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前我一直想不通,跟那些老婆婆真是講不清楚,尤其老婆婆比老公公還要羅嗦難纏。記得有一次在九華山的時候,老師每天的講法時間非常長,手頭的編輯工作也很多,一天下來很累了,就碰到這樣一位老太太,一直跟傅老師聊家常,而且非常羅嗦,老師一直很耐心地聽著,有時候還陪著聊上幾句,盡管他已經很累了,而在一旁的我可不耐煩了,幾次打斷那位老太太的話,提醒她注意時間,以免影響老師的休息,她只當沒聽見,繼續聊,我在一旁很不耐煩。現在想起來我明白了,修行越高,佛法越通達,不免也會使人産生傲慢的情緒,就像有些同學,一談佛法就是空與有的辨證關系,緣起性空的道理,讓他講一講基礎佛法給初進門的同學聽聽,沒興趣了,覺得他們水平太差,沒耐心了,實際上這不叫做修行。爲什麼說真正大修行的人還要到老婆婆那裏去?就是要磨掉自己的傲慢,磨出對教育衆生的耐心來,而且佛法在生活中,說不定真理還出在老婆婆的身上。所以老師經常講對待煩惱要反其道而行之,跟煩惱對著幹,我們應該有這樣的勇氣。
法是衆生的智慧藏
大家剛才聽我講了那麼多,是不是對于佛法,對于修行比原來明白了很多,這種明就叫做明智。通過學習佛法,明白了很多道理,增長了自己的智慧,所以佛是偉大的教育家,法是衆生的智慧藏,只有佛法才能真正的度衆生出離苦海。
要把佛法智慧貢獻給所有衆生
在現實的佛門中大家也都很忙,忙些什麼呢,我們最通常見到的是修廟、造佛像、開光、升座、超度,我覺得這些不是度衆生的最根本的、最重要的,現在的衆生需要的是佛法的智慧,必須要通過講經說法,平時生活中善知識的指導,才能去除他們的煩惱,增長他們的智慧。以外表的金碧輝煌,或是熱鬧來吸引人,對人的影響也始終是表面的,不能深入人心,更不能打動人,改變人,所以我們在座的各位同學要好好的學習佛法,將來把佛法的智慧貢獻給所有的衆生。
《明智覺觀存念門》講記(11)
◎ 聞修講解
不講佛法,不講道風,
能培養出修行人的素質嗎
本次提要:
■ 佛說四谛使五比丘證了阿羅漢果
■ 要在修法上得歡喜才是真正的佛教
■ 因貪圖享樂而出家,修的是名利道
■ 不講佛法,不講道風,能培養修行人的素質嗎
■ 佛法在衆生中發揮不了作用,佛教就名存實亡了
■ 修明智,要根據佛親口的教導,依教奉行
■ 修行的原則不能變
■ 堅持每天修定、念經、聽法,心裏就會非常歡喜
佛說四谛使五比丘證了阿羅漢果
今天繼續講明智覺觀存念門。上次講到要以法度衆生,釋迦牟尼佛在成道以後首先到鹿野苑度五比丘,說苦集滅道四谛法,使他們證了阿羅漢果,了脫了生死。從此世間上就有了叁寶,佛寶釋迦佛,法寶四谛法,僧寶五比丘,叁寶就這樣建立了,從此以後佛教開始興旺起來。從這裏可以看出佛教是靠法的弘揚,佛成道後可沒有發五張請帖,請他們到雪山洞裏參觀,一參觀就成了阿羅漢,也沒有在菩提樹下用極其珍貴的金銀寶貝搞了一個金碧輝煌的金剛寶座,自己坐在上面,五比丘來了,一頂禮就成了阿羅漢,拿現在佛門的世俗現象與釋迦佛當年的修行比一比,不難看出之間的差距來。
要在修法上得歡喜才是真正的佛教
能海上師當年在五臺山清涼橋,一個破廟,連個燭臺都沒有,裏面住了將近100位出家衆,天天講法,生活艱苦,人人都精神抖擻,法喜充滿,不願離開上師,我想這樣才是佛教真正的莊嚴。法尊法師當年求法的時候,生活苦得難以想象,很多人都受不了半途而退,他卻不覺得什麼苦,天天高興,因每天能聽到法而沖淡了對苦的感受。
因貪圖享樂而出家,修的是名利道
因貪圖享樂而出家,他修的是名利的道,確切的說是地獄道。我們每天在老師身邊聽法、念經、禅定不覺得怎樣,外面回來的同學就體會到這裏的殊勝,佛門裏種種的不好現象,真正的佛弟子內心都是很不好受的,這時才體會到傅老師爲何要不辭勞苦地培養佛教下一代,才明白自己身上的責任。
不講佛法,不講道風,能培養修行人的素質嗎
有的佛學院用優越條件來吸引求學者,這樣能培養修行人的素質嗎?能符合修行的要求嗎?佛弟子一開口就是你們那裏的條件怎麼樣?而不問你們那裏的道風學風怎樣?佛法怎麼樣?給年輕一代樹立享受思想,這跟社會上又有什麼不同呢?這些能度衆生嗎?傅老師講過:“這些不能代替佛法”,說得再好也不是佛的明智。法的光輝越來越低,拿面鏡子反照過去,仍然是世間的光,不是佛法的光。
佛法在衆生中發揮不了作用,佛教就名存實亡了
多識教授稱這種現象爲墓碑的莊嚴。墓碑再莊嚴,哪怕你能吸引很多的子孫去獻花、燒香、磕頭,也不能使死人活過來。佛像成了古代的藝術品,經書看不懂,再也沒人去看,成了古代學問,寺院裝修得富麗堂皇,成了遊樂場所,和尚變成了供人觀賞的對象,佛法在衆生中發揮不了作用,佛教就名存實亡了。
修明智,要根據佛親口的教導,依教奉行
所以我們修明智,要根據佛法的原則修,要根據佛親口的教導,依教奉行,比如“少欲知足”吧,出家叁衣一缽,非常簡單,要使自己的欲望降到最低,然而在修道上要精進努力斷煩惱,每天非禅即誦,非誦即禅,這樣才叫依教奉行,而不是找出各種理由來相反做。
修行的原則不能變
比如有些人說:“現在不比從前了,像從前那樣要求他們,就沒有人修行了,現在是什麼時代,戒也要改一改,方便妄語也可以說”,聽起來似乎有道理,仔細想想錯誤百出,即使要求不能像以前那樣高,但是修行人的原則、素質不能變,做不到佛陀的要求應該深感慚愧了,至少也應該向這方面去努力吧。
堅持每天修定、念經、聽法,心裏就會非常歡喜
記得我們隨老師學法以來,老師要求我們每天晚上七點鍾睡覺,清晨兩點鍾起床,一開始真不習慣,晚上睡不著,早上又起不來,幾個月下來大家都習慣了,每天修定、唸經、講法,非常歡喜,生活上雖比家裏艱苦,但爲了學法也能堅持下來,我們還不是做到了嗎?
《明智覺觀存念門》講記(12)
◎ 聞修講解
佛教要排除被某些人混雜的
宗教迷信和封建思想
本次提要:
■ 每天都做到,十年不成就才怪呢
■ 笨鳥先飛,做個優秀的佛弟子
■ 有出家九年還不知叁皈戒、叁皈願
■ 不能皈依外道、外道法、外道邪衆
■ 要發無上心、要深入經藏、要統理大衆
■ 在圓滿上再增加,只能走樣變質
■ 要沒有道教思想才是真正的佛教
■ 佛教要排除被某些人混雜的宗教迷信和封建思想
每天都做到,十年不成就才怪呢
我覺得關鍵的問題不是做不到,而是不願意去做,不想去做,是自己的貪瞋癡在作怪,各位同學在這裏學法,不是也做到了嗎?所以大家不要覺得現在末法時期修行是不可能的,漸漸小小行,每天都做到,一年就做到很多了,五年,十年下來,你不成就才怪呢!
笨鳥先飛,做個優秀的佛弟子
我們這裏就要根據佛法的原則,依教奉行,我想正法時期的修行人一天能做到的,我們就算花個十天二十天也就能做到了,笨鳥先飛嘛,我們只有更加精進,才能做一個優秀的佛弟子,依教奉行,爲佛教爭光。
有出家九年還不知叁皈戒、叁皈願
佛弟子首先要遵守叁皈依,這是佛教一個根本的原則,據我所知,來報到的新同學有出家九年了,還在學戒道場學習過,問她什麼叫叁皈,她只能回答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再問她什麼叫叁皈依戒,什麼叫叁皈依願,不知道,一問叁不知,其實每天早晚功課都在念,但沒有人講,念了九年了還是不懂。所以只有學法才能使人明智,只有學習才能讓人懂啊。
不能皈依外道、外道法、外道邪衆
受了叁皈依,有叁件事要做到,一、皈依佛,永不皈依,天魔外道,一切的天道:比如玉皇大帝、呂洞賓不能信,道教、基督教等都是信天道的,這些都不能信,魔道:比如巫婆神漢,鬼附身等,不能信,外道:比如氣功,或者類似的東西,不能信,否則你就犯了叁皈依戒的第一條,二、皈依法,永不皈依,外道典籍,一切外道的書籍都不能看,叁、皈依僧,永不皈依,外道邪衆,不能跟學外道的人在一起,以免受他們的影響,不能共住叁天,否則就算犯戒,這叁件事你能不能做到要想好,能做到了才受叁皈依。
要發無上心、要深入經藏、要統理大衆
還有應該做的叁件事,“自皈依佛,當願衆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這個無上心就是菩提心,自己做到還要引導衆生發成佛的心,走成佛的路。“自皈依法,當願衆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自己要經常聽聞佛法,還要引導衆生廣學多聞,把經書裏的話都能理解,能夠深入經藏。“自皈依僧,當願衆生統理大衆,一切無礙”,有了雄心壯志,有了智慧後才能領導大衆,沒有障礙,這就是我們受了叁皈依後應該做到的,所以作爲一個佛弟子就應該遵照佛陀的教導,佛陀的原則去做,這才叫依教奉行。
在圓滿上再增加,只能走樣變質
佛的智慧是圓滿的,沒有漏洞的,究竟的,徹底的,佛在世的時候度了無數的衆生。就像周利槃陀這樣愚笨的人,佛陀都把他度化,而周利槃陀的特點就是聽佛的話,依教奉行,學習純粹的佛教,他可沒有因爲笨,認爲還要依靠外道的知見。腳踏兩條船是沒有成就的,現在不少佛弟子偏偏把世間上的那一套搬進了佛門,認爲學佛法就要學儒教,學道教,學好了做人才能學佛教,在圓滿上再增加一些東西,那就只能使它走樣變質。
要沒有道教思想才是真正的佛教
在女衆部剛開學的時候,有個道士來看一位同學,他跟辦公室的老師大談道教,說什麼“中國佛教要有道教思想”,外道有這樣的想法還不足爲奇,…
《明智覺觀存念門(聞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