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P6

  ..续本文上一页,那么大小乘的观念彼此有些对立。从这里我们或许会问:既然佛法是让我们解脱痛苦、解脱烦恼,那为什么还会分成大乘和小乘?导师是先让我们明白这个原因,将来才不会怀疑今天所学的大乘佛法。如果对自己学的法没有正见和信心,是绝对不可能有成就的。所以,现在先把这些矛盾的地方厘清了,弄明白了,将来就不会有障碍了。因此,导师指出一个重点,由于「境界的不同,所以产生了大乘与小乘」。境界就是个人体证的内涵深度,下面的解释,就是让我们知道重点所在。

  侧重否定的功夫,希求自己的苦痛解脱而达到自在,这被称为小乘。

  所谓小乘,是说修行的目的只是解决自己的问题,对于一切外在的、内在的,重点方式是在否定。譬如说,我们会执着、会贪爱,只要否定它,慢慢的就能够体证法性而超越出来。它侧重个人内在问题的解决,所以称为小乘。

  大乘也是希求度苦除苦的,但他更是肯定的,侧重于离苦当下的大解脱自由;又由推己及人了知一切众生的苦痛也与我无异,于是企图解除一切众生苦痛以完成自己的,这就是大乘。

  其实不管大乘与小乘,共同的地方都一样要解脱痛苦、了脱生死。不同的是:小乘是为了离苦、灭苦,重视的是自己的解脱,通过修行调整,把自己提升达到解脱为止,认为这样就了了,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但是,大乘在自己解除了痛苦烦恼,解脱自由以后,他更肯定:既然我已经离苦了,我当下已经解脱、已经自由了,就会善用这样的解脱自由,更加关怀利益一切众生。因为众生和我一样的苦,现在我解脱了,也希望众生和我一样的解脱自在,不是我自己解脱就好。譬如刚刚讲的,一个人成就了,这个社会会改变吗?不可能,唯有普遍的大众的痛苦都解除了,人间才有真正的自由与平等,才有真正清净的自在环境。大乘关怀的是整体性的,不只是关心自我的个体,个人不过是一个团体、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一分子而已。

  如果从有情来讲,个体更是微小的。所以大乘解脱者会关怀到整体有情的问题,不是自己解决就好,有情都同样的需要解除痛苦。但是他可以利用这样解脱自在的因缘,去关怀更多的众生,希望所有的众生都圆满,更深彻地广观万法,达到真正的自在无碍。也就是说,从利他中更能完成自我的超越。譬如说,我们个人解脱了,一切很淡薄,贪欲很少了,也不会跟人家争斗了,已经超越出来了,因此会厌离社会和人群,不会和社会大众打成一片,这个叫小乘。

  但是大乘不同,我既然已经解脱自由了,还怕到社会中去吗?还需要厌离万法吗?如果我回到社会中来,还怕别人影响我,那你有没有解脱?一个真正解脱的人回到人间万法来,是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的,这才是真解脱。所以他会善用因缘,善用剩下的价值来广利人间的众生。心量大,才会有整体性的关怀,所以我们说「大」是大在行愿的不同,不是悟的法有不同。悟的法一样,解脱的法也是一样。但是心量不同,慈悲心不同,这个就是大小乘的不同处。

  从人生正觉中去解除苦痛,大小乘并无不同。这本不是绝对对立的,如释迦牟尼佛因见到众生的相残相害,见到众生的生、老、病、死苦而推知自己,又由自己推知他人,知道都是在苦痛里讨生活;于是就确定了解脱自他苦痛的大志,走上出家、成道、说法的路。

  佛陀修道的因缘,是因为看到众生自相残杀及无法回避的生老病死的苦迫,从中体会到自己终究也必然会面对的,因此出家修行。佛陀悟道解脱后,又推己及人,想到:我从众生的苦迫中反省到自己要面对的问题,现在自己的问题解决了,也想到众生的问题还没有解决,他并没有因为自己成道了,过得自在就好,而是深入社会和民间,利用托钵的因缘来跟众生接触,并为众生说法,走到哪里说到哪里,踫到什么样的因缘就说什么样的法。就这样弘法四十九年,到他八十岁要入涅槃时,还度了一百二十岁的须跋陀罗,这位弟子因佛陀最后的指导也证了阿罗汉。

  从佛陀成道度五比丘到入涅槃,都没有终止过对人间与众生的关怀,这是慈悲的展现。哪里是自己解脱了,就归隐山林,不与人间万法接触。如果修行是为了自了,那是小乘。那么今天的大乘,大在哪里?就在于关怀众生的悲心大、愿力大,而不是法上的解脱有什么不同,这一点要明白!

  后代的大小乘,不过从其偏重于为己及为人而加以分别罢了!

  此处的重点是让我们明白大小乘的差别在哪里。小乘只为自己,解决自己的事,自我超越;大乘是为他,不是只顾自己,知道还有更多的众生跟我是一体的、一样的,所以大乘佛法讲行菩萨道。行菩萨道是要缘苦众生。缘苦众生是什么意思?缘就是触缘的对象,我们的所观境就是缘—所缘境。小乘的观法所缘境都不离自己的身心,大乘的观法所缘境是缘苦众生,不一样的!所以观念不同,下手处和修行的方法就不同。由于知道众生苦,所以发愿希望这些众生都能解脱,由于这样无私的愿力,我执更容易清净,更能从利他中去完成自我的超越。所以菩萨的悲行不求急证,不是自己先悟道、解脱了,而是从发世俗的菩提心开始,关怀众生、利益众生,从利他中去淡薄自己的执着。如果菩萨真正的能行六度万行,我执自然淡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活在贪欲里,要占有、争取、斗争。今天如果以慈悲心来关怀众生,我们的那些占有、斗争就不会发生,甚至能把我们的所有拿来布施给众生,那样贪欲更为淡薄了。所以,菩萨道是具体的从利他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修行的智慧开发中,慢慢去淡化我执、我见,是从行中去实践、去完成的。不是小乘的自己克忍,然后自己超越就好。观念的不同,方法也不同。如果一个人自己认为自己不与外面的万法接触而感到很清净了,但问题是你为什么还会厌世?如果人间真的已经不能影响你了,你到人间来又何妨。如果还怕外在的事物与环境污染你,就证明你根本没有解脱!

  佛陀在弘法的过程中,有的国王非常的赞叹和护持,愿意把国家分一半让他来统治,佛陀都不要。如果需要,佛陀就根本不用出家,他本来就是王子,就是未来的国王,然而这些就是他所放弃的。还有很多名利的考验,都不能够动摇佛陀。所以佛陀弘法四十九年和弟子一样的过日子,每天吃一餐饭。如果没有人请去供养,还得照常托钵,利用托钵的因缘跟众生接触,然后为他们说法。如果有人不了解、不赞叹、不信仰,甚至于不供养,更甚者讽刺打击相待,佛陀还是慈悲为他们开示。当他们听懂了,感动了,要供养了,佛陀是不接受的。为什么?法不是用来交换的,不是为了得到供养而说法,那是不净。这就是佛陀的悲心。佛法的无私,从佛陀的身行中完全透彻地展现出来。

  现在很多人不了解,以为佛陀没有讲菩萨道、没有说大乘法。他们认为,佛陀亲口说的才算是。难道佛陀的行为就不是吗?佛陀弘法利生四十九年,所展现的不是菩萨道吗?只有言语才是,身行就不是吗?其实,语言还可以造假,身行是骗不了人的,四十九年的言行一致,那才是佛的德行。所以我们要知道,大乘的菩萨道根据的是什么?就是源于佛陀对众生的关怀和慈悲。佛陀慈悲的身行,就是大乘的根源!如果明白了这层道理,大乘就不会说小乘不究竟,小乘也不会说大乘非佛说,那么大小乘的矛盾就能化解了。

  导师在这里就指出,因为很多人修行会执着在某一法上,以为佛陀所说的法就是全部了,佛陀没说的就不是佛法。其实,佛陀曾说过:「我所说法,如爪上尘,我未说法,如大地土。」什么是法?世间的一切都是法,佛陀说过的法是其中的少部分,就像爪中的微尘一样,没有说的法像大地的土那么多。

  佛陀没说的法,不是他不说,也不是不能说,是因为所对应的因缘与时节的关系。我们现在说的法,只要符合佛陀的根本教法和真理法则,哪一法不是佛法?佛陀没有说我们现在不能坐飞机,因为佛陀时代没有飞机,佛陀没说的现在都不行吗?现在世界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随时在变,时代不同了,因缘条件也在变化,无常的迁流,一直在进展,一直在变化。所以,不能说佛陀没有亲口说的就不是佛法。比如,佛陀没说过飞机,没说过轮船,没有说过汽车,没说现在的高科技,难道这些都不能用吗?不是这样的。因缘是随时随刻的在迁流变化,不停地在重新组合。所以,不能说佛陀没说过的就不是佛法。只要内容、精神、特质、法要是一致的,能让我们解脱的,让我们能离苦的,让我们贪瞋痴烦恼能止息的都是佛法,这个才是根本。

  所以,大乘法绝对不离贪瞋痴烦恼的止息,如果大乘法不能止息贪瞋痴烦恼,那也就不能称为大乘法了。这个根本不能变,善巧方便是随着因缘条件、时空的变化而适应的,这个是必然的。

  那么,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从根本上来探讨:

  佛法以解除苦痛为目的,除苦必须解除苦痛的根源。

  刚刚讲过,痛苦的根源只有一个。好比路有千万条,最后回归只有一条;树有千万叶,只有一个根;烦恼有千千万万,根本只有一个。所以,要消除这个烦恼痛苦,必须解除痛苦的根源。

  致苦的原因,自然是很复杂。但主要的原于我们内心上的错误,以及由于内心错误而引生的行为的错误。

  生活中的烦恼很多,痛苦的原因很复杂,但是归源于一个根本,就是我们内在错误的观念、知见,以及因错误的观念所带来的错误行为。错误的行为带来的必定是贪瞋痴烦恼,这才引发了痛苦与灾难。

  所以人人的内心与行为不正确,社会意识与发展的倾向,自然也就不能无误了。

  在世俗中,大体上,每个人都是自私的、功利的,因此整个社会的发展倾向,当然也是功利的、自私的。不论社会再怎样发展,源自自私心态发展出来的意识当然还是自私的。所以,社会意识形态的问题,究其根源,就在于个人心灵上的执着。要解决社会大众的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