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十三讲▪P6

  ..续本文上一页产生现行的时候,其现行的识就变出这个相分,“变似色等境相而转”,变出好象是色声香味触等等那些境相,“转”就是生起来。这是识变的,像(似)色等境相,并不是真的有色等境相,不是外面实在有色等十处。佛说色等十处为了是破外人的“我”。一切的作用,你的身体也好、什么也好,可以分成十个东西,这十个东西各有各的作用,你说只有一个统一的我,那是没有的,这十个东西合拢来就好象看到一个我,实际上一分就可分十个。经论上分,还有两个,一共十二个。怎么叫“为破实我,成内外处”?内六处:眼耳鼻舌身意;外六处:色声香味触法。意跟法是精神的,看不到,所以不在我们讨论之例;现在我们要排除实在的外境,那就是指前面十个处了。眼耳鼻舌身是有物质的,色声香味触也是有物质的,是客观的外境,这个客观的外境到底有没有?我们就辩这个问题。所以从十个处来说,后边两个(意、法)可以略掉,那不是我们辩论的焦点。“世尊说有色等十处,是此中意”,佛说这十个处,主要是要破执着有一个实在的我,这是佛的密意。

  

  论:此说何义?

  述曰:此释颂文,故假问起。

  论:似色现识,从自种子缘合转变差别而生。

  述曰:释初二句颂。似色现识者,谓即眼识能现似色而转之识;无实色故,名为似色;识现似色,故说眼识名似色现识。从自种子缘合转变差别生者,从能生己识体之种,此种由境界等诸缘合已,异本相续,名为转变。此了色识,从自种子缘青黄等种种行相差别而生。

  

  “论曰:此说何义”,这个颂文是略说了,到底什么意思、还有什么涵义?说种子、说现行,到底说些什么东西呢?下边还要解释。

  

  “似色现识,从自种子缘合转变差别而生”,这是讲唯识的一些东西了,我们现在开始要认识它,得花点功夫了。“释初二句颂”,这句话是解释颂里边的前两句:识从自种生,似境相而转。

  

  ““似色现识”者”,长行里边这句“似色现识”是什么意思?“谓即眼识能现似色而转之识”,以眼识作比喻。眼识,还在种子的时候,当然是包含的一个种子,它的现行作用没有起来;等到它生起现行之后,这个识生出来了,它“能现似色而转之识”,能够显出一个好象是色的相分,生起这个识。“无实色故,名为似色”,为什么叫似色?现的这个相分色,不是真正实在的色,跟实在的色相像,叫似色,并不是实在的色。“识现似色,故说眼识名似色现识”,这个识生起来之后,可以显现好象实在客观外境的色一样的、差不多的色,这是识变现的,所以这个眼识叫似色现识。这个识现的时候,能显现相似的色,那么这个识,假使就眼识来说,叫似色现识。这就把什么叫“似色现识”解释了。

  

  ““从自种子缘合转变差别生”者”,再解释长行里下面的那句话:什么叫从自种子缘合转变差别生呢?

  “从能生已识体之种”,这里的“已”字(江西刻本卷二),我们查过大正藏了,是“己”字(应当是“己”字,这一竖不能出头的。这个出现两次,这一处大正藏是改了,写的是己,下边还有一处没有改,那么看上去也该改)。从能生自己识的体的一个种子。这个种子生自己识,不是生其它识。眼识种子不能生耳识,耳识种子也不能生鼻识,因为不是自己的种子;能生自己识的种,比如眼识的种子能生眼识,耳识的种子能生耳识。“能生己识体之种”,即是说“能生自己识体的那个种子”。

  “此种由境界等诸缘合已”,这个种子生现行,由其它的缘加起来,境界现前、根境相对就生识。根就是种子,种子碰到境界(主要是境界),再加上等,等什么呢?自己作意、有要看的心,还有增上缘(其它的一些增上的缘)等等,这些因缘和合之后,识就生起来了。这个识生起来之后,“异本相续”,在生的时候还要转变,本来就是一个识、是单纯的识,它生的时候还要变见相二分,相分有各式各样的形式,行相都会现起来,“名为转变”。

  “此了色识,从自种子缘青黄等种种行差别而生”,这个能够了色的识(眼识),从自己的种子缘青黄等种种行,青的、黄的颜色等等,眼识缘这些显色、形色,它的行相、各式各样的差别就生起来了。这就叫“从自种子缘合转变差别生”。自己种子因缘和合之后,转变见分、相分,然后产生各式各样的差别——一会儿缘青、一会儿缘黄(显色),一会儿缘大、一会儿缘小(形色),这样子,这个识就生了。

  

  

  论:佛依彼种及所现色,如次说为眼处色处。

  述曰:依眼识种,说为眼处,依于眼识所现似色,说为色处;种名为根,相名为色,故言如次。

  

  “佛依彼种及所现色,如次说为眼处色处”,就在这个现象之中,佛依它的种子而说眼处,依它所显的色(似色)而说色处,并不是说真的有眼处、真的有色处。识变的时候,它有各式各样的差别转变,在这个现象之下,对能生的那个种子说为眼处,对所变化的那个色境说为色处。这个色处、眼处,并不是实在有的。

  “依眼识种,说为眼处,依于眼识所现似色,说为色处;种名为根,相名为色,故言如次”,按着次第:“彼种(眼识种)”在前头,“说为眼处”,彼种就是眼处;“所现色(眼识所现似色,就是相分)”在后头,“说为色处”,所现色就是色处。按了次第,这叫“如次”。

  

  这是把十个处里边的眼根跟色处说了,下边他把余下的耳鼻舌身、声香味触一起说。

  

  

  论:如是乃至似触现识,从自种子缘合转变差别而生。

  述曰:如是者,牒眼识;乃至者,略中也,谓略中间耳鼻舌三识也。举五识中初后二识,以作其法,准余可知。

  

  “如是乃至……”,他这里就跟《心经》那样说,“如是乃至似触现识,从自种子缘合转变差别而生”,眼识如此,那么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乃至声香味触,一样的,代进去就行了。“如是乃至……”,本来是“似色现识”,到身识就是“似触现识”了,从自己的种子缘合变化而生。

  ““如是”者,牒眼识”,“如是”二字是重复前面的话,意即“眼识如此”;““乃至”者,中略也”,中间耳鼻舌略掉了,“谓略中间耳鼻舌三识也”。“举五识中初后二识以作其法,准余可知”,前面的眼识(似色现识)说了,后面的身识(似触现识)也给你说了,中间耳鼻舌、声香味,自己可以照例类推,就不多说了。这个说法同《心经》一样,略了。

  

  

  论:佛依彼种及所现触,如次说为身处触处。

  述曰:此亦如前。此意即是五有色处种名为内根,境名为外处。观所缘论亦作是说:识上色功能,名五根应理,功能与境色,无始互为因。功能即是种子异名,亦说五根体即识种。

  [名相注释]识上色功能,名五根应理,功能与境色,无始互为因 《成唯识论》卷四曰:“彼颂意言,异熟识上能生眼等色识种子,名色功能。说为五根,无别根等。种与色识常互为因,能熏与种,递为因故。”《成唯识论述记》卷四云:“彼观所缘颂中,意识第八识上有生眼等色识种子,不须分别见分、相分,但总言说,由现行识,变似色尘等,故说此识名为色识。即此种子,名眼等根,能生现识故。生色识故,名色功能。言内色根,非体是色,故说现识,名为色识;又见分识变似色故,名为色识,或相分识,不离色故,名为色识;或相分名色,见分名识,此二种同故,名色识种子。”

  

  “佛依彼种及所现触,如次说为身处触处”,这是承接上边论文而说的。佛根据它的种子,依身识的种子说为身处,依它所现的触(似触)、变化的那个相分(触相)叫作触处。

  

  “此亦如前。此意即是五有色处种名为内根,境名为外处”,这个意思就是说,五有色处,它们的种子叫内根,境界叫外处(所谓境界,就是相分)。

  

  “观所缘论亦作是说”,陈那菩萨着的《观所缘缘论》里也同样这么说:“识上色功能,名五根应理”,这个识上面能产生色的那个功能,就叫作五个根;这个“色功能”包含声香味触,都是色蕴里边的,叫五根,“应理”,是合理的。“功能与境色,无始互为因”,这个功能跟现相分的那个境色,它们无始以来都是互相为因:它为因,生起那个;它又为因,又生起这个,互相地辗转为因。

  

  这是说色功能,引《观所缘缘论》里的这个颂来证明我们前面说的道理。他再解释这个颂的意思:“功能即是种子异名”,功能就是指种子,种子的另外一个名字就叫功能。“种子”跟“功能”,意思差不多。种子,它那个“种”将来会长这个“芽”,它有这个功能在里头;没有这个功能的话,不能叫种子。石头,它没有这个功能的,种下去,过一万年它还是石头。因为种子有这个功能,所以它种到土壤里之后,阳光水露、肥料一和合,它就起变化,功能就产生了。

  

  “亦说五根体即识种”,还可以这样说,这五根本来是净色根、是色法,这里因为是唯识里边,对那些还不知道阿赖耶识的人,就不说那个色法,就说是识种子。这个密意后边要说,因为你阿赖耶识还没有说,现在你就说外边有净色根的话,他们经部就认为佛说的就是有外色了;现在为了避免这个误会,就说是种子,种子不是色。所以他这里说,五根的体就是识的种子。

  

  成唯识论第四卷中略有二说。有说眼等五根即五识种,无现眼等为俱有根,唯自因缘生已种子 校注:“唯自因缘生已种子”之“已”字,疑应作“己”。大正藏及江西刻本都作“已”。,名为眼等。即引此颂及观所缘,以为诚证:观所缘说第八识上五识种子名五根故,又说常与境互得为因故;其五外境,许有依他色处无诤。

  其陈那等,依此唯识,于观所缘,作如是说:有说非理,若五色根即五识种,十八界种应成杂乱,如是便有十一过失。广如彼说。

  …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十三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