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金刚经》
“经”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佛经,比如《金刚经》、《心经》……那这个“经”字是什么意思呢?“经”其实并不神秘,简单的说,“经”就是成佛的经验;具体从学术的角度深入的讲,就是成佛的路径、途径。掌握了这个方法和道路,我们就可以直达目标。这个目标就是解脱、清净和智慧。它和世俗社会很多染污的方法是相反的。
那我所讲的算不算是“经”呢?NO,我讲的不是经,我讲的是开示,是我的心得。那,什么样的内容才可以称为“经”呢?
我们把优秀的、恒定的、带有光芒的称为“经”。它有以下三个特性:
第一条是它不可更改。
第二条是系统性。佛经是非常系统和完整的。我们的思维是跳跃的、散乱的,经常会偷换概念,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但是佛在讲经的时候,他所有的智慧,是从他的智慧海当中流出来的,无始无终的,就像一条河流,就象甘蔗一样,中边皆甜。
第三条是方法和路径。就拿因特网举例,如果上网没有适当的路径,你就不能上网。我们学习一门外语,掌握一门技术,乃至于与人语言交流,都需要路径和方法。经和“径”是通假字,是可以通用的,因此是说方法和道路。
那再往深里说,按传统的讲经方式,“经”字也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诠释。含义差不多,但是是一种更加深入和完整的表达。
经的第一个含义,有方法和途径的意思。经的第二个含义,是有乘载义。什么是乘载义?它有收藏的意思,就是说它把许多闪光的思想收藏在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里面了。因此,我们往往把经又称为藏经。藏,也是收藏的意思。经的第三个含义,有不可更改义。任何一种宗教或者学派,把一种认为是不可更改的权威性的书,称为经典之作。所以,并不是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思想称之为经的。佛教的经典,是佛陀的弟子把他的教法结集后,以固定的形式流传下来的,是不可以更改的。
又如,老子的《道德经》也是这样,任何人没有权力进行删改。后人所能做的,只是对经典的注释和论述。唯有这样,佛陀的思想虽经流传了两千五百四十年,却还能保持它的原貌。也使我们后人通过读经,能够直接地了解佛陀的全部思想。
《金刚经》
简单的说,《金刚经》就是告诉我们怎样过好人生的方法。在佛教里,尊敬的称佛经是法身舍利,尤其是《金刚经》,它是断除烦恼的宝剑。在中国的佛教史上,因为念诵《金刚经》而开悟的人比比皆是,有很多人就是因为《金刚经》解脱了自己。那还有很多的人他不了解《金刚经》的思想与方法,非常的苦闷、很烦恼,找不到人生的出路。
“道”
我把企业管理得很好、把员工教育得很好,发展了种种的事业以后,我把我的企业交给员工,可信吗?可靠吗?如果你真的有家有业的话,这是必须思考的问题,所以古人说:给子以财,不如给子以技。家财万贯不如一技在身。这个技就包括了经营之道,是“道”的一种。另外,做人之道,经营之道,治国之道、茶道、花道、剑道,如此等等。我们常常用烂的一个概念就是“道”。道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到底什么是道?如果你没有道,你能长久吗?如果你的家没有治家之道,能长久吗?如果你没有理财之道,能够长久吗?道由心悟,心中悟透了道,可以左右逢源,
那么,如果引申出来,什么是道呢?《金刚经》就是道。悟道《金刚经》,在浅层次上,是让我们空掉,如果再深悟一层,其实是要我们“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凭空而来,凭空而去!《金刚经》中包含了大道,如布施之道、真实妙有之道、开悟之道,因为我们浅智,可以凭借《金刚经》之指引而悟如大道。
《金刚经》在佛教的地位是很尊贵的。自从由鸠摩罗什法师和玄奘法师翻译过来之后,没有任何一部经典像《金刚经》这样在中国根深蒂固,广泛弘扬。虽然在一些思想家、文学家和哲学家来看,《金刚经》具有很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哲学性,但是并没有因其深奥而被广大民众所漠视。
时尚
在中国广大的区域中,不管是历史上,还是现在,广大民众都有一种普遍的意识,就是认为读诵受持《金刚经》能够荐亡积福。在历史上,有很多文化人以抄写《金刚经》为时尚。因此,在唐代书法界出现了一种抄经热。在抄经热兴起之后,汉字的形体中出现了一种独特的写经体。
在杭州的石屋洞的摩崖石刻上,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文字刻的都是有关《金刚经》的内容;在文化之山——泰山的那些摩崖石刻上,也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文字刻的都是《金刚经》的内容。其中有一处人文景观,就是泰山的经石峪,用颜体字(每个字一米见方),把整部《金刚经》都刻在了这个山谷里。除此以外,在中国的四大名山、四大石窟,随处都可以见到有关《金刚经》的内容。这些文化人,把他们理解的《金刚经》的某些经文刻写在石头上,其用意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他们认为这是做了一件有功德的事;另一方面,他们也想让更多的人由此而了解《金刚经》,悟入《金刚经》。
流传
在中国,为保存《金刚经》的版本,有着非常多的典故。比较常见的情节比如,某某人如何将《金刚经》刻写在石板上,藏在密室中,经过几百年或上千年以后,又被一些高僧发现。在我对《金刚经》进行研习的时候,其中有一位日本人使我非常感动:他在唐代的时候,把《金刚经》刻在了钢板上,带到了日本;后来,当这个版本在中国消失的时候,中国的学者又在日本意外地发现了这个版本,使它重新又流传到中国来。
这些历史事实说明,《金刚经》与中国广大民众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座的各位,我们今后修学的道路还很漫长,要接触大量的经典,在没有研习经典以前,有许多外围的东西需要大家了解。这些内容也是给大家起到一种导读的作用。
翻译
在过去,翻译经典的工作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在西安慈恩寺,以玄奘法师为首,通过国家严格筛选出的上千名高僧聚集在一起,他们在对经典进行翻译的时候,有时对某一个字的确立,都要经过很长时间的辩论,力争用最准确的文字,把它融进全部的经文之中。而现代人在翻译经典时,已经很少有人能这样严谨了。随着我们对现代化运作工具的掌握和对现代媒体的把握,有些人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读懂这些具有深奥道理的经典,也有的人是出于功利之心,于是就把这些佛经译成白话,然后输人电脑,或是著书出版。我觉得这种方法很值得商榷。因为中国的文言文,它的句式结构是非常严格的。除此以外,它的思想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当我们轻描淡写地把佛经译成现代的语言时,很可能就贪污了佛陀本来的思想。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当然,我谈这个问题,并不是说我们不能够推陈出新来做这项工作。而是说,我们在做这项工作时,一定要本着非常严谨的态度。本来在佛法传入中国这一漫长的历史中,翻译的时候,语言就有很多的障碍,就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果我们现在的学者不能很严谨地对待这件事情,那么就会贻误后人。过多少年以后,人们恐怕就很难看到佛陀思想的原貌了。
讲解
古往今来,讲《金刚经》的人非常多。但是,由于每个人对佛法的悟入有浅深偏圆的区别,所以对《金刚经》的解释也各有不同。有个比喻说,兔子到海边去喝水,它回来后,仙人问它海有多大?它说,海就像我肚子这么大。鹿也到海边去喝水,它回来后,仙人问它海有多大?它说,海就像我肚子这么大。大象也到海边去喝水,它回来后,仙人问它海有多大?它说,海就我肚子这么大。仙人非常严肃地告诉它们说,海就像海那么大,你们三个的肚子都是很有限量的。
我们今天面对佛法的大海,就应该反省自己,我们的经验、阅历、心量和智慧都是很有局限性的,我们以自己有限的尺度去衡量佛法,我们所能认识到的,已经不是佛法的本然了。当我们以自己的限量去讲解佛法的时候,混入了很多我们自己杂染的思想和境界。所以,当我们在弘扬佛法时,首先应该取一种非常严谨、慎重的态度。我今天讲《金刚经》,只能作为一种导读,也就是给大家提供一块敲门的砖。使大家知道,《金刚经》是一部专门阐述有关人类智慧的经典。《金刚经》不但是禅宗的宝典,更是所有修学佛法的人都应该了解和亲近的法宝。佛陀说:“智慧以为母,方便以为父,诸佛大导师,无不由是出。”一个学佛的人,不管你学任何一个宗派,任何一种法门,智慧是我们唯一的导师。如果没有智慧的话,你的所学将失去航向,你的所修将是盲修瞎炼。我们在教化众生的时候,也需要各种善巧方便,而这些善巧,又无一不需要智慧才能做到。
来源
《金刚经》来源于六百卷的《般若经》。
佛陀用二十二年的时间讲般若,译成汉语的般若经,仅玄奘法师一人就译了六千七百二十四卷。佛陀所有的教化用经、律、论三藏十二部来囊括。现在我们的藏经楼里的经书,以我这样的劳力搬上一星期才能搬完。很多人一听,可能就觉得害怕。这么多没有标点符号的线装经书,我要读的话,哪年哪月才能读完呢?今天我们在这里讲般若,就是为了消除大家这种迷茫的。
现在翻译成汉文的有关智慧的经典是六百卷,叫《大般若经》。佛陀在讲经说法时,他的思维是非常严密的,丝丝相扣,尽可能地让我们从文字上直接领会他的思想,而不要产生歧义和误解。在六百卷《大般若经》中,极为突出地表现出其思想的严密性。佛陀每讲到一种思想时,总是把别的思想还要重复一遍。当我初次接触《般若经》时,我下决心一定要把它读懂。但是,当我读了几天后,我就不想再读了。因为其中许多…
《金刚之智 第五章 金刚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