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对。居士供养你,是供养你作道粮,你不修行,怎么可以接受供养?出家的目的就是为了修行呀。
如果是为了弘扬佛法、树立法幢、培养人才,你不接受供养你怎么办这个事业?就算一个人每天只吃一只大饼,一百多只大饼也要花钱买的。如今佛门这种种混淆不清的思想,所发挥的作用,就是把佛法扑灭,使你传灯传不下去。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 灭业障品第五
──“劝请功德”的讲解(75)
傅味琴讲于开化文殊院 2007年1月20日
有些人把佛法看成是可有可无的爱好,
那些狭隘的旧思想,死了蚂蚁也会哭三天
本次提要:
■ 多吃饭怕消福,动脑筋怕脱发,贷款怕付息,那只有不办事业了
■ 有些人宁愿不学佛法,也不愿接受我们对他的供养,这就把学法看成是一
种可有可无的爱好
■ 有些老人不想拿儿女一分钱,却想来佛门受供养
■ 家庭磨难多,大都出于父母只让儿女消福,不愿叫儿女培福
■ 既想修行,又怕修不成,种种顾虑,阻碍了自己前进的路
多吃饭怕消福,动脑筋怕脱发,
贷款怕付息,那只有不办事业了
再打个比方,国家为了要帮助你发展,你本钱不够,银行可以给你贷款,假如你贷款怕付息,吃口饭怕消耗福报,动脑筋怕掉头发,那你还能干什么事情啊?即使银行同意给你贷款,你也不敢拿啊,因为还了本钱再还利息,不是损失了?可假如你办起了大工厂,赚了一百万,付掉二十万利息,工厂也发展了,又赚了八十万,这一面你怎么不想了呢?
有些人宁愿不学佛法,也不愿接受我们对他的供养,
这就把学法看成是一种可有可无的爱好
你来我们这儿学法,没有生活来源的,不要你生活费,全部由我们负担,而且每个月还给你零用钱。这么好的地方,你为什么不来?
从世俗人的观点看,这是你有志气,吃自己的,不吃人家的,也怕消耗自己福报,所以宁愿不学法,也不愿接受我们的供养,所以他到现在还不来学法。一定要在社会上去做生意,要赚了二十万才来。这是把学法看得并不重要,仅仅是人生可有可无的一种爱好!
现在社会上做生意也不容易啊,如果你是一个没有福报的人,靠劳动换来报酬,辛辛苦苦累积起来,等你攒足了钱来了,傅老师也不在了,真是愚蠢啊!
你即使在这儿接受了供养,可是由于你来、他来、大家来,我们的弘法事业就办起来了,这个功德可大了,而且你学会了法,将来还能法布施,把法一代一代传下去,这个功德你想到没有?真好像从前的老太太,走路踩死一只蚂蚁,听法也不听了,修行也不修了,在路边哭了三天。
有些老人不想拿儿女一分钱,却想来佛门受供养
还有一种奇怪的思想,“我想到这儿来学,”当然欢迎,“可我自己没有经济能力,”也可以嘛,我们来负担你的生活,“其实我的女儿儿子都很好的,他们钱很多,我就是不向他们要。”这就怪了!你向女儿儿子拿钱,你是在帮他们培福,为什么一定要表现世俗上的高傲和自命清高呢?
家庭磨难多,大都出于父母只想让儿女消福,不愿叫儿女培福
从前我孩子一上班,我非但向他们拿钱,还要每月向我报账:这个月工资多少,买公债多少,伙食费多少,零用钱多少,算得清清楚楚,留下来全部上交给我。爸爸不向儿子拿钱是好爸爸吗?一直到他们结婚了,我跟他们说,“你每个月工资我给你存着,你现在要办事情了,你拿去用吧,不过利息供养我。”儿女就应该要供养父母。
为什么现在每个家庭里磨难这么多?因为他们不是在培福,是在消福,年轻人有工作、成了家,不好好供养父母,还要向父母拿钱。父母辛辛苦苦一辈子才有一点劳保工资,一会儿子来诉苦,一会女儿来要拿钱,这样不是消耗他们的福气吗?怪不得每个家庭里障碍那么多,不是出这个事情就是出那个事情。
既想修行,又怕修不成,
种种顾虑,阻碍了自己前进的路
有很多旧思想,都在阻碍佛弟子学法修行,所以现在正法很难弘扬出去。有的是别人阻挠,有的是自己阻挠自己,所以出现这种怪现象,就起源于他的怪思想。前一个时期,我收到一封信,他想来学法,可是顾虑重重,很苦恼,所以拿不定主意:我来学法了,世间上的一切我都放下了,假如学到后来没有成就,那不是两头落空吗?你学法成就不成就,要你自己努力的,谁给你打包票?你社会上做生意,成功不成功也要自己努力的,也没人给你打包票啊。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 灭业障品第五
──“劝请功德”的讲解(76)
傅味琴讲于开化文殊院 2007年1月20日
“不出家就该成家”
一句话就把你学法修行的心退了
本次提要:
■ 只想赚钱,修财供养,不想学法、修法供养,这样就把佛法消灭了
■ 佛在世,教弟子要修“安般”,现在一进佛门就能听到退失你修行信心话
■ 你能离开世俗,至少在离开世俗这一点上成就了
■ “不出家就该成家”,一句话就把你学法修行的心退了
■ 法施能清净法身,既能自利又能利他
■ 不进佛门,永远糊涂,不抓住学法的机会,吃亏的还是自己
只想赚钱,修财供养,
不想学法、修法供养,这样就把佛法消灭了
这难免也是受了某种思想的影响,“现在是末法时期了,修行是不可能成就的,还不如在社会上赚点钱去供养,还能得到一点福报。”诸如此类的思想在佛门里早就存在了,现在更加严重了。那么听到的人就想了:既然修行不得成就,我又何必学法?就是这么一个观念,那样一个说法围起来,就把佛法消灭了。
佛在世,教弟子要修“安般”,
现在一进佛门就能听到退失你修行信心的话
从前佛在世的时候,一出家就要你修“安般”,也就是修禅定中的观息。现在呢?一进佛门就接触到这种思想。而且有些人还引经据典,更加容易使人相信,可是我们去核对经书,经书上可不是这么说的。用篡改经典的方法宣扬自己观点,这种手法非常恶劣。比如人们总是说《大集经》里说,“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我们去查了这本经典,根本没这句话。多少人听了这种话,受到蒙蔽!篡改佛经是灭法的手段。
你能离开世俗,至少在离开世俗这一点上成就了
话再讲回来,受了这些话的影响,难免使想来学法的人对修行没有信心,顾虑重重,我就给他写几句话:你能离开了世俗来学法,你至少在离开世俗这一点上成就了吧?
“不出家就该成家”, 一句话就把你学法修行的心退了
还有一种思想,“你要么出家,要么成家,你们既不出家,又不成家,像个啥?”咱们这儿为了弘法,为了培养人才,走中间道路,好像大逆不道似的,有的人就是对此极力反对。
有个同学刚来的时候,信心坚定,女朋友的来信看也不看,可是到后来他仍然回去了,原因也跟受了这种话的影响有关。因为有个出家人一直反对他学法:“你不出家就应该成家,既不出家又不成家,算什么名堂?”他的意思,出家了即使赶经忏也能谋生,成家要养家糊口,也是正常。所以我常说今天佛法的衰落是佛门里的人制造成功的,将来佛法要灭掉,也是佛门里的人把佛法灭掉的。
法施能清净法身,既能自利又能利他
再讲法施,法施远远超过财施。财施只能增长色身,你穷困、日子难过,生活环境恶劣,自己吃不饱,营养不够,别人一帮助,你生活条件改善了,身体也好起来了,这是增长色身。可是法施呢?能够清净自己的法身,既能自利又能利他。你进行法施是全心全意为了众生,要把佛法事业弘扬下去,你的福气就增长了;你行法施,你自己也在修行,你帮助人家也在修行,大家快快成佛,这个利益还有什么比得上?什么都比不上使众生快快成佛的功德大。
不进佛门,永远糊涂,不抓住学法的机会,吃亏的还是自己
你们别看我从小长到大傻里傻气的,可是我学佛法之后,就不再是傻里傻气的人。你们还不是一样?说句笑话,这也是命中注定的,如果你不进佛门学佛法,就永远是一个糊涂人,如果肯进佛门,就是另外一种人了。
还好,总算过去世的因缘,今世有进佛门的机会。学佛法的机会来了,我就紧紧地抓住。假如我当初不紧紧地抓住,吃亏的还不是我自己?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 灭业障品第五
──“劝请功德”的讲解(77)
傅味琴讲于开化文殊院 2007年1月20日
围绕着法报化三身修行,
就是在为将来成就法报化三身作准备
本次提要:
■ 很多人掉在世俗的感情里,到现在还不来学法
■ 在发心修行上,想得太复杂,拖了后腿,还不是自己搞出来的
■ 围绕着法报化三身修行,就是在为将来成就法报化三身作准备
■ 佛讲的话你真的做到了,都离不开圆满
■ 法施无穷,财施有尽德
很多人掉在世俗的感情里,到现在还不来学法
释迦太子当年离开皇宫时,大家都睡熟了,他就是紧紧抓住这个机会。可是现在偏偏有许多人,学法的机缘成熟了,他就是不肯把这些机缘抓紧。说起来,在世俗里留久了,多少会有点感情,这是不可否认的。连释迦太子也有感情的,他临走时还回到房里,看看睡得很熟的老婆和儿子,这不是感情的表现吗?可是释迦太子仅仅是看一看呀,看一看就走了,你看到现在还不来学法!
在发心修行上,想得太复杂, 拖了后腿,还不是自己搞出来的
我学佛法倒并不是通过再三的思考才决定下来的,有许多事情,我就是这样做了,但是我做出来的事情,都挺符合修行原则的。我觉得很简单嘛,为什么有些人想啊想啊,想得太复杂了,最后还是想不通?当年上海佛教青年会的一个青年跟我说,今天我跟你一起皈依吧。我就皈依了。那一天刚好是四月初八,又说:“下午还有授五戒,我们一起去受五戒吧?”我说好。受皈依受五戒都是好事情,皈依就皈依,受五戒就受五戒,想它干什…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劝请功德”的讲解(70~7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