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根本修心要门》讲解(1~9)

  《四根本修心要门》讲解 (1) 一、婬戒摄修

  傅味琴讲于开化文殊院 2006.10.31

  一、婬戒摄修

  佛语诸比丘 观淫欲鄙秽 粪器死猪肠 枯骨断肉想

  胜夜叉狱卒 饥狼毒蝎等 宁入热铁网 不堕爱河中

  言视毒箭伤 往来履锋刃 身手触斩砍 受物捧刀轮

  入家堕火宅 偕行迎风炬 同坐处深井 通书告死刑

  阎浮有毒树 触树见树形 齅香闻树声 听名见画影

  闻谈说拟议 悉中毒身死 不识无爱觉 或习护命法

  持律好比丘 虽逢而无害 日六次观熟 遭敌保不败

  (摘自《能海上师全集》第一辑第80页)

  

  ~众生皆由婬而来,婬乃生死之根本,摄修颂并非戒律之界限,而是怎样把戒持得清净的方法。

  

  杀盗淫妄是根本戒 比丘以淫戒为首

  提要:

  ·杀盗淫妄是根本戒,比丘以淫戒为首,居士以杀戒为首

  ·出家人断淫的戒律要求高,因为出家的目的就是为了了脱生死

  ·末法时期要具足出家的因缘也很困难

  ·出家要父母同意,父母不同意,任何出家人都不能给他剃度

  杀盗淫妄是根本戒,

  比丘以淫戒为首,居士以杀戒为首

  今天我们讲《四根本修心要门》,四根本就是戒律中的杀盗淫妄四根本戒。居士五戒中酒戒是放逸戒,杀盗淫妄是根本戒。比丘、比丘尼也是以杀盗淫妄为根本戒的。不同之处,比丘比丘尼,淫戒第一,居士杀戒第一,七众别解脱戒为什么各不相同?这是佛的慈悲、方便,为了使各种层次不同环境的人都能够受了戒持得起来,所以根据各人情况,在受戒上也有区别。

  出家人断淫的戒律要求高,

  因为出家的目的就是为了了脱生死

  在家修行,上有父母下有妻儿,如果把淫戒放在第一位,居士不可能做到像出家人那样严格。出家人的淫戒非常严格,跟居士的淫戒又有区别。居士是断邪淫,不断正淫,结婚生子都可以,正当夫妻生活叫正淫。出家人要求高了,非但要断邪淫,而且不准有正淫,也就是说出家人不得有夫妻关系。出家的理想和目的就为了了脱生死,一出家你就要完成你出离生死的理想和目的,所以要集中精力去断掉自己的淫爱。淫爱是生死的根本,如果淫爱不断,生死了不脱,这跟出家的目的完全相反。所以正淫邪淫都不许可。

  末法时期要具足出家的因缘也很困难

  听说现在出家有一条要求,假如你是结过婚的,要看你的离婚证书。佛在世时没有什么离婚制度,只是在戒律中规定,你一出家就要断掉夫妻关系,自己要遵守好这条戒。为什么现在会有这个要求呢?据我知道是因为现在有人发心出家了,他的老婆就到寺院里来吵闹,闹得寺院实在没有办法,所以就想出这个主意。因为离婚了,她就不可能再来闹了。可见在末法时期想要具足出家的因缘也很困难,真是障碍重重啊。

  出家要父母同意,

  父母不同意,任何出家人都不能给他剃度

  附带说一句,我年轻时进佛门,经常听到有些人发心出家修行,心很真切,可是障碍很大,父母不同意,他就自己跑掉了。全国寺院这么多,哪儿去找?真好像大海捞针那样。这种行为在中国佛门里一向是受人赞叹,赞叹他道心坚固。这种作法不管是受道教影响还是受民间的影响,根据释迦佛的教导来说,是不妥当的,不能提倡。因为我们佛教是讲孝道的,一个佛弟子首先要孝父母,要报父母恩。儒教讲的全是世间法,尚且提倡孝道,佛教比儒教更高尚,更伟大,当然也要讲孝道。应该是你发心出家,必须经过父母同意,如果父母不同意,任何出家人都不能给他剃度。

  《四根本修心要门》讲解 (2)

  一、婬戒摄修

  傅味琴讲于开化文殊院 2006.10.31

  出家是为了要断爱了生死,

  因为生死是我们的重担

  提要:

  ·如今的佛门脱离释迦佛教导,只想度你出家,出家后的要求反而放宽了

  ·出家是为了要断爱了生死,因为生死是我们的重担

  ·死了又投生,自杀不解决问题,佛弟子要断烦恼来放下生死的重担

  ·一起男女心就要切断它,修行就是修这个

  ·男女间的吸引力很厉害,经过无数次的重复,已经形成条件反射了

  ·条件反射面铺得很广,在厌恶心上也起作用

  如今的佛门脱离释迦佛教导,

  只想度你出家,出家后的要求反而放宽了

  按照出家的规矩,出家先要在丛林住几个月,你表现好,才同意你出家。但是有的地方就怕他家里人找来拖他回去,马上就收他做徒弟,头发剃掉。其实这不解决问题的,头发剃掉了,父母要拖回去,还是能拖回去,光头也是我儿子呀,头发剃光了还可以长出来的。所以佛门的风气长期以来已经逐渐逐渐离开了释迦佛的教导,自搞一套,失去了原始佛教的传统,成了所谓“中国佛教”。有的地方不应该这样严,却搞得很严,有的地方不应该这么宽,却搞得很宽,反正只要你能出家就好,千方百计想把你度出家,至于出家以后应该干什么?倒不严格了。

  出家是为了要断爱了生死,因为生死是我们的重担

  出家真正的目的是要了生死,今生就要断烦恼证果,证到阿罗汉,生死就了了。生死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重担,我们无始以来一直在流转生死,生死的重担不知道挑了多久了。有人认为佛经里的这种话是一个比喻,可是这个比喻也有现实的真实意义。世俗生活里人们常说:“我活得很累啊。”活得很累,就是这个“活”的担子挑得太累了,这不是重担吗?

  死了又投生,自杀不解决问题,

  佛弟子要断烦恼来放下生死的重担

  可是凡夫愚蠢,他为了不挑这个重担,去走上一条错误的道路,就是自杀。自杀有什么用?你死了还得投生,还得挑重担。我们佛弟子要卸掉这个生死的重担,就是靠修行。修行就是为了断烦恼,了脱生死。经书上讲,一等到你烦恼断尽证阿罗汉果了,就叫生死已了,重担已下,因为再也不会投生了,没有烦恼,怎么会去投生?有烦恼才会去投生啊。

  一起男女心就要切断它,修行就是修这个

  有一天我走在路上,看到一个妇女,我就想我死后愿不愿意钻到她肚子里去?一想,没劲,蛮好一个人钻到人家肚子里去干什么?你这个时候,如果看到女的迷惑了,你还是会钻进去,人为什么会投胎?就是起了男女的爱心,一起男女的爱心,众生都会受迷惑。修行人难免也会动男女心,所谓修行就是在这个时候切断它,哪怕你想得乱七八糟,也要快刀斩乱麻,修行就是修这个。

  男女间的吸引力很厉害,

  经过无数次的重复,已经形成条件反射了

  男女之间的吸引力很厉害呀,经过无数次的重复,形成了条件反射,一受迷惑肯定上当。从前生理学家巴浦洛夫做过实验,给狗吃红烧肉,狗的唾液马上就分泌出来了,这叫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俗称本能、天性。条件反射呢?狗一看见红烧肉来了,还没有吃到,口水已经滴里嗒啦流出来了,红烧肉是个条件,口水流出来就是反射,这叫条件反射。更进一步的实验,每次给狗吃红烧肉之前开亮红灯,结果红灯跟红烧肉发生联系了,狗也懂得,红灯亮就要吃红烧肉了,其实红灯不是红烧肉,但是红灯一亮,狗的口水就流出来了。

  从前曹操行军,士兵们口渴得都走不动了。曹操很聪明,看到前面一片树林,他就说:大家看,前面是片梅林,大家快点走去吃梅子啊。士兵们一听到梅林,梅子是酸的啦,口水就流出来了,也不那么渴了,就跑得个快。结果跑到了,一个梅子也没有。连耳朵听到也会起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面铺得很广,在厌恶心上也起作用

  前两天跟同学闹了一点意见,今天这个同学没有再惹你,可是一看见心里马上不高兴,哪怕四年前闹过矛盾,今天也会起作用。而且条件反射面铺得很广,即使这个人不是他,只是脸很像,也讨厌,照样也起条件反射的作用。

  

  《四根本修心要门》讲解 (3)

  一、婬戒摄修

  傅味琴讲于开化文殊院 2006.10.31

  不断男女爱的吸引力,

  死后就会进入母胎

  提要:

  ·男女爱心,生生世世重复到今世,一见男女的境,反应就很快

  ·如今的家教给孩子错误的引导,会引发孩子长大后的男女心

  ·不断掉男女爱的吸引力,死后就会进入母胎

  ·自己没有修行功德,忙着超度死人,反背了罪过

  ·释迦佛最关心出家弟子,好比这里我最关心常住同学

  男女爱心,生生世世重复到今世,

  一见男女的境,反应就很快

  而众生的男女爱心,生生世世不知经过多少次的重复,今生经常会出现这种条件反射的作用。比如前面坐下来一位年轻的姑娘,这个小伙子马上整理衣领,(众笑)人家又跟你不认得。尤其是青春时期,这种反应更加厉害。

  有一年单位去听大报告,在路上排队等车,有个同事就排在我旁边,眼前走过一个小姑娘,他看到了,头会跟着眼睛转的,(众笑)这个印象我很难忘啊。类似的事生活中很多。小道新闻人人喜欢打听,假如是讲男女的事,这个头颈伸得长长的,一定要听明白为止,有几句没听到,还想问个清楚。

  如今的家教给孩子错误的引导,

  会引发孩子长大后的男女心

  这跟成年人对孩子从小的影响也有关系。小孩子不懂,很天真烂漫,可是你给他施加了影响,他脑子里有了这个印象,他长大了就懂了,那就麻烦了。比如说,家里来了一个亲戚,要走了,妈就跟小孩子说:“阿姨要走了,你飞一个。”还教小孩子怎么样飞一个。(众笑)“飞一个”的意思就是我口里的细菌全飞到你口里去。

  报上看到一篇很好笑的事情,一个大人逗小孩玩,给他好吃的,叫小孩叫她一声。小孩就叫了声:“阿姨。”这个人说:“叫得亲热一点。”“好好阿姨”,“再叫得亲热一点”。小孩子想了一想:“亲爱的。”(众笑)这个“亲爱的”还不是从爸爸妈妈那里听来的。小时候受的影响最最重要,可是父母都非常疏忽。小孩子现在不懂,以后仍然回忆得起来的。

  不断掉男女爱的吸引力,死后就会进入…

《《四根本修心要门》讲解(1~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