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国王及诸圣众,自彼而至迦湿弥罗。到彼国已,缘少一人,未满五百,欲召世友。然世友识虽明敏,未成无学,众欲不取。世友顾圣众曰:我见罗汉,视之如唾,久舍不取。汝何尊此,而弃我乎!我欲证之,须臾便获。遂于僧众,便立誓言:我掷缕至空,缕下至地,愿我便证阿罗汉果。缕未下空,诸天接住,语世友曰:大士方期佛果,次补弥勒,三界特尊,四生攸赖,一何为此小缘,而欲舍斯大事!于是圣众,闻此空言,顶礼世友,推为上座。于是五百圣众,初集十万颂,释素怛缆藏;次造十万颂,释毗奈耶藏;后造十万颂,释阿毗达磨藏,即大毗婆沙是也。世友商确,马鸣采翰,备释三藏,悬诸千古,法云重布于遐方,佛日再晖于沙界,传灯之盛,斯之谓焉。五百罗汉既结集已,刻石立誓:唯听自国,不许外方!敕药叉神守护城门,不令散出
据《俱舍论》的说法,它的缘起这样子的:健驮罗国的国王迦腻色迦,敬信三宝,“传灯是务”,他的国师是胁尊者。有一次他请很多的僧应供,在应供的时候,他请问佛教的道理,问了很多大德,结果回答的不一样,“僧说莫同”。他就问胁尊者,佛教都是佛说的,怎么同样一个问题,我去问很多大德,却是各说各的,不一样,这是什么道理?胁尊者就给他说,佛教是一味的,先是原始佛教,后来分成部派,因为因时、因地、因机,各式各样的变化,所以分了几个部派:十八部、二十部,但是每一部都是从佛的源头来的,你只要依哪一部修,都能证果证道。
这个话,就是说,真正从佛教里边流出来的法流,都能证果证道,但是有一点要注意,不要糅合,不要自己自作聪明,把两部杂起来,自己立了另一部新的,那不是从佛的源头来的,那要证果证道是靠不住的。所以说不要自作聪明。而你根据传承,不管你是哪一部的传承,只要真正是佛所说的,都能证果证道。
迦腻色迦王听胁尊者这么说,就说,这样看起来,那么多部,尊者你看,哪一部的教义最好?我好依之修行。胁尊者就说,一切部派里头,有部的教义最好。国王就说,有部的教义,应当把它结集一下,使它巩固,不要流散,这样子可以流诸后世、利益众生。于是就结集三藏,就在迦湿弥罗国结集起来,那个地方环境比较好,这样子结集的三藏里边就有《大毗婆沙》,《大毗婆沙》是论藏,还有经藏、律藏,各有十方颂。现在,经藏跟律藏的都失掉了,论藏的十万颂还在,就是《大毗婆沙》。这是玄奘法师的功德,他是拿回汉地来了,如果不拿回来,论藏也失掉了。这是造《大毗婆沙论》的缘起,我们也略略讲一下。
什么叫“毗婆沙”?毗婆沙是印度话。“婆沙,说也”,“婆沙”是“说”的意思。“毗有三义”,“毗”有三个意思:一是“胜”义,“此论决定胜余论故”,这部论最殊胜,超过其它一切的论,所以叫胜。二是“异”义,“于一部中诸师异说故”,在一部里边,很多的论师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大毗婆沙里边有四大评家,这四大评家各说各的道理,最后哪个讲得最好的,就采取哪一个,所以它里边各式各样的道理说了很多。三是“广”义,“于一一义中,诸师广说故”,每一个事情,很多论师,广泛地把它的道理说出来。
总之,“毗”有“胜、异、广”三个意思,“婆沙”即是“说”,合起来“毗婆沙”意思就是:其中说的话是最殊胜的,又是有各式各样的说法的,又是最广泛的说法的,就叫大毗婆沙。这是解释大毗婆沙的这个有部论师名字的来源。
论:无方分故,离如前失。
述曰:显不合因。若有方分,可说有合,得成六分;既无方分,不得相合,故离前来遮破我失。
“无方分故,离如前失”,毗婆沙师说,我们说的并不是“合集相”,这个极微并没有相合,为什么?“无方分故”,没有方分的,没有合的,“离如前失”,你们前面说了很多的过失,都沾不到我们的边。
“显不合因”,为什么说那些极微不是相合的?因为它没有方分。
“若有方分,可说有合,得成六分;既无方分,不得相合,故离前来遮破我失”,有方分,有东南西北,那可以合;既然没有方分,那就不合了,那前面你们说的过失都回避掉了。
论:但诸聚色,有相合理,有方分故。
述曰:阿耨色以上,诸大聚色,可有相合,有方分故,可成六分,聚色亦成,即显聚合许有方分,极微无合,无分义成。俱舍论云:又和合色,许有分故,相触无失。触之与合,义一名异,此名为聚色,彼名和合色。
论:此亦不然。
述曰:此总非,下理显。
“但诸聚色,有相合理,有方分故”,极微是没有方分的,不相合的,但是聚色(粗的色)是可以合的,因为它有方分。粗的色有东南西北上下,可以合。他以这样子来回避前面的过失。什么叫粗色?阿耨色以上,就是七个极微合拢来的色,在这个以上的色,它们越堆越大,都有方分。
“阿耨色以上,诸大聚色,可有相合”,阿耨色以上的这些聚拢来的、大的色,可以有合的,因为它有方分,可以分六分。那当然可以分六分了,本来是可以分的。
“聚色亦成,即显聚合许有方分”,聚色,可以合拢来的,它有方分。“极微无合,无分义成”,极微不能合,它没有方分的,极微就不能分了。这样就可以避免前面的过失,前面的过失可以避掉,这是毗婆沙师的转计。
《俱舍论》里边说:“又和合色,许有分故,相触无失”,一样的道理,和合色就是聚色,它有方分的,可以合拢来,没有过失;合就是触,相触就是相合。“触之与合,义一名异,此名为聚色,彼名和合色”,我们这里叫聚色,《俱舍论》里叫和合色,实际是一样的意思。
毗婆沙师以这样子的说法,以为可以避免前面的过失。于是论主跟他们说:“此亦不然”,也不对的。怎么不对?下边要广说。
庚二 后一颂破救不成………
极微既无合,聚有合者谁;
或相合不成,不由无方分。
论:颂曰:极微既无合,聚有合者谁;或相合不成,不由无方分。
述曰:自下正破极微不成。于中有二:上二句,但正征诘;下二句,设破转救。汝说极微,既无合义,极微即聚,聚有合者,非微是谁?或若聚色,亦无相合,故知不由无方分故,极微不合,聚有方分,亦不合故。
“极微既无合,聚有合者谁”,极微是不能合的,聚色是极微合拢、堆起来的,极微既不能合,聚色里都是很多的极微,它也不能合,那么哪个来合?“或相合不成,不由无方分”,或者,不能合的原因不在于无方分。极微无方分、不能合,你说聚色有方分、能合,现在聚色也不能合,有方分也好,无方分也好,都不能合。并不是没有方分就不能合,有方分还是不能合。
“自下正破极微不成”,这是又要破它了,怎么破?下边广讲,先说这么一个颂。
“于中有二:上二句,但正征诘”,前二句是问他;“下二句,设破转救”,后面二句,假设他再来一个救,还把他破掉。
“汝说极微,既无合义,极微即聚”,你说极微本身就没有合的,那么极微就是聚,没有合嘛,那它本身就是聚。“聚有合者,非微是谁”,你说聚是能合,这个聚本身就是极微,极微不能合,聚哪个来合?这个合不是极微是哪个?一会儿能合,一会儿不能合,这怎么说?
“或若聚色,亦无相合”,或者,假使你说聚色也不能合,它本身就是极微,聚色是有方分的,也不能合。极微不能合,不也是因为它没有方分吗?你说极微没有方分、不能合,结果聚色有方分的也合不了,那么极微不合,不在于有方分无方分的问题了。“故知不由无方分故,极微不合,聚有方分,亦不合故”,这就把他们说的话全部破完了。
论:今应诘彼所说理趣。
述曰:将释上二句颂,先发端标起。此中无难,但有征诘外人所说无合理趣。理谓义理,趣谓意趣,双征义意,故诘理趣;或趣即理,理是能缘,意所趣故。
“今应诘彼所说理趣”,他这么说了,现在我们要把他的道理、他的趣向问一下,你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将释上二句颂”,前二句颂是诘问他们的话,要解释之前,“先发端标起”,先开个端。“此中无难,但有征诘外人所说无合理趣”,这里边不是问难,既然你前面说了,没有合的,那么我来问你一下,怎么说没有合?
“理谓义理,趣谓意趣”,论里边说的“彼所说理趣”,什么叫理趣?理是道理,趣是趣向;“双征义意,故诘理趣”,既要问他的道理,又要问他的意趣,所以就说“诘彼所说理趣”。“或趣即理,理是能缘,意所趣故”,或者说,这个理跟趣就是一个东西。先是说理是义理、趣是意趣,理是道理、趣是趣向,叫理趣;或者说,理就是趣,就是一个东西,那么理就是趣的话,“理是能缘,意所趣故”,能缘理的是意,意所趣向的就是理了,能缘的意所趣向的就是这个道理,这样,理跟趣就合拢来了。
论:既异极微,无别聚色,极微无合,聚合者谁?
述曰:初二句牒,下二句诘。若异极微,有诸聚色,可言聚合,极微合无;既异极微,诸聚非有,言聚有合,其合者谁?谁者问也,问聚合者体是谁也。助立量云:聚应无合,即极微故,犹如极微;极微应合,即诸聚故,犹如聚色。
“既异极微,无别聚色,极微无合,聚合者谁”,这个就来问你了:你说极微是不能合的,聚色又是极微合拢来的,离开极微就没有聚色,那么既然极微不能合,这个聚色又怎么能合?它本身就是极微啊。
这是诘问他们。既然你说极微跟那个聚色是一个东西,离开极微之外没有聚色,并不是聚色另外还有东西,聚色是极微堆起来的,那么聚色就是极微,两个没有差别的,极微是…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十六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