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叫根基呢?就是我们累生累劫,积养起来的慧命。如果我没得这一点,累生累劫积养的福德慧命,你沉得住啥子气啊?你听到什么,一听,听得起你就跳起来,一点小事都会蹦起来。你看城府深的人,能沉得住气的人,一般都是福报比较大的人。你看有成功的人,大的企业家,那些领导,他们工作方法是有条理性,就沉得住气,当然有福报。没有福报的人,他是轻浮的,一天到晚都在跳,累死了都找不到一分钱,你们去想是不是这个道理啊?所以要沉得住气,他关键在心性要清净起来,我们还要把它在清净的基础上更清净,那就要修证,修证我们的心性,要参究我们的这颗心,要怎样才能平静?所以说生活当中参禅是很重要的,在参禅的时候,就要想到很多问题呀。
我刚才说到这个福报问题,我们现在来到这个地方,听我讲课,作这个报告,我们的缘分是非常特殊的,哪怕就是这么一个小时,两个小时,这世界上有几十亿人,为啥能够我们在一起呢?那就讲缘分,按照我们佛教来讲,这种缘分要讲十二因缘,前世、今生和将来,那你没得这个不得行。所有的事情,都是诸法因缘生的,缘去法还灭,过去的因,现在的果,现在的因,将来的果。我们过去的因,一个是无明,二个是行。无明、行,就产生了惑业。后面的现在五支果,行识名,一切都是叫苦,惑业苦,过去二支,现在的五果,现在的三支因,未来的二果,把它加起来,就叫十二因缘。我们在参究这个因果规律的时候,比如说,我们在参禅打坐的时候,去想,去静想,在冥想的时候,烦恼生起来的时候,我们要懂得一切烦恼的产生,都是有因果,都是有来因的,那么我们知道这是因果关系了,我们就可以去正确对待了。我们如果不知道因果关系,我们在参禅的时候,烦恼的时候,我们老是怨天怨地,要不是怨父母,要不是怨环境,要不是怨别人。所以知道因果关系的人,知道十二因缘的人,他在参禅当中,就能够正确对待现在所出现的一切问题。如果不知道这些因果的关系,在参禅的时候,静想的时候,冥想的时候,出现的一些景象,就跟着境走了,被境所转,这样转来转去,烦恼就越来越多。有的就说,“我不参禅我还好一点,我一参禅,咋个烦恼越来越多?”这个很简单嘛,不参禅你眼前是黑的,你看到啥子障碍呢?看不到灰尘。比如像一间屋子是黑的,看不到灰尘,天晴的时候,你把瓦揭掉两甓,那太阳光射下来,你看那很多灰尘,是不是这个道理呀?你们说是不是啊?(答:是。)对了。那么我们用一种方法,对我们自己的心性进行修证的时候,就好像是阳光照见了我们的心内的一些障碍。所以在参禅的时候,看到障碍,看到这些现象,是很正常的,这并不是参禅的时候,才有障碍,没参禅就没得。你没参禅,你没看到嘛,一参禅就看到了。禅是一种修养,在参禅的时候呢,道家、佛家和其它修心,都有这个参禅、打坐的这种方法。那么佛教的参禅,它又不同了。还有净土宗的参禅,有禅宗的,有一般的禅宗的参禅,还有密宗的参禅叫金刚禅定。
那么佛教的修养,它有一个特点就是:佛教它佩带了一把宝剑,那就是智慧,所以佛教称之为智慧的宝剑。佛教的方法,智慧的宝剑,可以斩断我们的无明,可以斩断我们的烦恼和斩断我们的痛苦。佛教思想,只认得一个敌人,那就是无明,无明就是自己,能够战胜自己的就是圣人,战胜不了自己的,那就是凡人。凡和圣,他主要是能不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战胜自己,这就是凡和圣的区别。你看那个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他的区别在哪里呢?人们往往都是只注重自己。
过去有个公案,寒山问拾得的公案,大家好多都见到过,见到过就并不一定能够参照自己去面对,比如寒山问:“世间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就答:“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你们有这个耐心吗?没得。多少人是你骂一句,我必还一句,“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如果懂得这一点,这个我们禅宗的思想,参禅的思想,你毁谤我,你欺骗我,你侮辱了我,笑我,轻视我,贱我,恶毒的攻击我,或者是骗我,哪么办?就说明他还没得智慧。如果他是个有智慧的人,他是个明智的人,他就不会做出这些事情来。既然他都没得智慧,你就不要跟他一般见识,你跟他一般见识,你就跟他一样,所以我们就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佛教把忍辱当成一种智慧,忍辱是种智慧哦,忍辱是有福报的。你们现在在座的好多都是企业家,你们想想在工作当中,有好多事情是需要忍让的,忍让过后,在忍让过程当中,你们就酝酿出一些方法来对付了,你们就可以产生很多办法,所以说有佛法就有办法呢。如果人家一骂你,你还在骂他,你连思维的境界都还没得,两个就抵消了,本来你都有点功德,一下都抵消了。还有一种呢,还有一种办法是啥子?有的人就说,人家骂你的时候,嗔恨你的时候,你最好的办法就是笑。笑,对人家来说,就无法对付你,还能让你有啥子,有空间去想问题,所以笑啊,能够解决很多,柔克钢嘛,我们不要去管他的,任何事情都有个因果报应,你管那么多去做啥子?你不要把自己,他一句,你一句,两个扯平。在我们世间有两种方法,能够对治我们自己的烦恼、痛苦,一种就是世间法,一种就是出世间法,世间人一般都是争强好胜,追名逐利,只论他非,心随境转,身不由已,跟着感觉走,跟着现象走。那么有智慧的人呢,就是谦和忍让、得失不扰、常思己过、如如不动、随缘自在,世间法就是烦恼,出世间法就是菩提、智慧,我们如果能面对这些,那么我们这颗心就会清净。如果心都不清净,还办得好什么呢?你好像大海的水一样,你心越动,就好像是风越动,海浪就越大,要风平才浪尽。连李世民都有这样一个名言,他好像是船,民众好像是水,它船要压平水是不可能的,水要推翻船是可能的。那么要水不起波浪,首先就要风平,要平静下来。处事、治国、治家、治企业都是这样。我们少刮点风,波浪就少一些,我们的船就要稳一些。那风为啥子,要怎么去少刮,将来我要讲到这些问题上来啊。禅是一种文化,通过禅修,我们懂得了我们人生,来到这个世间上,有很多事情是自己不能办到的,是需要社会,需要他人来共同维持你这个生命,和维持你这个工作。所以修行的人,一个有智慧的人,首先要懂得报恩,佛教把上报四恩,下济三途苦,把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作为种善因的基础。特别是我们现在所提出的慈悲喜舍、五戒十善、四摄六度,这一系列,前面都是种善因。佛教这四句话,好多学佛的人就知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诸恶莫作,只能说是你没做坏事,你断了恶因,没得坏因,果报;众善奉行,就是你积了些福报,种了些善因,具足了些资粮,但是这个并不能断烦恼,并不能减痛苦。佛教要断烦恼,解脱痛苦,最关键的一句话,还是第三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基础,要自净其意才是根本。所以佛教文化,最关键的话,就是要自己净自己的意,自己革自己的命,自己战胜自己的无明和烦恼痛苦,靠别人不行,在三藏十二经典上,根本就找不到一个神仙皇帝来保佑我们,没有的,这个我们要弄清楚,不然的话,我们就要把佛教引入一个迷信的框架上来。
佛教是一种文化,它既包含了哲学、文学、音乐、艺术、雕刻、印刷、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包括这一切在内,所以我们佛教讲“五明”呢。因明,就是要懂得一切逻辑,逻辑学啊这些;工巧明要懂科学啊;医方明,要懂医学啊;声明,要懂语言文学,要懂得我们自己的语言,还要懂得国外的语言,各民族的语言,就我们在重庆市各个地方的语言都不一样,那些郊区都不一样,县区也不一样。像我们像在四川省来说,我们经过统计,就有将近一千种语言,它的差别很大呀,你光去说四川话,你四川话是什么话?四川有广东人的嘛,那重庆话也不全,那重庆话是什么话?那只能是重庆最主要的,最主体的语言,那么要懂得语言文学,才能沟通。
学佛的人,并不是念几句阿弥陀佛,眼睛闭到念阿弥陀佛,那就往生了?那就断烦恼?如果我们不懂得知因识果,不去修证自己的心量,不去扫除自己的障碍,你往什么生?有业障,业障重重,念一辈子还等于零。我认识一个居士念了六十年了阿弥陀佛,最后念得是越念越乱,念佛三天佛在眼前,念佛三年佛在天边,你念得到吗?那只能说是一种修心的方法,通过念佛号,使乱心不得不佛,事实上,还要能把心静下来,修证自己。所以我们这里很多弟子,碰到学医的,我就跟他讲医学方面的事情,听到讲科学的,我就跟他讲科学方面的问题。我去年4月份在河南云台山授菩萨戒的时候,清华大学的物理系的教授,就跟我两个谈科学,我就提出了几个问题,他就回答不出来,最后我把它解释了。我写了一篇文章,你们可以在网上看。不是我们要发个名片给你们,上面有个网站,他专门谈到这个问题,把它谈清楚了的,他也认可了,就专门谈到这个六道轮回这个问题,六道轮回呀,事实上是我们大家都最关心的一件事情,也是最难讲清楚的一件问题,就是六道轮回。他们都不相信,只相信我们现在,我们现在过得好好的,人死如灯灭,死了啥都不晓得,不相信今后,不相信这个,所以我这篇文章是把它讲清楚了的。所以今天讲的这个禅学这个问题呢,只能是点到为止。
如果要具体去了解呢,你们就把我的网站打开,上面有很多阐释这方面的事情,禅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事实上,我们凡是有心,有思想的人,那么有生命有思想的人,都与禅学有关。如果没得思想,没得生命了,那禅就不跟我们产生关系。首先是我们身体的健康,需要禅修。如果我们身体通过禅…
《禅学与生活和工作的关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