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阿赖耶识里的你有共业,他把他阿赖耶识里的那个你杀掉之后,你自己的阿赖耶识的增上缘产生,就把你身上的阿赖耶识的命也给断掉,这个就叫死。这是从唯识的观点来讲了,他(杀者)杀的是他自己识内的有情,但是因为识内有情的增上力,使另外那个有情(被杀者)本身,他的身体也受到损坏,也就是死亡了,他这个阿赖耶识就断掉,众同分也灭掉,就生到其它趣去。由这个增上力,可以使其它的有情命断掉。
下边解释什么叫死。“死者灭相,总有二时”,死就是灭,这个灭(死),有两个时候,一个是将灭,一个是正灭,将灭还没有死,正灭已经死掉。
“一者将灭”,将灭的时候叫死,就是快要死了,但还没死,“说名为死”。“即是现在”,这个时候还是“现在”,正在要死的时候,还没有死掉。“如触处中所立死触”,就如在色声香味触等处里边,“触处”中的那个“死触”,这个死触就是死的时候的一个感觉,“死支亦尔”,还有十二支里边的死支,都是指的正在死、而还没有死掉,这就叫将灭。“若正灭相名死,触支应成过去”,如果说不是将灭,而把正在灭的时候叫死的话,那个触支就应该成为“过去”,那就不是正在感触,这个死的感触就没有了,已经死掉,就没有感触。“二者正灭,说名为死”,第二个,正灭,那也叫死。正灭是已经死掉,已经过去;将灭,还在现在,将要死而还没有死,就是正在死的时候。
“如今所说,识相断灭,即是过去”,这里说的是已经死掉,识相断灭,已成过去,“故说此死,但是灭相,非死触支”,所以这里说的死,不是说死触或死支(将灭)了,而是指已经断灭(正灭),相续断掉了,就叫死。
这是解释死的问题,因为死有两个时间,这里说的死是后面那个。他的死之所以能够产生,是因为其它有情身上的识增上缘的缘故,这个增上缘是违缘,这个违缘就把他本来相似相续还要生的那个缘去掉,这个生的缘去掉之后,就不能再生,就死掉了。
丁二后一颂诘…………弹宅迦等空,云何由仙忿;
意罚为大罪,此复云何成。
论:复次颂曰:弹宅迦等空,云何由仙忿?意罚为大罪,此复云何成?
述曰:此下返诘。上半颂,不许前说,诘林等空云何由仙忿;下半颂,彼若救义,诘非意云何成大罪。旧论由此,遂分二段,前后别明。初句等者,等下二林,文意易详,至下当悉。
“此下返诘”,下边是反问。论主把外人的问题解释之后,反过来问他们,就是反逼对方,你们的道理里面有很多地方是讲不通的,以下面的事实(一个颂)来反逼。
“弹宅迦等空,云何由仙忿?意罚为大罪,此复云何成?”这是据一些经上的事实来反诘,反驳他们,如果不是这样子,而照你们那样说的话,这些事情就不成立,可是现在经上就有这些事例,可见得你们的话是不对的。
“弹宅迦等空”,这个公案后面有讲,一个国土的人民都空掉,就是因为仙人的忿怒,“由仙忿”,仙人对它起个忿心,就使整个国土的人民都死完,成个荒山。意的力量很大,可以杀害,你们说意不能成杀罪,这个实例就说明意是可以成杀罪的。“意罚为大罪”,三个业里边,意业是大罪,这也是佛说的,这个话,如果照你们说的那样,这些事情怎么能够成立?
“上半颂,不许前说,诘林等空云何由仙忿”,这些事实下面都要讲,“弹宅迦”是一个树林的名字,里边都是没有人的荒山、树木,它本来是很繁荣的国土,因为仙人一念的忿怒,就把它全部消灭,一个人也没有了,后来成个空林,就是荒山了。“下半颂,彼若救义,诘非意云何成大罪”,假使他们要救的话,就再反问他们,三业里边,意业最大,这是佛说的,那这个意思你们又怎么说?
“旧论由此,遂分二段,前后别明”,旧论,以前的翻译,把这两个分成两段,因为它本来有两个意思,分成二段,也可以的。“初句等者,等下二林,文意易详,至下当悉”,第一句,弹宅迦等,等什么呢?就是等下边的两个树林,这些文句,意思都很浅显、容易懂,下面念下去就会懂的。
论:若不许由他识转变增上力故他有情死。
述曰:将为诘彼,先叙彼计。前我所说,由能杀者他识转变增上缘力,令所杀者他有情死;汝不许者,以他宗说,由他亲能杀他身故,他有情死,故彼不许此前所说。今牒彼计。
“若不许由他识转变增上力故他有情死”,假使说一定要用客观的色法——以手拿刀、枪等等,这样才能使他死掉,而不允许是由识的转变增上力的话,那么下边就有很多问题。
“将为诘彼,先叙彼计”,因为要反难他们,所以先把他们的主张说一下。你们的主张是,不允许由其它有情的识转变的增上力的缘故,而使对方死掉;如依照你们主张说,里面就有什么什么的毛病。
“前我所说,由能杀者他识转变增上缘力,令所杀者他有情死”,前面我们唯识宗说,由这个能杀的人,他识上的转变的增上力,可以使所杀的人死掉。“汝不许者”,这是你们所不允许的,你们说一定要有色法——有刀、用手、什么身语业等等识外的这些色法,才能使他断命,“以他宗说,由他亲能杀他身故,他有情死”,因为其它的宗派,凡夫或者外道,都说不是识内的事情,都不承认是识在里边转来转去的,而是由于他能够真拿刀、用手脚等等手段亲自把其它有情杀死,这样子才叫他有情死,“故彼不许此前所说”,所以我们唯识宗前面所说的,是识内转变的事情,他们不允许。
“今牒彼计”,现在先陈述一下他们的主张,就是论文“若不许由他识转变增上力故他有情死”这句话,你们的主张是:不允许由识的转变的增上力,就可以使他有情死,一定要亲自缘他有情的身,亲自拿刀把他杀掉,这才叫杀。这是照他们的话,重说一遍,然后“正诘”,正面诘问。
论:云何世尊为成①意罚是大罪故,返问长者邬波离言。
述曰:自下正诘。三业诸罪,现为人天之所呵责,未来当受诸恶苦报。可治罚故,可毁责故,名之为罚。三业校量,意罚最大,佛为成此,返问长者邬波离也。邬波离者,此云近执,亲近于王,执王事也;如世说言朝庭执事,如阿罗汉持律上首,亲近太子、执事之人,名邬波离矣。
校注:①此段以下之「罚」字,据江西校刊本都作「罚」,查大正藏(T43, p.1004以下)除多处作「罚」字外,有四处写作「罚」,即「意罚最大」(T43,p.1004,c4-5);「何罚业重」(T43,p.1004,c10-11);「我立三罚」(T43, p.1004, c21) ;「说心罚重」(T43,p.1004, c22)。
“云何世尊为成意罚是大罪故,返问长者邬波离言”,这是论主反问他们:你们说一定要亲自身口杀(亲能杀他身,故他有情死),那为什么佛在经里边有说过那个话,就是佛为了成立“意罚是大罪”,而返问长者邬波离的话。意罚是大罪,意罚就是意业,身语意三个业里边,意业的罪最大。如果说意的转变不能杀生,一定要有身语造业,为什么佛说意罚是大罪?为什么说意业叫意罚?这个话下文要慢慢讲,我们念下去再说。
“三业诸罪”,三个业造的罪,“现为人天之所呵责”,当下就被人、天呵责。你身语意造了罪,其它一切的人、天都会感到你不好,要呵责你,现在就要受呵责,“未来当受诸恶苦报”,将来还要在恶趣里受苦报。“可治罚故,可毁责故,名之为罚”,这三业,是应当治罚的,也是应当呵责的,这个就叫罚。所以三业叫三罚,就是这个意思。他现前就为人天呵责,将来要受恶趣的苦报,所以这是该要治罚的,也是应该呵责的,所以也叫罚。
“三业校量,意罚最大”,身口意三个业里边比起来,哪个最大?意业最大,这是佛说的。“佛为成此,返问长者邬波离也”,佛为成立这个意罚是最大的罪,所以对长者邬波离,就问他这个话。
什么叫邬波离?“邬波离者,此云近执”,邬波离是印度话,我们汉文叫近执。什么叫近执?“亲近于王,执王事也”,近就是亲近于王,执就是给王办事情。“如世说言朝庭执事”,世间上也有这个话,朝庭里边办事情的大臣,执事,这个执就是办事情,执王的事情。“如阿罗汉持律上首”,如优婆离是阿罗汉,他是持律第一。他在出家之前是“亲近太子、执事之人”,就是给太子办事的人,那么就叫邬波离了。
中阿含经说,有尼犍子,名阇提弗多罗,其有弟子名为长热,往至佛所,佛问长热:师教汝法,三业之中,何罚业重?答云:身重,次口,后意。长热反问:瞿昙,今说何业最重?佛言:意重,身语乃轻。长热还去。阇提问云:汝至彼所,瞿昙何言?长热具说。阇提赞叹:汝真我子!从我口生,善受我教,所说无异;汝可更往,破瞿昙义,提取将来,作我弟子。长热不从。有大富长者,名邬波离,①伏事尼干阇提,使往破佛立义。长热报云:此事不可!彼瞿昙者,容貌辩才,过人无量,兼有幻术,能转人心,无量众生,为其弟子,宁可降伏?阇提不信,令长者往。
校注:①「伏事尼干阇提,使往破佛立义」,大正藏(T43,p.1004,c17)作「伏事尼干阇提,使往破佛立义」使=便【甲】,江西校刊本(下册.卷四.十六页前面四行)作「伏事泥干阇提,便往破佛立义」。
《中阿含经》里有这么一个公案(参见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本,卷32〈1 大品〉(一三三)大品优婆离经第十七)。有个尼犍子外道,叫阇提弗多罗,他有个弟子名叫长热,有一次长热跑到佛住的地方来,佛就问他:“师教汝法,三业之中,何罚业重?”你的师父教你,身口意三个业里…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廿六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