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金剛經》
“經”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佛經,比如《金剛經》、《心經》……那這個“經”字是什麼意思呢?“經”其實並不神秘,簡單的說,“經”就是成佛的經驗;具體從學術的角度深入的講,就是成佛的路徑、途徑。掌握了這個方法和道路,我們就可以直達目標。這個目標就是解脫、清淨和智慧。它和世俗社會很多染汙的方法是相反的。
那我所講的算不算是“經”呢?NO,我講的不是經,我講的是開示,是我的心得。那,什麼樣的內容才可以稱爲“經”呢?
我們把優秀的、恒定的、帶有光芒的稱爲“經”。它有以下叁個特性:
第一條是它不可更改。
第二條是系統性。佛經是非常系統和完整的。我們的思維是跳躍的、散亂的,經常會偷換概念,不能成爲一個完整的體系。但是佛在講經的時候,他所有的智慧,是從他的智慧海當中流出來的,無始無終的,就像一條河流,就象甘蔗一樣,中邊皆甜。
第叁條是方法和路徑。就拿因特網舉例,如果上網沒有適當的路徑,你就不能上網。我們學習一門外語,掌握一門技術,乃至于與人語言交流,都需要路徑和方法。經和“徑”是通假字,是可以通用的,因此是說方法和道路。
那再往深裏說,按傳統的講經方式,“經”字也可以從叁個方面來诠釋。含義差不多,但是是一種更加深入和完整的表達。
經的第一個含義,有方法和途徑的意思。經的第二個含義,是有乘載義。什麼是乘載義?它有收藏的意思,就是說它把許多閃光的思想收藏在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裏面了。因此,我們往往把經又稱爲藏經。藏,也是收藏的意思。經的第叁個含義,有不可更改義。任何一種宗教或者學派,把一種認爲是不可更改的權威性的書,稱爲經典之作。所以,並不是任何一個人都可以把自己的思想稱之爲經的。佛教的經典,是佛陀的弟子把他的教法結集後,以固定的形式流傳下來的,是不可以更改的。
又如,老子的《道德經》也是這樣,任何人沒有權力進行刪改。後人所能做的,只是對經典的注釋和論述。唯有這樣,佛陀的思想雖經流傳了兩千五百四十年,卻還能保持它的原貌。也使我們後人通過讀經,能夠直接地了解佛陀的全部思想。
《金剛經》
簡單的說,《金剛經》就是告訴我們怎樣過好人生的方法。在佛教裏,尊敬的稱佛經是法身舍利,尤其是《金剛經》,它是斷除煩惱的寶劍。在中國的佛教史上,因爲念誦《金剛經》而開悟的人比比皆是,有很多人就是因爲《金剛經》解脫了自己。那還有很多的人他不了解《金剛經》的思想與方法,非常的苦悶、很煩惱,找不到人生的出路。
“道”
我把企業管理得很好、把員工教育得很好,發展了種種的事業以後,我把我的企業交給員工,可信嗎?可靠嗎?如果你真的有家有業的話,這是必須思考的問題,所以古人說:給子以財,不如給子以技。家財萬貫不如一技在身。這個技就包括了經營之道,是“道”的一種。另外,做人之道,經營之道,治國之道、茶道、花道、劍道,如此等等。我們常常用爛的一個概念就是“道”。道的真正含義是什麼呢?到底什麼是道?如果你沒有道,你能長久嗎?如果你的家沒有治家之道,能長久嗎?如果你沒有理財之道,能夠長久嗎?道由心悟,心中悟透了道,可以左右逢源,
那麼,如果引申出來,什麼是道呢?《金剛經》就是道。悟道《金剛經》,在淺層次上,是讓我們空掉,如果再深悟一層,其實是要我們“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說明一個什麼道理呢?憑空而來,憑空而去!《金剛經》中包含了大道,如布施之道、真實妙有之道、開悟之道,因爲我們淺智,可以憑借《金剛經》之指引而悟如大道。
《金剛經》在佛教的地位是很尊貴的。自從由鸠摩羅什法師和玄奘法師翻譯過來之後,沒有任何一部經典像《金剛經》這樣在中國根深蒂固,廣泛弘揚。雖然在一些思想家、文學家和哲學家來看,《金剛經》具有很豐富的思想內涵和哲學性,但是並沒有因其深奧而被廣大民衆所漠視。
時尚
在中國廣大的區域中,不管是曆史上,還是現在,廣大民衆都有一種普遍的意識,就是認爲讀誦受持《金剛經》能夠薦亡積福。在曆史上,有很多文化人以抄寫《金剛經》爲時尚。因此,在唐代書法界出現了一種抄經熱。在抄經熱興起之後,漢字的形體中出現了一種獨特的寫經體。
在杭州的石屋洞的摩崖石刻上,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文字刻的都是有關《金剛經》的內容;在文化之山——泰山的那些摩崖石刻上,也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文字刻的都是《金剛經》的內容。其中有一處人文景觀,就是泰山的經石峪,用顔體字(每個字一米見方),把整部《金剛經》都刻在了這個山谷裏。除此以外,在中國的四大名山、四大石窟,隨處都可以見到有關《金剛經》的內容。這些文化人,把他們理解的《金剛經》的某些經文刻寫在石頭上,其用意有兩個方面:一方面,他們認爲這是做了一件有功德的事;另一方面,他們也想讓更多的人由此而了解《金剛經》,悟入《金剛經》。
流傳
在中國,爲保存《金剛經》的版本,有著非常多的典故。比較常見的情節比如,某某人如何將《金剛經》刻寫在石板上,藏在密室中,經過幾百年或上千年以後,又被一些高僧發現。在我對《金剛經》進行研習的時候,其中有一位日本人使我非常感動:他在唐代的時候,把《金剛經》刻在了鋼板上,帶到了日本;後來,當這個版本在中國消失的時候,中國的學者又在日本意外地發現了這個版本,使它重新又流傳到中國來。
這些曆史事實說明,《金剛經》與中國廣大民衆的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座的各位,我們今後修學的道路還很漫長,要接觸大量的經典,在沒有研習經典以前,有許多外圍的東西需要大家了解。這些內容也是給大家起到一種導讀的作用。
翻譯
在過去,翻譯經典的工作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在西安慈恩寺,以玄奘法師爲首,通過國家嚴格篩選出的上千名高僧聚集在一起,他們在對經典進行翻譯的時候,有時對某一個字的確立,都要經過很長時間的辯論,力爭用最准確的文字,把它融進全部的經文之中。而現代人在翻譯經典時,已經很少有人能這樣嚴謹了。隨著我們對現代化運作工具的掌握和對現代媒體的把握,有些人是爲了讓更多的人能夠讀懂這些具有深奧道理的經典,也有的人是出于功利之心,于是就把這些佛經譯成白話,然後輸人電腦,或是著書出版。我覺得這種方法很值得商榷。因爲中國的文言文,它的句式結構是非常嚴格的。除此以外,它的思想內涵是非常豐富的。當我們輕描淡寫地把佛經譯成現代的語言時,很可能就貪汙了佛陀本來的思想。所謂“差之毫厘,失之千裏”。當然,我談這個問題,並不是說我們不能夠推陳出新來做這項工作。而是說,我們在做這項工作時,一定要本著非常嚴謹的態度。本來在佛法傳入中國這一漫長的曆史中,翻譯的時候,語言就有很多的障礙,就有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如果我們現在的學者不能很嚴謹地對待這件事情,那麼就會贻誤後人。過多少年以後,人們恐怕就很難看到佛陀思想的原貌了。
講解
古往今來,講《金剛經》的人非常多。但是,由于每個人對佛法的悟入有淺深偏圓的區別,所以對《金剛經》的解釋也各有不同。有個比喻說,兔子到海邊去喝水,它回來後,仙人問它海有多大?它說,海就像我肚子這麼大。鹿也到海邊去喝水,它回來後,仙人問它海有多大?它說,海就像我肚子這麼大。大象也到海邊去喝水,它回來後,仙人問它海有多大?它說,海就我肚子這麼大。仙人非常嚴肅地告訴它們說,海就像海那麼大,你們叁個的肚子都是很有限量的。
我們今天面對佛法的大海,就應該反省自己,我們的經驗、閱曆、心量和智慧都是很有局限性的,我們以自己有限的尺度去衡量佛法,我們所能認識到的,已經不是佛法的本然了。當我們以自己的限量去講解佛法的時候,混入了很多我們自己雜染的思想和境界。所以,當我們在弘揚佛法時,首先應該取一種非常嚴謹、慎重的態度。我今天講《金剛經》,只能作爲一種導讀,也就是給大家提供一塊敲門的磚。使大家知道,《金剛經》是一部專門闡述有關人類智慧的經典。《金剛經》不但是禅宗的寶典,更是所有修學佛法的人都應該了解和親近的法寶。佛陀說:“智慧以爲母,方便以爲父,諸佛大導師,無不由是出。”一個學佛的人,不管你學任何一個宗派,任何一種法門,智慧是我們唯一的導師。如果沒有智慧的話,你的所學將失去航向,你的所修將是盲修瞎煉。我們在教化衆生的時候,也需要各種善巧方便,而這些善巧,又無一不需要智慧才能做到。
來源
《金剛經》來源于六百卷的《般若經》。
佛陀用二十二年的時間講般若,譯成漢語的般若經,僅玄奘法師一人就譯了六千七百二十四卷。佛陀所有的教化用經、律、論叁藏十二部來囊括。現在我們的藏經樓裏的經書,以我這樣的勞力搬上一星期才能搬完。很多人一聽,可能就覺得害怕。這麼多沒有標點符號的線裝經書,我要讀的話,哪年哪月才能讀完呢?今天我們在這裏講般若,就是爲了消除大家這種迷茫的。
現在翻譯成漢文的有關智慧的經典是六百卷,叫《大般若經》。佛陀在講經說法時,他的思維是非常嚴密的,絲絲相扣,盡可能地讓我們從文字上直接領會他的思想,而不要産生歧義和誤解。在六百卷《大般若經》中,極爲突出地表現出其思想的嚴密性。佛陀每講到一種思想時,總是把別的思想還要重複一遍。當我初次接觸《般若經》時,我下決心一定要把它讀懂。但是,當我讀了幾天後,我就不想再讀了。因爲其中許多…
《金剛之智 第五章 金剛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