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门:无明破了,行就破,识就破,六入就破,根尘触的爱取有就破,后有的生老死就不会成立。我们只要破除中间的任何一环,十二缘起的环环相扣的链条就断了,生死也就不再相续。凭什么这样的肯定?就凭阿罗汉体证的:「此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不受后有」。他们真的明白自己生死相续的因已经断了,后面不会再相续,最可贵就是在这一点!如果修行不能自觉、自知、自作证,那么我们学的法就有问题。
譬如:我们现在还会烦恼,还会起贪欲,后面的苦恼一定会起,我们自己很清楚;如果真的不再受那些条件的束缚,真的做到不再贪爱,不再烦恼了,你也一定明白的,不会怀疑的!阿罗汉就是这样,知道无明已经破了,所体证的无常、无我是肯定的。而最大的肯定在于他的贪欲、爱染真的消失了。
可见,贪瞋痴的止息,烦恼的永灭,才是阿罗汉要体证的境界!现在修行也一样,不管境界有多高,如果贪瞋痴还在,烦恼还在,就说自己已经证阿罗汉了,已经断生死了,谁会相信?所以,一个人修行,自己有没有受用,自己有没有解脱,是自己可以勘验自己的,自己可以抉择的,谁能骗谁?
你可以和别人讲自己的境界很高,能与人家争与人家论,也能占上风,但是内心只要有丝毫的不安,那是骗不了自己的。所以,学法人人都可以自我勘验的,不管学什么法,达不到这样的效用,就不要骗自己,要时常反省哪里还没有体证到?哪里还没有做到?有没有证入自己要清楚,这才是一个真正佛弟子!是自我负责的人!不是依靠外面,不是在怪师父不好,也不是怪法不好,更不会怪佛陀不显灵。法是千古不变的,是普遍如此的,问题是我们有没有行,有没有证,有没有真正的用生命投入去体证,这都是自己的问题,一定要明白!
无明尽……老死尽。尽即灭的意思,此还灭的十二缘起,即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等灭。
十二缘起的流转这一边,是因为有无明,所以才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了解到十二因缘的内涵时,我们就知道了,由于六根触六尘产生「受」,我们在「受」里贪爱与执取,才产生后「有」。因为有了这个后「有」,必然的结果就是要生死轮回。既然缘起是这样的环环相扣的因果关系,那么只要中间任何一环断了,生死的链条就不会相续了。
我们学佛修行如果只懂缘起而不懂得还灭,就永远在生死中不能解脱,这是佛法中很重要要把握的理念!我们只要在生死相续的因果链上,找到了环环相扣的原因,把这个原因改变了,生死就不再相续—还灭。
我们学佛修行要体证、要解脱,如果不截断缘起流转环环相扣的链条,怎么能让他还灭?所以还灭门是从流转门而来的!知道流转的原因,只要把这个原因改变了,相续流转的条件就消失了,就是解脱生死。
所以,由无明产生行,「行」就是造作、迁流、造业。那么由「行」而产生的「识」,就是执取的,执取的也是与无明相应的。可见,「惑」就是无明,「业」就是行,而识的流转就是「苦」。惑业苦,惑业苦……就这样的轮回相续不断。无明破了,就不会造作、造业了;没有造作造业,我们的执取识就清净了,不再与无明相应,生死就不再相续。所以我们谈缘起,一定要明白两边的内容。流转的一边是了解生死缘起的因缘条件,还灭的一边就是消除生死的条件,而达到究竟的解脱。所以这里谈到「无无明尽……亦无老死尽」,是讲在证入空性以后,见法悟道了,已经与明相应了。这时无明已不存在,无明不存在就没有行,也就没有后面的相续,也没有无明可尽了。已经与明相应,这是站在空性的立场来谈的。
事物的生起由于因缘,事物的消灭也是由于因缘,生起与消灭都是因果现象的,所以还灭门中的清净法也是缘起的。
我们未学缘起法以前会认为有一个自性本来是清净的,是不生不灭的。但是这里讲还灭门的清净法,是由于缘起条件的消失而体证到本来,叫清净法。所以「清净法还是缘起的」!这里大家要注意了!所以站在一个清净的本位来讲,如果不是缘起法,怎么能体会到清净?正是由于无明的消失,贪爱的消失,我们的身心才体现出清净的一面,可见清净法还是由缘起法而呈现的。
佛说此还灭缘起,为「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此」就是前面的原因条件,「彼」就是后面形成的结果;当前面的条件消失的时候,后面的果自然不存在。
既灭与无是缘起于生的否定,是不离缘起的,缘起性空,此无明灭到老死灭,当然也是空无自性了。所以本经说:「无无明尽……无老死尽」。
缘起的现象就存在于每一个人当下所发生的一切事物中,不离一切的现象。说「无」或者说「灭」,只是对缘起现象实有感的否定而已。从生灭相对的观念来看,缘起的一切法是剎那不住的,是即生即灭的。但是,从现象中我们没有看到「灭」,看到的只是「生」。我们感觉现象是如此的实在,这就是实有感,这就是我们对于现象的一种迷惑。而圣者们看人间的一切万法,与我们看到的不一样。他们了解了现象都是缘起的,既然是缘起的,都无自性,是剎那剎那变化不居,没有一剎那是停住的,是无常的,是幻有不是实在的有。我们却执着为常、为实。
所以佛法用「无、不、空、非」来否定众生对现象所产生实有感的执着,从我们对生的实在感的执着来遮遣,让我们知道一切现象都不是实在的。我们唯一的办法就是透过对现象或者生命本身,包括最执着的心念,如实的观察他:到底是常、是实在的?还是无常,剎那剎那变化的?透过我们深入、细致的观察,才能了解这里讲的「无、不、空 、非」是要我们体会到的真相就是无常!无常表示迁流不息,没有一剎那是停住的。真的体会到了,真的明白的时候,请问:你要住能住得了吗?注意!这个地方很重要!要保有它不动,可能吗?法法本身就是不住的,本来就是无常的,是剎那在迁流的,不管你「法力无边」,或神通多么广大,要住也住不得。如果真的明白这里,体会到这里,我们过去的执着颠倒,以为实在感的那种「住、取、着」,你还会去要吗?即使你要,要得住吗?注意!很重要!
很多人会说:「我知道,可是为什么做不到」?因为你没有如实的体会到真正的无常在讲什么,真正体证空性的人,就知道要住也不能住,自然就不再执着了。因为要住也住不得,这并不是要什么功夫来离执着的,而是「法尔如是」,本来就是这样的,根本无法住啊!你还要执着,是你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要找自己的麻烦,谁也没办法帮你的。所以,这里是让我们明白,一切法都是不离缘起的,只要是缘起的就是性空;那么缘起的生起与还灭的过程,都无自性、非实。生,是流转的过程,是无自性的,所以能灭;那么从无明的灭到老死的灭还是非实的。生都非实了,灭也是非实而无自性的,所以说:「此无明灭,到老死灭」当然也是空无自性的。所以说「无无明,亦无无明尽」,这是在讲体证空性以后的境界。
此十二缘起与蕴、处、界法不同,蕴、处、界是一切法的分类,是具体的事实。
我们讲五蕴—我们的身心;六处—六根的功能;界—十二处加上六识为十八界,都是在讲我们的身心和功能的分类。而此分类就在具体的事实上,就在我们身心的现象上来分别。
此缘起法也可说是事实,如老死、生、有等都可是事实的现象,然缘起法重在说明诸法的彼此依存性,前后程序性,即重于因果的理性。
十二缘起环环相扣,是讲彼此之间的关系,和彼此间的依存性;缘生的过程,一定顺着这样的次第性,叫程序性。重要的是,让我们明白有什么因必达什么果,这是必然的理则。这不只是分析现象,用现在的语言叫理论:我们了解万法万象是因为条件的和合而产生,那么也因条件的消失,万法万象就会消失。这个生起与消失有它的必然性。而此必然性,就是我们讲的理性,或者叫理论,也就是因果间的必然关系。
这种理性,是一切法的必然法则,
如果不了解这个必然法则,我们凭什么说 「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这是一定的!万法都是这样,没有一法能离开或超越缘起的法则,这才叫真理。如果有一法能超越此法则以外的,就不叫真理。
如生缘老死,生与老死之间,有一种不变不移的必然关系,
有「生」就一定会「老死」,一定会灭,没有一法能超越这样的理则,这叫因果的必然性。
佛在复杂的现象中把握它彼此与前后的必然法则,于是对流转的杂染法与还灭的清净法,能正确的悟解它,进而改善它。
这里把佛法与外道不共的地方彰显了出来。其它的宗教都认为:有创造万物的主宰,或者有大力的操控者,一切万物万法都由祂来主宰、操控;我们是被创造者,只有依赖,我们就像祂的宠物一样,祂喜欢就给你什么;不喜欢就对你如何。佛法不谈这个,而是在万法生生灭灭的现象中,了知生灭是无常的,从而看到生灭之间的必然性,这个必然理则就叫真理。
万法会生起有它的原因与条件,万法会消灭也有其必然性。我们就在生灭不居、无常如幻的过程中,发现此不变的理则。了解了生起有原因,消灭也有原因;生命会流转不停,原来是有条件的,不是谁在操控。由于众生的无知,对万法产生了执着,所以造业不断,由此业力的推动,才产生生死轮回,也是痛苦烦恼的根源,这与谁来操控没有关系。
佛陀以大智慧,体证的真理法则就在这里。所以,他把外道的神话都一一的打破了。他体悟的就是缘起法,所证的就是还灭的清净涅槃。他不是依靠外在的神或什么特殊的能量来转化、来使他成就的,而是自觉自证!
缘起的意义很深,所以佛对…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