怎能出三界
所以今世的缘与我们的成就特别有关系。你碰到一个邪因缘,将来使你邪成就。你要了生死就得跳出三界,不跳出三界,生死是了不脱的。假如你今世碰到一个专门给你享受五欲的因缘,条件好,生活舒适,你怎么办?听说南方这一带有钱的地方,出家人衣单费一个月甚至一两千元,怎么也花不光啊。花不光就乱花,那不是享受吗?即使他不乱花,存起来以后买房子,还不是享受?碰到这样因缘,你怎么跳出三界?
通过恶业来完成享受,就得下三恶道
如果这种享受的来源不正当,通过恶业来完成享受,你就得下三恶道。你养成了享受的习气,即使你尽干好事,升天道,可你怎么出三界啊?三界都跳不出,生死了不脱,哪来成就啊?对今世的种种因缘,种种环境迷迷茫茫,任凭自己去受贪瞋痴的诱惑,那可惜不可惜?
对生活起贪心,对同学起瞋心,遇正法心不安是愚痴心
佛教讲究中道,太苦了你修行修不起来,我这个老师也从不主张太苦,但也不能太讲究享受啊,中道就算分三品,我们现在也是中道里的上品,你还嫌太苦,那就是你的习气,就是你的贪心啊。有的同学经常冒火、怄气,这也是你的瞋心习…
《《佛说贤者五福德经》讲解(30~3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