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以前我一直想不通,跟那些老婆婆真是讲不清楚,尤其老婆婆比老公公还要罗嗦难缠。记得有一次在九华山的时候,老师每天的讲法时间非常长,手头的编辑工作也很多,一天下来很累了,就碰到这样一位老太太,一直跟傅老师聊家常,而且非常罗嗦,老师一直很耐心地听着,有时候还陪着聊上几句,尽管他已经很累了,而在一旁的我可不耐烦了,几次打断那位老太太的话,提醒她注意时间,以免影响老师的休息,她只当没听见,继续聊,我在一旁很不耐烦。现在想起来我明白了,修行越高,佛法越通达,不免也会使人产生傲慢的情绪,就像有些同学,一谈佛法就是空与有的辨证关系,缘起性空的道理,让他讲一讲基础佛法给初进门的同学听听,没兴趣了,觉得他们水平太差,没耐心了,实际上这不叫做修行。为什么说真正大修行的人还要到老婆婆那里去?就是要磨掉自己的傲慢,磨出对教育众生的耐心来,而且佛法在生活中,说不定真理还出在老婆婆的身上。所以老师经常讲对待烦恼要反其道而行之,跟烦恼对着干,我们应该有这样的勇气。
法是众生的智慧藏
大家刚才听我讲了那么多,是不是对于佛法,对于修行比原来明白了很多,这种明就叫做明智。通过学习佛法,明白了很多道理,增长了自己的智慧,所以佛是伟大的教育家,法是众生的智慧藏,只有佛法才能真正的度众生出离苦海。
要把佛法智慧贡献给所有众生
在现实的佛门中大家也都很忙,忙些什么呢,我们最通常见到的是修庙、造佛像、开光、升座、超度,我觉得这些不是度众生的最根本的、最重要的,现在的众生需要的是佛法的智慧,必须要通过讲经说法,平时生活中善知识的指导,才能去除他们的烦恼,增长他们的智慧。以外表的金碧辉煌,或是热闹来吸引人,对人的影响也始终是表面的,不能深入人心,更不能打动人,改变人,所以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要好好的学习佛法,将来把佛法的智慧贡献给所有的众生。
《明智觉观存念门》讲记(11)
◎ 闻修讲解
不讲佛法,不讲道风,
能培养出修行人的素质吗
本次提要:
■ 佛说四谛使五比丘证了阿罗汉果
■ 要在修法上得欢喜才是真正的佛教
■ 因贪图享乐而出家,修的是名利道
■ 不讲佛法,不讲道风,能培养修行人的素质吗
■ 佛法在众生中发挥不了作用,佛教就名存实亡了
■ 修明智,要根据佛亲口的教导,依教奉行
■ 修行的原则不能变
■ 坚持每天修定、念经、听法,心里就会非常欢喜
佛说四谛使五比丘证了阿罗汉果
今天继续讲明智觉观存念门。上次讲到要以法度众生,释迦牟尼佛在成道以后首先到鹿野苑度五比丘,说苦集灭道四谛法,使他们证了阿罗汉果,了脱了生死。从此世间上就有了三宝,佛宝释迦佛,法宝四谛法,僧宝五比丘,三宝就这样建立了,从此以后佛教开始兴旺起来。从这里可以看出佛教是靠法的弘扬,佛成道后可没有发五张请帖,请他们到雪山洞里参观,一参观就成了阿罗汉,也没有在菩提树下用极其珍贵的金银宝贝搞了一个金碧辉煌的金刚宝座,自己坐在上面,五比丘来了,一顶礼就成了阿罗汉,拿现在佛门的世俗现象与释迦佛当年的修行比一比,不难看出之间的差距来。
要在修法上得欢喜才是真正的佛教
能海上师当年在五台山清凉桥,一个破庙,连个烛台都没有,里面住了将近100位出家众,天天讲法,生活艰苦,人人都精神抖擞,法喜充满,不愿离开上师,我想这样才是佛教真正的庄严。法尊法师当年求法的时候,生活苦得难以想象,很多人都受不了半途而退,他却不觉得什么苦,天天高兴,因每天能听到法而冲淡了对苦的感受。
因贪图享乐而出家,修的是名利道
因贪图享乐而出家,他修的是名利的道,确切的说是地狱道。我们每天在老师身边听法、念经、禅定不觉得怎样,外面回来的同学就体会到这里的殊胜,佛门里种种的不好现象,真正的佛弟子内心都是很不好受的,这时才体会到傅老师为何要不辞劳苦地培养佛教下一代,才明白自己身上的责任。
不讲佛法,不讲道风,能培养修行人的素质吗
有的佛学院用优越条件来吸引求学者,这样能培养修行人的素质吗?能符合修行的要求吗?佛弟子一开口就是你们那里的条件怎么样?而不问你们那里的道风学风怎样?佛法怎么样?给年轻一代树立享受思想,这跟社会上又有什么不同呢?这些能度众生吗?傅老师讲过:“这些不能代替佛法”,说得再好也不是佛的明智。法的光辉越来越低,拿面镜子反照过去,仍然是世间的光,不是佛法的光。
佛法在众生中发挥不了作用,佛教就名存实亡了
多识教授称这种现象为墓碑的庄严。墓碑再庄严,哪怕你能吸引很多的子孙去献花、烧香、磕头,也不能使死人活过来。佛像成了古代的艺术品,经书看不懂,再也没人去看,成了古代学问,寺院装修得富丽堂皇,成了游乐场所,和尚变成了供人观赏的对象,佛法在众生中发挥不了作用,佛教就名存实亡了。
修明智,要根据佛亲口的教导,依教奉行
所以我们修明智,要根据佛法的原则修,要根据佛亲口的教导,依教奉行,比如“少欲知足”吧,出家三衣一钵,非常简单,要使自己的欲望降到最低,然而在修道上要精进努力断烦恼,每天非禅即诵,非诵即禅,这样才叫依教奉行,而不是找出各种理由来相反做。
修行的原则不能变
比如有些人说:“现在不比从前了,像从前那样要求他们,就没有人修行了,现在是什么时代,戒也要改一改,方便妄语也可以说”,听起来似乎有道理,仔细想想错误百出,即使要求不能像以前那样高,但是修行人的原则、素质不能变,做不到佛陀的要求应该深感惭愧了,至少也应该向这方面去努力吧。
坚持每天修定、念经、听法,心里就会非常欢喜
记得我们随老师学法以来,老师要求我们每天晚上七点钟睡觉,清晨两点钟起床,一开始真不习惯,晚上睡不着,早上又起不来,几个月下来大家都习惯了,每天修定、唸经、讲法,非常欢喜,生活上虽比家里艰苦,但为了学法也能坚持下来,我们还不是做到了吗?
《明智觉观存念门》讲记(12)
◎ 闻修讲解
佛教要排除被某些人混杂的
宗教迷信和封建思想
本次提要:
■ 每天都做到,十年不成就才怪呢
■ 笨鸟先飞,做个优秀的佛弟子
■ 有出家九年还不知三皈戒、三皈愿
■ 不能皈依外道、外道法、外道邪众
■ 要发无上心、要深入经藏、要统理大众
■ 在圆满上再增加,只能走样变质
■ 要没有道教思想才是真正的佛教
■ 佛教要排除被某些人混杂的宗教迷信和封建思想
每天都做到,十年不成就才怪呢
我觉得关键的问题不是做不到,而是不愿意去做,不想去做,是自己的贪瞋痴在作怪,各位同学在这里学法,不是也做到了吗?所以大家不要觉得现在末法时期修行是不可能的,渐渐小小行,每天都做到,一年就做到很多了,五年,十年下来,你不成就才怪呢!
笨鸟先飞,做个优秀的佛弟子
我们这里就要根据佛法的原则,依教奉行,我想正法时期的修行人一天能做到的,我们就算花个十天二十天也就能做到了,笨鸟先飞嘛,我们只有更加精进,才能做一个优秀的佛弟子,依教奉行,为佛教争光。
有出家九年还不知三皈戒、三皈愿
佛弟子首先要遵守三皈依,这是佛教一个根本的原则,据我所知,来报到的新同学有出家九年了,还在学戒道场学习过,问她什么叫三皈,她只能回答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再问她什么叫三皈依戒,什么叫三皈依愿,不知道,一问三不知,其实每天早晚功课都在念,但没有人讲,念了九年了还是不懂。所以只有学法才能使人明智,只有学习才能让人懂啊。
不能皈依外道、外道法、外道邪众
受了三皈依,有三件事要做到,一、皈依佛,永不皈依,天魔外道,一切的天道:比如玉皇大帝、吕洞宾不能信,道教、基督教等都是信天道的,这些都不能信,魔道:比如巫婆神汉,鬼附身等,不能信,外道:比如气功,或者类似的东西,不能信,否则你就犯了三皈依戒的第一条,二、皈依法,永不皈依,外道典籍,一切外道的书籍都不能看,三、皈依僧,永不皈依,外道邪众,不能跟学外道的人在一起,以免受他们的影响,不能共住三天,否则就算犯戒,这三件事你能不能做到要想好,能做到了才受三皈依。
要发无上心、要深入经藏、要统理大众
还有应该做的三件事,“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这个无上心就是菩提心,自己做到还要引导众生发成佛的心,走成佛的路。“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己要经常听闻佛法,还要引导众生广学多闻,把经书里的话都能理解,能够深入经藏。“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有了雄心壮志,有了智慧后才能领导大众,没有障碍,这就是我们受了三皈依后应该做到的,所以作为一个佛弟子就应该遵照佛陀的教导,佛陀的原则去做,这才叫依教奉行。
在圆满上再增加,只能走样变质
佛的智慧是圆满的,没有漏洞的,究竟的,彻底的,佛在世的时候度了无数的众生。就像周利槃陀这样愚笨的人,佛陀都把他度化,而周利槃陀的特点就是听佛的话,依教奉行,学习纯粹的佛教,他可没有因为笨,认为还要依靠外道的知见。脚踏两条船是没有成就的,现在不少佛弟子偏偏把世间上的那一套搬进了佛门,认为学佛法就要学儒教,学道教,学好了做人才能学佛教,在圆满上再增加一些东西,那就只能使它走样变质。
要没有道教思想才是真正的佛教
在女众部刚开学的时候,有个道士来看一位同学,他跟办公室的老师大谈道教,说什么“中国佛教要有道教思想”,外道有这样的想法还不足为奇,…
《明智觉观存念门(闻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