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经济发达了,个人经济富有了,一夫一妻
制是否还合适?”(众笑)
被欲牵住的人,挨打的机会更多
提要:
·被欲牵住的人,挨打的机会更多
·放下贪爱的人,并不是没有欲,而是转变了欲
·抛掉了“有”就会有“没有”的快乐
·“有”的快乐会变,“没有”的快乐不会变
·修行是为了要圆满佛陀的人格
被欲牵住的人,挨打的机会更多
有的欲是有好处的,比如你们来的时候是由于欲。听说你们今天有人说,“我真不想回去了”。你想留下来,也是欲。有的欲是没好处的,比如你们现在提到的这个问题,一夫一妻制是我们国家法律规定的。释迦佛当年的时代没有这条法律,有一个经济比较宽裕的男人,年纪大了,又娶了一个年轻的老婆,两个老婆,但是结果怎么样?(众笑)他只好轮流陪着老婆睡觉,一天陪大老婆睡,大老婆满头白发,看见他头发黑就怄气,心想:你最好也跟我一样,所以就把他黑头发拔掉。第二天陪小老婆睡,小老婆想:我满头黑头发,你白头发,多不好看。就把他白头发拔掉。(众笑)拔到后来这个老头一根头发也没了。
有的男人一个老婆都应付不了,他两个老婆怎么应付呢?头不要压扁吗?从前有句老话,“醋罐头打翻”,你夹在中间很难劝,你劝就倒霉,一个老婆不服气,“砰”打过去,那个老婆倒没打到,打到他的脸,“砰”,另一个老婆也打过来。两面吃耳光,真叫吃力不讨好。
放下贪爱的人,并不是没有欲,而是转变了欲
人都能转,像在我身边好多年的这些年轻人,有男有女,现在社会哪有男的没有女朋友?哪有女的没有男朋友?他们都转了,有个男同学的女朋友一次次来信,他看也不看,丢在废纸篓里。有个女同学,男朋友放不下她呀,她讲“你为什么要找我啊?别人也好找嘛。”他们难道没有欲?他们是把欲转变了。
抛掉了“有”就会有“没有”的快乐
真像释迦佛说过的话,有一天魔罗跟释迦佛说:“我有妻子,享受有妻子的快乐;我有儿子,享受有儿子的快乐;我有牛,享受有牛的快乐。因为执着是人的快乐,没有执着也就没有快乐。”释迦佛回答:“我没有妻子,享受没有妻子的快乐;我没有儿子,享受没有儿子的快乐;我没有牛,享受没有牛的快乐。因为执着是人的忧虑,没有执着也就没有忧虑。”释迦佛意思说:你有什么希奇?你这种快乐都给我抛掉了,我的快乐你还没有拿到呢。
“有”的快乐会变,“没有”的快乐不会变
所以,快乐到处存在,有,也有快乐,可是这个快乐要变,儿子会远游,牛会老病死,嫁的丈夫从前叫英俊,现在叫帅哥,后来全变了老头子,所以娶妻实是娶了个老太婆,嫁丈夫实是嫁了个老头子,要全过程看问题呀。“鲜花只是迎春笑,岁月天天催人老”,你能长久吗?我们不能不承认,“有”会带给我们快乐,我们也应该承认,这种快乐不会长久。如果你能得到“没有”的快乐,没有了还有什么变呢?“有”才会变,“没有”的快乐是不会变的。比如你没结过婚,也就没有离婚的痛苦啊。(众笑)
修行是为了要圆满佛陀的人格
说离婚没关系,离了一个再来一个,“五四运动”时有个新时代女青年,遇到我的时候已经是老太太了,她一共离了五次婚,五次婚离下来她再也不想结婚了。好比吃饱了要吐出来了。有人说现在有人离了娶,又离又娶,挺时髦的,他们一点没什么嘛。当然,人是会变的,就像公鸡看见母鸡就追在屁股后面,见一只追一只。修行只准变好不准变坏,我们修行修什么?是圆满佛陀的人格,成佛就叫大乐。最大的快乐就是成佛,佛又称大觉。
杭州远志成长文化传播公司举办为期三天的
企业家禅定营 (34)
在浙江开化文殊院体验生活并学习禅定
傅味琴主讲 2005.10.29下午
问题四:“什么是欲望?欲望和愿望的区别?”
“欲”走错了路,
会使你绕圈,乃至闯祸,毁灭
提要:
·理想、欲念、愿望实际上是相同的,但有善与恶的区别
·人能以高要求改变自己,所以称高等动物
·母狗死了小狗,会在小猫身上发挥母爱,这是欲
·“欲”走错了路,会使你绕圈,乃至闯祸,毁灭
·善良人想给苦难人做点好事,修行人想解除众生痛苦,欲的性质一样,
区别在一个低级一个高级
理想、欲念、愿望实际上是相同的,
但有善与恶的区别
理想、欲念、愿望实际上是相同的,只不过是从三个角度来说。理想要有合理的想法,不要想入非非;愿有善愿恶愿,要发善愿,不要发恶愿;欲望,有好的欲望有坏的欲望,要起善的欲望,不要起坏的欲望。
人能以高要求改变自己,所以称高等动物
人有一个优点,懂得改变自己,所以称高等动物。当然一只狗也懂得改变自己,不过人比较高级,人会把握方向。怎么改变?从坏的改变到好的。一只狗就差得多。
母狗死了小狗,会在小猫身上发挥母爱,这是欲
我们湖北一只狗,要生小狗了,结果难产,生下来小狗死掉了。母爱非常伟大,即使死狗它也用舌头舔啊舔啊,一直舔,同学们想把死狗拿走,它怎么也要保护这只狗,不给你拿,一直到第二天的中午,它才发现它的小狗死了,它好像傻掉了,满眼的泪水,同学们趁它出去的时候把死狗拿掉了,它这天晚上整夜地找。恰巧我们在马路上又救回来一只黑白的小猫,很小,偏偏死的小狗也是黑白的,结果这只狗就把母爱移到了小猫身上,天天抱着小猫睡,给它舔啊舔啊。它为了发扬它的母爱,把小猫当小狗,这也是欲。
“欲”走错了路,会使你绕圈,乃至闯祸,毁灭
可是给小狗一点好吃的东西,小猫因为跟它很亲热,也来吃了,它马上变得很凶,“呜——不许吃!这是我自己吃的。”(众笑)有时给小猫丢一点东西,它就过去抢,把小猫轰走,“呜——你的就是我的,我的不是你的”,这个欲可不好啊!人是人啊,不能像狗那样。所以欲大有学问,要好好研究,不要走错路了,欲会推动你前进,欲也会使你绕圈子,使你闯祸,使你毁灭。
善良人想给苦难人做点好事,修行人想解除众生痛苦,
欲的性质一样,区别在一个低级一个高级
欲是否有矛盾?是与非,好与坏,清净跟肮脏,这是有矛盾的,如果你的欲是同一个方向,有什么矛盾?修行人想把修行修好,企业家想把企业管好,从这个发心来说,从这个想达到的好的目的来说,这有什么矛盾?你是为个人还是为大众?这就有矛盾了。说哪有不为个人的?但佛教讲要自利又要利他,两个都要。更要讲清楚,自利的目的还是为了利他。比如我们有了财富了,我们都有颗善良的心,都想给苦难的人做点好事,这跟我们佛教修行人想解除众生的痛苦,还不是一样?区别仅仅一个是低级的,一个是高级的。
杭州远志成长文化传播公司举办为期三天的
企业家禅定营 (35)
在浙江开化文殊院体验生活并学习禅定
傅味琴主讲 2005.10.29下午
通过修行来看事物,外貌虽不变,性质已变
提要:
·通过修行来看事物,外貌虽不变,性质已变
·修行人度众生,要尊重他的佛性,帮助他消除烦恼
·愚痴的人知道了众生皆有佛性,却不去鼓励他学法断烦恼
·过去忙碌为自己,今天忙碌为大众,这就是转变
·对烦恼要修离,对众生要投入
·以佛法的美妙味,使他人得安乐,这就是度众生
通过修行来看事物,外貌虽不变,性质已变
我们知道《菩提道次第》三士修法,下士修人天善法,止恶修善;中士修出离法,出离烦恼,了脱生死;上士修菩萨法,回过来还要为众生。好比修行人有句话,“十年前看山是山,十年后看山不是山,再过十年看山还是山”,他通过中途的觉悟,山不是山,可是当他再过十年看山还是山,这个看山的境界就高了,知道山是缘起法,是很多的泥沙石块堆积成的,这个山要变化,如果有缘的东西分散了,山也会变陆地,陆地也会变海洋。
修行人度众生,要尊重他的佛性,帮助他消除烦恼
就好像我们修行人,开始看人往表面看,都是烦恼众生,所以容易怄气。修到后来慢慢变了,往里边看了,“是未来佛”,因为佛性圆满。再过十年看人,他虽然是未来佛,可是现在他还是众生,我还得度他。这个时候度他,你就不会有傲慢心,对他很尊重,即使你批评他,训他,你没有忘记,他佛性圆满,不能把他一棍子打死,要帮助他转变一下。
愚痴的人知道了众生皆有佛性,
却不去鼓励他学法断烦恼
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修到后来,一个同学跟你说:“你去帮助帮助他,他刚才错了还不承认。”你说:“我已经明白了,他是未来佛,他是菩萨,我怎么帮助他?”你又错了,他现在还没有成佛呀,他所起的烦恼,他所做的错事,你还得看得到,还得承认,还得帮助一下。
过去忙碌为自己,今天忙碌为大众,这就是转变
所以修行的真正作用是观念转变,一层高一层。如果你们学了佛法以后消极了,懒惰了是不对的,还不如叫花子唱的“莲花落”,“称一声好姑娘不要悲不要伤,人生好比上战场,好好地打一仗”,这是鼓励的话。重要的是观念要转变:我过去这样忙忙碌碌,是为我自己,我今天忙忙碌碌是为大众。
对烦恼要修离,对众生要投入
佛度众生也是如此,佛首先告诉众生,你们所以痛苦,所以要轮回生死,就因为你们有烦恼,如果要真正摆脱痛苦,了脱生死,你们必须断烦恼,这就是自利——自己断烦恼,自己证阿罗汉果,自己了生死。后来佛陀的弟子证阿罗汉果的很多了,所以佛又讲大乘法了,“你们自己提高了,要看到你们的父母、亲人还在痛苦里,你还要投入到他们中间去,帮助他们解脱啊。”
以佛法的美妙味,使他人得安乐,这就是度众生
怎样去度众生?佛经里有句话:“先以上妙饮食饱足其身,后以法味毕竟安乐而建立之。”…
《企业家禅定营(20~3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