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60~69)▪P3

  ..续本文上一页、悲哀,难道这是佛法的精神吗?”你不懂佛法,首先去了解了解佛法,你自会明白的。

  我不拿佛法的伟大来跟你讲,就说说世俗道理:假如你的孩子去北京上大学,也要离开父母的,最多一年回来两次,父母怎么不去跟校长说,“你们这么样办学,弄得家里父母心里难受,难道这是你们办学目的吗?”这种话在世俗上也讲不通嘛,而在佛门里有些人听了竟然会起同情心,因为这种话专门利用世俗的感情来取得胜利。

  孩子变坏了,快去学佛法;孩子变好了,佛法不必学了,

  这是不为儿女幸福考虑,不为佛教事业、众生的幸福考虑

  以前有个爸爸跟我说,“我儿子脾气很坏,对我毫无礼貌,使我非常痛苦。佛门最讲孝道,拜托你劝劝我儿子。”我一劝很起效果,儿子完全改变,对爸爸非常好。爸爸高兴了,他不是鼓励儿子继续好好地学佛法,而是跟儿子说:“你现在挺好了,就别去学佛了。”这是利用别人的同情,专为自己考虑,不为儿女幸福考虑,不为佛教事业、众生的幸福考虑。

  感情也有伟大与自私,是个人的感情重要,还是对广大众生的感情重要

  现在佛门里的人已经发展到专拆释迦佛的台。某些话很能迷惑人,因为这些言论在世间上是行得通的。

  从前有个来学法的同学,请了探亲假回去,说好四月份来,结果没有来,又说十月份肯定来,又没来。我到了上海,因为他住得离我家也不远,他来看我,说“我大哥跟我说:你是信佛的,信佛人要有慈悲心,你的老婆需要你天天给她按摩,你怎么可以把她丢在家里自管自去学佛法呢?”其实他老婆又不是卧病在床,以前也来我们这儿小住过,仅仅是有点慢性病。这话初听起来有道理啊,现在这种道理在佛门里非常普遍,这种感情成了专被某些人利用的工具。我们不是完全否定感情,可总有伟大和自私的区别,总有正确和错误的区别吧。究竟是对一个人的感情重要,还是对广大众生的感情重要?

  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

  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65)

  傅味琴讲于 2006.4.2

  (于2006.3.7 释迦佛出家纪念日起讲)

  

  惑业苦的恶性循环不息,

  痛苦无穷,修行就是为了求改变了

  提要:

  ■ 平等合理的办法他不要,伟大的佛教事业就被他抛弃了

  ■ 心烦意乱起烦恼,伤害了众生也必然会伤害自己

  ■ 惑业苦的恶性循环不息,痛苦无穷,修行就是为了求改变

  ■ “枯烦恼海炽燃智慧焰”,要把烦恼海烧干,就要靠智慧的火焰

  ■ 如果愚者容易往生净土,那么佛菩萨就难去极乐世界了 

  平等合理的办法他不要,

  伟大的佛教事业就被他抛弃了

  我就跟他说,“佛门讲平等,现在社会上也讲男女平等,夫妻之间要相互照顾,好好协商,你爱人需要你按摩,你应该考虑;可你要学佛法,学不到佛法对你也是一种苦恼,你爱人也要照顾你,这个才叫平等。最好能想个两全其美的办法,能相互得到照顾,岂不更好?我是不插手你家里的事的,不过我可以给你提供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你的夫人也在我们那儿小住过,那么你们两个人一起来好了,你可以每天给她按摩,她可以每天让你听法,这样才公平合理。”

  可那些世俗上的人谁肯这样公平合理地解决问题啊?全是只要你照顾我,别想我解决你的问题,办法就是用世俗观念,只讲片面不讲全面。其实这种站在一面说话的人,他本身只对这一面有感情,而对佛教伟大的事业没感情,所以对佛教事业他也不考虑。结果非但他夫人没来,他自己到现在也没来。

  心烦意乱起烦恼,伤害了众生也必然会伤害自己

  烦恼这两个字怎么解说?烦是心烦意乱,自己心里烦,思想紊乱;恼是恼害。你假如只是一个人生活,你只伤害自己,如果你过群居生活,那么必然会伤害别人,因为你起烦恼了,影响别人,别人必然会被你所害。不管是伤害自己,不管是伤害别人,佛弟子深信因果,你造了恶业必然要受苦报。

   惑业苦的恶性循环不息,痛苦无穷,

  修行就是为了求改变

  即使你受了苦报,也不见得事情到此就完了。受苦报的人,他的烦恼还是没断,又继续去伤害自己伤害别人,那么又受苦报。苦后面仍然是惑,惑就是烦恼,起惑又造业,造业又受苦,受了苦又起惑,就这样循环不息,这就叫惑业苦。就像一个轮子那样,始终在转,这叫恶性循环。进入恶性循环势必会烦恼越来越重,业障越来越重,苦报也越来越厉害。就因为循环不息,痛苦无穷,我们才要修行,修行就是求改变嘛。

  “枯烦恼海炽燃智慧焰”,

  要把烦恼海烧干,就要靠智慧的火焰

  佛说要消除烦恼消除愚痴,必须要靠智慧、靠学问来转变,当然这个学问是指智慧的学问。没有智慧你怎么去转变烦恼?举个例子,水怎么会开?因为锅子底下有火在烧,你把火抽掉了,水就开不了了,还会慢慢冷下去。“枯烦恼海炽燃智慧焰”,烦恼就像海,要把烦恼海烧干,这要靠智慧的火焰,没有智慧的火焰,烦恼海怎么会干啊?

  如果愚者容易往生净土,那么佛菩萨就难去极乐世界了

  有人佛法道理不讲,经书上的法语不提,大讲学愚的好处,好像他能打包票,那不是釜底抽薪吗?把你智慧火抽掉了,烦恼海还能干枯吗?这是叫你一直在烦恼的苦海里生活下去。烦恼苦海就在六道轮回里,六道里哪一道离得开烦恼?充其量,你肯培福,能升到天道。抽掉了智慧,保持原有烦恼,又想到佛的净土去,如果大家都相信这个话,佛法就用不着了。假如说学愚容易往生,那么佛菩萨就去不了极乐世界了。发展下去肯定是佛法不要了,释迦佛也不要了,僧宝也不要了,全都不要了,这岂不是引导众生在烦恼海里翻跟斗。

  

  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

  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66)

  傅味琴讲于 2006.4.2

  (于2006.3.7 释迦佛出家纪念日起讲)

  

  度众生不能违背法的原则,也不能固定一个法门

  提要:

  ■ 度众生不能违背法的原则,也不能固定一个法门

  ■ 要求太高了,也度不了众生,还得随机应变,就有人说闲话,

  似乎只有依他的才对

  ■ 指着桃子说是苹果,这可不是佛门规矩

  ■ 为师的黑白颠倒,佛门不讲慈悲,谁还敢出家 

  度众生不能违背法的原则,也不能固定一个法门

  释迦佛说过,要依法不依人,不能违背法的原则。度众生不能死板板地固定用一个法门,所以佛说有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意思就是有很多很多的法门,是哪一类众生你就用哪一类方法去度。度众生必须方法要善巧,目的是使他能够理解、能够接受,能够照佛法的原则做起来。假如他不能接受那就没起到作用。比如菩萨能度六道众生,我就没有这么大本事,因为我讲的法,狗听不懂。

  心要求太高了,也度不了众生,

  还得随机应变, 就有人说闲话,似乎只有依他的才对己

  众生能够接受你,能被你度,那才是成功。要求太高了,也度不了众生,那你还得随机应变啊,哪能死板板的?如果你看到有只狗,能吃白饭,就可以跟它说,以后你不要吃大便,要吃白饭,白饭清净,大便不干净,(众笑)那么它能听得进去。可是别的狗的习性就是要吃大便,你跟它这么说,它反问你:白饭我吃不下,不吃大便我吃啥?它接受不了啊,那就要研究狗为什么要吃大便,因为大便有一股臭气。就给它吃臭豆腐好了嘛,这就是善巧方便,这是打打比喻。

  回过来说时代不同了,有许多方面不能老一套,当然也不能拿原则做交易。现在的人自己在拿原则做交易,搞的一套全不是佛法;相反,你搞的是佛法,只是稍微善巧一点,变变形式,他就说闲话,一定要照他的。

   指着桃子说是苹果,这可不是佛门规矩

  有个出家女众告诉我们,她们那里师父怎么说,她们就得怎么说,绝对不能说不同的话。师父如果说茄子是长在树上的,她们也必须说茄子长在树上;师父如果指着桃子说这是苹果,她们也必须说是苹果,绝不能说这是桃子。也就是说师父说错了,也要跟着错。

  为师的黑白颠倒,佛门不讲慈悲,谁还敢出家

  我起先以为这只是她师父的规矩,我刚才编稿件时,看到一本书叫《参学琐谈》,这是一个出家人写的,他走过很多地方,那还是民国时期,他写到他去受戒,最吃不消的就是引礼师跟新戒们说,“我说什么你们也必须照我的话说。”意思我说是黑的,哪怕是白的,你也只能说黑的。否则的话,就用格拴子把他打死,放在床底下,等到戒期圆满,抬到化尸窑里去烧!写书的人说:如果是胆子小的人,就会吓得昏倒,当年释迦佛有这种做法吗?

  我最近编稿件看看书,有许多事情我才明白过来。难怪从前有法师说:“假如有人今天来打斋,有馒头吃,整个僧众起大欢喜心。”吃馒头算是偶然吃一次好的;还说:“在禅堂里,撂倒几个人不算稀奇的。”什么叫做“撂倒几个人”,我是听不懂,又不好问,可能就是打死或打倒吧?如果真是这么可怕,我是吓坏了,谁敢出家了?还有书上说,打禅七你要写一张生死状:就是宁愿死也要顶住。把死不当一回事情,撂倒几个没关系,民间还说人命关天,佛门的慈悲心到哪里去了?

  希望佛门里的改变不要离开释迦佛的原则,能海上师说:往好的方面去改变是应该,往坏的方面去改变得就不好了。例如:过去封建办学的一套打破了,西洋办学这一套进来了,从前叫私塾,现在叫学校。咱们从小都是上的学校,都是受现代科学的影响。这么变,有的地方也很好啊。

  拿心理学来说,现在的心理学包括了一个人的情绪、个性,再广一点,你的思想、爱好、人生观,乃至种种的礼貌,都属于心理学的范畴。现代科学对心理的研究范围很广,也很细,研究的目的还不是为了教育你?让你改变不良的个性情绪,培养良好的心理情绪。在我们听起来,这就是修行,不是修行的全部,至少是修行范围里的东西吧。你假如从这方面去启发…

《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60~6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