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一个健康的人
2007年6月3日 海空法师 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讲学 (录音整理)
张主任:我们非常荣幸地请到海空法师来我院讲学,海空法师是四川省佛教协会副秘书长,也是南充市佛教协会的会长;是我们省内唯一的一个管理三所寺庙的方丈,他是南充栖乐寺、中江白塔寺、河南省万善寺的方丈;他现任四川省人民政府参政调研员、南充市政协委员等等社会职务。海空法师已是一个花甲子的年龄了,那么多同学们问我,我说他才四十多岁呢。海空法师的弟子遍布世界各地,而他的海外弟子就有十八个国家之多,在前一段日子,他还在加拿大多伦多讲学,现在他的弟子有两百多万之众,遍布海内外。今天下午,海空法师为大家讲的内容是《怎样做一个健康的人》,它是佛法与生活中的一个题目。请大家欢迎海空法师为我们讲学!
海空法师:我们有这个机会,与大家相聚一堂,共同来探讨人生的真谛,这是一个非常殊胜的因缘。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是《怎样做一个健康的人》,怎样做一个健康的人?这个标题大家都知道,说起来非常简单,实际上是非常具体的。
按照佛教的思想,人的健康分为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常言道:健康是福、平安是福,要如何才能够达到我们的身心都能健康?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一个课题。在人的一生中要身体健康,在于无欲无染,一个人的心情舒畅,在于有三无分别的思想境界,什么叫三无分别呢?即是人无分别,事无分别,法无分别。还要有平等心,一个人的生活美好,在于积福造命,一个人的事业成功,在于济世利人,一个人的家庭幸福,在于体谅和包容,一个人的真心永驻,在于回归自性。
人们总是在寻求幸福,可是有的人往往又求不到,一些人想事业成功,但成功之后又如何呢?由于工作过于劳碌,疲惫造成疾病缠身,或者是身体恙恙,精神痿靡,心情烦恼,无时无刻不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有的人虽然事业成功了,但是我们的内心是不是很实在?所以在西方国家的人们,这些现象是比较普遍的,事业成功了而内心空虚无聊。我们做一个健康的人都这么困难,那么要求得幸福,就更应该值得我们深思。
一佛教的基本理论是因果律。佛法把人们的一生概括为八苦,有哪八苦呢?即生苦、老苦、死苦、病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嗔恚苦、五蕴炽盛苦,这八苦又无时不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中。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出家,就是因为这八种苦的存在,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摆脱的现实,由于这八苦,对我们的身心都起了一定的作用。如果我们没有这八苦,而脱离这八苦,那么我们就能得到长寿,身心就能得到健康,如果我们的身心都不健康,我们所得到的名和利,又有何用呢?
佛教所有的经典,都提到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人的问题。佛教整个理论基础就是要我们认识世间的真相,摆好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这就是佛教的精神。也就是根据你自己的具体情况,如何来摆好自己的位置,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呢?你应如何去认识自己,如何使我们能够明心见性,能够对事物的看法达到真知灼见,我们才能把握自己。明确哪些是我们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如果自己没有把握好自己,我们还是懵懂一生凭着感觉走。
佛教把所有的行为,都叫缘起,就是缘起性空,这也就是佛教的基本理论。什么叫缘起呢?佛法为我们阐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间存在的种种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这个叫做万法因缘生。一切众生都在无始无终的“生命之流”中生灭流转,都是因为其间贯穿着一条“因果规律”。
我们现代科学也在讲因果规律,但是现代科学的因果规律,它只是认识物质性质的一些物理现象,而佛教讲的因果规律呢?它是精神现象和生命现象的总合。佛教是把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生命现象都概括起来了,它不仅仅是讲物质现象,这就是唯物。由于物质的变化,现在我们把物质变化的这种规律,也把它作为一种因果律来认识也是适用的。但是,因果律不但适用于物质现象,特别是我们的心性和我们的生命,也是围绕在因果这个范畴之内的。所谓因就是原因,所谓缘就是助缘或叫条件,由因缘和合所产生的事物叫做果,就叫因果,由因缘而生果。这个果又是造因者的报,就叫果报。其中因果关系虽然错综复杂,但正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样,自因自果,自作自受,丝毫不差。所以,我们今天要讲人的健康,首先要把这个因果关系讲清楚。我们谈到因果这个问题,很多人会说:你要说因果,那么,为什么很多做了恶事的人,他还没有得到恶报呢?为什么做了很多好事的人,他又没得到善报呢?这个因果律怎么说得通?在这个问题上,我就讲几件事情,给大家听,大家也就会明白。
事实上,因果定律,它是两大类,你已经造了因,必然要得果,因果是不消灭的,因果也是不能抵消的。因果定律是不能消灭的,佛教的经典当中有一句话: “假使百千劫所做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意思是说:假使我们种下了这个因,有了这个种子,百千万劫,就是很多年后,它还是存在的,这就叫业力种子,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稻种、麦种,时间长了它就烂了,而这个业力种子它是存在的。也就是说,我们做了的事情,就留下了这个业,也就是自己所造的这个业它是存在的,而这个业力是不可能抵消的。比如,我们在一块地里,先种的是小麦,再又种些杂草,我们把小麦比成善果,把杂草比成恶果,那么是不是因为种了小麦过后,就把杂草的因断了呢?是断不了的;是不是种了杂草,就可以把小麦的善果断了呢?也断不了的。因为小麦结的果是小麦,杂草结的果是杂草,因果是不相抵毁的。如过去我们造的杀业,现在我们又去修桥铺路,是不是就减得了杀业的果呢?减不了的。为什么减不了呢?因为你造了杀业过后,你的果就是杀业果,你修桥铺路的善果,是修桥铺路的因所造成的。比如我们现在人说的;杀人要偿命,那么我去修几条路就不偿命了吗?同样杀人的果,还是杀人的业果,就是说自己所种的业它们之间是不能抵销的是一个道理。现在人们认识的是物质性因果关系,与精神和人生的因果关系总是把它弄来混淆。由于过去种了点善根,他现在过着好日子,那么现在做了恶事,他是不是以前的好日子就不过了呢?因果不昧,这个问题,无论你是在事业上也好,在健康上也好,它也是相符的,都是离不开这个因果关系。
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经典讲了那么多问题,它只贯穿着两个字,一个“因”,一个“果”,那就是因果关系。我刚才所说到的为什么过去做的善事,现在得不到善报,就是说你以前做了好多好事,现在还没得到好报。你看那些社会上做了很多坏事的人还逍遥法外,还没得到报应,这是跟他所产生的因果关系不相抵销的。我前次讲课,讲到中江县的观音崖,有副对子是,“做恶不灭,祖有一德,德尽则灭;行善不昌,祖有一殃,殃尽必昌。” 你做恶的人,他过去祖上有德在哪里,所以他自己还有点福报,如果福报享完了,必遭其恶报。像种庄稼一样,由于他去年的努力粮食丰收了,他还存有点余粮在那里,因此他今年不会饿饭,与这个道理是这样的。今年你做了很多善事,为什么还没得到好的报应?是因为你的善因还没成熟,如果你的善因成熟了,报应就会体现出来。所以佛教里的因果关系,是我们讲一切法的前提。
我们要知因识果,首先要明事理,要明因识缘,智者畏其因,愚者惧其果。缘由因生,法由缘生,善巧而立。也就是说,我们谈到事业也好,谈到身体健康也好,有智慧的人,他就会先做好准备。我们对身体来讲,首先就去防范,而不去种因。比如,热天快到来了,你只要做到饥饱劳逸适度,事先做到有准备,事先有防范,不种这个因,他就没有这个果。凡夫最惧果,他就不管种什么因,杀人放火他啥都干,他不怕造业因,但是他一看到果报,他就害怕了。所以一般的愚者,他就只看果,只看现象,他不去寻找现象发生的本质。所以智与愚关键就在这里。
我们佛教经典里面都讲,菩萨为什么叫智者呢?因为菩萨他有智慧,他做每一件事情,都要想这件事情,干不干得,干了过后,它是不是有坏影响,坏的结果,这就叫觉者。愚者呢,他做事就不管什么后果,只要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干了再说,有果报的时候,他就怨天怨地,这就叫愚者。所以“智者畏其因,愚者就惧其果”。如有的人做了很多善事,现在还没得到果报,主要就是,他的善果还没有成熟。现在我来讲几个公案给大家听听:有个叫“卢度济难”的故事,在我国《二十四史》的史书中,记载了南北朝的一个武官,这个武官叫卢度,他在与北魏交兵的时候,正在向南逃走的时候,来到一条河边,在追兵到来之际,他忽然起了一个念头,起了个什么念头呢?他把双手一合掌,他发愿说:“观世音菩萨,如果我今天逃得脱这一关,我今后就永远吃素,不再杀生了。”就是他起了个念头,发誓不再杀生,就是断杀业果。他说了过后,奇怪是在追兵赶到的时候,忽然从河的上游,漂来一块木板,顺流而下,直对着他所站位置而来,他见到这块木板,心喜自己就有希望得救了,于是他迅速扑到河里,抱着那个木板,他就逃跑了,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杀生了。所以心里面起什么念头,就要结什么样的果,我们佛教把它称之为身、口、意三业,身体做的行为,就叫身业,嘴所说的话,叫口业,心里所想的,就叫意业,这就是身、口、意三业。身口意三业所造下的业,就要成为因。由于有因的存在,若遇到缘成熟后,他就会变成结果,也就是因果。
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知道这个因果关系,再把因果关系分为一种缘和一种因,成为一种对比,产生对等的结果。若要有好的果报,那么就要断恶缘,行善缘;这个缘怎么断?我们又断什么缘呢?如首先我们…
《怎样做一个健康的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