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底觉悟的人,这也是全世界崇敬他的原因。
发清净心出家功德殊胜,
没有大雄大力是做不到的
“逾城出家示善离”,是讲释迦佛出家的功德,大雄宝殿里供的就是释迦佛。出家叫辞亲出家,要告别亲人、离开世俗的一切享受:专心一意地去探求宇宙人生的真理,还要弘扬佛法、广度众生,没有大雄大力的精神你是做不到的。当然,这样的出家,他的发心、他的行动以及将来的结果都是非常清净、非常殊胜的。我们对出家人恭敬就是因为他有这些了不起的功德,这是指真出家。
真出家是为了弘扬佛法广度众生,使正法久住,
所以应该赞叹出家功德
真出家他是为了断烦恼、证阿罗汉果,为了弘扬佛法、广度众生,为了培养徒弟、一代一代把佛法传下去,所以我们应该随时随处赞叹出家功德。我就没有具备这样功德,我年轻时发心出家,但始终没有出成,现在更加困难了,要找一个善知识都难。前几年我还想各地走一走,去找善知识给我出家,但是这几年不断地生病,所以出家不容易啊。
对狮子虫不可赞同,灭法的罪过也就有你的份
居士对一个真正出家的清净比丘不恭敬、不赞叹他的功德、这是有罪过的。如果你对一个假和尚恭敬,赞叹,你罪过更大,因为你在帮他搅乱佛法,帮他扰乱佛门,助长了他的歪风邪气。这里面也包含着消灭佛教的罪过。因为他们在佛门里尽搞歪风邪气、败坏佛教、玷污佛门,那还谈得上什么伟大?佛称他们是狮子身上的虫,靠吃狮子的血来养活自己。这个狮子就是指释迦佛。
将来佛教就是被那些靠吃狮子身上血的狮子虫消灭的,而你去恭敬他、帮助他,灭法的罪也在你身上。谤法尚且要下无间地狱,何况灭法?
身不出家心出家,也具备了心出家的功德,
不赞成居士弘法,会促使佛法衰落
做居士的,如果能够做到身不出家心出家,我们也要恭敬他,因为他也具备了心出家的功德。如今有些糊涂人宁愿去恭敬一个假和尚,却看不起一个真正在修行、弘法度众生的居士,这就促使了佛法很快的衰落。
要以殊胜的功德来纪念释迦佛成道(9)
——释迦牟尼佛成道纪念开示
傅味琴 讲于2008.1.17
修行人不离欲,不能入定,什么成就都不会有;
不修戒定慧的人,会把佛门搞得很不清净
提要:
·如果释迦太子修的是外道苦行,那怎么称得上“六年难行彼岸竟”呢
·释迦佛六年苦行获胜静虑,修行人不离欲,不能入定,什么成就都不会有
·四谛法是解脱法,不从四谛法上修,生死是解脱不了的
·不修道谛,就证不到灭谛,生死都解脱不了还能成佛吗?
·在烦恼中造恶业,三恶道门就打开了,不修戒定慧的人,会把佛门搞得很不
清净
·佛在人间度众生,整个僧团可没有把佛法作为谋生的手段
如果释迦太子修的是外道苦行,
那怎么称得上“六年难行彼岸竟”呢
第三句,“六年难行彼岸竟”,释迦佛为什么能得到彻底究竟的解脱?因为他修了六年苦行。后世的众生没有一个能做到像释迦佛那样的六年苦行。有人把释迦太子的六年苦行,看成是印度外道的苦行。印度外道的苦行吃大便、喝动物的尿、睡在有刺的木头上,释迦太子可没有这么做啊!如果释迦太子修的是外道苦行,那怎么称得上“六年难行彼岸竟”呢?
释迦佛六年苦行获胜静虑,修行人不离欲,
不能入定,什么成就都不会有
第四句,“获胜静虑我顶礼”。释迦佛六年苦行获得了甚深的殊胜的静虑,静虑就是禅定。修行人天天搞好吃好穿,喜欢好东西,能得到殊胜的禅定吗?离欲没做到,初禅就拿不到。成道是在禅定中成的,没有禅定什么成就都不可能有。哪怕你修方便法门求生净土,也要达到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定。修什么法门都一样,离开了定,你心乱飘还会有什么成就?
四谛法是解脱法,不从四谛法上修,
生死是解脱不了的
昨天提到,这四句话从法上去理解,说的就是苦、集、灭、道四谛法,所以说释迦佛是从四谛法中得到解脱,得到觉悟,得到成就的。释迦佛成道以后,首先到鹿野苑度五比丘,说的就是苦集灭道四谛法。后来他说法四十九年,都是从四谛法开出来的,所以四谛法是根本法。你修好四谛法,就能证阿罗汉果、了脱生死。如果你不从四谛法上去修,你是解脱不了的。
不修道谛,就证不到灭谛,
生死都解脱不了还能成佛吗?
当年释迦佛跟五比丘说四谛法,说了三次,叫三转十二*轮,五比丘就证果了,这是谁也推翻不了的历史事实。讲经说法要说真实语,而不能夸夸其谈,把佛法改变了就不能叫佛法。
中国一向是大乘佛教,可大都不修四谛法,连道谛中的四念处也不知道,大乘经典《佛说阿弥陀经》里也讲到三十七道品,可人们既不知,也不修。不修道谛,就证不到灭谛,生死都解脱不了,能成佛吗?因为没有根本嘛。
在烦恼中造恶业,三恶道门就打开了,
不修戒定慧的人,会把佛门搞得很不清净
“世轮苦逼解无端”,这说的苦谛。现在一进佛门,常会听到“娑婆世界苦啊,我是苦恼人。”你既然知道苦,这很好,“知苦思断集,慕灭乃修道”,知道苦了,要想该我怎么去断掉苦,苦是从烦恼聚集而来,要断掉苦就要断掉烦恼,下一步要修集谛啊,可他不修了。
如今有几个人在断烦恼?大都搞名利搞斗争,排斥真正修行的人,在烦恼中造恶业,三恶道的门就打开了,这也叫通,不是通向彼岸,是通向三恶道。佛亲口说:愚痴畜生道,贪吝饿鬼道,瞋恨地狱道,这么样发展贪瞋痴,结局就是三恶道。佛说要勤修戒定慧,熄灭贪瞋痴,那些不修戒定慧的人会把佛门搞得不清净,岂不挂了佛旗反佛教?
佛在人间度众生,
整个僧团可没有把佛法作为谋生的手段
“逾城出家示善离”,这就是说的集谛。苦从烦恼来,只有断掉烦恼,才能解脱苦。发心出家目的就是为了断烦恼,到彼岸。佛在人间度众生,整个的说法以及整个的僧团里都没有把佛法作为谋生的手段。
要以殊胜的功德来纪念释迦佛成道(10)
——释迦牟尼佛成道纪念开示
傅味琴 讲于2008.1.17
释迦佛是发菩提心修出离乘,
加上往世修菩萨乘的功德,所以今世能成佛
提要:
·师把学法的徒弟找回去,为的是不学唱唸,将来无法吃饭
·六年难行为的是证灭谛,获胜静虑是修好道谛
·成佛的目的是为了更好更广大地度众生
·了解释迦佛的一生,才能走上真正修行的路
·人都往不清净的地方挤,这样修行怎能修得好,佛门也搞不好
·要按佛的教导做到依教奉行,这就叫皈依,为的是要结束生死流浪,
回如来的老家
·释迦佛是发菩提心修出离乘,加上往世修菩萨乘的功德,所以今世能成佛
师把学法的徒弟找回去,
为的是不学唱念,将来无法吃饭
以前有个年轻的出家人到我们这儿来学法。来了以后,才打电话给师父。师父就找上门来,她说,“佛门有个规矩,徒弟跑掉了,师父要把他找回去,否则师父就要有过失的。”我想这话应该是指师父为了避免徒弟走上歧途去学坏。可她是来佛学苑求法呀,你应该支持她呀!
据说她跟徒弟说,“这儿光学佛法,不学唱唸,你不会唱唸将来怎么吃饭啊?”哦,原来出家是为了吃饭,不是为了弘扬佛法!我们这里从来不做经忏佛事,也没饿过肚子,我老师还是居士,还能供养这么多个修行人,这不是事实吗?
六年难行为的是证灭谛,获胜静虑是修好道谛
“六年难行彼岸竟”,这是灭谛。灭掉了烦恼才能到彼岸,才能究竟。“获胜静虑我顶礼”,这是道谛,修道无非是修戒定慧。这四句话是赞叹释迦佛修行的功德,我们都应该尊敬释迦佛,皈依释迦佛。
成佛的目的是为了更好更广大地度众生
我们要成佛,就要度众生、要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从初地修到超九地就登佛地。从释迦佛的传记来看,释迦佛是成佛后广度众生的,其实释迦佛还是通过行菩萨道,以菩提心的功德成佛的。从佛的本生经来看,释迦佛过去世是世世常行菩萨道,所以他今世能成佛。成佛后,为了度无量众生说了四十九年法,这就说明成佛的目的是为了更好、更广大地度众生。
了解释迦佛的一生,才能走上真正修行的路
释迦佛这一生从凡夫修到成佛,给我们做了个榜样,我们了解释迦佛的一生,是为了更好的跟释迦佛学,这样我们才能走上真正修行的路。释迦佛从发菩提心开始一直到成佛,成佛后广度众生,这个过程里没有一点为自己考虑的自私心。他当初离开皇宫,就是出于菩提心。他悲悯众生在生老病死的痛苦里不得解脱,他是为了一切众生而离开皇宫,出家去追求真理的。并不是像现在有些人,是受了刺激,消极了才出的家。当然,你因为这个缘故出了家,出家后能好好地学佛法修行,发菩提心度众生,将来也一样能证果成道。
人都往不清净的地方挤,
这样修行怎能修得好,佛门也搞不好
有的却相反,没出家时还发菩提心,出家后却受了世俗的污染,去搞名搞利,不是有句老话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释迦佛一再教导我们,不清净的地方不能去。可如今多少人盲目地走东走西,进了不清净的地方,等到受了染污出来时,有几个还能保持清净?真正三宝的地方要亲近,他不去;不清净的地方,人特别多,都朝那边挤。这样修行怎么修得好,佛门也搞不好?
要按佛的教导做到依教奉行,这就叫皈依,
为的是要结束生死流浪,回如来的老家
我们都是皈依释迦佛的,什么叫皈依?听佛的话,走佛的路,按照佛的教导去依教奉行,这就叫皈依。我们今天都在生死流浪中,我们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回如来的家,结束流浪的生活。真正皈依的精神就是前面这四句话,非常具体,非常实际,就看我们肯不肯学,肯不肯走。
释迦佛是发菩提心修出离乘,
加上往…
《要以殊胜的功德来纪念释迦佛成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