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1~9)▪P2

  ..续本文上一页跑回王宫,“爸,我回来了”想再享受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没有吧?可是今天有些出家人,有的还号称大法师,竟然仗着自己有钱——其实他的钱都是居士供养的,不肯住寺庙,非要住五星级宾馆,出了家还重新去抓荣华富贵,这到底是真出家还是假出家?是学佛还是学老板?所以你们多看看释迦佛以及当年跟佛出家的那些比丘的传记,比如像阿那律、阿难、舍利弗、目犍连,都是声誉很高的大比丘大阿罗汉,像尊者罗吒婆罗回家探亲连家里都不住,爸爸硬是要他在家里过一晚,他说“我出家了,我不能在世俗人那里住。”现在有的出家人却到处乱住。这也难怪,多少年代来,尤其是现在,佛门里个别名望很大的人极力鼓吹不讲法,不听法。佛弟子不懂法,就变成无知得很。

  出家要染衣舍俗,有人修苦行却轻慢法

  出家人必须染衣舍俗。印度天热,在家人一般都穿白衣,出家人为了有所区别所以要染色。染什么颜色?俗称坏色,就是败坏的颜色,破旧的颜色。

  随着朝代不同,中国出家人的装束也在随意变化

  出家人的装束,各个朝代不同,衣着也在变化,虽不叫流行色,至少大家都跟着变。现在的袈裟大都比当年释迦佛的要高贵。出家人不应该戴帽子,但从前的中国出家人流行戴元宝式的帽子,前面写个“佛”字。后来又流行一种把头跟肩包起来的帽子,有一次还把我吓了一跳。那是我在一个寺院的培训班讲课,传说那里在闹鬼,有天晚上我下楼,月光不亮,烛光摇晃,香炉前面有一个戴着黑披肩帽子的人站着,脸也看不清,我吓了一跳。(众笑)鼓足勇气去看:“是你呀。”原来是二十来岁一个小和尚。这种装束,真不庄严!

  还有一个时期上海出家人流行的帽子是在鞋帽商店买来的法国式帽子,圆形的帽顶上翘了一根小尾巴,他们就把小尾巴剪掉。就连帽子也不知道变了多少回。最近几年呢,不光是头上有一顶圆帽子,还挂了一条很长很长的围巾。

  

  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

  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4)

  傅味琴

  2006.3.7(二月初八)释迦佛出家纪念日为清凉山佛学苑四众弟子作开示

  出家了,再抓名利,就不像佛教的出家

  提要:

  ■ 出家人代表如来形象,衣着不可随便改变

  ■ 出家人要跟世俗一刀两断

  ■ 如今假和尚大都进寺着僧衣,出寺穿俗衣

  ■ 出家了再抓名利,就不像是佛教的出家

  ■ 有人为了提高知名度,把大人物名字排了一大串

  ■ 名人不爱挂头衔,富人不爱戴手表

  ■ 求法不求红本本,这才洒脱     

  出家人代表如来形象,衣着不可随便改变

  出家人应代表如来形象,就不准戴帽子,要跟释迦佛一模一样。戒律里可以有开许,因为佛是慈悲的,但开许是有原则的,比如寒冷地带,或者你有病,头上不能吹风,这可以开许,可要知道这并不是一个出家人应有的装束。

  出家人要跟世俗一刀两断

  从前听老一辈说,从前四川近慈寺,有一天能海上师在韦驮菩萨的护法殿上供,看到一个外来挂单的出家人戴了一顶帽子也随众来上供,能海上师跟旁边人说:“叫他马上走。”戴帽子的不准挂单。居士可以随你装束,你穿西装也可以,但你一出家就要跟世俗一刀两断,不能有任何关系。

  如今假和尚大都进寺着僧衣,出寺穿俗衣

  出家人不准穿在家人衣服,里里外外不准穿白的,包括白袜子白鞋子,要做到染衣舍俗。

  我年轻时就听到,有些可能不是真正的出家人,据说有两套衣服,一套是僧装,一套是西装。几年前在福鼎,一个居士告诉我,他跟一个年轻的出家人同车,这个出家人穿了在家人衣服。后来到站都下了车,这个出家人可能是个假和尚,要到哪一家去做佛事。那个居士认得路,就给他指路,到了一个地方,他跟居士说:“你稍微等我一会。”他把包拉开来,把身上衣服换下来,把出家人的衣服穿上去,就在那个地方换衣服,那不是演戏吗?如今假和尚大都如此,进寺着僧衣,出寺穿俗衣。

  出家了再抓名利,就不像是佛教的出家

  释迦太子连王子的荣华富贵全都舍掉了,出家人也应该这样,要什么名?要什么利?出家了还去抓这些东西,那这种出家就不像是佛教的出家。

  有人为了提高知名度,把大人物名字排了一大串

  佛门里边现在要办一件事情真难啊,不管是要办个居士林,或者要搞个法会,或者要办个宏法事业,有的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名单要排一大串。有的地方把我名字也排在顾问里,我也没去过,他们也没有来问过我。(众笑)而那些大名鼎鼎的人呢,有些人认为非得排进去不可,好像不这样做就会闹矛盾。我就不搞这一套,人家劝我这么搞我就厌烦。

  名人不爱挂头衔,富人不爱戴手表

  还有名片,有人头衔多得一张名片还排不下,所以名片用双层,什么会长、董事长、顾问,……只要有顶帽子他就写上去。其实帽子多的人不一定有什么名望,往往是故意挂些头衔,意思是:你看,我也是个有名望的人。真正有名望的人用得着这一套吗?不必要嘛!好比有钱人不爱戴手表,因为怕麻烦,套在手上也不舒服,他要知道时间很简单,“现在几点钟了?”(众笑)都是别人给他戴手表的,这是打打比方喽。

  求法不求红本本,这才洒脱

  我看你们这些学生真是了不起,你们对于佛学苑发不发毕业证书好像无所谓,这就叫洒脱,这说明你们不是为拿毕业证书来的,你们是来学佛法的。当然,办学总要发证书,但我看你们根本不动这种脑筋。我说句风趣话,我想你们大概有这种观念吧:要毕业证书干嘛呀?我只要告诉他:“我是傅老师学生”,就行了。傅老师这个名声,好也普遍,丑也普遍。“我告诉你,我是傅老师学生,如果你听到好名声就要我,你听到丑名声就不要我,我也不要你,反正咱们合不来。”(众笑)这是说说笑话。

  

  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

  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5)

  傅味琴

  2006.3.7(二月初八)释迦佛出家纪念日为清凉山佛学苑四众弟子作开示

  六年难行彼岸竟,获胜静虑我顶礼

  提要:

  ■ 要学释迦太子出家后不学外道

  ■ 释迦太子苦行六年,不等于错了六年

  ■ 坐山洞不是为了变泥菩萨,出家要断绝世俗爱好

  ■ 六年难行彼岸竟,获胜静虑我顶礼

  ■ 释迦太子的苦行,我们做不到,要心生惭愧

  ■ 苦行能去贪欲、瞋恚,是过渡的必要手段     

  要学释迦太子出家后不学外道

  后来释迦太子去拜访外道,外道都很喜欢他,都想留住他,可是释迦太子的观点与外道的观点不一样。那些苦行外道,修得苦里苦,可是释迦太子认为他们没有智慧,不能彻底觉悟也不能了脱生死。这不是释迦太子的傲慢,释迦太子小时候念书的时候就比老师聪明,因为他是最后身菩萨嘛。

  这一点我们今天也应该学一学。可惜有的出家人竟然学起气功来了,而且拜外道为师,学起了《太上老君感应篇》,这就不像个佛弟子了!况且这种作法也是释迦佛不许可的,三归戒规定:皈依佛,永不皈依天魔外道。这种人连三皈依都没做到,可这些学外道的出家人还口口声声说:我是僧宝。破了三皈戒,哪是什么宝?我们这里连居士都不许学气功,也不许学道教,比他们清净得多,正规得多。

  释迦太子苦行六年,不等于错了六年

  后来释迦太子就到了雪山洞里六年苦行。人们所听到的就是他在雪山洞里六年苦行是错的,那就等于说释迦太子错了六年,出了山洞,接受了牧女的供养,喝了牛奶,到菩提树下就成道了,成佛有这么简单?!

  坐山洞不是为了变泥菩萨,出家要断绝世俗爱好

  你们假如不改变习气,不改变你们的爱好,你们想找一个山洞修苦行,那么你这六年准备干啥?说唸经吧,即使三藏十二部都给你搬到洞里,你光是唸也不懂啊。说在洞里整天烧香吧,人家一看这个洞里香烟缭绕,只有你一个人坐着,你也变了泥菩萨。你总不会说:“带副麻将牌去打牌。或者打打太极拳、跳跳迪斯科”。

  六年难行彼岸竟,获胜静虑我顶礼

  经书里说:“六年难行彼岸竟,获胜静虑我顶礼。”释迦太子六年苦行获得了殊胜的静虑,禅定译成汉文就叫“静虑”,六年下来获得极其殊胜的禅定,所以我们应该朝释迦佛顶礼。这就说明释迦太子在雪山洞里修了六年禅定。

  释迦太子的苦行,我们做不到,要心生惭愧

  释迦佛只说像外道那样的苦行是错的。我认为释迦佛所以能够成佛,一方面是往世修行的功德等流下来,另一方面,六年苦行功不可没。释迦太子当年六年苦行没有你所想象得那么愚蠢,假如是你聪明,你今世怎么不成佛?苦行是必要的手段,佛教的十二头陀行就是苦行,佛大大赞叹头陀行,说:“头陀行住世,正法住世。”至于我们做不到像释迦太子那样的苦行,我们应惭愧,因为咱们条件不够,体力也差。但咱们这儿跟别的地方比较起来,也算是苦行了。释迦佛很慈悲啊,不一定要弟子们修的苦行和他一模一样,人的条件不同嘛。比如说当年释迦佛修苦行,传记上说他有时候支持不住昏倒在地,咱们假如也修到皮包骨头,一昏倒,可能爬不起来了,所以苦行也是相对说的,个人的体力不同嘛。

  苦行能去贪欲、瞋恚,是过渡的必要手段

  修苦行容易去掉贪欲,也容易去掉瞋恨心,瞋恨心从哪里来?贪不到就会动瞋恨心,我们反对的是像外道那样的苦行,外道的苦行没有智慧,非因计因,非果计果,所以不能出生死。

  后来释迦太子从雪山洞里出来了,在尼连禅河里洗了澡接受了牧女供养的牛奶,恢复了体力。有人根据这个事实就说释迦佛认为这六年苦行是错的,其实这是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比如医生告诉病人,吃这种药必须忌口,否则你病就很难好。你为了病好总得听他的,苦就苦一点喽,又不会叫你喝西北风。可是等到你病好了,医生就说:“现在可以吃了。”“我也不大想吃”,“不大想吃还得吃,要补身体,否则你的身体…

《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1~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