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集拢来的,既然是集拢来的,极微是缘不到的,那你这个粗的,识还是缘不到。
总的来说,他想把和集跟和合的差别分开,和集是每一个极微的相,每一个极微是真的,这个相又大了,可以作所缘,但还是不行,里边还有矛盾。因为这个形状,他把它分析,形状的差别不在极微上,是在这个瓶上,是在假相上边,你缘的还是假的。假的是不能缘的,就是这么一句话。
戊二 次三颂正破小乘 分二
己一 初二颂破极微有合无合不成 分二
庚一 初一颂设答不成………
极微与六合,一应成六分;
若与六同处,聚应如极微
论:云何不成?
述曰:自下广释极微不成。于中有三:初问不成,次答不成,后申正义,总结不成。此即初问。外人既见非其极微一实不成,有随一过,遂问论主:云何不成?
“云何不成?”论主的目的是说实在的极微是不能成立的,但是二乘说能成立,这样就“有随一过”。“随一过”就是你承认了,而我不承认,有一方不承认,于是他还要问:为什么一个极微是实在的不能成立?“外人既见非其极微一实不成”,这个外人,就是唯识宗以外的人,看到唯识宗说他一个极微实在的是不能成立的,你说不成立、我说能成立,那就有随一过,一方面承认、一方面不承认,那么你说为什么不成立呢?
论:颂曰:极微与六合,一应成六分,若与六同处,聚应如极微。
述曰:次答不成。总有三颂,别破小乘。于中有二:初之二颂,破极微有合无合不成;后之一颂,破极微有分无分不成。就初段中,复分为二:初答合等不成,后结不成。答合等不成中,既有二颂:初设答不成,后破救不成。初中二难:上之二句,难极微合应成六分;下之二句,难极微同处聚应如极微。如阿拿色,合七极微成,中有一极微,外边有六。中极微若与外六极微合,所合既六,能合极微应成六分。若以极微更无分故,不相合者,六对之时,便相糅住同一处所;既同一处,阿耨色等,各各应如一极微量。
(21A)这里论主用三个颂来破。“初之二颂,破极微有合无合不成”,初两个颂破极微合拢来或者不合拢来都不成立,“后之一颂,破极微有分无分不成”,再一个颂破极微有分无分也不成立,这下边都要讲。“就初段中,复分为二:初答合等不成,后结不成……”,这是分科,看下去就知道了。
“颂曰:极微与六合,一应成六分,若与六同处,聚应如极微。”极微怎么合?一个东西,跟人家合起来,挨到了,就合拢成一个了。“极微与六合”,假使极微合的时候,是六方面来合。假使一个东西,它有东、南、西、北周围四位及上、下两位,东边跟东边的合,西边跟西边的合,上边跟上边的合,下边跟下边的合,这样子合的话,“一应成六分”,极微有六个方分,极微有东南西北、有上下的话,极微不是最小了,还有方分,还可以分,那就不叫极微了。
“若与六同处”,假使一个极微是极小,没有东南西北上下的,那么一个极微摆在这里,第二个极微摆上去,又不在上,又不在下,还在老地方,叠上去了还是老地方,那你一百个极微、一千个极微摆上去,还是原来极微的那个地方,还是那么大,没有变大起来,“聚应如极微”,堆了很多的极微,结果还是原来的极微那么大,没有大起来。
如果把它分成六边,那会扩大起来,而一个极微,你说是最小量、不分的;若说有六边的,那还好分,那就不是最小了。随你怎么说,总是有毛病。
“初中二难:上之二句,难极微合应成六分”,这个颂的前二句(极微与六合,一应成六分),反难他们,假使极微跟极微能够合的话,极微就不是最小,还有六分。这个六分又可以分,上下、东南西北,又有六个分。“下之二句,难极微同处聚应如极微”,后二句(若与六同处,聚应如极微)再难他们,你若说没有六分,是极微堆拢来,还是老地方,那么又不对了,你堆了很多,还是极微那么大!
“如阿拿色,合七极微成”,你(二乘)说极微慢慢地合成大的色,它是怎么合的呢?“阿拿色”是一个色,是七个极微合成的。“中有一极微”,中间是一个原来的极微,“外边有六”,外边有六个。等于说,上边一个、下边一个,左右两个、前后两个,一共六个,这样合拢来,当然大起来了。
“中极微若与外六极微合”,假使中间那个极微跟外边的六个极微是这么合起来的话,“所合既六,能合极微应成六分”,既然你所合的极微有六个,能合的极微应当可以分六分,这一部分跟上边合、那一部分跟下边合,这一面跟东边合、这一面跟西边合,还有南北两面,不是有六分吗?六分还得能分了,极微是不能分的,现在它至少还能分六分,可以分六个。
“若以极微更无分故,不相合者,六对之时,便相糅住同一处所”,极微是最小的东西,不能再分了,再分下去就是零,成了空了,假使依你说的不能分,没有六分,那么没有六分的话,上边合了就是下边合,东边合的就是西边合,前面合的就是后边合,合来合去,还是老地方,大不起来了。
“极微更无分故,不相合者”,假使说极微不能分六分,所以不能上边上边合、中间中间合、前面前面合……,那么不能合的话,“六对之时,便相糅住同一处所”,中间极微跟六个极微相合的时候,也不是上,也没有下,也没有前,也没有后,一直在老地方,都是打在一起,合在一个地方。
“既同一处,阿耨色等,各各应如一极微量”,既然是在一个地方,阿耨色也大不了,你说阿耨色有七个极微那么大,但是没有啊,它只有原来极微那么大,因为它堆来堆去,它还堆在原来地方,不能堆出大的东西来。所以,你说能合也不对,你说不能合也不对。
这些下边还要广讲。这是对这个颂,略讲一下。
论:若一极微,六方各与一极微合,应成六分。
述曰:释上二句颂。此设破他,非本宗义。中间极微,四方上下,有六极微,合中间极微,应成六分。所以者何?
“若一极微,六方各与一极微合,应成六分”,假使一个极微,像你们经部、有部说的,七个极微垒成这个阿拿色,阿拿色是很小的色,合的时候,前后、左右、上下一共六个地方,六个地方合,那么你这个极微就会分六个地方。你有六个地方的话,极微至少有六个分,可以分六分,前面一分、后面一分,上、下、左、右都是一分,“应成六分”。那就不是极微了,极微不能分的。
“释上二句颂”。“此设破他,非本宗义”,这是假想地破他,不是本宗的原来的意思。“中间极微,四方上下,有六极微”,这个就是前面说的,阿拿色是怎么合的呢?一个极微在中间,它的周围、六方,上下四方各有一个极微,一共六个极微,这样合拢来。“合中间极微,应成六分”,照这么合的话,中间极微就要分六分,前面一分跟前面合,后面一分又跟后面合,上边一分是上面合……,它跟上面的极微合,就不跟下面的极微合,因为不是一个地方了,应当有六分,至少有六个分。“所以者何?”为什么一定要六分?
论:一处无容有余处故。
述曰:显成六因。谓中间极微东极微处,无理容有余五方处五极微故。如是乃至,中间极微下方极微处,非余五处。中间极微所合六异故,中间极微应成六分。应立量云:中间极微应成多分,一处无容有余处故,如粗聚色。或于颂中,亦成比量:中一极微应成六分,与六合故,如粗聚色与六色合。然颂唯宗因,略无同喻。
“一处无容有余处故”,在同一个地方,不能容有其它的地方。“显成六因”,解释为什么要分六分的原因。
“谓中间极微东极微处,无理容有余五方处五极微故”,东边的那个极微,跟东边极微合,“无理”就是没有道理,没有道理说其它的五方也合在东边。东边只能跟东边极微合,西边跟西边极微合,你说六个极微都合在中间,这个就不成话了。
“如是乃至,中间极微下方极微处,非余五处”,中间极微的下方,不能跟其它五方的极微合拢。下方的只能跟下方合,不能跟上方的合;在后方的只能跟后方的合,不能跟前面的合,因为它一共要合六个,“非余五处”。
“中间极微所合六异故”,中间极微,它所合的六个是不一样的,“中间极微应成六分”,中间极微,既然跟六个极微合的地方不一样,那么中间极微可以分六分。东方的就跟东方的极微合,南方的跟南方的合……,这样子至少要分六分。那就不叫极微了。
他立个量说:“中间极微应成多分”(宗),你这个极微是不能再分的,但是照你这么说,中间的那极微应当可以分很多,“一处无容有余处故”(因),在一个地方不能有其它的,就是东方的极微只能跟东方合,不能跟西方南方的合,其它的地方是不能合的了。“如粗聚色”(喻),好象粗的色。粗的色,比如茶杯,上面的杯口只能跟上面的盖子合,下边的杯底跟桌子合,不能说上边跟下边混在一起合,这是不可能的。粗的色如此,细的极微也应当如此,那么你这样子极微就多了,不是不可再分了,还可以分了。这个意思就是说,你们安的极微是不成立的。你说极微是最小的,不能再分的,但是这样看起来,这样一个极微还可再分,至少还可以分六个。
“或于颂中,亦成比量”,或者就在颂里边,也可以立一个比量:“中一极微应成六分”(宗),中间那个极微可以分六分,“与六合故”(因),因为要跟六个极微相合个缘故,“如粗聚色与六色合”(喻),犹如粗聚色那样地与六色对合。“然颂唯宗因,略无同喻”,这是把颂里边那些话来配一个量,就是“极微与六合,一应成六分”这二句,把它作一个因明的量,那只有宗、因,没有…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十六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