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廿九讲▪P4

  ..续本文上一页思维错了,离题了,就像开无轨电车,有的人他讨论也好,自己思维也好,经常开无轨电车,没有轨道的地方,他乱开,不是顺着佛的逻辑或者因明去思维,是自己想一套钻牛角尖或者想入非非的东西掺进去,那就搞错了。他这里意思就是说,圆成实性对圣者来说是亲自证的,就是无分别智,离开能所缘就是亲证,这时不谈能缘所缘了,但是凡夫要去缘它的话,也不是不能缘,凡夫听到佛的经论里边讲的圆成实性,也能够疏缘,也可以变个影像来缘,但是“不能亲取”,不能亲证。

  

  那么反过来,遍计所执是没有体的,只是凡夫的境,这个凡夫的境,圣者知不知道呢?如果圣者不知道,怎么度他?所以圣者也要知道凡夫心里想些什么、执着的是什么。

  

  “圣人若知遍计无时,亦心变作无之影像”,圣者知道遍计执是无体的,圣者对凡夫的心境,如果一点不知道的话,如何度他呢?当然也要知道了,所以圣者缘凡夫遍计执的时候,也是心里变一个无的影像,就是一个相分,这个相分里边的内涵是无,“有似于无”,这个相分与无是相似的,但是“非即亲缘遍计所执”,这个无是不能亲缘的,无体的东西怎么缘呢?有的东西可以去缘它,没有的东西,你缘什么?

  

  所以说圣者也能够缘遍计执,也是变一个影像去缘。这才能度众生。否则的话,凡夫的事情,我们一概不知,你怎么度?知己知彼,才能度人,你现在只知道自己,一切法空、真如,等等,而凡夫想的东西,你什么都不知道,他的机也不知道,那么怎么度他呢?当然不行,所以对凡夫的遍计执也要知道,也要缘,怎么缘?心里变个相分,这个相分跟凡夫的遍计执的无体的东西是相似的,“有似于无”,差不多的,但是不是亲缘遍计所执。遍计所执是不能亲缘的,因为它是无体的东西,凡夫虚妄所执,妄情执它是有,实际上是没有的;圣者妄情没有了,当然知道是没有体的了,那怎么缘呢?但是也能缘,变相而缘。这个就是护法菩萨的说法,他这样子就圆满了。否则的话,你如果没有变相分的话,圣者对凡夫的机就不能知道,他想的遍计所执,也不能缘。它体都没有的,如果没有相分,直接去取,怎么取?取不到的。

  

  这是说,凡夫能知道圣者的圆成实性,是变相而缘;圣者也可以知道凡夫的遍计所执的境,也是变个相去缘。这是把圆成、遍计讲了,那么依他的怎么说呢?

  

  “依他起性,凡圣之心,俱能亲变,亦亲缘之”,依他起性的东西,凡夫也好,圣者也好,都能够变,也能亲缘。它自己有相分,变个相分缘,都是依他起,凡夫也行,圣者也行,都能亲缘。虽然都能亲缘,但是凡夫缘的是不对头的,是一个妄执在里头,成了遍计执,而圣者是如实地缘,离言性能够缘到。虽然同是亲缘,但是缘的结果是不一样的。这是说能缘。

  

  “约亲所缘,遍计所执,唯凡夫境,圆成实性,唯圣人境”,假使说亲所缘缘的话,遍计执境是凡夫亲自所缘的,因为那是他自己妄心所现,是亲的,圆成实性才是圣者亲所缘的,凡夫是疏缘。这个遍计所执,圣者也是疏缘,不是亲所缘缘,他依凡夫的遍计执,变一个心的相分,然后去缘这个相分,疏的,不能亲缘遍计执。同样反过来,凡夫也不能亲缘圆成实;前面讲过,圆成实性离能所,凡夫没有这个能力,只有圣者才有这个能力。这是说亲所缘缘。

  

  “若疏所缘”,假使以疏所缘缘来说,“遍计所执,亦通圣境”,圣者要知道凡夫的根基的时候,也要缘遍计所执。那就是变一个相分去缘。虽然这个遍计所执是没有体的,但是可以变一个跟它一样的相分,这相分是有体的,那就可以缘它了,所以圣者也可以缘遍计所执。这是疏的缘,不能亲缘。反过来,“圆成实性,亦通凡境”,圆成实性也通凡夫境,凡夫对圆成实性,亲自证到是不行的,但是作一个疏的所缘缘也可以,凡夫也能缘。

  

  “不尔”,假使不是这样子的话,“凡夫加行智等,或遍计心,闻说圆成实,应不缘执”,凡夫修加行智的时候,就是修四寻思(你们抄了那个笔记,后边要讲),这个时候缘的是圆成实性,那么他就不能缘了;或者遍计所执的心,凡夫没有修加行的,就是一般的凡夫,他遍计所执,就像我们听到“佛说圆成实性是真如,是遍计执在依他起上扫除了……”,这个,我们能不能缘呢?也能缘,但这个缘,是有所执。就是说,假使不是这样子的话,凡夫的加行智等,等加行智其它的智能,就不能缘,而遍计心,就不能执。这个不能缘执(应不缘执)是有区别的,“加行智等”是不能缘(应不缘),“遍计心”是不能执(应不执)。遍计执,凡夫要执的,虽然他听你说圆成实,但是执着它,哦,这个是圆成实;凡是遍计所执性里边,他听什么就执什么。所以,假使不是这样子的话,凡夫加行智等等就不能缘了,凡夫遍计所执的也不能执它了,那就不能知道了。反过来,“圣应不知所执非有”,圣者也不知道凡夫遍计所执的东西,没有体的遍计执的凡夫心情也不能理解了,那就不能缘它了。所缘缘都能缘,圣者对凡夫的遍计所执可以作所缘境,但不是亲所缘,是疏缘,疏的所缘缘。

  

  “各据义别,亦不相违”,根据它的意思,都没有违背的地方,一个是疏所缘缘,一个是亲所缘缘,这两个是不同的,那么这个意思并没有违背。“依他亲疏,缘皆通二”,依他起的亲所缘缘,或者疏的所缘缘,凡夫、圣者两个都有,皆通。

  

  这里边讲得很细致,这个遍计、圆成,加上依他,其中的亲所缘缘、疏所缘缘,各式各样的,都给你讲得清清楚楚。对我们能懂的人,是大大的财富,不能懂的呢,是大大的负担。但是你现在不懂,种子下去,总有一天会懂;等到你懂的时候,财富也来了。现在你背在那里,不一定知道,犹如那个贫子怀宝,就是《法华经》里说的,那个大财主,把一个无价宝珠放在那位穷亲友身上,但是他不知道,好象是负担;等到他知道了,那不是负担,是大大的宝啊。我们学法也是这样子,不懂的时候是负担,但是一旦懂了,不是负担,是大大的财富。

  

  [经典导读]贫子怀宝喻《妙法莲华经》卷四〈五百弟子受记品〉:

  尔时五百阿罗汉于佛前得授记已,欢喜踊跃,即从座起,到于佛前,头面礼足,悔过自责:「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自谓已得究竟灭度,今乃知之,如无智者。所以者何?我等应得如来智能,而便自以小智为足。世尊!譬如有人至亲友家,醉酒而卧。是时亲友官事当行,以无价宝珠系其衣里,与之而去。其人醉卧,都不觉知。起已游行,到于他国,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艰难;若少有所得,便以为足。于后亲友会遇见之,而作是言:『咄哉,丈夫!何为衣食乃至如是。我昔欲令汝得安乐,五欲自恣,于某年日月,以无价宝珠系汝衣里,今故现在,而汝不知,勤苦忧恼,以求自活,甚为痴也。汝今可以此宝贸易所须,常可如意,无所乏短。』佛亦如是,为菩萨时,教化我等,令发一切智心。而寻废忘,不知不觉;既得阿罗汉道,自谓灭度,资生艰难,得少为足。一切智愿,犹在不失。今者世尊觉悟我等,作如是言:『诸比丘!汝等所得,非究竟灭。我久令汝等种佛善根,以方便故,示涅槃相,而汝谓为实得灭度。』世尊!我今乃知实是菩萨,得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以是因缘,甚大欢喜,得未曾有。」(大正藏T09,p.29,a1-24)(按:此亦诸阿罗汉必“回小(二乘)向大(大乘)”之经证)

  

  

  又前有难,若无漏心不能亲取境,应不知无者,此亦不然。佛知诸法皆性离言,非无非有,疏所缘中,以所执境为其本质,增上力故,心变为无,体实是有,相似无法,知此离言法,非如凡夫假智,及言二法所取;对凡夫说此离言法上,凡境为无,名为知无,非是亲以无为相分。佛地论云:心所变无,依他起摄,真如理无,圆成实摄,遍计所执,体既非有,若非前二摄,智何所知?由如是等所说理趣,护法为胜。

  校注:「知此离言法」,江西本(卷四. 第三十二页前面第五行)作「起此离言法」,据大正藏( T43, p.1008, c19) 作「知此离言法」。

  

  “又前有难”,前面不是有个问难吗?那时他说“如下当知”,后头要讲,就是在这个地方讲了。“若无漏心不能亲取境,应不知无者”,前面的那个问难,假使照护法菩萨的体系说,无漏心不能亲取境,还得要变相分,不能直接取,那么“应不知无”,这个无的境,没有体的境,就不能知道了。窥基大师说,“此亦不然”,这样讲是不对的。

  

  “佛知诸法皆性离言,非无非有,疏所缘中,以所执境为其本质,增上力故,心变为无,体实是有,相似无法,起此离言法,非如凡夫假智,及言二法所取”,这是说佛知“无”的方式。前面说不知无,这话不对,可以知的。

  

  “佛知诸法皆性离言”,佛的知道一切法,都是离言境的,不像凡夫执着名言;“非有非无”,既不说是无也不说是有;“疏所缘中,以所执境为其本质”,这个前面说过,圣者可以缘凡夫的遍计所执境,但不是亲的所缘缘,而是疏的,在疏的所缘缘里边,以遍计所执境作它的本质;“增上力故”,由这个本质的增上力,在佛的菩提心里边就变个相分,“心变为无”,这个相分是无,“体实是有,相似无法”,实际上这个相分是有体的,但是它的相貌跟无的法是一样的。就是前面说的,变一个遍计所执的无的相,而实际上是依他起的相分;它变一个相,这个相就像那个无一样,就是相分。“知此离言法”,佛知道这个离言法(书上“起此离言法”,这个“起”字,根据大藏经是知道的“知”,这个讲起来比较通一点),“非如凡夫假智,及言二法所取”,凡夫执着这个遍计所执,以执着的心,假智就是带名言的心,去执取它,而佛却不是这样,佛知道这…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廿九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