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愿行的力量(下)▪P2

  ..续本文上一页佛住世,具体的讲,佛灭度以后,以戒为师,以法为师,继承佛法,绍隆佛种的是僧人。佛法僧嘛,僧为佛的代表,特别是修密法的,上师是佛法僧的总代表。你请诸佛,你请上师,请那些僧人住世,我们供养他,我们随喜他的功德,赞叹他,事实上也是请佛住世的一个方面,这是请佛住世的一个方便法。

  第八,常随佛学,就是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学习,经常与有佛的学问的,有觉悟的人学习。现在有些来到寺院学习佛法,住持佛法的僧人,僧人就是佛的代表,所以我们汉传佛教,就把佛的代表称为僧人、比丘。藏传佛教,就把它称为活佛,就是现在的佛。实际上活佛就是一个比丘,只是在藏地他的称谓不同而已。在我们四川,总共有六万五千僧人,藏传佛教就有五万五千多,汉传佛教就一万多人,这些僧人,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的僧人,在称谓上不同,事实上目的是一样的。我们汉传佛教的比丘,藏传佛教的活佛,职称是一样的。我们汉传佛教要信众,尊重我们的比丘,尊重我们的僧众,就是尊重诸佛,所以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这是没有分别的。

  第九,就是恒顺众生。什么叫恒顺众生呢?我们佛度化的时候,是随缘对机的。我们现在的出家人,所宣讲的佛法,弘扬的佛法,针对的还是人,还是众生。那么众生有困难,众生有痛苦,有烦恼,需要我们去解决,我们尽量的随顺他们,跟他们讲清佛的道理,让他们自己觉悟。并不是见他们有痛苦有烦恼,就把他们呵斥一顿,有痛苦就训斥一顿。随顺他,又开导他,帮助他,帮助这些众生觉悟。

  第十,就是普皆回向。前面九个愿望,所聚的功德,都把他回向给众生。所以回向众生,功德是很大的,如果只靠自己的力量,去扫除我们累生累劫的业障,那可以说是杯水车薪,是不够的。我们把自己所有的功德回向众生,自己无贪无住,那么自己心胸就宽广了。我们由于这种慈悲为怀的心,宽广的心胸,去回向众生,那么众生的愿望,也是一种力量。众生的愿望,跟我们发的愿望,我们的悲心,我们的慈善心,与众生的恭敬心,合为一流,进入同步轨道,就变成一种力量,这样的力量,就能够摧毁我们累生累劫的所有的障碍。所以我们靠自己的力量,靠佛的力量,用我们的悲心和众生的愿力、愿心合在一起,这个力量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发愿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我们按照我们的愿望去行持,那么行愿的力量也是不可思议的。所以谈到行愿这个问题,是我们每一个修行人的核心,也是一个基础。如果我们所有的愿,而且发了很多愿,我要怎么样,要怎么样的。我要成佛,我要成为一个智慧者,我要众生安乐,要世界和平,要社会和谐,要人与人之间的和睦。我们发一个愿,如果我们没有实际的行为,去实施,去了这个愿,去行这个愿,那么仅仅是愿而已。因为愿的力量,促使我们产生行为,所以行和愿,是相辅相成的。你没有愿,怎么会行?所以谈到行愿品,与信愿行三资粮的问题,那有人就说:“信愿行,要产生信心才能发愿,要发愿才有行为,我们信心都没有怎么会去发愿?”信心从哪里生?这一次北京讲经的38位法师,都没有讲到的问题,那就是因果。这次传印法师是中国佛学院的副院长,也谈到这个问题,只有我提了一下因果,其他都没说。

  以上所谈到的十大愿,是我们修行之母,但一切信心,都是建立在知因识果的基础上。因果也是缘起法的基石,不知因果,我们的信念是混乱的,身心无度,道业难成。所以我经常讲:“一个不信因果的人,是最可怕的。”因为他不昧因果,什么事情都敢做,这样的人知识越多,危害越大。行者,特别是我们修行的人,应该慎重。我经常说:“不知因果的人,不信因果的人,他是不可能有什么好结果的。”因为他什么都不信,他的行为就没有轨范,没有规则的,思想是混乱的。不信因果的人,他认为这世间上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他不知道如何应该,怎样应该,那就是业力所产生的应该。比如现在有的人,他要聪明一点,能够找到一个好的工作,有着好的地位,好的运气,就为所欲为了,什么都干,无恶不作,他认为他该做,他运气好,他聪明。我见到很多人,还是专门管宗教的,他当着我的面说:“我就是不信因果的。”我说:“你不信因果,你管我们干啥呢?”我们就是信因果的,你不信因果,你管我们信因果的。去年德阳市佛教协会换届,请了一个什么会计,他当着大家的面说:“我是来跟你们当会计的,首先申明,我是不信因果的。”当时我就说:“你如果是不信因果的,我们也不希望你作我们的会计。因为我是信因果的,我们大家都是信因果的,佛教徒都是信因果的,你不信因果,就没有资格来管理我们这个佛教,担任这个工作。”然后大家就站起来说话了。所以社会上不信因果的人着多啊!就是因为我们要知道因和果这个关系,我们才能生起因果关系当中所产生的善见和善法。明白我们种了善因,就得善果,种了恶因,就得恶果的道理。

  佛教的缘起法,缘生性空的缘,是源于知因识果的基础上,这是最根本的东西。有的人认为自己聪明,能够找到个什么东西,干点什么事情,工作顺利一点,那是因为你以前有福报。如果你福报享完了,那就有再大的本事,也就不可能有什么收获,不可能有什么成就。我前年在四川大学给那些总裁班的总裁讲课,在讲《觉海之路》时,就说了中国人的一句常言:“富不过三代,”很多有钱人为什么到后来没钱了呢?因为有钱的时候,就奢侈、铺张、享福,把福享完了,就没有了。所以我们智者就知道福从何而来,我们要得到永远的幸福,那就要经常培福,我们如果不培福,福完了就没有了。所以在座的,如果你们有兴趣,我在四川大学讲的《觉海之路》,你们去好好看看里边因果的关系。比如谈到我们的身心健康,也有一个光盘叫《怎样做一个健康的人》,也是在四川大学的总裁班讲的,这两个光盘有四个小时的内容,足以能让你们在生活当中,寻找到另一个方面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今天谈行愿品,怎么将行愿落实到我们具体的修行上去?就是要在知因识果的基础上发心、发愿,然后按照自己的愿去行持。我们发愿以后,要持之以恒。那么发愿,发什么愿?是善愿、还是恶愿。在座的人肯定是发善愿,大家是学佛的,发的是善愿、善行,在行为中有很多障碍和违缘。我们四川的峨眉山有一个道场,供的是普贤菩萨,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在座的有博士生、研究生、有也教授。我请问你们:“有谁能超过普贤菩萨的智慧?举手!有谁?有吗?有没有啊!(众答:没有)好像还没有,但是今后必定能有,为什么呢?如果你把我今天讲的话听懂了,去开发你的智慧了,当你证得了圆满的智慧那就有了,但愿你们都有,怎么还不鼓掌啊?告诉你们,我叫你们鼓掌,不是我想出来的,我几次在北京开会,见到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他们都是这样的风格。特别是这次在澳门儒释道三家对话,我们的许加璐委员长,也是北师大的教授,他也是这样的,“怎么还不鼓掌啊?”看来染上了,染习成性啰!也就是说有没有普贤王的智慧,靠我们发心,你们每一个人将来都要成佛,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觉悟也是有早晚的问题。我们看不起别人,也不要瞧不起自己,我们自己要有信心这是关键。如果我们连自己都瞧不起了,连这点信心都没有,那你的前途就没有希望。所以我们必须在知因识果的基础上,建立自己信心。信要真愿要切,我们的行为才能够巩固。

  我们行为的第一步是什么?普贤菩萨在峨眉山,成为中国的四大名山之一,成为我们的愿行之首,愿行的楷模,他的第一个行为就是培福。我经常跟我的弟子讲,称赞我们在普贤王菩萨光环附近,我们要学他的思想,普贤王菩萨煮了二十年饭,我们净土宗的天天念阿弥陀佛,你们知道印光大师煮了多少年饭吗?多少年啦?印光大师也煮了二十年饭。这么大的智慧,为什么出来的时候,现身的时候,出世的时候,不去讲经说法,不到处去宣讲?因为人们不听这个,人们要看实际的,你是修行人,你在干什么?大家看你的行为,所以他从自己做起。我们现在提倡的和谐社会,和谐社会要从我们自己做起,从哪里开始?从心开始,从我们的行为开始。所以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的楷模,普贤菩萨他做了,他具体去做了,实际去做了,先做饭,做具体的工作,把行为让大家作为学习的榜样,以实际行动学修。他为什么这么做呢?我学佛几十年哪,还学了道术,我也有些经验。如果没有培福,你是不可能有成就的,为什么要这样讲?如果你学佛不培福,你没有资粮,你不能定道。没有资粮,就靠你这点愿力和行为,在修行的道路上,你累生累劫的业障,早就把你推翻了,它就要来干扰你。你们不是经常听说:“佛高一尺,道高一丈,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所以我们在修行中,发现了好多事情,你修行越精进,发心越坚固,行为越真实,魔障就越大。如果我们有足够的资粮,有足够的福报,就没有魔障来干扰,它来干扰你,你有定力,能够战胜那些魔障。我经常给我的弟子们讲开示的时候说,我们在庙里来,哪怕是扫地,做饭,你们都有无量的功德,你们的功德,具足了你们的资粮。我经常跟白塔寺的居士讲、僧人讲,我们在殿堂里念经,做早晚课,他们在食堂里做饭,如果他们不给我们做饭,我们还有精神去念经,上早课吗?四川峨嵋山有个通孝法师,在跟我们一起开会的时候就说,禅定、修行、修心,必须要有一个基础,当具足四事。我修了几十年行,我没有见到任何一个人不穿衣服,坐在山上一个大石头上,不吃饭就能够修行,就能成功。如果你们谁不听,你们把你们的衣服脱光,坐到一个非常隐秘的地方,一个大石头上,不吃不喝,就能成佛吗?这不可能,你离不开所有的众生,都有一个相互关照,你累生累劫都能够享受别人对你的恩赐?所以我们要培…

《愿行的力量(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