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70~79)

  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

  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70)

  傅味琴讲于 2006.4.4

  (于2006.3.7 释迦佛出家纪念日起讲)

  

   烧香要烧到苦庙里,

  供养是供养清净比丘僧

  提要:

  ■ 供养弘扬正法的清净比丘僧,功德不可思议,当然果报也殊胜

  ■ 烧香要烧到苦庙里,供养是供养比丘僧的四缘所需

  ■ 佛陀是在清净道上圆满人格的;正法是使众生觉悟,走上清净道;僧是清净为

  体,清净才称宝

  ■ 戒持不起来,就成了挂名比丘

  ■ 自己求解脱,教导众生走解脱道的比丘,才称福田僧

  供养弘扬正法的清净比丘僧,

  功德不可思议,当然果报也殊胜

  我在成都昭觉寺听老一辈讲,从前能海上师讲经,听众都是几千,听法的人多,当然得到法益的人也多。所以比丘的功德不可思议,佛说过,“龙不可思议,出家不可思议”,这是指真正的出家人说的。既然有如此大的功德,我们把种子投在这里,以后的果报当然是非常殊胜。

  能修行弘法的出家人是我们培福最殊胜的地方,如果你供养是为了使出家人安心修行,快快证果成道;是为了出家人弘扬正法,教育众生,这样的发心,下的种子就殊胜。土地殊胜、种子殊胜,当然果报也殊胜。

  烧香要烧到苦庙里,

  供养是供养比丘僧的四缘所需

  从前有句老话:烧香要烧到苦庙里。现在却相反了,这个庙造得富丽堂皇,是天天赶经忏做佛事的富庙,还有临时来参加经忏的假和尚,这种地方去的人特别多,大家都想去凑热闹。人多了排场也大,做起佛事要价几万元,照样有人愿意出钱,因为觉得有气派。

  其实照释迦佛的规定,比丘是以四缘生活,供养比丘僧是供养他的道粮,要供养他的吃的、穿的、看病的医药、以及住的条件。而且供养是供养清净比丘僧,并不是叫你去供养假和尚。假和尚道风不正,拿了你的钱去败坏佛门,你有功德还是有罪过?这种供养,性质都搞错了。

  为什么说烧香要烧到苦庙里?因为你不去供养,里面的出家人就要饿肚子,修行也会受影响。为什么会变成苦庙呢?因为他讲修行不做佛事啊,靠做佛事取得经济来源的人,他生活富裕得很,你也不必再操心他们会饿肚子。

  佛陀是在清净道上圆满人格的;正法是使众生觉悟,走上清净道;

  僧是清净为体,清净才称宝

  三宝的宝就体现在清净上,佛陀的人格最圆满,因为是在清净道上圆满的;正法就是清净的法;跟佛陀出家的比丘僧以清净为体,所以称为清净比丘僧。你出家,佛就要叫你走清净的路,你去受清净的戒就能得一个清净的戒体。比如说木头是桌子的体,有木头才能做成一张木头桌子,没有木头,你木头桌子能够做得出来吗?

  戒持不起来,就成了挂名比丘

  假如一个出家人走不清净的道,他连体都没有,他这个比丘僧怎么安立起来呢?假如给你授戒的师自己持戒不清净,那么你得的戒体也不清净,就好比妈妈血里有毒,生下来孩子血里也有毒。有的邪师还会告诉你“末法时期了,持戒是持不起来的!”持戒持不起来,那你成了挂名的比丘。所以末法时期再不弘扬正法,再不让大家知道释迦佛的教导,以后会像中了毒一样越来越邪。

  自己求解脱,教导众生走解脱道的比丘,才称福田僧

  “解脱福田运转正教轮”,福田僧是指修行的比丘、清净的比丘,他出家的目的是为了了生死,到彼岸,证阿罗汉果,并能完成内护正法、广度众生、兴隆佛陀的教育事业的责任,这样的比丘才是福田僧。我们应该恭请的是福田僧。

  “解脱”,自己走在解脱道上,又教导众生走在解脱道上。我年轻时的出家人,口上还有句话:要了生死,要断烦恼。了生死就是解脱。如今连“了生死”三个字也很难听到了,更难听到“要断烦恼”。生死从烦恼来,你不断烦恼,生死能了得脱吗?不知道断烦恼,了生死不是空话吗?不知道该怎么样断烦恼,这条道路就不是解脱道。

  

  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

  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71)

  傅味琴讲于 2006.4.4

  (于2006.3.7 释迦佛出家纪念日起讲)

  

   佛以法度众生,

  是教导众生走上解脱道

  提要:

  ■ 生死不可怕,可怕的是烦恼,烦恼不可怕,没有悲心最可怕

  ■ 佛以法度众生,是教导众生走上解脱道

  ■ 对于烦恼轻的人,我们应该尊重他,所以尊重不等于不平等

  ■ 死亡是悲哀的事,生下来也是悲哀的事

  ■ 所谓长寿,百岁的最后几天还不是短命

  ■ 佛弟子应学无量寿,修行人搞八十大庆,连世俗的感情都脱离不了

  生死不可怕,可怕的是烦恼,

  烦恼不可怕,没有悲心最可怕

  生死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烦恼。前两天有同学来向我求忏悔:“老师,我有时候还要动瞋恨心,这样修行咋办呢?”她心里很惭愧。我就跟她说:“你不要难过,烦恼不可怕,没有悲心才最可怕。”好比病不可怕,没有药才可怕。有了病没有药,那不是完蛋了?

  释迦佛叮嘱十六位大阿罗汉,他们自己也发愿“常住生死林”。对他们来说,生死是没有痛苦的,因为他们没有烦恼了。我们众生流转生死为什么痛苦?因为我们有烦恼。实际上有烦恼才有生死,没有烦恼就没有生死。

  佛以法度众生,是教导众生走上解脱道

  佛在鹿野苑度五比丘,是把他们度到彼岸,得到解脱,所以佛以法度众生,就是要众生走解脱道。居士要向出家人学习,因为出家人走的是解脱道,是人天师表,佛涅槃后出家人就是佛的代表,一般理解,因为他们在形象上跟释迦佛一样,释迦佛剃除须发、披上袈裟,他们也剃除须发、披上袈裟,不穿在家人衣服。实质上呢?释迦佛自称是大阿罗汉,而出家人出家的目的就是要证阿罗汉果,了脱生死;释迦佛讲法四十九年,作为内护正法的比丘,也应该代如来宣化,弘法度众生。出家人通过修行可以做到跟佛一模一样,有这么样殊胜,那当然可以成为释迦佛的代表。

  对于烦恼轻的人,我们应该尊重他,

  所以尊重不等于不平等

  四众弟子的排列,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居士是排在出家人的后面。有人一听这话,世俗观念起来了,“这样不平等,为什么男的排在女的前面?”这不是封建观念,这是尊重,对于烦恼轻的人我们应该尊重他,因为他素质好,成绩好。为什么比丘尼戒条比比丘戒多?就因为女众比男众烦恼多。

  死亡是悲哀的事,生下来也是悲哀的事

  比如你们在我生日那一天搞演出,男众部几个同学请我过去。菩萨戒里规定,有请就必须到。也怪,我自己的生日都记不得,你们倒来提醒我。我年轻时记不得我几岁,我女的生日也记不得,可把她气坏了:“你过生日我还给你煮碗面,我哪一天生日你都不知道。”

  前两天有人给我写了一张纸条:老师一向不主张过生日,希望老师给我们讲讲过生日有啥意义?生日有两种,一种是悲哀的事情,因为生老病死又开始了,有生必有死;假如死亡是悲哀的事,当然你生下来也是悲哀的事。好比一辆火车开动了,必然先拉一声汽笛“呜——”意思“呜呼哀哉,人生开始启动了”。人生的路上都是自私的,有人形容车轮的声音是“压死不管,压死不管”——人间互相欺压,你压死了我都不管。一到了站,下车喽,你的人生路程完了,过一段时候火车又开了,又是呜呼哀哉,第二生开始了。你出生以后干些啥?无非造业、消耗福报,像这样的生日庆祝他干什么?要庆祝也好,高兴总比悲哀好。

  所谓长寿,百岁的最后几天还不是短命

  中国人的风俗,生日要吃一碗长寿面,长寿面最多一尺长吧?如果是一丈长的面,你吸进去,样子就很滑稽。就算是一尺长的面,两尺跟一尺比,究竟一尺是长还是短啊?所谓是长寿,百岁的最后几天还不是短命?

  佛弟子应学无量寿,修行人搞八十大庆,

  连世俗的感情都脱离不了

  外国人风俗,一只生日蛋糕,上面写着“祝你生日快乐”,还插了很多蜡烛。光明代表智慧,你本人就把它吹灭了,灭了不是完了?

  现在的佛弟子,连出家人也喜欢搞什么八十大庆、九十大庆,不学学阿弥陀佛无量寿,去搞有量寿!从前有个名山道场,请我去讲课。有一天当家跟我们打招呼:“不好意思,你们把房间并一并吧,因为这儿从前的老和尚八十大庆,他的亲戚全要来祝寿,他说一定要给他十间房间。”就算一个房间住四个人,那要四十个人啊。既然出家了,连世俗的感情都脱离不了,还想解脱生死。

  

  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

  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72)

  傅味琴讲于 2006.4.4

  (于2006.3.7 释迦佛出家纪念日起讲)

  

   来人间为了继承佛陀的正法事业,要学佛榜样,

  发愿在娑婆世界成佛

  提要:

  ■ 来人间为了继承佛陀的正法事业,要学佛榜样,发愿在娑婆世界成佛

  ■ 修行人过生日,越简单越好,礼物就是把祝愿写在纸上

  ■ 比丘为什么在第一排,因为成绩最好;男居士为什么在女居士前面,因为不生

  孩子;女居士能走解脱道,也是女中丈夫

  ■ 最殊胜的功德是能解脱生死,不要去为新婚夫妻的生死流转作证明

  来人间为了继承佛陀的正法事业,

  要学佛榜样,发愿在娑婆世界成佛

  还有一种人,他到人世间是来修行,来行菩萨道,来继承佛陀事业弘扬正法的,像这样的人,庆祝庆祝他的生日我看还有点意义。不过,他本人也不想要庆祝吧?一个人弘扬正法行菩萨道,跟庆祝生日有什么关系?难道一定要人家说:祝你生日快乐,他才快乐?如果没人说,他生日那一天就从早到晚烦恼?没这回事吧。我们庆祝释迦佛的生日,那是鼓励我们学释迦佛的榜样,释迦佛发愿来到娑婆世界成佛,我们也要发愿在娑婆世界成佛,那样的生日纪念才有意义。

  修行人过生日,越简单越好,

  礼物就是把祝愿写在纸上

  你们也许会问,既然这样,那…

《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70~7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