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法的缘起。这里介绍了舍利弗名字的由来:因为印度有一种鸟,眼睛非常明利,牠在空中就能看到地上很微细的东西,故叫舍利。因为舍利弗母亲的眼睛和舍利鸟的眼睛一样的明利,所以也叫舍利。 他的母亲叫舍利,她的儿子就叫舍利子,这是简单的介绍。
舍利子在佛弟子中,智慧第一。本经是发挥智慧的,故佛唤舍利子以便应对。
《佛陀十大弟子传》中记载,舍利弗是智慧第一。我们都知道他的故事,他和目犍连是很好的朋友,互为知己,但是开始都拜外道的师父修行,他们两个都是团体中的领导者,带领二百五十人。舍利弗有一次外出,见到了马胜比丘,马胜比丘身心宁静、自在,威仪具足。舍利弗就知道这个人一定非常有内涵,他的师父一定更不得了,所以他就问:你的师父是谁?跟你们说什么法?马胜比丘回答他:我的大师就是释迦牟尼佛,他说的法就是缘起法:「诸法因缘生,法亦因缘灭,是生灭因缘,佛大沙门说。」就是说:一切法都是因缘生的,所以一切法也由因缘而灭,我们的大师,讲的就是缘起法、因缘法。舍利弗一听马胜比丘讲的缘起偈,马上就开了智慧,当下就见法了。非常欢喜的回去把这件事情告诉目犍连,两个人就一起来见佛陀,听佛陀一番开示后,就带着二百五十人一起随佛陀出家。舍利弗出家后半个月,听到佛陀对长爪梵志的开示,当下就证了阿罗汉。
长爪梵志是舍利弗的舅舅,他常常与舍利弗的母亲论法,他的母亲每次都输,但是自从她怀了舍利弗以后每次论法都赢,这个因缘不可思议。他舅舅就知道这个孩子一定很厉害,还没有出世就影响到他的母亲。所以当他知道舍利弗跟随佛陀出家了,他也来拜见佛陀并向佛请法。就在佛陀对长爪梵志开示法要的因缘中,舍利弗站在佛后为佛扇扇子时,当下就证了阿罗汉。你们想想看;我们要修多久?舍利弗出家仅仅半个月,而且不是他直接请法,只是站在佛陀后面听到佛陀对别人的开示就证了阿罗汉。这就是智慧第一的舍利弗,所以《般若心经》以他为当机者。
佛明五蕴皆空,首拈色蕴为例。色与空的关系,本经用不异、即是四字来说明。
佛陀为了说明五蕴皆空,就以五蕴中的色蕴为代表,并用一个「不异」、一个「即是」来解释色与空的「不二」的关系。
不异即不离义,无差别义。色离于空,色即不成;空离于色,空亦不显。色空、空色二不相离,故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不异」,就是说没有分开,没有差别;「色离于空,色即不成」,所以说不离。色,如果不是依空性是不可能产生的。因为有「空」,所以才能产生「色」。所以「色」的有,是不离「空」而有。
「空离于色,空亦不显」:如果离开万法「色」的当下,空性、空义无法显现出来;「空」是由「色」来显现,所以叫不离。离开了一边,另一边就不能成立,离开「空」不能产生「色」,离开「色」不能展现「空」义,所以色、空是相依相缘的,所以叫不离!「色空、空色二不相离,故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就是站在不相离的关系来说色空的不异。
有人听了,以为空是没有,色是有,今虽说二不相离而实是各别的,空仍是空,色仍是色。为除此种计执,所以佛接着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表示空色二不相离,而且相即。
如果我们站在「不离」的角度来看,说空不离色,色不离空,色空不能相离而成立。如果只是这样讲,有人听了会产生误解,以为空是什么都没有,而色就是有。今天虽然说色空不相离,但是空还是空,色还是色。为了破除众生实有实无的观念的执着,所以经中进一步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注意!这里所说的不离,只是一种关系。但是我们还会怀疑空跟色毕竟还是不一样,会产生这样的执着。为了破除我们这种执着,所以进一步就说,色就是空,空就是色。「即」就是「是」的意思。那么这样我们就不会认为色和空是截然不同的了。
佛法作如是说,有其特殊意义。印度的一分学者,以为涅槃与生死,烦恼与菩提,是不相同的两回事,离了生死才能证得涅槃,离了烦恼才能获得菩提。
注意!这是修行中很重要的知见!佛陀的时代,在佛陀还没有悟道以前,外道非常多,常见的有九十六种外道,但是外道都不离一个根本观念:人间是苦的,是烦恼杂染的,所以就要超越烦恼,证入涅槃,涅槃是清净的,是无染的。以为要灭烦恼才能够证涅槃,他们把烦恼与涅槃分成两个完全不同的本质,甚至把二者对立了:有烦恼就没涅槃,当时所有外道思想都是如此。
生死和烦恼是世间杂染法,涅槃、菩提是出世清净法,染净不同,何得相即?
这是外道的疑问。生死和烦恼是杂染法,菩提和涅槃是清净法,清净法和杂染法是两回事,根本不能同时存在的。染和净是不同的,怎么能够相即呢?怎么会是不离而不异的呢?这就是一般宗教的思想,也是外道固有的观念。
这种见地,是从他们的宗教体验而得来。宗教体验,世间的一般宗教,如耶、回、印度教等,也都有他们的体验,如上帝、真宰、梵我等。
那么,什么是宗教的体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根据什么?外道有这样的说法,也不是乱说的,都有他的立场,有他的依据,有他们的体验才敢说的:譬如说基督教、回教或者是印度教、婆罗门教等,一样也都有他们的体验:所谓的上帝、真宰、梵我等。
若说他们都是骗人的,决不尽然,他们确是从某种体验,适应环境文化而表现出来的。不过体验的境地,有浅深、有真伪。
他们的说法是根据他们的经验和体验而得来的,所以他们不是骗人的,只是他们的经验和体验不究竟而已。不论是基督教、回教或者是婆罗门教的宗教体验,站在佛法的立场说他们不究竟,但不是说他们在骗人,他们有他们的体验。他们确实是这样体验的,只是在幻象中的体验而不知道是幻而已。这里表达的就是佛教与外道不同的地方。佛教的体验是最深的,最究竟的;而外道的体验只是浅显的一部分,有的还不是正确的。
佛法的目的,在使人净除内心上的错误──烦恼,体验真理,得到解脱──涅槃。
譬如说他们修行的方式:在祈祷、慈爱或者禅定中,都能感受到身心的变化的某一种体验。也就是说,这样的体验还在有相里面,还在某一种心灵感受的境界里产生的那种特殊的经验。但是佛法的不同之处在于:不执着在那个经验所产生的幻象和体验上。佛法了解的是真相,是要达到究竟解脱的目的。
人们由于观念的错误,引起行为的错误,带来的是烦恼。所以佛法修行是从根本上下手,把错误的观念导正了,行为自然就端正,烦恼就不起,生死就不相续。因为离开了执着,离开了爱染,所以内心回复本来的清净,就能体证到涅槃。而不是在现象上执着,看到什么光影、看到什么空灵、体证到所谓身心脱落或神秘经验、感觉非常喜乐、清净与自在。可是,一出定或出了那个境界,又恢复到平常来了,那只是一种特殊的体验,我们叫神秘经验。
这里点醒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地方:修行如果没有找到引起痛苦烦恼的根本,不了解这个根本,修行就会在枝末上用功。当我们修禅定的时候,内心会感到一种宁静或是光明,意识慢慢就不起了,会感到那种清净、宁静或光明,就会觉得那种体验就是涅槃的境界了,因为那种体验和世俗的杂染刚好是相反的,所以感受到的那个叫清净,容易误认为是涅槃。而佛法讲:当我们的颠倒执着的条件消失的时候,本来就是清净,并不是另外有一个清净可得。
我们用光明作比喻,不是有一个地方是清净光明的,也不是有一个地方是完全黑暗的,黑暗和光明只是相互衬托出来的。当明的时候,黑暗自然不存在,并不是从一个黑暗的地方跑到一个清净、光明的地方去,黑暗与光明只是相依相缘而显现的一种现象。所以不是我们今天要厌离这些黑暗,来找一个光明的地方。譬如把房间的灯关起来,屋子就暗了,房间的灯打开了屋子就亮了,所以黑暗和光明不是在两个不同的地方,不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
佛法一直强调根本的问题来自我们的观念:因为观念的错误,就会引生错误的行为而带来烦恼。只要观念正确了,行为就端正,行为正确了,烦恼颠倒执着的因缘没有了,烦恼自然就不会起,那个「不会起」就是清净。不是离开烦恼,另外还有一个叫清净的地方;或者有一个东西在黑暗中产生痛苦,然后就跑到光明的地方去就没有痛苦,意思是一样的。
我们常常会以为这个身心处在黑暗中才会痛苦,所以不要处在黑暗中,要跑到一个光明清净的地方去。但却不知道,当我们息灭了贪瞋痴烦恼的因的时候,当下就清净,不需要跑到另一个清净的地方去。那么,我们要在哪里解脱?就要离颠倒执着、离我执,离无明!如果找到了正确的方法,看清楚、明白了,当下就能证明!当下就会清净!不是离开这个五浊恶世另有一个清净的地方可去。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问题不解决,只要那个颠倒无明的因还在,不论到哪里去,也不能清净。还在无明颠倒中你怎么能清净?所以当我们根本的问题解决了,当下恢复清净,这就是清净的国土!那要不要另外去找一个清净的地方?不需要!所以,我们现在的心如果不清净,看到的一切万法都是杂染的;当我们的心清净了,那么看到一切万法都是清净的。所以说:「心净则国土净」。只要把那些颠倒、错误的观念修正,行为导正,贪瞋痴烦恼就不起,当下就清净。所以,清净与杂染不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实体,这个很重要!
一分学者依佛所说去持戒修定净除烦恼,体验得「超越」现象的,以此为涅槃。于是,以为世间和涅槃,是不同性质的。
有的人持戒清净,然后修禅定得到了身心脱落的一种体验,或者是与万法合一、与虚空合一、万物一体的感觉,因为有了这样身心的体验,当下没有了痛苦、烦恼、杂染,以为这就是涅槃。所以就把世间的烦恼和涅槃…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